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350】·三塔连穿(20230311)

标签:
历史旅游山城图片文化 |
分类: 重庆影像 |
【重庆影像350】·三塔连穿(20230311)
(1)
重庆主城区有三座塔,南岸区南山上的文峰塔、南岸区觉林寺的报恩塔和江北区塔子山的文峰塔,自古有“三塔不见面”,亦或是“三塔见,妖孽现”之说。没有去认真考证这三塔之间是否是两两不能通视,估计应该有很多人去尝试了,就不再费力去求证了。
有关这三塔的传说就是天神用三座塔分别压住了一条兴风作浪的妖龙,分别镇住龙首、龙腰和尾巴,保住了一方水土的平安与兴旺,倘若三塔能对望或移除,则符镇失效,妖龙将重现人间,天地会为之变色,江河将不再顺服。
但也有人讲其实三塔另有所指,除了南山上的文峰塔和觉林寺报恩塔外,另外一塔为龙门浩的卵石塔,不过今已寻觅不见这座卵石塔了。
据说龙门浩卵石塔位于长江之中的一段崎岖石梁上,而龙门浩码头就是借助于此段石梁而成,水大之时此梁没于水中,惟水浅之际才多露头,印象中过去的渡河船也多停靠于此。常从石梁处过,只知道石梁上有菩萨造像,但从未听人讲过这里还曾经有塔。
此塔也不知是真有还是传说,网上也见不到有很确切的讯息,只是说曾有过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搭建而成仅一米多高的三层小塔,这也成为了一个传奇之塔。
但现在人们多是认定三塔是指南岸和江北两文峰塔以及报恩塔,它们无论是从时间、体量和建筑形式上都趋于一致。
城市游逛、城市旅游不就是跟着故事、循着传说放飞自我吗?为此,三塔连穿早已排在了我的计划之中。
原计划是从丁家嘴循黄葛古道上山,为三塔连穿增一段前奏,但在车站等车之际,正好来了一辆直上南山的车辆,遂不再犹豫登车而去。
重庆邮电大学教工之家外竖一“女娲补天”石雕,一般表现女娲补天的艺术作品多是女娲双手向上托举补天之石的形象,不过此石雕是浮雕形,不留心细看还真难以看出所雕内容呢,只是不知这里所立此像的寓意为何。传说重庆忠县石宝寨为女娲补天的地方,石宝寨所在的江中石岛就是一块补天所遗之石。
重庆邮电大学成形于1950年,在陪都期间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东川邮政管理局邮政人员培训班,后来逐步演化为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年升格为重庆邮电学院,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再度改为重庆邮电学院并恢复办学,2000年由原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2006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
今与大学隔路相望,有大片邮电大学的住宅区,间有一些旧房老院,但不知是否有归入文保系列之所。
而在南山北侧山腰下、黄葛古道青石板路右侧一民国时期老楼,为陪都时期邮政总局旧址,为一座两楼一底、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为当时邮政总局职员办公、生活的地方,80多年后的今日,此建筑正在进行维修。
南山上还有一个广益中学,1892年由英国伦敦基督教公益会传教士罗贝特 陶维新在重庆大梁子(今渝中区新华路)所创办,在其后的130年中广益中学三迁校址、七更校名、五并他校,今在现址唯一留下的老物件就是一个老校门,但也似被培新过。
登山顶,近文峰塔。
黄桷垭文峰塔为七级六边形楼阁式砖塔,塔底层为条石结构,其余均为砖砌,底层面西设门洞,二至七层开有窗洞,塔顶为砖砌盔顶(初为金属坛形顶),顶中为葫芦形塔刹,塔体通高22.74米。
塔前竖方钢角铁嵌机制黑色大理石石板文保碑,上书“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在塔体南侧左右两边各竖一简介牌,西侧为石碑,上书“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简介牌则用中英文双语进行了介绍:文峰塔是文峰塔步道最重要的景点,位于云峰山之巅。文峰塔凡七级,高逾十丈,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翌年(1851)建成。文峰塔的起源有镇妖一说,故事历经百年演化出了几百种不同版本,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庆家喻户晓的三塔不见面的传说。文峰塔起源的另一说为地方官员为启发民运而修建。文峰塔的外形似一支巨笔,似乎是要倒写天上的文章。而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它立足于大地、直顶向青天的形象。都说做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不屈。如果说松柏就像人的精神的话,那么文峰塔就像是人的身体。要当状元,不仅要才冠天下,更要心怀天下,无私无我,方能永垂不朽。










