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2022-08-29 13:16:28)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1

(此记录为201712月所做)

石板墩烽火台位于332省道的南侧,31公里桩附近,北距省道不足1公里。

石板墩烽火台位于冲积区域中的一小群浅丘之上,巨大的冲击力量将一群小浅丘山峰冲蚀成多块。

山不高,浅丘,相对高度约在三四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石板墩烽火台东南距岔哈泉烽火台19.4公里,西北距四塘泉烽火台11.2公里。

山根处,未见有“文物界”界桩。

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北,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石板墩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石板墩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东南约32千米的山包上。烽燧残高约7米,烽体内外分筑,背面和西面保存较好,南面已经倒塌。烽燧内部系土坯错缝平砌,土坯间隔30-90厘米平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胡杨木或树枝,烽燧外由石块封包。从烽燧的内外分筑的形式看,具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三十米见方。

烽燧位于一处小山包尖尖之上,遍地小片石,色黑,略偏红,含铁,质地坚硬。

烽燧构筑方式为不规则多棱形(八棱),石块砌筑,内部砌筑土坯、填塞泥土砂土,夹杂木棍木条树桩等。

从残损的烽燧形态分析,似有可能与三塘泉、四塘泉等几个相邻的烽燧一样,采用八棱锥台的建筑形式,但上部土坯部分满砌毛石。

山顶不平,烽燧构筑并非采用东南相邻的岔哈泉、东庄子等烽燧的那种构建石台基的方式,而是直接骑跨在山顶,内砖坯外石块并夹筑平铺木棍木条和树枝构筑而成。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石板墩烽火台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石板墩烽火台近景)

西侧:

明显可见三条棱边,中部棱线处塌垮呈坡状,可自此上顶。

北侧:

西北一侧一条棱面形成整体塌垮,表层石块几乎塌垮殆尽,尤其是上部石块全无,有成排的木条木棍出露,间距约为30-80厘米。

偏东一侧有一棱面比较完整。

东侧:

整体留存较好。

东北角下一洞穴,洞口大小约为40cmX30cm,深120cm,有渗水现象。

偏南部分塌毁严重,呈坡状。根部外面一层石块塌失,上部则石墙石壁全无,露出内部土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石板墩烽火台东侧)

南侧:

整个烽燧南侧所见创面较大较甚,整个侧面从上至下呈塌垮、塌滑之态。

从整体创面似乎可以看出,烽燧主体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底部应为毛石台基,上部为砖坯结构,外侧再用毛石以八棱锥方式包裹。上下两部分基本各占一半。

创面处可见木棍木条出露。

南侧山下一探槽。

从整个烽燧残迹分析,烽燧应为整体构筑,不似简介中所述那样采用内外分筑的方式。构筑时内部为土坯夹杂分层设置的树棍树枝,外部石块并填塞砂石泥土,一同建筑。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2

(此记录为201712月所做)

四塘泉烽火台位于332省道的北侧,20公里桩附近,南距省道不足1公里。

四塘泉烽火台位于冲积区域中的一小群浅丘之上,无遮无挡,致使烽燧远远即可观察到,似灯塔一般指明方向。

烽燧东侧和西侧,山脚,百余米处,季节性河道,南北两侧合围,将烽燧所在小山包包夹在其间。西侧一小塘,东侧周边也似有泉水流淌,大片芦苇、成片胡杨林茂盛。

山不高,浅丘,相对高度约在五六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四塘泉烽火台东南距石板墩烽火台11.2公里,西北距三塘泉烽火台8.6公里。

山根处,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各有一“文物界”界桩。

山脚处,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北,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四塘泉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四塘泉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约20千米的山包上。烽燧残高9米,系片石与土坯垒砌而成,基础用片石垒砌,边长4-6米,高12米。该烽燧同三塘泉烽燧相近,也分为内外两层。从烽燧内外分筑,而建筑形式不尽相同的特点来看,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四塘泉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四塘泉烽火台鸟瞰图)

