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20231102-1107·长清肥城阳谷聊城高唐枣强临清(2)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旅行记录 |
【游记】20231102-1107·长清肥城阳谷聊城高唐枣强临清(2)
(1)
阳谷县,山东聊城下辖县,小县城,安静恬适。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东阿设置阳谷县,至今建县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地处黄河泛滥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泥沙淤积,也形成今之沃野千里、河流故道纵横之势,境内有黄河、金堤河、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新金线河、徒骇河7条河流。
县域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大运河(包括1段6点)和景阳冈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2)
阳谷县城中心,博济路与谷山路交叉处,建一座小广场,博济广场,其名得自于广场东南角外的博济桥遗迹。
博济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当地人董宪章捐资修筑。桥有3孔,以青石砌成,长8.3米,宽5.1米,为拱券式结构。桥两侧均有浮雕石栏,四角各有一形态逼真的石虎,桥栏石柱上端雕有石狮,栏柱之间青石板及柱身上均雕塑有山水、人物及鸟兽图案,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3)
阳谷狮子楼对面有一组教堂建筑,位于阳谷县老城中心,为砖木结构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5年,1998年对其进行过维修。该教堂现存礼拜堂东西长30米,南北宽15米,占地面积450平方米,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4)
阳谷狮子楼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因水浒英雄武松为兄报仇在此怒杀西门庆而名扬四海。现在建成的狮子楼旅游区包括狮子楼和狮子楼旅游城两部分,以宋代历史文化为背景,复现了宋朝时期阳谷县市井里巷的风貌,将历史故事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成为了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现狮子楼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5)
阳谷文庙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曾被景阳岗酒厂占用,现酒厂已经外迁,文庙也复见天日。
阳谷文庙始建于宋崇宗四年(1105年),元、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宫殿式古建筑群。2004年,山东景阳岗酒厂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大县的目标出发,经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出资对文庙重修,历时六年完工,修建了千秋阳谷文化园,修缮了文庙大成殿及附属建筑。园区以孔子儒家文化、孙膑军事文化、水浒文化为主线,将石刻艺术、书画艺术、木雕艺术、彩绘艺术、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号称是浓缩了阳谷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感觉有些四不像的味道。现今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又在进行,但愿这次能做到“拨乱反正”,以恢复和重建文庙的“本源”为宗旨。


(6)
阳谷县城北约18公里处,坡里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却有着一座结构完备、功能齐全、建筑精美的天主教堂,而这座坡里教堂也是山东西部最大的教堂。
坡里教堂1882年由德国传教士开始兴建,1889年落成,1909年附属设施全面完工。据《聊城地区志》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德籍神甫安治泰和奥籍神甫福若瑟到阳谷县坡里庄传教,次年购地建堂。到光绪十五年(1889)教堂建成,教务得到迅速发展,遂成立坡里本堂区,辖阳谷镇、范县、观城、朝城、梁山等地堂口。1933年,经罗马教廷批准成立阳谷宗座监牧区,主教府设在坡里教堂。1939年,阳谷监牧区升为宗座代牧区。1945年,阳谷代牧区升为主教区,管理阳谷、莘县、范县等六县教务。1947年,因战争等原因教会活动基本终止。阳谷坡里天主教堂可以讲是整个山东南半部天主教的发祥地,后来由此发展出兖州、青岛、临沂、阳谷、菏泽5个教区。
坡里教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群,砖木结构,是一座由8栋西式洋楼相互连接组成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包括大教堂、修士楼、修女楼、育婴堂、修道院等等。外环以二层圈楼,楼下地下室相互贯通,院内群楼峙立,计有自成体系的院落19个,楼房300间,礼拜堂以白铁皮覆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工艺精制、构思巧妙,是中西方建筑的代表作。只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建筑、房舍都已破败不堪,无法使用,所剩不多的个别建筑还在开展着相应的宗教活动。坡里教堂虽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显见从未得到过保护修缮。
1928年1月,在坡里教堂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一次农民革命暴动,其紧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打击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为后来鲁西北地区的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坡里教堂作为坡里暴动旧址,也曾被定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进至聊城市,惊艳到了我。
聊城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境内遗留文物古迹400多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聊城是商朝名相伊尹躬耕处、战国军事家孙膑诞生地、东阿王曹植梵呗音乐发明地;诞生了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国画大师李苦禅、抗日名将张自忠、谔谔国士傅斯年、国学泰斗季羡林、当代保尔张海迪等名人。
聊城市区中部有一大湖,名东昌湖,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也是“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城市品牌的核心区域。东昌湖的中部一岛,上置东昌府古城,始建于北宋,今整个古城基本复建整修完成,城墙城门巍峨、街巷整洁,加上碧波绿岸,构成了一个巨型的宜居和观光之地,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之美誉,而聊城城区的主要观光景点都在城内或者其附近。









