分类: 只是评论 |
联想再次做出调整,这否认了它之前口口声声表示的18个月保持不变的誓言。而且,提前了8个月。
这不是偶然的。在第一次合并报表的时候,尽管联想的业绩比人们预计的好,但如果真的了解一下联想为那次呈现报表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就明白,那样惊人的业绩,恐怕无法重演。
调整前两天的9月28日,刘军出现在媒体面前。在没有什么明显新闻点的情况下,这位联想中国的COO回顾了亲历联想国际化的心路历程。
逼迫联想做出调整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如果说那条是最重要的,恐怕只有杨元庆自己知道。
此前,杨多次表示,他的目标是将联想在中国验证成功的销售模式和客户模式推广到国外市场去。
尽管联想很多员工不愿意承认,过去的联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出色的成本运作控制能力。这部分员工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恰恰说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低成本意味着低价值。
而事实上,联想所从事的行业,愈来愈凸显出成本运作的重要性。
在合并后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上,联想国际并没有提高得更多。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它的价格也没有向外界所期待的那样迅速下降。这其中的原因是两个:一是联想国际相对独立的运作,确实保护了原先IBM的传统;二是联想发出的“不变心”的海誓山盟,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这无法为联想所能容忍。而在以往,快速一直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在联想中国做出一些牺牲的情况下,联想赢得了时间,也争取到了投资界和媒体界的信任。联想的股价难得变动,而联想高层出面降温,则意味着期望值越高,联想心里越不踏实。
而同时,对手们并不闲着。这是最让联想高层忧虑的。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此刻,联想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联想的竞争力是什么?在联想是一个中国公司的时候,品牌推广、管理、渠道等等,都是它的杀手锏。而当它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之后,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联想表示要将中国的模式推广到国外去,这是外界认为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之前,中国IT企业尚无成功者。所谓的中国经验,似在进退之间。
无论成败,最根本的只是因为,联想毕竟是一家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