小山包上,遍地石砾。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三十米见方。

烽燧骑跨在小山包尖顶处,山头地面不平,烽燧根基则随山就势。

烽燧根部,石块垒基,构筑起一高约2.2米的石基。石基两层,各高1.1米,底层方形,上层八棱形,基本无收分,柱状。

西北角处,石台间夹杂一层枝条。

石基之上,八棱椎体状,土坯构筑,错缝平砌,外无石块封护。

锥柱体西侧多失,呈一斜面,残体各面较为整洁,疑似经过修补加固。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四塘泉烽火台远景)

东侧:

各侧可见三棱面,中部一棱面较完整,壁面多空洞(木桩孔)。

中部略有冲蚀沟槽。北部上塌垮,南部顶部分塌垮。

南侧:

中部呈三角形。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四塘泉烽火台近景)

西侧:

整个西侧塌垮呈斜面状,棱状不显。可见层状夹杂的树桩插入,六七层,其间有树枝芦苇平铺的垫层夹杂。

顶部多层树枝芦苇夹杂砂砾土层的情况。

北侧:

上部有塌垮,结构性裂隙显现。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3

(此记录为201712月所做)

三塘泉烽火台位于332省道的北侧,11公里桩附近,南距省道1.5公里。

三塘泉烽火台位于冲积区域中的一小群浅丘之上,南侧东西条状长约3公里低谷河滩,东侧和西侧也皆为溪水流淌之地,芦苇和胡杨生长之所,零星几户牧民逐水草而居。

山不高,浅丘,相对高度约在三四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三塘泉烽火台东南距四塘泉烽火台8.6公里,西北距中湖村烽火台11.9公里。

山根处,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共三处“文物界”界桩。

山脚处,西北侧,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西北方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三塘泉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三塘泉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约12千米。烽燧残高约9.5米,基座以片石垒砌,边长约4米,高0.9米。上部,系土坯与木棍、树枝、芦苇等夹筑而成。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小山包上,遍地石砾。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三十米见方。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三塘泉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烽燧骑跨在小山包尖顶处,山头地面不平,烽燧根基则随山就势。

烽燧根部,石块垒基,构筑起一高约0.6-1.2米的石基,基本无收分,柱状。

石基之上,八棱椎体状,土坯构筑,错缝平砌,外无石块封护。

锥柱体土坯间,多层红柳枝、芦苇垫层,另有树桩、树棍夹杂。

烽燧西南角斜向有较大塌垮,东侧烽燧外部有塌垮,比较完整地暴露出烽燧本体的内部结构和构筑方式。

烽燧内部方形,底部为石砌台基,其上土坯砌筑,覆斗状,上部似中空,为烽燧体内一房室。

烽燧外部八棱锥体状,底部为石砌台基,八边形,石基高度与上面内部的方形台基高度相仿,其上土坯砌筑,紧紧包裹内部覆斗状的烽燧体,顶收分,在中心房室的顶部再建一顶,形成上下两层房室。

此烽燧应为居中指挥之所。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三塘泉烽火台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三塘泉烽火台近景)

东侧:

外部包裹的墙体全部塌垮,南侧外部包裹体也全部损毁殆尽,暴露出内部完整的覆斗状烽燧墙体,土坯平顺错缝砌筑,不采用顺丁方式(表层皆采用平顺方式,内部有采用顺丁等方式)。北侧外部包裹体留存,根部厚度在110cm

根部有堆积,为外侧包裹的墙体塌垮后堆积。

下部左右各有一洞穴,北侧较小,南侧较大。

右上端一洞穴对穿墙体,似望孔一般。

顶中部一斜向做左侧的裂隙,似不均匀沉降形成的拉裂缝。

内外两层所用土坯存明显差异,为前后期构筑。

内层体以分层、散点、梅花桩方式在墙面插入直径约在8-10cm的木桩。外层则是按照7-10层砖坯铺垫一层密集的树枝条垫层,平行墙面方向加粗树桩,局部加竖向树桩相联,用卯榫咬合。

