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05-22 23:13:58)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旅行记录

2023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1

D1202353日,北京至济南,505km

2023年,退休后的第一年,还是寻机会出去转转呗。

早有计划,四五月间往南出去走走,最初是选定以湖南为主,准备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湖南一地之上,而湖北、河南、河北一线都只能算是沿途的陪衬。只是四月之行也因各种事情耽搁、延迟,眼看就要快“黄”了,而在52日这天,终于盼来讯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发车向南,游逛开始,还能捡到一天高速免费的便宜。

出行的方向和线路也是一变再变,由单一的以湖南为主的游玩改成了一个环游方式,还是和以前许多次出行一样,要挂上重庆一地。

53日出发,517日回京,整整15天,途径冀、鲁、苏、皖、赣、湘、黔、渝、鄂、豫等10个省市,行程6175公里。两人一车,虽带齐了野炊扎营装备,但最终一天也没有在外扎营,算是历次出行中最“腐败”的一次。

53日一早,还没等闹铃叫起,体内的生物钟就已经将我催起,6点左右,就坐上了老胡的车子,驶离了安静的北京城。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

南行第一天,一般都少不了要在济南晓岩那里落下脚,有吃有喝有睡有情的地方谁不想来呢?

北京至济南,一天的时间,中间自然要找几个点填补一下了。

出行的基本原则就是每天除了赶路,还要找地方休息一下,休息的时候还必须要有文物、遗址、古村、老街、景点等瞧瞧,再不济也得有绿水青山养养眼吧。

所以呢,路要天天走,景要天天看。

河北廊坊永清县白塔寺,正好位于高速路旁,这座始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刹,曾被损毁的片瓦不存,唯有一座小石塔留存下来,今因塔而重生、复建起来的白塔寺,不单因小石塔是我国北方仅存的两座辽代石塔之一从而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更使其名声显赫的是此庙刚好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延长线上,从而也获得了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那些著名地标,如钟鼓楼、景山、紫荆城、天安门等同样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一巧合和机缘,加之此石塔从视觉上看有倾斜之像而被誉为“古塔四面斜的东方奇观”,更有传说在此建庙筑塔是为同一条中轴线上的皇宫调引风水之途。

三年前曾拜访此地,今再度路过,只能远观,但已想不起石塔的模样了。

计划中要在霸州、文安、大城等地选几处点,一般情况下都是选点多多,然后根据时间和路途连顺程度德国来择机选用。

霸州一地看上的是靳家堡,这是华北平原上一个相对较大的村子,虽普通,但从影像上看似乎很不一般。

村子呈矩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950米,奇特之处在于外围有一圈壕沟而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村内再有一个略呈圆形的沟渠相套,不知这样布置的目的何在,很想实地一探究竟,只是时间太紧最终放弃。

据称这是霸州市最大的自然村,在明永乐年间此处为水淀中一高台,一户靳氏人家在此搭铺居住,以捕鱼为生,后渐渐衍生扩展而成村镇,其南临大清河(赵王新河),北倚中亭河,附近有廊坊茗汤温泉度假村、荣高棠纪念馆、霸州龙泉禅寺、霸州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文安县地界内跑了广陵城、相公庄村张仁宪神道碑和文安古城墙等几处地点,虽皆够不上国保,但也值得一看。

文安广陵城遗址为廊坊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前认定为宋代城址,2020年进行考古发掘后则认为其实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遗址。广陵城遗址的形制规模和构筑模式,为研究冀中平原战国至汉代城址的规模、布局等提供了实证。

广陵城城址地表现存北、东、西三面城墙,南侧东端部分有残迹,城址东西长约650米,南北宽约520米。城址内部皆为耕地,京德高速公路从其上高架通过。

南侧横过遗址的机耕道旁竖一小块文保碑,正面书“廊坊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陵城遗址  廊坊市人民政府公布  二〇〇一年四月  廊坊市人民政府立  二〇一一年八月”,背面书“文安县急流口管区广陵城村  保护范围: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80米。”,保护范围显然比实际情况小了。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从广陵城向南,至相公庄村张仁宪神道碑处路程虽不远,但进村后遍寻不着,向村民询问也多因口音问题而不得要领,但最后还是终被寻到。

石碑外新建起一座石质碑亭,可为其遮风避雨,但体型略显矮小,未能体现出唐碑的大气与高古。外再有一圈栅栏相围,只是地域偏小,有逼仄之态。

旁竖一块小型文保碑,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仁宪神道碑  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  河北省人民政府立”。

