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浙江景宁县梅氏宗祠

(2006-12-04 20:40:08)
分类: 品梅小屋
 
转载:
            浙江景宁县梅氏宗祠
                          ——景宁大漈怀想(节选)
 

   大漈,是浙江省景宁县的一个山区乡,以古寺庙、古、古杉木名闻遐迩。可传达到我的耳目,已经是公元2005年4月8日。
   大漈乡,地处景宁之南,距县城约48公里。传说,荒蛮年代的大漈只有少数刀耕火种的畲民。大约北宋年间,有梅氏家族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便举族迁徙,世代居住、繁衍于此。守着“云中桃源”,梅氏家族,也很过了一段清静平和的日子。
   随着银矿的发现,桃花源被世外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一拨又一拨的淘金者聚集山谷,宁静的山谷有了枪声,起了叛乱,不再有不设防的和平日子了。梅氏家族不得不建造守卫家园,守卫家族的防御设施。这就有了这座护关的廊桥。然而,崇尚耕读的梅氏家族,并不希望有争斗。因而,护关桥的建造,就又同时赋予了诸多文化功能。
 
   护关桥的东侧就是大漈小学,很普通的一所完全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级,140名学生,14名教师。但年年都会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中学生,隔不几年,他们中又会产生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一个深藏大山的小村,居然同时拥有文昌阁和魁星阁,还同处一座廊桥。很让你惊讶吧。凭依魁星阁的窗台,还能看清护关桥下临龙溪、鹤水,左右连接狮山、象山,桥内是宁静的村舍,桥外是平展的良田,真有一桥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应该还是一座了望台、风水桥和观景楼。
   大漈的护关桥很不一般吧。离胡桥不远还有一座廊桥,叫作护关桥,始建于清乾隆辛丑(1782)年,正当村口龙溪和沐鹤溪交汇处。这也是一座肩负多重功用的廊桥。首先是卫护关卡,这可以从“护关桥”的命名直观读取。传说,荒蛮年代的大漈只有少数刀耕火种的畲民。大约北宋年间,有梅氏家族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便举族迁徙,世代居住、繁衍于此。守着“云中桃源”,梅氏家族,也很过了一段清静平和的日子。随着银矿的发现,桃花源被世外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一拨又一拨的淘金者聚集山谷,宁静的山谷有了枪声,起了叛乱,不再有不设防的和平日子了。梅氏家族不得不建造守卫家园,守卫家族的防御设施。这就有了这座护关的廊桥。然而,崇尚耕读的梅氏家族,并不希望有争斗。因而,护关桥的建造,就又同时赋予了诸多文化功能。
    护关桥,全长28米,宽10余米,十间三层。第一层是关帝庙。第二层是文昌阁。我看过多处文昌阁,或供奉文昌帝君,或供奉文魁星神,或同时供奉文昌帝君与文魁星神,也有魁星阁、文昌阁互为称谓的,取“魁星点斗,文运昌盛”之意。就是没见过楼上楼下同设文昌阁与魁星阁的。一旁的陈金荣先生说,那是因为梅氏家族特别鼓励读书成才。说着话,陈先生让我从魁星阁的一扇窗棂向东眺望,能看到一座古老的寺庙建筑。陈先生说,那是梅氏宗祠和时思寺,那里有梅氏家族的祭坛,专辟了读书人的领斋区,又专为期待中的魁首留着正门出入的大门道。这一说,我也就理解为何要文昌阁连着魁星阁了,那是既鼓励群体层面上的文运昌盛,又鼓励个体的折桂夺魁,也就是全民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重。看来梅氏家族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还是很科学的。听陈先生说,受梅氏家族的影响,大漈人信奉一句古训,一切始于教育。这理念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梅氏后人和所有的大漈人。
    护关桥的东侧就是大漈小学,很普通的一所完全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级,140名学生,14名教师。但年年都会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中学生,隔不几年,他们中又会产生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一个深藏大山的小村,居然同时拥有文昌阁和魁星阁,还同处一座廊桥。很让你惊讶吧。