(2)
山高景远,透过树缝叶梢,我们能见到山城之景、楼城之壮观。
黄桷垭老街是近几年才经过开发建设并逐渐恢复成型的一条极具历史和传统的古道老街,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年间,这里曾是渝黔古道的重要一支,是背夫马帮歇息之地、官府兵营驿站驻地,并在近现代随着重庆开埠,逐渐发展成为繁华街市。云南钱王王炽、“三界名人”李奎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台湾当代作家三毛都曾在此经商或居住。今重整重建的老街长约600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175栋风格独特的巴渝民居和文物故居,其辐射区域至今仍在翻修整理之中。
黄桷垭老街的前端为号称巴渝第一古道的黄葛古道,是历代商旅来往渝黔、渝桂、渝滇的必经之路,也被归入著名的茶马古道之中。
老街中有处三毛故居,现在也被挂上了南岸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志牌,是台湾著名现代作家三毛的出生地,并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童年生活,现在这里成了很多人特意寻觅的地方。南山一地也因为和三毛扯上了关系而进一步添彩增益,在南山上的黄金地段就专门劈出一块地方建起了一个三毛文化广场。
黄桷垭后街路旁有一座教堂,名救主堂,建于1944年,也是一个有历史故事的地方。陪都期间,因日本飞机时常骚扰大后方,疯狂轰炸重庆城区,军政商学等社会各界人士有很多人移居南山一带居住,其中就有很多信教人士,因广益中学曾是教会学校(当时已经与教会脱钩而改为私立学校),所以礼拜时常借用广益中学的礼堂来进行活动,而在当时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贾玉铭院长也带了一部分学生流亡到黄桷垭,暂借用广益中学教室上课,还为附近的信徒设了一个查经班。后大家众筹,于1944年建成了这座救主堂,上世纪末教堂经过了重建,今据称为南岸区四大教堂之一,但似未能列入文保之列。在救主堂上面不远处,新建一处基督教安息苑(实则不为新建而是改扩建)。写此游记时查资料知,原救主堂在1958年停止了聚会,房产交房管局代管。1991年在黄桷垭文峰段19—22号重建了的礼拜堂,1998年将礼拜堂改建为“安息苑”,原救主堂处经地产置换后新建三楼一底钢混框架结构的救主堂,并于1999年12月19号正式开堂。










(3)
游逛一圈后沿公路北行,至涂山寺。
涂山寺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涂山之上,因寺内古代供有真武祖师,因此又称为真武寺,是重庆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史载大禹治水在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四日后外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纪念夏禹治水功绩,西汉年间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庙宇供奉大禹与涂后的塑像。唐时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涂山寺独游》一诗,诗云:“野径行无伴,僧房宿入有期。涂山来去熟,惟是马蹄知。”
今涂山寺是一处佛道和谐相处的宗教场所,也已成为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涂山寺下山,一条台阶古道通往山下一天门、清水溪等处。
此古道相对而言较少行人,残叶铺地,风吹涛起。
