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20240310·逛霸州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旅行记录 |
【游记】20240310·逛霸州
(1)
霸州市,前为霸县,河北省辖县级市,由廊坊市代管,位于北京以南约90公里,有公交车沿106国道可至,就是路程长点,时间多点。
霸州之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
霸州之地,仍处北京南大门之途上,106国道南北穿城而过,火车站有多个,霸州站、霸州西站和霸州北站,
环北京市县之旅,今日来至霸州。
与前往固安一样,乘943路公交可至霸州,只是路程略远,时间较长,所以离家要早,动身后约3个小时,踏在了霸州城市的街面上。
霸州城区呈南北长条状,东侧有牦牛河,西侧有京九铁路,相夹区域即为主城区部分。城区内街巷分割规整、完全一座新城模样,历史和过去基本上在城区中心寻觅不到。
城中主道,以前为106国道,今以益津北路、益津中路和益津南路称之。益津之名实为古县名,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益津县,今霸州市,为霸州治。而今在益津中路上新建一处益津书院,其始建于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最初在宫家庄(宫岗村,今属河北省雄县),后毁于兵火,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则两次易地重建,均在城中。沧桑七百载,翰墨流香,弦歌不绝,渐成霸州文化史上一颗灿烂明珠,为河北省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今老的益津书院早已不存,新建书院的愿景就是想要成为霸州历史、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但冷清的现实很可能是让这个愿望落空了,我们还能找到或创建出一个展示地方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基地吗?
循益津路向南,霸州市政府大楼就在路旁,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言其特别并不是指其有多豪华和多气派,而是指这里没有围墙围栏,几乎就是一处开放性的政府办公场所,这在全国的市县政府机关中应该都不多见,亦或我的印象中还从未见过任何一地的县政府以上的办公机构大楼大院如此。
据称霸州市政府大楼也是霸州行政办公大楼,采取霸州市的主要各局办办公集中制,提高了管理效率、方便了百姓办事。









(2)
市政府对面,一栋大型建筑综合体,霸州博物馆、霸州科技馆等都在这里,不知为何以前这里叫华夏民间收藏馆,而现在这个馆名还高悬在大楼上呢。
这栋建筑不小,五层,主要有历史博物馆、民俗风情馆、道德善行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霸州美术馆,不过因为人比较少,管理上也比较差,上下各层只能坐轿梯,扶梯可能是因为要省电而停运并封拦。有的展馆中也不开灯,黑乎乎的也不怕参观者撞烂玻璃。
自行车博物馆比较有意思,比较少见的专题性博物馆,建馆之初为“霸州自行车博物馆”,2009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可定名为“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但从藏品或者梳理国内外自行车历史的角度上看还是略有欠缺,另外对建馆历史和藏品由来也比较含糊,可能绝大多数是来自王明玺的收藏,照片则多选用王文澜先生拍摄的作品。
霸州名人馆,有以《承绪前贤,启迪后世》为序,极有文采:
霸州,北拱京都,南俯中州,左拥渤海,右揽太行,为历代战略要冲之地,畿辅首善之区,故有“三关锁钥,冀中机枢”之称。数千年来,多有忠臣良将献治平良谋,立不朽勋功;更有社会贤达行济世善举,育百艺琼花。古今之所以名世者,或因功业璀璨,兼济天下;或因文章锦绣,彪炳春秋;或因道德隽逸,惠及乡里。正所谓立功、立言、立德者也。本馆所记名人,或出于名门望族,或拔于贫弱之家,皆于功显者、于言彰者、于德馨者,俱堪当楷模之敬。凡名人贤达,世人皆以心向之,以身践之。承绪前贤,正是承绪忠勇爱国、公正无私、诚信敬业、仁义友善、和谐爱民之中华美德。美德代代相传,名人方可代代相继。名人领一代风骚,光鉴日月,千古名垂。然名人非神,后人亦当可效。此正谓玉阁虽高,攀援可上;先贤不远,奋骥可追。愿我霸州代有奇才,辈出名人,为中华崛起砥砺奋进,再立新功。
霸州一地,与此相关的历史名人不少,古有宫君祺创办益津书院、钱藻再建益津书院、杨六郎威震三关、文天祥信安题壁、后周柴荣置霸州,今有韩复渠滦州起义、杨沫的“青春之歌”、黄克诚的“胜芳集结”、李少春的京剧世家、邓玉华的五彩云霞等。
霸州名胜古迹并不多,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是三关口。
“安史之乱”时,霸州成为叛军进犯中原的主要通道。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为强化边塞防御,不复蹈“安史”旧辙,遂在霸州及附近地区设置了“三关”,即霸州的“益津关”、“淤口关”和雄县的“瓦桥关”。平原地区虽无山口、山隘,但有河道、水泽,所以在通道之地筑关设卡还是很有必要的。
益津关即现在的霸州老城,建在当时的拒马河南岸。唐时,霸州地区位于幽州南缘。因汉时属益昌侯国,又因该地淀泊密布,河道纵横,故取益昌之“益”字,加上渡口之“津”字,名曰“益津关”。《辞海》记载:“益津关,唐置,故址在今河北霸县,五代晋初,入契丹;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其地,置为霸州,与瓦桥关、淤口关并称三关’。成为北宋时期重要的边防重镇。
杨六郎(958-1014),本名延朗,又名延昭,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时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于是把他看作是天上的“六郎将星”下凡,故称其为杨六郎。公元1000年后,杨六郎任鄚州刺史,保州沿边都巡检使,鄚州防御使,高阳关路副都部署,成为镇守三关的最高军事统帅。在镇守三关的14年中,杨六郎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保卫了边关的和平与安宁,成为了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民间有关杨六郎的传奇故事更是被广大民众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目前,还有许多村寨、桥梁、堤河的称谓依然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成为研究“杨六郎”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3)
