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2022-08-29 17:09:04)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1

尖山子烽燧曾一度也称尖山子村烽燧、六村烽燧,位于巴里坤湖西南,南面不远为尖山子,北可远望巴里坤湖。烽燧东南2千米为尖山子村(六村),原此地空旷一片,近年来其南侧建房成村,烽燧周边建起规模较大的大棚农业养殖区,烽燧亦被包裹其间。

烽燧南约580米即为335国道公路,四周为种植大棚,范围较大,四周围合呈封闭管理之态,烽燧北侧约20米外为新铺的沥青便道。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边长27米,北侧偏东位置设门。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栅栏外北侧偏东竖一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尖山子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14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尖山子烽燧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烽燧平面方形,东西8米,南北残长7米,建筑方式采用分层夯筑,夯层厚0.1米。烽燧因风雨侵蚀,四角垮塌而内收,东南角有人工挖成的窑洞,高约4米,西、北面因风雨侵蚀而中心内凹。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起到了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的见证。对研究哈密唐-清时期军事防卫、军事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烽燧外四角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刻汉字“文物界”,对侧刻维文,填红。

尖山子烽燧大致呈方形,北偏西15度左右,东西底宽6米,南北底宽5米,残高约7米,顶较平,各棱角棱线多明显平直,四边根部有堆积。

烽燧近年来救国修缮加固,四周塌垮、冲蚀凹槽多已修补填实。

烽燧东北向2公里即为巴里坤湖。

尖山子烽燧西侧3100米外即为尖山子西南烽燧,东侧8900米处为花庄子西南烽燧,按照烽燧设置规律,尖山子烽燧和花庄子烽燧之间至少应该再设置1-2处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尖山子村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尖山子烽燧旧照)



2

尖山子西北烽燧曾也称尖山子村西北烽燧、尖山子西烽燧,其位于巴里坤湖西南,地势较高,东南不远为尖山子,东北可远望巴里坤湖。烽燧东6千米为海子沿乡尖山子村(六村),北30米即为国道335公路。

烽燧所在戈壁植被较稀少,南部有牧民放牧地,有铁丝栅栏围圈,但地面因少雨缺水而裸土、砾石暴露,荒地一片。

烽燧外有栅栏维护,方形,边长约24米,门开在西侧偏北位置。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栅栏外西侧北端面西竖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尖山子西北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14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尖山子西北烽燧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尖山子村西约5千米,烽燧平面基本呈方形,纵剖面呈梯形,东西9.1米,南北9.3米,采用分层夯筑的建筑方式,夯层厚0.1米,夯层内夹有芨芨草。烽体四角内夹有木棍,四壁上留有直径0.1米余分布不甚规律的小孔,估计此加固烽燧时夹筑木桩的孔。因风雨侵蚀,烽燧四角塌垮而内收,西、北面因风雨侵蚀而中心内凹。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起到了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的见证。对研究哈密唐-清时期军事防卫、军事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栅栏内面西还竖有由河南援建的巴里坤古城旅游区统一制作的简介牌,其上分别用维文、中文、英文和俄文对烽燧进行了介绍,以宣传和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影响。文字为“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巴里坤境内发现烽燧和遗址共78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在三塘湖遗存唐代烽燧6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烽燧即烽火台。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因地势而定,以烽燧相望为准。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1(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3(夜间放三火);犯敌在5000以上,白天举4(夜间放四火)。用烟、火传递信息,三四百里外的敌情很快就传到了镇标衙署。巴里坤境内烽燧的分布以县城为中心从汉城向东延伸,每101(烽火台),渐远为201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

大墩体型较大,正向,方形,底边边长9米,残高约10米。

烽燧外四边正中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烽燧四周为荒地,南侧约10米外,东西向一排水泥桩,挂铁丝围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尖山子西北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3