台阶石径穿林跃涧而过,道旁时不时见有小型龛窟,但多已残损,即无造像也无题刻,而在一个山坳道路交叉处则密集有题刻、碑刻和龛窟造像等。
一处山崖上有“夏后涂山”题刻,前竖一文保碑,正面书“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前同样竖一黑色机制大理石文保碑,正面书“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
几处小石龛似未入文物之列,其实完全可一并打包哇。
此处向上曾建有涂山雕塑公园,但今已然荒废,很是可惜。
再下,一天门处,不知有什么故事,城乡边沿地带的农村残存地区,田园风光依稀。
本可从此入到公路上,但右侧莲花村一带有下浩茶亭老街巷,古旧之风四溢,遂移步其中。
下浩茶亭街原本应该是下浩区域、觉林寺等地上往南山、涂山寺等地的一条旧道,如果将下浩认定为城区,那茶亭街基本上就可以看作是村镇古道了,原本联系很紧密的古道被涂山路和后来新建的内环快速路分割成两截,以致茶亭街渐渐的淡出了世人的眼帘。多年前在闲逛下浩时,还曾在马路边的茶亭街口拍到一块墨书的街牌。
据介绍在1930年春,时任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恭请住锡北京雍和宫大经师、藏传佛教内陆藏密第一人多杰格西活佛,在南岸涂山寺(当时又名“护国神院”)主持七七四十九天的“西南和平法会”,消弥战乱、祈祷和平。大法会期间,全国僧众及各界人士蜂涌而至,为此在下浩至涂山寺的茶亭街梯道两侧赶建出了大批的吊脚楼,从而缓解了住宿难,满足了教众需要,也使得茶亭街一步登上了繁盛之途。不过,今日的茶亭街已难见老房旧景,更多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建筑,今虽有打造老街休闲之所的动作,但似乎难成气候。
很惊讶的是这里有一片重庆公路运输集团的老住宅区,随坡就势建有四栋多层住宅楼,虽有近七十年的历史了,也经过一定的培修,但整体上看整个建筑的地基、墙面、屋顶、楼板、围廊等保存较佳,也比较坚固安全。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成立于1952年,原为重庆市搬运公司,后曾更名为重庆市装卸运输公司、重庆市公路运输总公司等,经营客运及货运业务,是市属国有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据说当年能分配住上这里的都得是领导、劳模、骨干等,今虽风光不再,地偏房旧,但清幽和闲适之态依存,就是不知有没有人去进一步挖掘里面的故事。










(4)
觉林寺报恩塔,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觉林寺建于南宋,但旧迹早已不存。现存的报恩塔,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僧人月江为报母恩所建,未成而逝,其弟子续建,历时17年建成,今寺已不存,惟余山门孤寂和宝塔耸立。报恩塔通高46米,应为重庆城区现存最高的砖石古塔。塔为八面九级砖石楼阁式,每层均有平坐与石栏,塔檐挑出翘角,盖帽荷花叶式塔顶,塔顶为铜质葫芦宝顶。
近年经过一定的修缮,修缮后塔身涂上白色,很多年前枣红色的报恩塔旧迹改新颜。
山门门额上书“报恩塔”,似为塔院之门而非觉林寺寺庙的山门。
山门两侧书联:因传心法分三教、为建浮屠报四恩。
墙上嵌一块文保碑,上书“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塔的旧影还曾出现在澳大利亚人莫里森以及美国人西德尼·甘博拍摄的照片中,清朝发行的重庆书信馆邮票上也有报恩塔的形象,不过纳闷的是塔前还有江景,而实际上报恩塔和长江之间还有一道石梁相隔。
此道石梁下开一平硐,名觉林寺人防洞,但穿过去却是新开发的武夷滨江小区。
石梁之上有杨家岗英国酒吧,为当年开埠时期英国人所建,今为南岸区文物保护单位,多呈破旧衰败之像,外栅栏围圈,暂行保护之实。
石梁上曾有小道纵行,有老屋旧迹相伴,我依稀记得周围小区尚未建设开发之时,沿梁一线还有不少景致呢,今多荒芜落寂,曾经有个小网红的福院,喝酒茗茶之地,似也萧条冷寂了,毕竟这里所行不便,天暗眼花头晕心靡之际,搞不好就要摔下山去。
山梁处房颓地荒,据一位在此垦荒种菜的老妪讲这一片曾被规划为公园,但不知啥时候才能实施。
原本还想从山梁上向五院方向前行,但似无路可走,到处都是拆迁的乱七八糟的地方,还都圈围了起来,无奈只得寻路下山。
报恩寺东侧两三百米处,几个施工洞口,这里正在建设重黔铁路长江隧道,其号称万里长江高铁第一隧,可隧道出口又在哪呢?









