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哈密31(自流井村烽燧花庄子东南烽燧奎苏台烽燧)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31(自流井村烽燧花庄子东南烽燧奎苏台烽燧)
(1)
烽燧位于巴里坤湖西岸,阿衣那不拉克村中一户村民的羊圈中,烽燧坍塌严重,夯筑,现外表为一不规则的呈圆锥台状土墩,底边直径约8米,残高约2米,顶部水泥测绘桩点。
烽燧正处巴里坤湖西岸,东侧偏北1400米处有两个方向小古城,为自流井村古城,巴里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烽燧地形地势和位置看,其不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向的烽燧线上,向北似也无传烽的必要,此处是否为烽燧存疑。
烽燧处无任何保护设施,也无文物保护碑,且目前环境极差,与文化遗产的身份和地位不符。


(自流井烽燧·卫星影像)







(2)
花庄子东南烽燧位于花园乡花庄子村东南约1500米处,东天山北麓的山前缓坡上,地势较高,南可尽看东天山,北可远望巴里坤湖。
烽燧地处一处畜牧养殖场草场中,周围牧草长势较好,草场有完备的输灌水设施,周边有栅栏围圈。北面约200米为巴里坤县中心苗圃,北侧约500米为335国道,东西向通过。
烽燧北侧约150米处,有一排高压电线东西向通过。
烽燧体型较大,边长约7.5米,残高8.5米,方形,正向。近年来经过修缮,加固,雄态再现。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边长15米,门开在西侧略偏南位置。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无“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烽燧西侧约250米处,一便道旁面西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烽燧外东南西北四边中部竖石质文物界桩(西侧在栅栏西南角外),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从简介上知,烽燧南侧曾有窟洞,本为烽燧的组成部分,但维修时填实,历史信息尽失。

(花庄子东南烽燧·卫星影像)

(烽燧旧影·南侧)









(3)
该烽燧位于东天山和慕钦乌拉山之间的巴里坤盆地东部中间地带,奎苏台村西侧,地势较开阔平坦,南距335国道约400米,西北约1000米处有一水库(东泉水库),烽燧周围均为农田。
烽燧南侧约10米有一条东西向田间便道,西侧20米外南北向一条便道,便道旁皆有水泥块砌筑的水渠。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较小,方形,边长12米,门开在南侧正中位置。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烽燧方正,有修缮、加固痕迹,边长3.5-4米,顶部边长3米,残高5.5米。
栅栏外四周设文物保护界桩,方位不正,仅为标示作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栅栏外南侧靠近便道处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地势略矮,周边目前再无其他烽燧与之相联。
烽燧北侧约200米,一块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斜向的区域略高于周边耕地,目前其上花草丛生,未被开辟为耕种之地,其间有房院地面痕迹,是否为古代遗迹不辨。
烽燧北侧500米处,一处凸出的山梁,如露出平坦沃野的鱼脊一般。小丘不高,高约50米,若设烽燧,当设于此地。
山梁上有高塔气象设施一处。
铁塔附近,山梁最高处,地面有建筑遗迹一处,略呈方向,边长3米,中部略凹,残高约0.5米。遗迹四周,明显存一壕沟环绕。遗迹周边现有幼树栽种,部分树坑树穴已刨挖到了遗址上。
其西北方向250米处,一高耸圆锥台状遗迹,明显为人工所为。据老乡描述,此遗迹自古就存,过去更加明显,似为近现代的碉堡,不远处有一方形小堡,边长约20米左右。
老乡称,此山梁向东延伸,还存有一两处类似的遗迹,而在东南侧近2000米处、山梁的东端,有一个圆形小城遗迹,直径在百米以上。

(奎苏台烽燧·卫星影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