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20231207-1209·东营青州潍坊高青惠民(5)

标签:
纪实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旅行记录 |
【游记】20231207-1209·东营青州潍坊高青惠民(5)
(1)
青州博物馆中的青州历史陈列当然也是重头之一,这里号称“信美东方第一州”,在前言中是这样动情地写到:“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宋代大文豪苏辙的诗给古青州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间这片广富饶的土地上,人类世代相传,文化绵延不息。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通过先人播撒的一路珠玑,来领略青州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就目前实物资料推断,青州有人类居住、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推至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这里形成了发达的东夷文化,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前后相继,序列明晰。











(2)
商代末年,生活在岐山下的周部落兴起,建立周朝。为巩固对东方的统治,辅佐武王立下战功的姜尚被封到齐,建立齐国,青州成为齐国的腹地。姜尚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齐国建立之初,依靠地理与环境资源优势,内修政治,外谋霸权,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齐国国势又盛。田齐和姜齐前后延续800余年,历40代国君,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雄踞东方。











(3)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一统天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原齐国故地划分为5个郡,今青州市境大部属临淄郡管辖。汉承秦制,但在郡县制的基础上,部分区域又实行封国制。青州境内设广县,领土大部分为齐国所辖。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青州刺史部设立。随着刺史权力增大,至东汉时刺史部逐步变成一级行政机构,部改称州,青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曹魏、两晋、南燕等十几个政权先后统治青州,给青州带来了空前的民族、文化融合,青州文化的特色愈显明晰。












(4)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青州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盛唐时,青州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经济中心,富庶甲于天下,青州还是通往日本,朝鲜的必经之路,遣隋使、遣唐使、佛教东传都经由此地。
宋金元时期的青州号称“大藩”、“大镇”,许多朝廷重臣相继任职青州,如寇准,欧阳修,富弼、范仲淹、陈执中、文彦博、赵抃、曾布等,
青州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全面进步,除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外,经济作物如桑,梨、枣等驰名全国。北宋政府在青州设织锦院,把青州作为官营丝织品基地。养马业成为青州的支柱产业,益都是元政府设立的十四个官马道之一,至今青州的许多地名仍与养马有关。
青州城前后共有多处,其变迁的轨迹为:
广具城:广城始建车代无考,据推测,秦推行郡县制时已有广县。公元前201年,汉高刘邦封召欧为广严侯,封地在齐郡广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设立青州刺史部,其治所后期固定于此。
广固城:西晋永嘉五年(311)曹嶷筑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治所迁入广固域。东晋隆安四年(400),慕容德定都广固城,建立南燕国。
东阳城:东晋义熙六年(410),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留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而居。北齐天保七年(556)冬十一月,撤销临淄县,移益都县治到东阳,从此青州,齐郡、益都三级治所均驻此地。
南阳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修东阳城时,同时修筑了东阳城南郭,此后慢慢发展成南阳城。洪武三年(1370),山东都指挥使叶大旺主持改建南阳战,加大高度,砖石筑城。
青州从宋元到明清,“城”和“市”逐渐融合,封闭式里坊制演化为开放式街巷制。“城”与“市”结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青州成为著名的繁荣商埠。明清时期的青州,作为沟通南北东西的交通道,史称“两京通衢”,往来贸易均经此地。同时,也因青州一地贯通南北东西,青州的军事地位也极为重要。











(5)
佛教文化至迟在两晋十六国时期传入青州,为满足信众霸求,造像艺术渐渐发展起来。经过长时间与汉文化融合,北魏晚期至北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州风格佛教艺术。从精心的构图、完美的造型,到细腻流畅的线条、贴金彩绘的装饰,无不表现了青州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












(文字主要摘录自展览说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