(5)
原来还有计划是去五院看看,看还能不能寻到旧景老房,还想去看看曾经的重庆卷烟厂,看看那个大型的“凹”字形厂房现在改作啥用了。不过,时间太紧,路旁小店豆花饭加上一瓶啤酒后我就赶紧奔下一个目标而去。
走朝天门长江大桥过江,前几天才走过一次的大桥,今又来一遍。
大桥桥头下,原曾有重庆第三棉纺厂,这是一座英雄老厂,其前身为抗战期间由湖北内迁而来的著名的民族工业旗帜的武汉裕华总公司,1937年底在重庆弹子石的窍角沱开始筹建重庆裕华纱厂,所出产品全部军用,一部分纱交国民政府军政部调派,其余的则由同样在弹子石的裕华织布厂织成布,然后供给裕华纱厂旁边的国民政府军政部备服厂生产军需品。抗战期间,裕华纱厂连轴运转,工人两班倒,争分夺秒加大生产,成为了抗战时期主要的军需品供应厂之一。解放后重庆裕华纱厂更名为重庆第三棉纺织厂,为全国大型纺织骨干企业,是带动弹子石片区的主要经济引擎,也是和重钢类似的著名社会支撑企业。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转到2005年的时候,重庆第三棉纺织厂宣告破产,厂区新旧建筑陆续被拆除,似乎就仅存桥下的一处规模不大的石砌厂门和桥旁的惠工村水塔,这座80多年前建成的水塔本来要被拆除,但不知为何留存了下来,希望我没有看错或搞混。
跨江而至江北,曾知朝天门以下,江北一侧有三个老石桥,三洞桥、溉澜溪桥和茅溪桥,结果前几天跑了一趟没找见三洞桥,而这次沿江边道路而行也没有瞧见溉澜溪桥。
江北桥头北侧,曾经的溉澜溪正街和头塘正街都是老街旧场,陪都期间也都得到极大的发展,是江北的重要集镇点,今全为新房靓楼铺满,江边也成休闲之所。









(6)
塔子山下一处观音寺,老庙新址重建。
据介绍江北观音寺原名为三洞桥同心善堂,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国11年间,改建为观音寺,为三洞桥区域保存较好的庙宇,尤其是寺内有三教合一的清代摩崖造像数十座,是重庆罕见的文物。解放后观音寺曾作为重庆船厂家属宿舍,后归还佛教,2011年被确定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迁址于塔山公园内重建,仍保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形态,可这还算是文物保护单位吗?
庙前石台下竖机制黑色大理石文保碑,上书“重庆市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庙旁梯道上山,登塔子山,来至三塔最后一塔前。
今塔所在的江边山丘名塔子山,其来历当可认为是因为有塔在此,但据考证在清朝时此山名狮子山。
江北文峰塔始建年代至今不清,但据推断应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江北厅独立之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为七层六边,底层用条石砌成,上部则为砖砌,塔高26.6米,门额“题名胜迹”尚可勉强认读。
塔洞旁竖机制黑色大理石文保碑,上书“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江北文峰塔所处的地理位置,自它建成后,它便成了重庆的标志性建筑,凡从水路上下重庆城的,都可首先远远地观望到此塔。正是由于江北文峰塔的标志性意义,在它建好后不久的1893年,英国人费拉尔便以此为背景,设计了邮票,而很多记述中都将其描述成南岸的报恩塔,我前面的描述中也是同样以讹传讹。
三塔连穿既成,任务完成,腿脚酸痛立马显现,遂赶紧扭头下山,奔轻轨9号线溉澜溪站,登车回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