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13(南阳-郑州)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物 |
分类: 旅行记录 |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13(南阳-郑州)
(1)
D14,5月16日,南阳至郑州,322km。
南阳市,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辖2区、10县、代管1个县级市,常住人口963万。
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其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是“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中国玉雕之乡”。
秦初,置南阳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和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有清一代,因南阳为京城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商业活动极其茂盛,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宗商品在此集结,工商业兴旺使得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
灵秀山水赋予了南阳兹兹不绝的灵气,诞生了众多在华夏历史中极具传奇的人物,其中尤以南阳五圣为代表: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这些杰出人物为推动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建城历史。今城区中既有老街古巷等历史遗存,也有高楼大厦等摩登景致,而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海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氛和精神。
而南阳的一句宣传口号就是:一城奇山秀水,千年楚风汉韵。

















南阳市域内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六七处集中在城里及附近,一线串起,品尝一顿精神文化大餐。
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00余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而“父母官”一词便源于南阳府衙。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中国著名历史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古代著名诗文中描述这里的不少。

张仲景(约150~219年),东汉伟大的医学家,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所著甚丰,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历来被尊为祖国医学的经典,他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墓位于祠院中部,始建无确考,墓前树有晋咸和五年(330年)“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
古代南阳为一座商贸之城,也是一个工农业极度发达之城,城市周边曾有不少冶铁遗址,而位于瓦房庄的这处集冶铁、冶铜、制陶为一体的汉代手工业作坊遗址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今遗址处建成一个小公园,成为一处遗址游园。


黄山遗址,其东临白河,南距独山约3千米。遗址地处高出周围地表约30米的小山丘,除北部山势陡峭暴露山石外,整个山顶与周围坡地皆是遗址分布区。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磺山遗址以屈家岭文化堆积最为丰富,也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江汉流域地区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其中出土的独山玉石器,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的开采与使用具有重要价值。
今地方有计划建黄山遗址考古遗址公园。

南阳城区北部不足20公里处,小石桥镇小石桥村,小小的村中竟然有两处国保,分别是第三批的张衡墓和第六批的鄂城寺,两国保相距不远,中间隔条小马路也被冠名为国宝路。
鄂城寺旧址中轴线上,现存的山门、前殿、中殿各3间,两侧有东西廊房各3间,均为清代建筑。寺内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狮一对,雕工精湛,形象生动。另有一座始建于隋重建于宋的古塔,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素有“宛北钟灵”的美称。此外还有明清碑碣多方。鄂城寺得名是因为西侧不远处有汉代西鄂县古城址。
鄂城寺原位于一所中学内,今中学搬移,但保护工作似未跟上,据称已有具体规划,在构建的南水北调文化长廊的规划中,将把鄂城寺、香严寺、福圣寺塔等打包形成宗教文化旅游区。

张衡(78年—139年),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今在张衡墓处建起了张衡博物馆。






(2)
南阳一地扫完后,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上高速继续北行吧。
再百多公里后,至襄城县。
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下辖县。襄城县历史悠久,在春秋时名“氾”,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前636年)居于氾,周景王五年(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
襄城两大产业支柱为煤炭和烟叶,皆为会冒烟之物,煤炭主要属于平煤集团,烟叶则还受到毛泽东主席赞誉。不过这两大支柱似乎并未能为襄城带来富庶之像,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很是一般。
襄城城中,三处国保,那就一一走过,今天应该是这次出行刷国保的最后一天,尽量多跑跑多看看嘛。
乾明寺又称背影寺,位于襄城县首山之阴,初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69年),后唐清泰元年(934年)省念禅师扩建,渐成规模。元初曾遭兵焚。明成化年间,主持深别源靠募缘历时14年(1465—1479年)方重建而成。主体建筑有照壁、钟鼓二楼、重门、东西伽兰殿、地藏王殿、中佛殿、弥勒殿、三佛殿、方丈室、戒堂、斋堂、知客房计100余间,占地150余亩。寺院西侧塔林有宋、元、明、清历代砖塔372座,造型各异,后被毁仅余遗址。首山西端峰巅,有文峰塔(应为新建),八角十三层,阁楼式砖塔,高十余丈,数十里外便可看到。乾明寺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整体感觉较新,旧物有限,似列为国宝有些勉强,中佛殿内殿中殿有点意思,第一次见到斗拱等架设在屋内。





襄城文庙位于县城老城区偏西南位置,座北朝南,为纪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扬儒学而建。文庙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金初战乱遭毁,元至大、至治年间曾两次修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扩建。扩建后规模宏大,形成南北长192米,东西宽118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城关一小占用,今已腾退,但现场未进一步整理修葺,所余似仅有大成殿和照壁(奎壁),被利民东街分隔在南北两个院子中,皆被栅栏门封闭而不得入内。
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高9.5米,长24米,顶覆以琉璃瓦。壁上砖雕刻四龙戏珠、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及缠枝花卉等图案,精美绝伦。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殿内用前后金柱各四根,下施双层仰莲柱础。
文保碑当属全国最简,墙面内凹形成镶嵌碑状,白面墨书而成。



襄城古城墙是市襄城县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今遗存主要为明建。现存古城墙全长2300米,高6.8米,底宽15米,底宽8米。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西南角,旁北汝河地,建成古城公园,但城墙和一处城门、瓮城缺乏保护和修缮。

襄城城区中还有一处关帝庙,似老庙新建。


(3)
襄城城市发展和建设稍逊,但为此多有旧景老巷留存,只是时间无多,不能停留。
从县城循103省道向北奔高速的路途中,经过襄城王洛镇,据说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途中王妃在此地产子,称“王落子店”,后演为今名。让人惊奇的是满大街都是猪蹄店,各种名号、各种总店,怎么也有个百十家。王洛猪蹄盛名,果然不虚。不过,我们晚上有“聚会”,就不在这里填饱肚子了。
(4)
郑州新郑李诫墓,此行最后一处“寻保”之地。
李诫,字明仲,北宋时期著名的建筑学家,曾任曹州县尉、虢州知州。元祐七年在将作监供职达13年之久,亲自主持营建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如宫殿、王邸、太庙、辟雍、尚书省、城门、寺庙以及皇帝举行大典的明堂等,所著《营造法式》是北宋官修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专用书,也对后世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此地为李诫家族墓,但其余坟茔不知分布何地。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诫墓地在1958年曾被平毁,后在罗哲文等多名专家的呼吁下方得以重修。


(5)
晚入住新郑龙湖文昌路上的七天酒店(新郑龙湖工程学院店),这里虽是新郑,但去郑州市里比去新郑市里还要近和方便。
晚上在刘卫战家楼下小烧烤摊处相聚,几年不见人不见老,孩子见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