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意义
(2017-12-14 21:38:18)
标签:
空水空水秋园孙熙让空水让余光中 |
分类: 思考文 |
余光中(1928重阳节——2017.12.14)
余光中的意义
空水
余光中,生于1928年重阳节。是作家又是教授。
2004年4月11日,我买了《余光中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总共九卷,每卷五六百页。其中有三卷诗歌,三卷散文,两卷评论,一卷集外集,包括从1949年到2003年的绝大多数作品。现在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想。
我感到,台湾文学能弥补中国大陆文学从一九五几年到一九七几年的空虚,而余光中是台湾文学的优秀代表。
余光中清醒地看到:“要做一位中国作家,在文学史的修养上必须对两个传统多少有些认识: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是大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小传统。”(卷一2页2002年《炼石补天蔚晚霞——自序》)他批判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文学。在诗歌、散文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卓有成绩。
中国古典诗歌,从朴素而难免简陋的上古诗歌,到讲究精巧凝练而终于出现死板费解的危机。“白话文学”摧枯拉朽,却又是泥沙俱下。破坏了旧的,却尚未建设好新的。
早在1960年,余光中就批评五四之后早期白话文学的幼稚,指责中国的半票读者犹赖在低级浪漫主义的怀中,不肯断奶。他认为在二十年代的文坛上,徐志摩和冰心不过像一对“金童玉女”,不是一流的作家。(卷七6页《论半票读者的文学》)后来,余光中又单个点名,直接指出戴望舒、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的缺陷和毛病——浅白、不通、罗嗦、滥情,等等(卷五515页1975年《评戴望舒的诗》,538页《闻一多的三首诗》,545页1976年《新诗的评价——抽样评郭沫若的诗》,558页1977年《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主张不拘泥于“纯粹的白话”。他说:“纯粹的白话,俚俗的白话,毫未加工,仍停留在原料阶段的白话,不能成为新文学的精美语言。”(卷七42页《新诗的语言》)他又反对“恶性西化”的语法。他具体地指出,朱自清、艾青、巴金、老舍、何其芳等等,都有“恶性西化”造成的罗嗦、别扭或者不通的语句。(卷七252页1979年《论中文之西化》,268页1979年《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278页1979年《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1983年,余光中有又在《白而不化的白话文——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烦琐》文中,点名批评“金童玉女”的青涩少作和近三十年来在大陆愈演愈重的恶性西化。(卷七525页)
余光中也承认自己早期作品的幼稚。他说他“创作生命上极重要的一个转捩点”是在1956年。余光中和许多优秀的新诗人如夏菁、吴望尧、黄用等等,受了国外现代文艺(现代诗、现代画)的影响,搞起了诗歌现代化运动。1956年、1957年是台湾诗歌现代化运动的全盛期。其思想动机,大概是既反感古典文学的陈旧、死板、隔膜,又不满“白话文学”的幼稚、浅白、矫情,转而追求深沉、含蓄、真切。开始的时候,余光中为巩固现代诗的阵地而与攻击现代诗的覃子豪、苏雪林论战。
后来,“现代诗作者之间,又展开了对内的自我检讨,因而分成两种态度,一种是所谓彻底反传统的,一种是要再认识传统的。前者走上了达达与超现实的迷路,后者则主张在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之后,对传统进行再认识、再估价、再吸收的工作。”洛夫指责余光中的《天狼星》长诗“不够虚无”、“面目爽朗”,而余光中则提出了现代诗明朗化的主张,抗议现代诗日趋晦涩的倾向。(卷七115页1961年10月《幼稚的‘现代病’》,119页1961年12月6日《再见,虚无!》,138页1962年5月13日《从古典诗到现代诗》,18页1962年5月15日《论明朗》)
余光中说他曾经“在七言五言的平平仄仄里和缪斯捉迷藏”,“看不惯他们那种新诗,因为那实在是兑了许多水的诗意太稀薄的分行散文。徒有普罗姿态,挥几个左倾的手势而已。”他又深恶痛绝“恶魇派”的现代诗:“‘烦倦’,加上‘一团模糊’,不管表现上有没有必要,随意呼一声口号,挥一个手势,便成了现代诗。……恶魇派的诗发展到此,已经是绝路了。这种幼稚的现代病再不治疗,即将成为现代诗的癌症,导致现代诗的死亡。这些诗人愈写愈无题材,愈写愈晦涩,也愈不快乐。希望他们快从现代诗最后的恶魇中醒来。”(卷七138页1962年《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余光中的诗歌理论可以代表他的文学理论。我把余光中的诗歌理论简要总结一下:
(一)不拘泥于“纯粹的白话”;反对“西而不化”的语法。他说:“理想中的新诗的语言,是以白话为骨干,以适度的欧化及文言句法为调剂的新的综合语言……”(卷七42页《新诗的语言》)
(二)不相信“未经锻炼的自由”(卷七43页《新诗的语言》),看不惯那种“兑了许多水的诗意太稀薄的分行散文”;但是“坚决反对晦涩与虚无”。
(三)不主张彻底反叛传统,主张“有所选择有所摈弃”,认为“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以为必要时可以恢复脚韵。”“对于传统,以为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卷七138页1962年《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四)主张诚实。“一件作品,无论你第一印象是喜悦还是厌恶,只要你直觉它是‘诚实的’,你就会继续看下去,直到你的‘忍受’变成了‘享受’;接受现代诗与现代画的情形,尤其如此。”(卷七138页1962年《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余光中的生日和姓名,很有意思。写了许多好诗,而我看散文更好。思考文学,能用敏锐、辨证、发展的眼光。既是好作家,又是好教授。我佩服。
亲爱的大陆文人们!我们可以查查历史,我们开始做那些写作实践是哪一年?我们开始讨论那些问题是哪一年?得到比较清醒的认识又能得到文坛的认可是哪一年?写得比较有成绩是哪一年?
2004-05-16
前一篇:同浴夕阳
后一篇:2017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