    行走在历史悠久的大漈乡,感觉时光回流了千百年,古廊桥,古宗祠,古杉木,古民居,还有与柳杉王一样高寿的宋代古刹时思寺。这是一座融合了儒、道、释三教宗义的国保级古刹。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初名“时思院”。据说是为嘉奖梅氏“孝童”建造的。相传宋高宗时,曾有梅氏第87世祖梅元屃(读音xi“细”  ),年方六岁,尚是不谙世事的幼童,竟想到要随父亲为祖父守墓,一守就是三年,而且日夜不离其侧,深被乡里称颂。有地方长官奏闻高宗,帝皇也为之动容,旌表其为“孝童”,并在其结庐守墓处建造时思院,嘉其时时思念祖辈。建造之初的时思院,规模并不大,后来族人又依此扩建,日臻完善,有了梅氏宗祠,大雄宝殿,还建了三清殿,可说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场所。明洪武元年(1368),诚意伯刘基额书“时思道场”,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这大约也寄托了刘基的理想。刘基,元末进士,以亦儒亦道出山,辅佐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因他向来崇尚以诚待民,以诚治军,朱元璋封他为诚意伯。关于刘基的诚意思想,在他的寓言体散文《卖柑者言》和《郁离子》中,均有流露。《卖柑者言》对“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的元末官场颇多冷嘲热讽;《郁离子》则表达了对以“术”欺民的痛恨,主张治国以“道”,待民以“诚”。这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和号召的。有了诚意伯亲书的“时思道场”匾额,时思院的名声、地位也骤然提高。可惜,这块匾额已遗失在历史长河。
    宣德元年(1426),时思院更名为“时思寺”,一直延用至今。古刹三易其名,也代有修缮,一定有许多变故,但至今还能看到宋、明、清三朝古建。这对考察大漈历史、梅氏家史以至宗教文化、古代建筑,都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愧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思寺现存建筑,由山门、梅氏宗祠、心经钟楼、大雄宝殿、三清殿和马夫人宫等构成,占地约1200平方米。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整个宗祠,不见列祖列宗的塑像、画像,也不见祭奠的供品香烛,唯见古朴雄伟的砖木建筑,主要有客堂、序伦堂、祭坛和报本堂等,沿中轴线次第高升。
   进了那道砂石黄泥垒墙的仪门,又有一个小巧的天井,左侧有下坡的台阶,连通时思寺的钟楼;右侧一堵乱石围墙,依墙为一人来高的狭长花坛,种了几棵桔树和一些蔬菜。客堂为面宽五间的一层木构建筑,两边仅有简简单单的细方格门窗,梁栱等也没什么雕饰,柱础与廊柱更是一般,可见出梅氏的勤俭持家风格。从客堂穿过,来到宗祠的第三个天井。这个天井比前面两个要精致些,中间有片石铺砌的甬道,左右各有一棵广玉兰。那玉兰树像是过花期了,但油亮翠绿的革质宽叶,依然讨人喜欢。由玉兰树的绿荫下走过,迈上二级石台阶便是梅氏宗祠最值得与外人道的序伦堂了。这是宗族议事的大厅,为要拓展空间,建筑设计时把均衡承重改为周边承重,四周密布三道檐柱,中间金柱的间距却特别开阔,使得中央大厅显得格外宽敞。陈先生说,这是明朝建筑中典型的减柱法,要求建筑师具有高超的技艺。又指着正中那道长13米,直径1米以上的横梁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将这么一根横梁架上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到底用了什么起重装置,至今仍是个谜。后人因此编出许多关于梅氏宗祠的建筑故事来。陈先生收集整理过这些故事,所以能流畅地为我们讲解。说是当初为要建好这座宗祠,梅氏家族事先召开竞标大会,有40多位建筑工匠前来竞标。梅氏族长让他们每人做一只木马。有些木匠以为这是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粗木作的斫爷手艺,有什么稀罕,找几根木头,三下两下凑成一只就交上去了。其中有位来自鲁班家乡的山东师傅,情知这是梅氏族长要试探技艺,精心选用硬木,制作了一只榫头与榫眼紧密吻合的木马。梅氏族长让人把这些木马都拿到沐鹤溪里浸泡。三天过后,多数木马不及捞上来,已是散架。未散架的,也吃水不浅,死猪般地沉重。唯独那山东师傅的木马,严格按照榫卯衔接的手艺加工,拆开榫头与卯眼,竟是一点水渍都没渗进去。大家都赞叹这位师傅的手艺了不得,是得了《鲁班法》秘传的。便一致议定由这位山东师傅来承建。