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阅读评析(11)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2015-02-18 09:50:51)
标签:
史记评析老子韩非列传心得国学 |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籍贯职务详实确凿,然其后的描写越来越虚幻迷离)。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乃道家,侧重于养生全性,以此角度看待儒家孔子,自然得出“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的结论,并无贬低之意,实乃劝告之言)。”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本文主要写老子生平,此段引用孔子的评论,可谓画龙点睛,先声夺人,为以后行文特点定下了基调,后文写老子生平经历和其思想均如“龙”之起降升腾、云蒸雾罩,忽明忽阴,若隐若现,文笔纵横,莫知所之)!”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点明老子思想核心,“自隐无名”照应前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亦符合孔子评价的“龙”的特征,也照应后文“隐君子也”)。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龙隐”也)。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以老子思想,当不留一言,盖尹喜“强之”方有《道德经》流传于世)。”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到此老子传记已结束,然太史公后文又添加了几个关于老子的传闻,笔力变得虚幻迷离,更像是在写老子的精神风采和其思想学说在后世的影响)。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龙显”也)。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老子思想在修身养生方面的影响)。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老子思想在出世救世方面的影响)。”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若隐若显,若实若虚,更增神秘传奇色彩)。老子,隐君子也(照应前文“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为老子下一断语,可谓一锤定音,既是老子生平的概括,又是老子思想的概括)。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此段又“由虚转实”, 照应文章第一段,说明老子实有其人,并非传说)。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儒家和道家可谓对中国思想影响深远,太史公在此点出其交锋之状,亦照应前文“孔子问礼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意味深远)?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点出老子“道德之意五千馀言”的核心真谛)。(以上为老子生平和思想。)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点明庄子思想来源)。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概括庄子学说特点)。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点出“适己”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下一段所即是对“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事例说明)。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即为前文之“适己”)。”(以上为庄子生平和思想。)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的政绩才能)。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点明申子之思想学说来源和侧重方向)。著书二篇,号曰申子。(以上为申子生平和思想,文极简略,然因其思想学说源于老子,故在此一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点明韩非思想学说来源和侧重方向)。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为后文害韩非埋下伏笔)。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点明韩非著书的背景和原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下文则全文引用),终死於秦,不能自脱(“知说之难,且为书甚具”,然“不能自脱”,原因何在?)。说难曰: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游说之人本身的才情见识智慧是游说的条件之一);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游说之人口才和表达能力是游说的条件之二);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游说之人能否放下顾虑充分发挥是游说的条件之三)。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最“难”之处,在于了解游说对象的所想所欲所求所忌,有针对性的进行游说)。
“所说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於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举例说明不了解游说对象真正所欲,采取的方法不符合游说对象所想,则不会有效果)。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以上列举不仅游说不会成功而且危及自身生命的几种情况)。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例举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说明)。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以上主要写游说的困难所在)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彼自知其计,则毋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乃後申其辩知焉。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以上为游说之前如何采取方法而获得游说对象的信任和亲近)。得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游说之前要达到的效果),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此段写游说成功的具体方法)
“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汙也,则非能仕之所设也。(说明只要达到游说目的,采用任何手段方法均可)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同样的游说内容,游说者的身份不同,得到的结局截然不同)。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同样的游说内容,游说选择的时机不同,得到的结局截然不同)。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通过两个例子,说明“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意为有预见性和知道游说对象的想法不难,知道后如何处理就难了)。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後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再举一例说明君主的爱憎亲疏对游说产生的巨大影响)。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以上为引用韩非所著《说难》的全部原文。)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同学于荀卿,故知之)。”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李斯亦楚国人,秦王为何不怀疑其“终为楚不为秦”呢?而且若参看《李斯列传》就知道,李斯被秦王重用开始于李斯给秦王写的《谏逐客书》,而内容恰恰是劝秦王大力选拔使用别国的人才,此处却以这一理由请求诛灭韩非,实为“欲加之罪”,然秦王竟然采纳了,这就是秦王的爱憎亲疏不同所致,后虽“後悔之”而“使人赦之”,然为时已晚)。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点明全文引用“说难”的原因)。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若龙之隐现,最为变幻莫测,进可匡时救世,退能修道养寿,最为神奇),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照应结尾“老子深远矣”)。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仅为“逃世全生”而已,比子老子则等而下之)。申子卑卑(意为“勤奋自勉”),施之於名实(侧重于辅佐治理,比子老子亦等而下之)。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侧重于辅佐治理,然其术更等而下之)。皆原於道德之意(点明老子、庄子、申子即韩非子四人总为一传的原因),而老子深远矣(最后又归结到老子)。
文章评析:本文名为《老子韩非列传》,实际上是老子、庄子、申子即韩非子四人总为一传,原因就在于四人思想学说“皆原於道德之意”,然在材料选择上则并非平均用力,老子和韩非最详,其次庄子,而申子最简略。老子篇幅较多的原因在于其传奇色彩和其思想学说的重要地位,韩非子材料较为详细原因在于太史公“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在文笔上,太史公能够根据要写内容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描写方式,比如老子前期以平实的笔调叙述籍贯、职务和生平等,中间插入孔子“龙”的评论,自此文章笔力亦如龙腾降,迷离变幻,充分表现了老子经历及其思想的特点和风采。叙述申子惜墨如金,叙述庄子仅记录其学说特点和能够说明其“避世适己”的核心思想的一个事例,而叙述韩非子则除了引用《说难》全文外,侧重于描写其被秦所诛的经过,全文如此裁剪安排亦主要表达太史公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思想。
心得一:庄子、申子和韩非子虽然思想和学说均来源于老子,然侧重点各不相同,老子道德经的“体”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其“用”则可出世可入世,自由纵横,其表达则简约晦涩、微妙难识,而其后之庄子申子韩非子则用其一面加以延伸发展,表达也越来越详细具体,庄子汪洋恣肆,申子韩非则逻辑严密,然其用则适应性更窄,限制更多,正如《道德经》中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由此可见其发展趋势是由“形而上之”发展到“形而下之”;由“道”发展到“术”甚至“论”,这也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势。
心得二:“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对于老子对孔子的这个评价,后人的解读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尝试进行一些分析,首先文章写孔子“问礼”于老子,那么可以推断孔子对老子说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礼”,而老子答复:“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说明了老子对“礼”的认识和态度,以老子的角度看“礼”,则就像人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都是表面的浮华而非生命的本真,所以“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从这个角度理解,老子并无讥讽贬斥孔子之意,应只是善意的告诫。
心得三:关于全文引用《说难》的目的,除了太史公的解释:“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以外,结合太史公自身经历,因替李陵开脱受到汉武帝疑忌而遭宫刑之祸,可以说亦是“说难”所致,或许,这里面包含着太史公的反思:到底是“说难”的理论有缺陷,还是“说难”本身难以操作?后人将如何避免如韩非如自己这样的悲剧重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