另有一块简介牌,上书“张仁宪神道碑  据清《文安县志 建置志》载,碑北约40米处原建有相公庙,现已无存。碑为汉白玉石质,通高430、宽144、厚54厘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呈半圆形,浮雕四龙交蟠,龙首垂于碑侧,篆书题额“大唐故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之碑”。雕刻刀法圆熟,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碑身阳面阴刻隶书碑文,记载了张仁宪家族的世系、官职,详录了张仁宪家族九世17人,并详细记述了其孙张仲武的战功。碑文由幽州节度史掌书记李俭撰,碑身字迹部分风化。碑座为  座,敦实厚重,雕刻精细。碑座下为大理石条铺成的石床,约3米见方。该碑整体雕刻线条精美,粗壮有力。根据碑文记载,为唐朝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于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为其祖父张仁宪立。张仁宪死后追赠为工部尚书。因年代久远,石碑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冬断裂倾倒,当时的文安县令刘宝楠修复重立,后再次裂倒,于1984年再次修复,并建房保护起来。原被列为文安八景之一——唐碑吐雾。张仁宪神道碑是目前廊坊市唐代石刻中保存最为重要的墓碑。它反映了我国唐代北方雕刻艺术的风格,是研究唐代张仲武家世的依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再向南行,进至文安县城,原本一处小县城,也因紧邻正在大规模建设的雄安新区而“搭车”,新城部分已然脱胎换骨。

文安县,西汉初年置县,地处京、津之间。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寓意得名。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文安县,当时的县治在今大柳河东侧(遗迹已堙没)。大业七年(611)炀帝征高丽经此,以其地处三河合流之处,诏令割文安、平舒二县置丰利县,县治设在今文安县城。唐贞观元年(627),以丰利、文安两县相近,遂省丰利入文安,县治由柳河东侧迁至原丰利县城,此即文安县城之始。从唐朝初期至中华民国时期,虽朝代更替,州、郡有别,文安县治驻地始终未变。

文安县城中残留部分古城墙和城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称是中国北方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因文安地处九河下梢,为防洪水侵袭,古城墙也兼有“防水”之功能,墙体厚度较大,且多用石灰、桐油、米汤汁混合夹浆,故城垣固若金汤。

按照导航指引,寻到一处城门,似古城东门,旁竖一文保碑,上书“文安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安城墙  文安县人民政府公布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文安县文物管理所立  二〇一二年八月”。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文安县城向东约25公里处有子牙河,有资料称这里是传说中的姜子牙钓鱼处,还曾留有遗迹,但资料描述极为模糊和不真切,这里有东子牙村和西子牙河北村,好像都属于天津静海。另外,还见有资料称姜子牙真正的钓鱼处还在其东南部15公里外,天津静海有个西钓台村,紧旁南运河,当年走大运河还从这村穿过,资料显示曾有传说姜太公在此垂钓,而乾隆下江南时在此留有御诗。

传说不真,寻踪费时,也就不去折腾了。

 

长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而在河北平原地区的长城却是大伙都比较陌生的了,实际上在大城县一带,就有多条长城遗迹,分别是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和赵国长城,地面痕迹不显,时断时续,这些长城也称燕赵长城。

燕国长城也称燕长城、燕南长城,为燕昭王于公元前284年从齐国争夺平舒(今大城)后所筑长城。战国时代是封建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时代,各国为加强自身防御能力,都先后修筑长城。燕国为防御燕南的赵国、齐国,沿边境的易水水利堤防改造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故又称易水长城或称长城堤。此长城西起燕下都(今易县东南),东至大城县城,全长约250公里。在大城县,西从河间市北召入境,经蔡间、广安、演马、迷堤、杨堤、王庄等村庄,至二姑院村止,全长约20余公里,在东迷堤、刘固献村、杨堤村、缴庄村等尚存遗迹。20016月,燕南长城(大城段)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资源普查后又被定为长城资源。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东陈村南一个小庙,泰山娘娘宫,据称始建于元末明初,但今之一切皆是新建新盖。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3