这山东师傅的确出手不凡,开工前,当众设祭坛作法,宣称他建造的宗祠,不准鸟雀作窝;不准蜘蛛结网;不准尘土落户;还不准有一铆一钉。建成后的梅氏宗祠果然做到了“四不”。陈先生说,你们看,这宗祠,平时也没人打扫,可就是干净,从不见有鸟迹蜘蛛,连灰尘也不沾。还说,有一次,乡政府借用序伦堂搞选举,是在夜间进行的。梁柱上、地面上遗下好些纸屑。第二天一早,乡里专门派清洁工来打扫,却是一片纸屑也不见了。一时传为神奇,以为山东师傅的施咒真是灵验。后来,还是一位建筑专家解了此谜,说那是因为序伦堂四周穿透,有很好的通风除尘功能,所以才会纤尘不沾。选举留下的纸屑一定是被夜风吹走了。至于蜘蛛、鸟雀为不在梅氏宗祠结网、作窝,可能是选材上的讲究,这些木材会散发一种蜘蛛、鸟雀不喜欢的气味。山东师傅确是一位高人。但高人不是完人,精于算计,还特别小心眼。
    话说梅氏族长选中这位山东师傅后,很是信任,一心要给他最高的酬金,送他一柄金斧头。但又不想告知师傅,想给他一个惊喜。开工签合同时,族长对师傅说,从今天起,你呢专心施工,我们不来打扰,也不送点心了,那点心钱为你存起来,到时一并结付给你。山东师傅嘴上应着好,心里却是不好受。按当时习俗,最贫穷的人家请师傅,也有早晚二次点心。你这梅家也太小器了。施工过程中,梅氏家人又几次来翻山东师傅的工具箱,比试斧头的形状,掂量斧头的重量,那是要打一把与师傅手中斧头相仿的金斧头。山东师傅却误以为是对他的不信任,木匠师傅的工具箱是不能随便翻弄的。就想出要给梅氏家人一些报复。于是,在序伦堂即将完工时,把廊檐下的额枋全锯成平头,又施了咒语,让梅氏家族永无出头之日。>陈先生指我们看了,确实全是平头的额枋,看上去是有些怪。但我不相信那是木匠作法所致,应该就是一种建筑风格。我见过北京故宫太和殿,大小额枋也是这般平头的。难道故宫的木匠师傅也为皇家没送点心而施咒算计不成。不过,这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且听陈先生继续讲解。陈先生说,梅氏家族也跟你们想的一样,只当是山东师傅的特色设计,高高兴兴地为他结算了工钱,又把金斧头和整猪提前一天送去他的老家。待木工师傅愤懑地回到家里时,他的妻子把梅氏家人嘉奖的厚礼拿给他看,着实让他汗颜羞愧。马上赶回大漈,要求再为梅氏家族建造一座钟楼。为要弥补梅氏宗祠的平头短枋,山东师傅在钟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长长伸出檐廊的象鼻昂和特别高翘的檐角,还重新施法,祈拜梅氏家族出人头地。
    这样的故事,小时候也常听娘妗说起,似乎以讥讽主人的为多。总是说主人太小器,不让木工师傅吃饱喝足,招致木工师傅作法报复,或是在梁上放置船头朝外的木船,诅咒主人家道败落;或是在檐下放只金马桶,主人一家就常会在夜半时分听得有人叫唤,快起来撒尿,有金马桶伺候,一家人便都得了尿床的毛病,天天晒洗被褥,令前后邻居传为笑话,……听得多了,我也会讨厌施行鲁班法的木工师傅。心术不正的人才把智慧用在对他人的算计上。玩计谋、搞诈术,即便是诸葛亮式的智者,也让人不屑与之为伍,更谈不上崇敬了。我还是欣赏梅氏家人的本实厚道。
    看好序伦堂,陈先生领我们去看梅氏宗祠最后一进建筑——报本堂。这是族人祭祖的地方。
   序伦堂与报本堂之间,有赭色条石铺砌的平台,约几十平方。陈先生说,这是祭坛。分左、右两半,有明确分工,左读,右耕。每年春秋家祭时,左边侍立读书子弟,能领双份供品;右边农耕弟子只能领到一份果品。这虽有“重读轻耕”之嫌,但教育为先,崇尚文化,总还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走上祭坛时,正有暖暖的阳光移过来,把祭坛照得明晃晃的。左侧祭坛的石缝里翠生生地长着几棵紫花地丁,正开着舞美人似的紫色花。这是不是对我们这些读书人的嘉奖,是要鼓励我们认真读书,终身学习吧。
   穿过洒满阳光、缀满鲜花的祭坛,步入报本堂。报本堂有几分破败,屋顶多处漏雨,地面与四周墙体有斑驳苔藓,破损的西墙还露出了黄泥和砂石。多年前,族人在此举办过书画展,也被侵蚀得严重褪色皱折了。但字迹还很清楚,能看出送展者的姓名。最多的作品出自一位叫梅林的长者。陈先生说,那是梅氏现存最年长的老人,那棵柳杉王就是老人首先发现并精心保护着的。令人肃然起敬报本堂两侧各有一排略为低矮的厢房,是祭祀的辅助用房。锁着门,我们没进去。
   接下来该去看看时思寺的钟楼和几座大殿了。我们沿中轴线再一次穿越祭坛、序伦堂和客堂,又站在了仪门前。忽地发现仪门的位置特别偏。问陈先生,这就是你说的因为没有出状元,才要走的偏门吧。陈先生说,是的。你看,那中间墙上不留有门道么。细看那堵低矮的泥石墙,隐隐的像是预留了一堵门道,通向那个门道的还有中脊隆起的石甬道。看来,当初是计划了状元门的。只是科举已成历史,梅氏家族的状元怕是再出不来,中门也就永远无望打开了。
  ( 文章来源:温岭市人民政府 供稿人:丁琦娅责任编辑:旅游局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