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赤城正虎沟-马连口长城记略·20230708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长城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赤城正虎沟-马连口长城记略·20230708
(1)
这两年忙忙叨叨、东奔西跑,很少去参加爬山走长城的活动了。另外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对爬山和走长城有种畏惧之感,也导致了这两年很少活动。今京城最热之际,青鸟有赤城长城活动,据说那边为高山草甸,天凉如秋,鲜花遍地,实为纳凉休闲之旅,遂跟上,结果蛮不是那回事。
赤城,张家口下辖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置县,解放后曾并与龙关县,1960年更名为赤城县并迁治所于今址。今赤城县辖9镇9乡,总面积5272.8平方公里,人口30万。
赤城县平均海拔近千米,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总体还是凉爽宜人的。
赤城县城位于县域的中心位置,白河河谷从这里穿过,并最终汇入北京的密云水库且与潮河汇聚而成潮白河,它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也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
赤城长城总体呈“Ω”形,凸向北部,虽是属于外长城体系,但整体上呈现多重、多段的网状结构。总长度近300公里,分别为北魏、北齐、明代所筑,其间据说还有唐代、宋代所筑之墙垣,总之是非常的复杂。
这几年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来过这里数十次,走长城的时间累计在三四十天,但走的七零八落,连贯性和连续性不强。
赤城段长城主要还是以明代长城为主,由北京延庆县白河堡进入赤城,经后城、姚家湾、龙门所、镇安堡、清泉堡、冰山梁、独石口、马莲口、东栅子、镇宁堡、龙关与魏长城相接。这段长城原系北齐长城,明代复用,多为石筑,毛石片垒,东部与宣化的结合部上有一段土石混合结构的长城,长约20公里,北起大尖山(在赤城、宣化、崇礼的结合部上),向南经锁阳关、黄草梁、申太庄,到汤池口北山止。
赤城重山突出,俯垂北荒,相传以宣府镇地形类虎,赤城则为虎首,为宣府防御之重枢,纵横所指,皆古战场,素有“绝塞雄边”之称。
前几年京礼高速尚未通车之际,进出赤城要么走东南方向,走白河堡水库,沿353省道进来。要么走西南方向,走怀来,沿239国道进去。今京礼高速已成,到赤城的车程时间至少快了一个小时以上,但对县城北边的长城来讲,路途时间还是过于漫长,所以今次选择晚上从北京出发,在赤城县里先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约1个小时后即可抵达爬山走长城的起点处。
赤城一地也前前后后住过好多次了,但城中的鼓楼终没能找机会去看上一眼。
周日晚9点,北京城中出发,满员的中巴车拉上了16位墙友,夜半时分抵达了赤城县城,入住东关附近的如家派柏云酒店。
一早起来在附近街面上溜达了一小会,小小的县城生机勃勃。
早七时,集合出发,太阳已经升至小半空,感觉这已经不再是青鸟的风格了,以前怎么也得六点就轰着大伙出去了。





(2)
今日所行为正虎沟至马连口一线,长城印迹明显,影像上大致量量约在15公里左右,心里有点忐忑,觉得若有困难随时下撤就是。
此段长城从未走过,但线段两头都曾去过。正虎沟东北方向一段长城为片石干插而成,形态非常的完整,截面呈梯形状,高三米有余,顶宽五六十公分,底宽1.5-2米,石片呈褐色,坚硬如铁。墙垣随山就势,蜿蜒逶迤、婀娜多姿。山虽粗野、石虽坚硬,但在秃山旷野上建造出来的城垣却让人感觉出一种阴柔之美、孱弱之秀。而这段完整的墙体墙面不单单是赤城干插、垒砌石墙中最好最美的一段,可能在整个长城中也算得上拔尖的了,故此也经常有户外队组队将这里与独石口堡或冰山梁合成一趟的活动。所以我印象中似乎来此地得有两三次了。而在此段长城线路的西南方向,马连口曾为一处关口,卡在两条山谷的交汇处,沿山谷北进,同样也能抵达沽源县城方向,所以这是一条同样重要的北上通道,与东侧的经猫峪堡、独石口堡的交通要道几乎是同等的重要,实际上两条大型的河谷通道最后在云州水库处交汇,然后通过今云州水库大坝处的山口石门再向南、向赤城县城方向延伸。很多年前的一个冬日,跟老翟、拐弯等来赤城走点,结果当日极其寒冷,当地温度为零下二三十度,一出车外感觉就被冻成了冰棍,在马连口处好几个人连车都不下,而下车的人也就在最近的一个墩台处看上一眼后就赶紧往车上跑,如若慢了,冻掉指头。
今虽是夏日,但因当地海拔在千米上下,温度比北京城里低了七八度,感觉正好,若有风起,还有凉意扑面。
独石口北,长城山脊的北侧,有小道可行,西行至三棵树村,下车,活动开始。
西行向前,一段沙石便道,前行一公里后,有岔沟向南,可从此岔沟向南缓缓而上,多走一个山头,多看一墩一墙。
队伍一分为二,想着能多看一墩,占便宜的心理让我跟上了后队。
此地虽仍是缺水区域,但在山脚河滩处,在辛勤农夫的精心耕作和经营下,地里仍呈现绿汪汪的喜人之像。
缓缓上行至长城横过山谷处,长城呈低矮的浅垄状,东侧从山上陡直而下,多石,西侧则是缓缓而上,少石多土。
西行的长城并不是跨上山巅,而是从山腰处横切而过,墙内的山顶处,一墩,块石堆砌呈圆锥状。
第1号墩,形体较大,底边直径15-18米,残高6米,原形制似多层柱状,墩外一个圆形壕堑。
此墩在长城资源普查中的登记为正虎沟第1号烽火台。
墩北侧缓坡处,地面上有意摆放多块平石,以石为凳,好似要在此处围坐开会一般,似应为今人所为。
半山处,石墙横过,局部地段石墙高逾两三米,寂静中蕴含威武之气。










