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驾驶铃木豪爵黑色旋风,如约来到思南路71号。法国梧桐树下,深橡木色排椅上,是瑟瑟发抖的Sissi坐在那里。厚厚的梧桐落叶将她裹住,那些都是Jack
Frost的卡片。上海的冬天还冷吧,不,不冷,来牵着Roger的手,带着你去看看Roger眼中的上海吧,思南路、茂名路、爱尔兰咖啡、阿根廷探戈……
http://i3/travel/2010/0613/201061316265.jpg
上海的冬天,总是在这梧桐叶飘零的季节来临了,这样的季节很会让人怀念,怀念阳光的灿烂,怀念拥抱的温暖,仿佛懒懒的游走在这城市的街角,才能够品出独特的味道。
上海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太多浪漫味道的城市,Roger眼里的上海,就在这石库门里,在这法国梧桐茂盛的街角,无怪乎这里总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欧化风韵。街角旁小小的街心花园,随意的一座雕塑,几分慵懒的气息扑面而来,却恰点出了这儿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安逸这样的奢怀如此的“低调”而“内敛”。我更喜欢牵着她的手走在这样一条---没有霓虹招牌,没有灯红酒绿,连路灯都是老式的很清淡昏暗的那种小路上,马路安静得可以听见树叶的沙沙声,除了偶尔有辆自行车经过,简直就像有个天然屏障把世间的喧嚣阻挡在外。这淡淡幽幽的感觉,配上情侣们缓缓的脚步和呢喃的曼语是最合适不过了。
上海有很多这样的路,思南路,茂名路,雁荡路,复兴路,每条都是如此的经典,如此的小资。好象一个深藏闺中的精致女子,静静的,不张扬的,却透着几分随意与大气。而因为它们又和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衔接,所以任何年代都是处于闹与静之间,都让人感受它纷繁中的闲静。在走过了喧闹繁华的一段后,仿佛山穷水尽般地落幕了,不料一转弯,竟发现了另一个浪漫天空。
突然想起上海还有一条名字就浪漫十足的路“甜爱路”,这里留下过鲁迅先生的恋爱故事。
它出名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甜爱路是在民国9年(1920年)里被修筑,那时候的名字没有现在这么美妙,叫公园靶子场路。后来呢又因为与千爱里相通,故又称为千爱里路。在抗战胜利之后(民国34年后),方才起谐音改称“甜爱路”。
一种独有的寂静和舒缓的情调浸透着甜爱路。
若非要一首诗篇来形容它,我想也只有女诗人张烨1984年5月写的《车过甜爱路》了。
http://s3/bmiddle/4dfa4acdt5a75b22a4e22
《车过甜爱路》
破旧的书页散发出芬芳
身体在车厢摇晃
而心却遗失在了甜爱路
这是甜爱路
落单的人请绕行
于是我摊开地图
开始细细找寻一辆车
这满车的人啊
都将陪我过这甜爱路
初春梧桐枝头跳跃着嫩绿的希望
http://s12/bmiddle/4dfa4acdt5a75b6a17beb 汽车在清新的柏油路上奔驰
一个声音在车后追赶
呼唤着我的名字
车过甜爱路没有停下
我抓牢摇晃的把手一声也不响
仿佛来时并不明了,我为何
梳理得如此整洁优雅
为何在衬衣的领口,悄悄地
别着一朵清馨的春兰, 为什么
一路上胸口悸动脸颊发烫
可这一切
微笑在路边的梧桐
旧时相识的飞乌都知道
车过甜爱路
没有停下,我一声也不响
心中的天空正在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