(8)
古城正中有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中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山陕会馆位于古城东关古运河西岸,是全国现存会馆中第二大会馆,俗称“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年(1743年)。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古朴大方,装饰华丽,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商业史,经济史、戏剧史、运河文化以及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清代商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因其价值巨大而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古城外东北角,京杭古运河河畔,原护国隆兴寺内东南角,一座石座铁塔,细瘦高耸,色深似墨,是中国六大古铁塔之一。
古塔始建年代无考,据石雕风格推断,建筑年代当在南宋或辽金。有记载称铁塔在明代永乐年间倒塌,天顺年间重修。铁塔为八角形楼阁式佛塔,生铁铸造,13层,高约15.8米。塔座为石砌正方形上下叠涩不对称式须弥座,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力士、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等精美图案。塔身用生铁仿木构分层铸造,为中国为数较少的仿木楼阁铁塔,也是聊城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被誉为东昌三宝之首。2006年铁塔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聊城护国隆兴寺位于古城东北角城墙外的运河南岸,据史料记戴,该寺建于北宋,兴于明,为明洪武帝朱元璋八大护国祝圣道场之一,被誉为江北古刹、水城佛国。原护国隆兴寺寺内林木葱茏,殿宇巍峨,鼎盛期寺内僧众数百,常年香烟缭绕,梵呗悠扬。但规模宏大的隆兴寺在清末已凋敝倾塌,民国后则完全圮废,仅余铁塔孤存。
十年前护国隆兴寺进行复建,十年之功,建成巍峨道场,但似还未最终成型,香火之景、梵音之态还未最终来临。

(12)
以前曾有过一个计划,就是分段徒步京杭大运河,而且已经从北京分批分次走到了故城县,而故城以南至临清段也通过自驾跑过几个点,算是连续到了临清。临清再南,运河形成多条线路,最主要的是东西各一路,东侧为小运河,西侧为鲁运河,亦或东为旧道,西为新程。
原计划开车方式环一圈,也有设想用骑行方式完成大运河后续的行程。唉,年事已高,有点走不动啦!
今来到了聊城-临清一线,先开车跑跑东侧运河上的几处桥闸遗迹点吧。
从南向北逆流看看东侧小运河的走向吧。
运河在聊城东昌湖东侧流过,凸形向东,而向北则跨过周公河。跨河处附近,周公河岔分两股,向东一条、向西并环抱聊城市区后南下。而向北一段的周公河则可以看着是小运河的新道,一条完全人工砌筑的河道,为南水北调通水之道。
辛闸,位于辛闸村,旧运河之上,南距聊城城区10公里。跟前竖一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北,梁水镇夏村,有梁闸。
再北,跨马颊河后与一道新渠重合。
北,至土闸村,有土桥闸遗址。所立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桥闸系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始建于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拓宽闸口。土桥闸遗址由土桥闸、闸东大王庙基址、月河,上游进水闸基,下游减水闸基组成。




临清戴湾镇戴闸村,小运河上有戴闸,也有称戴湾闸。
闸口东南侧一块碑正面书“戴闸
闸口西南侧一块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上文物古迹的文保认定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以古建筑、古遗址类申报,另外就是以大运河子项的名义搭车,如此一来在一些记录上就会出现混乱现象。


(13)
戴湾闸后看看还有时间,折拐向西,奔高唐县方向,心心念念的高唐豆腐想要去品评一下。路途中漏掉了季羡林故居。
先奔清平镇,一处古镇,曾经的古镇。
清平镇,西汉时在此置县,其后屡有废置,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还因黄河决口而致使县城迁址。1940年,清平县城再次迁往它地,此地复归平庸,但悠久的历史让其成为第四批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
清平镇不大,东北角有清平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后经历代16次修缮和增建,其殿宇设置与各县文庙大致相同。



(14)
据《清平县志》记载,清平县城原为土城,宋宣和七年(1125年)始建,金(1173年)增修,元(1317年)重修,清康熙元年(1661年)又重修,嘉庆元年(1796年)春开始改建砖城,至嘉庆三年(1799年)秋竣工。城墙高1.8丈,底宽2.2丈,顶宽1.4丈,周长852丈。
今城垣基本无存,而东门和北门经过了修复。
清平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前是以“古城址”之名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15)
当晚,进至高唐县,入住高唐县永悦宾馆,旁高唐县天齐庙商城。此地似为高唐县的中心地带,曾经规模较大的天齐庙商城商贸圈今有些冷清起来了。
转了好大一圈想寻一处可心的小馆,结果在有些精疲力竭之际,又回到了旅店附近才终于寻到一处,总算是能舒舒服服地吃点喝点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