(3)
向西下坡至沟底,复上,长城墙垣再成地垄一般的存在。
仔细辨识,此处共有三条墙垣痕迹。最内侧是一道低矮的石垄,外侧还有两道土石垄,这两道土石垄应当为开沟挖土并填塞一些石块而成,所以这两道墙垣之间是一道明显的深沟。三道墙垣之间各相隔五六米,构成一道复杂的墙垣系统。
这种挖沟堆土而成前后或内外两道墙垣的形式后面还见到不少,因其间还有石块掺杂,似不为近代人所为,若为导水引流似也不应如此大费周折,而且很多导水引流也不应该顺坡直下,而应以保水浇灌为目的横向沿等高线方向布置。
墙边一墩,第2号墩台,正虎沟2号烽火台
墙垣爬上半坡,再度横向前行,缓坡之上大片耕地,墙垣多泯灭在耕地和机耕道中。
墙内侧300米处,小山包正顶,第3号墩台,正虎沟3号烽火台。看看前面的队友,影子都不见了,只得咬紧牙关前追,顾不上一一点校了。
北侧,距墙约1100米处,另一道山脊之上,一墩,第4号墩台,长城资源普查中编号为五保窑2号烽火台,此山脊处有道印痕,地图上将其标为道路。
第5号墩台,三公堂1号烽火台,墙内侧,墙体将其围了半个方块形。
下坡进村,三公堂村,小村,有犬吠相闻,但几乎见不到村民。
墙外,另有一村,高家窑村,一墙分隔,分属赤城、沽源两地。一条小公路从此穿过,近年已经水泥硬化上了。
穿村下沟底过马路后顺石垄墙的方向爬坡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前后左右的景致再度打开,也渐渐接近了前面的队友,心中略安。
长城方向基本上已经折拐向南,略微偏西向。
半坡处,第6号墩台,三公堂2号烽火台。
山顶处,第7号墩台,三公堂3号烽火台。墙从半腰处绕过。
近山顶处,墙体外侧坡面略陡峭,坡道有四十度,小心翼翼一步一探地走过,生怕一不小心滑落山底,那就再也没有气力爬上来了。
不知不觉间有乌云追上,洒下几滴雨点,还没等掏拿出防雨用具,劲风又将云雨吹向了别处。
山顶劲风呼啸,助力旅人有腾云驾雾之感,好在体重够大,无被刮跑之虞。










(4)
从山顶缓缓而下,再一段较好墙体,很大部分有竖墙立面。
云雨一块块飘过,雨点一次次砸落,索性不再管它,踏雨咏歌而行。
再一山顶处,第8号墩台,马厂1号烽火台,几棵小树在旁陪伴,墩外侧有方形壕沟或者御墙围绕。
偷了个懒,没有从墩台跟前通过,而是从山腰处绕了过去,现在腿开始酸、脚开始痛了,能耍赖就耍赖一把。
再前一段,山势轻微的起起伏伏,再无大的下降和爬升,山脊平缓,绿荫似毯。
一丘顶处,第9号墩台,马厂2号烽火台。










(5)
继续前行,过第10号墩台,明岔1号烽火台。
过第11号墩台,明岔2号烽火台。
前望,一座石峰耸立在眼前,此为明岔山,可见的东南侧较为陡峻,而北侧盘绕而过的墙垣被石峰遮蔽,不知如何前伸,但墙与山顶的高度至少在百多米以上,看的我有点心惊肉跳。
犹豫再三,决定提前下山,继续前行难保峰前下山容易。少走一段,但能保证下山安全还是可取的,事后复盘,此为今次活动最英明之处。
虽提早下山也多无路可寻,小山桃林中拉拉扯扯也多有不易,但爬山游玩当以安全为上。
下到沟底出来后果见山峰独耸,似石屏竖于眼前,一段石墙断抵于崖壁之前,若要从崖壁亦或是崖壁间石缝处上下,当极度困难。
远观近瞧都没有看到同伴的身影,心中嘀咕,难道这么快他们就已越沟过涧再度沿墙过去了?
赶紧打电话和领队联系,也不知手机出了什么问题,似没有听见有声音从手机中出来,反倒是隐约有声响从山上传出。
研究了一会,发现后程至少还有四五公里,而从此处沿山沟走便道上马路出去也就六七公里。可前后不见人影,不知前队走过去了多久,也不知后队是否会跟上,自己有点前行困难、撤离不甘心理活动。
跨沟而上对面的墙垣,准备走至半坡处再等等,看看后队的情况,没想到竟然发现领队牵狗在一棵树下睡觉呢。
原本在后面的领队也是早早地就偷懒下山,反倒是单人独行走在了最前面,相询才知所有的人都还没有下山,全部在明岔山上找路呢,山峰顶上能看见有小人在移动,此时时间还不到13时。










(6)
经过一番折腾,山上的队友们还都是回退一段后从山沟里下得山来,下山后时间差不多来到了14时。我原本觉得大伙不会再往前行了,起码能有一半人应该就此打住。不成想,大伙好不容易下山后,竟多毫不犹豫地又往对面山上爬去,而我也只得灰溜溜地动员上叮当一人就此撤退,走小马路去往马连口。
户外一趟,来回路上跑了500公里,结果还少爬了至少1/3,谁让我那么怂呢。
后一段,感觉山体更高、行路难行,最后又是一段高崖速降之程,真要是跟上,估计天黑之时还在山上转悠呢。
晚六时左右,全队收齐,蹬车返程,又四小时后,搭上地铁回家,又累又疲,但心中满意度爆棚。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