骨拐泉东烽燧位于巴里坤湖西南,地势较高,东北可远望巴里坤湖。东3900米为尖山子西北烽燧,西2750米为骨拐泉西烽燧,烽燧北侧约30米为335国道。

烽燧西侧约600米处,有山泉流淌,造成一小片绿洲,此处也称古怪泉,曾有几户村民居住,故此其地东西两侧的烽燧借用其名分别以骨拐泉东烽燧和骨拐泉西烽燧称之。

烽燧四周为旷野荒地,为山前丘陵地带,地表植被较为稀疏。

烽燧周边建栅栏维护,东西长30米,南北宽21米,门开在西侧近中部位置。栅栏上悬挂“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和“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公示栏”牌。

烽燧外四边正中竖石质文物界桩,截面方形,边长12cm,出露地表约45cm,一侧汉字“文物界”,对侧维文,填红。

烽燧外栅栏南侧紧邻一条砂石便道,几乎与335国道平行,似为曾经的旧道,亦或为335国道改扩建时的临时用道。

栅栏外西侧北端面西竖文保碑,碑身为黑色人工大理石,长105cm,宽73cm,厚15cm,碑座为灰白色天然石质,须弥座状,长130cm,宽35cm,高90cm。碑身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骨拐泉北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14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骨拐泉东烽燧位于巴里坤湖西南,烽燧东西宽8米,南北长9米,建筑方式采用分层夯筑,夯层厚0.1米。烽燧因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垮塌严重,垮塌的部分在烽燧下堆成土堆,烽燧本体已经裂开。在烽燧西南30米处有残留的卫所建筑,残墙高0.5米。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起到了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和有效管辖新疆地区的见证。对研究哈密唐-清时期军事防卫、军事设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栅栏内面西还竖有由河南援建的巴里坤古城旅游区统一制作的简介牌,其上分别用维文、中文、英文和俄文对烽燧进行了介绍,以宣传和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影响。文字为“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巴里坤境内发现烽燧和遗址共78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在三塘湖遗存唐代烽燧6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烽燧即烽火台。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因地势而定,以烽燧相望为准。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1(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3(夜间放三火);犯敌在5000以上,白天举4(夜间放四火)。用烟、火传递信息,三四百里外的敌情很快就传到了镇标衙署。巴里坤境内烽燧的分布以县城为中心从汉城向东延伸,每101(烽火台),渐远为201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

三普时曾有记录:从烽燧内外分筑,而建筑形式不尽相同的特点来看,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

烽燧近年曾经过修缮加固,塌垮、淘蚀、开裂部分皆已得到修补、填实,外表做了做旧效果。

烽燧体型较大,近正向,方形,夯筑,收分,底边边长6-7米,顶宽3.5米,残高约7.5米。

烽燧根部四周有堆积,南侧、西侧尤甚。

烽燧四周为荒地,南侧便道处东西向一排水泥桩,挂铁丝围栏。

烽燧正南方向百米处,三个小土墩状遗存,边长1.5-2米,残高约1-1.5米,夯筑,东侧两个土墩已被开凿成穴。据介绍此为卫所遗迹,似应为小卫所、小戍堡的墙垣残迹,但现场再难见其余墙垣痕迹。其情况也与二墩烽燧和昌吉州的大台烽燧相似,都在附近有小土墩现象,也可能不为小戍堡墙垣残迹,而就为小墩台遗存,可用于插旗或某种标识之用。

烽燧正北约200米,有圆形小城残迹,墙围已成残垄,地面不显,宽约2米,残高0.3-0.5米,直径约110米,东西两耳,半圆状小翁城,东部瓮城开门向南,西部瓮城开门朝北。其是否为古遗迹尚不得而知。

烽燧西侧偏北1400米,再一小圆城残迹。

圆城旁有土质残墙一道,残迹长度在2000米以上,初步判断似有围合之势,有可能为借助古怪泉灌溉之利建小片绿洲耕地,卫星影像上可见有地面耕作痕迹。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骨拐泉东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骨拐泉东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5(尖山子烽燧尖山子西北烽燧骨拐泉东烽燧)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