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361】·东水门大桥南桥头周边(202302)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重庆 |
分类: 重庆影像 |
【重庆影像361】·东水门大桥南桥头周边(202302)
(1)
东水门大桥是重庆的一座网红桥梁,自建成后就一直是热热闹闹的,于我而言也是来来回回走过二三十趟了,基本上每次回重庆走要走上个一两次。
东水门大桥南桥头下,曾经有大片的老旧城市区域,基本上是桥东和桥西各一处,因地形原因相互之间似乎在过去也没有太多的联结。今在桥东和桥西各建一处老街,桥西项目名称为龙门浩老街,似多新建,而桥东为下浩里,以修缮修复为主。
有展示牌介绍:龙门浩老街地处重庆主城中心区域,面向长江,背靠南山,渝中胜景尽收眼底,是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千年前的南岸上新街江边,江中的石梁中部有一断缺处,犹如一道门,故古人谓之为“龙门”,石梁内自然形成了一弯宽阔的湖水,方言称之为“浩”,宋朝绍兴年间有人在上面刻有“龙门”二字,“龙门浩”因此得名,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龙门皓月也出于此处。1891年重庆设定海关开埠,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龙门浩街区包含枣子湾、米市街、下浩、周家湾、觉林寺、董家桥、葡萄院、望耳楼、马鞍山、建业岗等,众多鲜活而生动的历史遗存、开埠文化、抗战遗址文化、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在这里异彩纷呈。以龙门浩老街的声色光影,唤醒尘封的城市记忆。
按此简介,龙门浩老街似应包括现在的下浩里等部分,只是目前是按照两个片区、两个项目运作,人为地将其分隔成了两处。据称整个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约占地十八万平方米,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整个街区由两百多幢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其中包含了18栋优秀历史文物建筑,是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开埠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在这里异彩纷呈,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龙门浩月”,更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题咏。
重庆开埠后,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码头岸上一带,洋行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了当时西南最大的外商聚集地,目前在龙门浩地区还遗存了原海关别墅、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等开埠时期的历史遗迹。而在抗战时期,美、苏、英、法等30多个国家先后在重庆开设大使馆,其中原意大利大使馆、原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原美国大使馆酒吧、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别墅群、原比利时大使馆、原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等就座落于龙门浩老街,这里成为抗战时期重庆重要的外事机构驻地及其活动区域,不过今龙门浩老街内的文物建筑似乎多是复建而成。










(2)
龙门浩老街,是最具山城特色的老街旧巷,上下近50米的落差,感受属于重庆的“爬坡上坎”,青砖黛瓦、层层叠叠、青石甬道、烟雨骑楼、中西融合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厚重的文化记忆,赋予了每一栋建筑物不同的格调和品味。青山、绿水、古树、宅院,老街旧巷,漫步龙门浩,穿越在历史的时空中,聆听觉林寺的晨钟暮鼓,眺望长江落日的彩霞纷飞。烟波逐浪千秋事,半江烟雨半江城。
龙门浩老街其实早已不是以前的老街旧巷了,建筑的形态、功能以及整个环境也早已不是老街真正的含义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许单体的建筑物构筑物还能尽可能多地留存历史的原貌及内涵,而整片的街道街区,又是位处商业高地,还能指望通过保护和修缮而恢复或回到以前的历史原貌中吗。
宽厚一点、理性一些看待龙门浩老街,可以认为是一座还在努力保存或认为其在生拉硬拽一定的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更多是具备了现代时尚元素和业态环境的老街。
据说这里晚间也是重庆夜景最佳观赏地,华灯异彩的渝州半岛,变幻多端的东水门大桥,五彩缤纷的江中游轮,魔幻的山水都市,历史与当下,经典与时尚,古今中外,都在这里共生共融,奏出的是带有一定古韵旧调但更多的是新时代声响的交响曲。
这里也有一座小型的城市记忆馆,通过实物及图片打开了属于过去城市记忆里的精华,展开了那些生动鲜活的城市记忆长卷。










(3)
龙门浩老街2017年开始保护性建设,疫情前就已经开街,今虽未达到满负荷的水平,但热度仍在不断上涨,是城区内最具潜力的老街。
而在东水门南桥头东侧的一片区域,现在以“下浩里”作为项目的命名,其实是一个更值得期待和心动的老街项目。
这片区域的情况最初和十八梯老街、弹子石老街等非常相像,不知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还是认知的不一致,总之是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普遍给人们的感觉就是这几处地方不是以剃光头的方式进行改造,也不单单是简单的修缮重建,而是在致力于真正打造符合现阶段城市需要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老街古镇,以其能真正向世人和社会展示山城文化和巴渝文化,以承载流逝的社会环境及城市记忆,能真正成为重庆的一张可以拿的出手的“城市名片”。不过后来十八梯老街和弹子石老街都是以变形、走样的老街形象呈现出来,而现今开街部分的下浩里似乎倒是要给我们一个真正的惊喜了。
感觉取啥名都无所谓,有必要的就是一定要重新取名,因为这里的“老街”和别处确实不一样啦!
几年前这里就曾进行过局部的改造和再造,呈现出的是极具文化范和小资情调的一种业态,不过规模比较小。当时就觉得非常奇怪,感觉不是整个区域的定位和改造,心中也觉得这种小规模小打小闹的改造时间长不了。果不其然,后来才是真正大政府大资金的介入。
不过现在对这里的改造感觉很好,虽然开街仅一部分,所开部分也比较冷清,商务运作上还不达标,但整体所呈现的是相对原汁原味的东西多些、文化及艺术氛围更多,估计其生命力也会更加旺盛。










(4)
文化及精神消费也将是一个大市场,也将会迎来爆发式需求和增长。
下浩里老街,以修缮建设为主,使得老街整体建筑及街巷肌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焕然一新之感觉。
这里明显更加注重文化艺术,更加关注精神享乐,以休闲娱乐而不是主要以吃吃喝喝来改造和打造老街,以此商业态势来代替彼商业模式,可以让人更容易触摸到其深邃的人文肌理和传承脉络,也真正成为了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一座城市的魂与脉,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和目前实施可能性最佳的商业性运作下,要想原汁原味进行修缮性保护似也不大可能,但也绝不能采用大面积拆迁重建并完全引入“重”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就算是退而求其次也应有部分应尽可能地保留,并秉持“尊重、保护、传承、创新”的理念和“原址(原建)、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原工艺、原材料(尽可能)、原环境”的原则,来还原构成老街整体建筑及街巷肌理。
为下浩里的改造点赞,也期待有更多让我们惊喜的地方出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