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354】·峡口镇及郭家沱及周边(20230319)

标签:
图片文化历史旅游重庆 |
分类: 重庆影像 |
【重庆影像354】·峡口镇及郭家沱及周边(20230319)
(1)
峡口镇,位于南岸区中北部,其北部有一段长逾3公里的长江峡谷地带为铜锣峡,其两岸山岩高耸,河道收窄。而出峡谷后河道猛然宽阔,两岸各有一条小溪汇入,形成一个较大的沱凼名郭家沱。南岸一侧则为峡口镇,江北一侧则为郭家沱,今有大桥相联,通车不足俩月。
清代,峡口镇一带名为乌羊镇。清同治九年(1870年),被特大洪水冲毁。清同治末年,重新恢复场镇,由当地士绅李大兴主持开场,遂定名大兴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大兴里。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建大兴乡。1984年11月,大兴乡改名峡口乡。1993年1月,再由峡口乡改为峡口镇。
峡口镇区处有兰草溪注入长江。
峡口镇曾为一处小古镇,有一条老街,也曾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闭塞的地区,近几年则大变样,老街旧场一扫而空,居民多搬迁至不远处的温家溪楼房中,旧地盖起郭家沱长江大桥,沿江建峡口滨江公园,旧貌换新颜。
大兴老街今仅余樊家大院等几处房屋,但破烂建筑尚未进行修复,几处旧房暂时用围墙圈围。
一块渡口守则刻石碑,虽年代不久,但似也成无用之物,散落路旁无人多瞧上一眼,上刻“大兴场渡口守则
曾经这里是港口之地,长江右岸峡口镇这边为白沙沱,长江左岸则为郭家沱,很多船舶就此停靠,上下货物,今虽航运不兴,但仍有船舶停驻。
铜锣峡与猫儿峡、明月峡一起并称“重庆长江小三峡”,而铜锣峡位于小三峡的中段,因峡口一面巨石极像古时征战时号令的铜锣,故称“铜锣峡”。峡谷内两岸悬崖峭壁,夹江对峙,是溯江进入重庆城区的水路门户,古时有“东陲屏障”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有铁锚锁江阻船上行的遗址。今峡谷两侧各建公园,江这边有铜锣花谷,鲜花漫坡;而江对侧则是铁山坪森林公园,人文和自然之景独特。
郭家沱长江大桥才通车不足俩月,峡口镇一侧上桥步道还未建成,但这不影响心急之人,陡坡险途没拦住好奇之人,也没有让老丁的脚步停下。









(2)
行走郭家沱长江大桥过江,大桥旁有人行步道,但道旁栏杆不甚“友好”,一米五六的高度,外面的美景被遮挡不少。
跨江至对岸,望江厂所在的郭家沱。曾经的望江厂是一个大型兵工企业,鼎盛时有职工一万余人,而郭家沱则是一个大型的社区,据说是按照五万人的规模来建设的。
重庆因特殊的历史机遇,聚集了大量的兵工企业,解放后这些兵工厂仍是我们国家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在重庆曾有“建设的枪,长电的弹,空压厂的坦克,望江厂的炮……”这样的新民谚。
位于郭家沱的望江厂曾是抗战兵工厂旧址,其前身为广东地方军阀陈济棠委托莱茵炮厂筹办的一个制炮厂,位于广州附近的清远县潖江口。1936年尚未全面投产之际,陈济棠就被打垮,随即南京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派员接收了该厂。抗战期间工厂奉命迁渝,在长江铜锣峡外郭家沱山沟中建厂,合并从南京迁渝的兵工研究所,并改名为第50兵工厂,分别成立了制炮所制造火炮,弹甲所制造炮弹,引信所制造引信,火工所负责装填火药,还有完整的辅助单位。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十兵工厂生产和维修出各类火炮近4000门、炮弹30万发,为抗战胜利和在中国近现代兵器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解放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有了该厂的重点保障,1957年启用第二厂名:国营望江机器厂。
今望江厂虽主要以民品为重点,但仍为我国军工生产的骨干企业,为祖国的安全和繁荣继续保驾护航。
8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也让望江厂的厂区建筑保留着丰富的时代印记,各种老住宅房、旧住宅房、老车间、山洞、专家楼、俱乐部等遍布各处,既有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当然不少的建筑已经残破的不像样子,呈摇摇欲坠之态。今大桥下就有多栋老旧宿舍楼,既有青瓦青砖人字顶的房屋,也有平顶加拱型宿舍楼,住户早已迁出,而老楼尚未进行保护性维修,只是用铁皮围挡围起,遮蔽路人的眼光,而这几栋破旧的宿舍楼还是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呢。









(3)
同时,大厂还是一个小社会,百货商店饭馆、澡堂、洗衣店、照相馆、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灯光球场、电影院、俱乐部等一应俱全,而且据说还有好多职工和家属住在江对面的峡口镇,上下班还专门有厂里的过河轮渡接送职工。
2020年长江发大水,厂区好多老家属楼都被淹到了二层,此后郭家沱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拆迁改造,现在很多老旧房中人已搬空,但拆建的工程尚未开始。
和其他的几个老军工厂想比,望江厂今仍“活着”,而且围绕着厂区,郭家沱现在已发展成了有4万常住人口、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江边小镇,而望江厂丰富而深厚的军工历史和文化底蕴,除了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关注外,也在望江人或泛望江人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渝州大地上闪烁出更绚烂的光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