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评析解读(57)战士和苍蝇
(2015-07-26 22:21:40)
标签:
解读鲁迅评析阅读笔记战士和苍蝇 |
战士和苍蝇①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此段接上文意思加以推导,强调了发现“伟大的人”的“缺点和创伤”是由于距离太近的缘故,然而“伟大的人”的人本质仍然是“人”,所以无法完全摆脱人的缺陷,然而真因为如此才更显出其伟大)。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此段对前一段意思进一步延伸发挥,所谓“战士”就是前文“伟大的人”,所谓“苍蝇”就是距离“伟大的人”太近而只关注其缺陷和创伤的人,形象描绘了其无耻自得的情状)。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以上三段表达的作者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指出“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指出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确认其人和其作品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否揭露了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弊端,其作品是否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众的觉醒和反思。若以此角度看待作者,则其人不愧是文章所谓“战士”或者“伟大的人”,那么其“缺点和创伤”当然不能成为其否定其历史功绩和品质高低的唯一标准,作者在对待原配、不骂日本人、领国民党补贴、居住在租界等问题上亦饱受非议和诟病,然而对其的评价若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定然会得出公允客观的结论。)
三月二十一日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京《京报》附刊《民众文艺周刊》第十四号。作者在同年四月三日《京报副刊》发表的《这是这么一个意思》中对本文曾有说明:“所谓战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元年前后殉国而反受奴才们讥笑糟蹋的先烈;苍蝇则当然是指奴才们。”(见《集外集拾遗》)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