河北一地,转悠几处小点,然后再返高速,奔济南城而去。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济南东部,章丘龙山街道一带,有多处遗址,都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故也被称为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升为国保的就有焦家遗址、西河遗址和城子崖遗址,另外还有一处东平陵故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街道(原山东济南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中的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出现了薄如蛋壳和表面光亮如漆的器物,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北部焦家遗址,范围约在1.6km*1.7km,已经探明的就有三四处遗存区,且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据介绍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焦家村西,主要分布于焦家、苏官、董家和河阳店等村庄之间的农田区域,南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仅约5公里,为重要的大汶口文化至汉代的遗址,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62017年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夯土城墙、壕沟、房址、墓葬、祭祀坑、灰坑等,出土了大量规格齐全的玉器、白陶、黑陶和彩陶等高端礼仪用具。这些重要发现昭示了焦家遗址作为鲁北古济水流域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意义的大型聚落的重要史实。201910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竖一块文保碑,上书“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家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〇一九年十月七日公布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政府立”。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横过龙山街道的102省道(龙泉大道)北侧道旁,竖有一块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〇〇一年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章丘市人民政府立”,背面书“西河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龙山三村西北,面积10余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为8000年,已发掘发现30余座房址等,是山东省境内新石器中期遗址中保存较好、面积较大、内涵丰富的一处典型聚落遗址。20016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遗址东侧济(南)青(岛)公路通向交际铁路平陵城站南北向路及其北向延伸线;南至遗址南侧东西向沟壑;西至巨野河支流(西河);北至巨野河支流(西河)及其东向延伸线。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西河遗址向东千余米处,著名的城子崖遗址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村东北、武原河东岸,东西长450米,南北长550米,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1928年由吴金鼎发现,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发掘,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1989年至199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城子崖遗址。遗址自下而上分别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的春秋时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下层,面积约20万平方米,该城址有南北城门且中间有道路连接。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次发掘时所发现的城址属于岳石文化,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墙建在龙山文化城墙的内侧较离处。岳石文化之上是春秋时期的城墙,到战国时废弃。1961年,城子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荣获1990年度和“七五”双十大考古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城子崖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也是中国考古学最早的比较科学的发掘,发掘后期运用了考古底层学原理,区分了不同的土色土质,绘制了地层图;1934年出版了中国考古学的第一部田野考古专刊《城子崖——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子崖发掘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掘铺垫了重要的基石,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命名地,也是中国史前城址的首次发现。它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遗址地,建有一座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在展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的“城子崖遗址是山东最早发掘的考古遗址。1928年首次发现,经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考古发掘,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多项第一,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子崖遗址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圣地”。城子崖遗址以最早发现黑陶文化遗存而闻名,并以地处龙山镇而命名为“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的第一个遗址和命名地。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她的发现和命名,不仅找到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更是国人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新的里程碑。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其卓越的黑陶工艺,以“黑、亮,薄”而著称,特别是器壁极薄的蛋壳陶,代表了中国陶器制作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不仅手工业,农业极度发展,而且出现了文字、城邦国家、冶炼金属等先进因素,标志着龙山文化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的大门。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的发现对于后世的形响,正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先生所预言的那样,“要是我们能把城子崖黑陶文化寻出他的演绎的秩序及所及的准确范围,中国黎明期的历史就可解决一大半了”。城子崖遗址考古点燃了龙山文化的探索,龙山文化考古点燃中华文明进程的探索,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由此载入史册,被喻为文明之初的启明之星。”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再向东北方向约3公里,一座古城遗址,大城,东平陵故城遗址。

东平陵故城遗址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于公元前204-815年。城较大,边长2公里,南墙东段、北墙东段和东西两边墙垣痕迹明显,保存完好处墙垣高三四米、宽数十米,雄壮异常。城内则几乎全为耕地,龙山一地小米名头甚响,也许也和古城中肥沃的土壤有关。20065月东平陵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陵城原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平陵邑,战国时平陵邑晋升为平陵县,成为齐国在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西汉昭帝时期因为在咸阳设置了平陵县而更名为东平陵。两汉时期,东平陵曾三次被确立为郡国的国都。上世纪70年代后对东平陵故城遗址开展了多次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钱币、钱范以及陶、铁、铜、石等文物,其中又以出土铁器数量最多,并发现了面积较大的冶铁遗址,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考古资料,也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

在南墙东段墙垣上竖有一个平陵古城的石碑,其上简介为:平陵,始建于春秋。秦朝设平陵县。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置平陵,始有济南之名。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设济南国,封刘邦之孙刘辟光为济南王。平陵城成为济南国王都,至东汉末年,有刘邦后裔13人相继为济南王。西汉末年,王莽于此地诞生并建立新朝称帝。东汉末年,曹操任济南国相,且政绩颇著。平陵城是两汉、三国时期鲁北乃至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址呈正方形,夯土城墙,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址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2023年5月环游记】10省市的跨越01(北京-济南)

 

天未黑,赶至晓岩公司处,虽在假期中,仍不管不顾地将晓岩揪来,再次“叨扰”一番。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