霸州还有一个让当地人自豪的人物就是李少春,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但其并不是出生或生长在霸州,而是祖籍为霸州,所以在霸州这里建起了李少春大剧院,也挂牌为霸州市文化馆,里面有李少春纪念馆。
在李少春大剧场的南侧,建有一栋小楼,两楼一底,为李桂春故居,名“达子镂”,为复建而成。墙上悬一碑:达子镂复建记
以复建的达子镂,也挂牌成了霸州市历史建筑,感觉有点滑稽。










(4)
霸州城区中曾有古城,金元时期为土城墙,明朝时进行加固、修缮和包砖,形成最终模样,设东门、北门和南门,为避西来之水而不设西门,但今城区中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既有街巷也基本上反映不出曾经的城墙城门和城内街巷肌理,古迹、古城完全泯灭,反倒是东部的胜芳镇遗有不少文物古迹。
城区内仅一座清真寺,霸州市清真寺,位于东门街,始建于清初,2009年重建,但不知是否是原址重建,极大可能是新址。
(5)
城区东侧,牦牛河旁城而过,沿河岸建牦牛河历史文化公园。
公园北起牦牛河与虹江河交汇口,南至中亭河,全长15.3公里,总面积125.5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9.4万平方米。公园设计建造有田园休闲区、生态拓展区、城市客厅区、文化展示区、白然防护区五大主题功能区,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观光、项目体验于一体,演绎了一幅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现代版益津古郡戏水赏游图,已成为霸州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挖掘和呈现历史文化,展示北方水乡古韵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公园的主题景观是:“一水一台一关城,云桥五架跨西东,码头窑址古战道,凭栏戏水赏八景”。
牦牛河公园中,真古迹假古迹一共有三处,真古迹据说是当年修建公园疏浚河道时在堤坝附近发现的几处宋辽时期的窑址,经过考古清理后现在有两处窑址被罩上了玻璃罩进行展示性保护,并且在“霸州古窑址群考古发掘研讨会”上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该处古窑址与宋辽古战道息息相关。不过,关于这一点就有些讲不通了,为什么这些古窑址就一定和古道有关呢?地下古战道,其在明代嘉靖《霸州志》中有记载,认为是宋辽时期的一项军事工程,在霸州及其周边地区如永清(六郎城)、信安城(淤口关)、霸州城(益津关)、雄州城(瓦桥关)、新镇城(保定军)等都有发现。有资料称,古战道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考证,古战道是北宋初年用于抗拒辽国南侵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分布于霸州、雄县、永清等地,在各地均有口,多与水并、古庙、石塔及临街商铺相通。古战道东西延伸65公里,南北宽约10-20公里,分布总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是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地下长城”。不过,至今很多地方的宋辽古地道,也包括在北京西南外的一些都是真假难辨,而在这里公园中的一段古道就有明确的简介称是一处“景观”,是依照考古发现复建的景观群落,这种景观复建有啥用呢?管理不方便,用作景观展示也没啥看头和作用,所以今也只能是大门紧封了事。
实际上目前主要是在永清县的镇南关、右奕营村,养马庄乡蔡家营村、白堡村,北辛溜乡西镇村、戴小营村,龙虎庄乡瓦屋辛庄村、北孟村、龙虎庄村,刘靳各庄乡李家口村、乔靳各庄村等11处村镇和雄县县城将台路发现和认定为宋边关地道遗址,其多建在地势较高之处,砖砌结构规整,均由券门、洞体、通道及小室、盲室组成。地道结构极为复杂,洞体高矮、宽窄不一,曲折延伸,还有翻眼、夹壁墙、掩体、闸门等军事专用设施。此外,洞体多与水井相通,并设有通气眼及灯龛、土炕等生活设施。古地道已在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霸州宋辽古窑址群出土的砖与古战道的砌砖完全相同,为研究宋辽古战道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不过,现场也未能见到有任何文物保护标志。
公园中还复建了一处益津关,实际上是一座城门,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建筑群,但并未说明是霸州古城东南北三门中的哪一个,比较滑稽的是复建的景观建筑竟然也能成为霸州市历史建筑,而且附带着还将2010年复建的霸州宋辽古战道也确定成了霸州市历史建筑。
简介中称:益津关,始建于唐,宋初,州治移至益津关,州关同治,是宋代边防要塞,二零一零年按照明代益津关样貌原样重修复建,由城楼、箭楼和瓮城三部分组成。
登台四望,也曾见到西南方向、牦牛河西岸处有一座高高大大的古建筑屋顶,当时就在手机地图上寻找了一番,可能也是因为眼花头晕、距离估算有误,竟然未在地图上有所发现,还误认为可能是一个建筑的仿古大屋顶,就没有在意。但其实这里是一处复建的古建筑,霸台,曾经的古城鼓楼。
据记载宋朝时期的古霸州州衙北部有一个演兵场,演兵场中点将台和瞭望台组成了霸台。明朝万历四年,陕西同州举人乔密出任霸州知州时,在城中建高大的钟鼓楼,取名“鼓楼霸台”,登楼可观朝霞漫天、旭日东升之像,由此古霸州也有一景名为“霸台朝阳”。1915年再度重修,在县衙东跨街而建,有洞门可通车辆,台上建三间两层楼一幢,额悬巨匾,书“畿南第一楼”,解放前被焚毁,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今再次易地重建。
霸州一地,虽为古城,但古韵无多,欣欣向荣一小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