南侧:

立面呈三角形状。

外部包裹体仅余下部,上端和东西两侧皆失。所余部分表层充实严重,泥浆结痂形成硬壳完全覆盖住表层。

西侧:

整体塌垮呈斜面状,烽燧核心覆斗状墙体塌失,露出烽燧顶部房室。

西南角塌垮后露出里面方形石台基一角,高约1米。

立面呈斜坡状,冲蚀较甚,表层泥浆堆砌,结痂成壳。

外部包裹部分夹杂有多层密集的树枝垫层。并有粗壮树桩木棍出露。

北侧:

所见三个棱面中中部和西侧较完整,东侧上部全塌。

壁面降水影响较甚,从上至下形成泥浆挂壁,结痂形成硬壳覆盖在壁面。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4

(该记录为201712月所做)

中湖村烽火台位于三塘湖镇北1.5公里处,通往边境口岸的326省道的西侧山上。

三塘湖镇所在地位于一处坦谷河溪处,长流的水源带来沃土千顷和丰美的水草,在清代为官办马场,有官卧铺(“官”为汉语,“卧铺”为蒙古语)牧马房舍残迹。

从三塘湖镇沿326省道东北方向行约80余公里,有老爷庙口岸,清代为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的驼商故道,乾隆年间由驼商捐建有关老爷(关羽)庙,地名遂有“老爷庙”之称。老爷庙口岸历为中国、蒙古国的通商要道。

中湖村烽火台旁古道和溪流,是该条传烽线中重要的一处遗存。

中湖村烽火台西距老的326省道仅300余米,而新的改线省道在其东侧800米通过。

中湖村烽火台位于一片浅丘之上,相对高度约在三四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中湖村烽火台东南距三塘泉烽火台11.9公里。

山根处,一处“文物界”界桩。东南侧,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西北方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中湖村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中湖村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北约600米山包上,残高约12米,系片石与土坯垒砌而成,底座片石垒砌,边长10米,高2米,烽燧上部用土坯垒砌,土坯中间用土泥混合的柳条粘筑而成。从烽燧内外分筑,而建筑形式不尽相同的特点来看,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小山包上,遍地石砾。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四五十米见方。

烽燧平面方形,北偏西约45°,立面呈收分状的覆斗形。

山顶不平,西南一侧较高,东北一侧较低。烽燧底部采用石块垒砌一平台,收分不显,西南一侧高约0.4米,东北一侧高约1.8米。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中湖村烽火台远景)

东南侧:

南端角部表层塌垮,从下至上几乎全失,塌垮厚度在0.3-1米间,致使顶部房室缺失一角。

立面中部偏北一侧一条结构性裂缝,表层塌垮多沿此结构缝进行。

烽燧石基之上为土坯错缝平铺砌筑,水平面与立面平行和垂直方向有木桩夹杂,立面上有垂直方面的木桩以梅花桩点方式出露。竖向间隔7-10层砖坯,横向约0.5-2米。

烽燧有修补痕迹,整体状况良好。

石台基顶面用红柳枝密集平铺一层。

南侧根部有堆积,其间夹杂有红柳枝及芦苇垫层,形态较为完好,不似烽燧体上部塌垮跌落而成堆积,似烽燧旁侧的一处附属建筑,其根部有与烽燧根部一样的石块台基,且为同体一致的石台基。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中湖村烽火台东南侧)

西南侧:

南端角部有塌垮,呈表层剥落状。

偏北侧1/4处,从上至下一条结构性接缝,接缝对应处的底部石台基也明显可见为增补所建。结合东南侧北端约1/3处的结构性接缝情况判断,该烽燧的构筑分两次或前后两期进行,原烽燧体仅为南端一较小的形体,后又在其西北侧和东北侧两端加筑包裹体,才形成现今烽燧之模样。

整个立面受降水冲蚀作用较甚,泥浆冲刷形成层层重叠,结痂后形成厚厚的硬壳覆盖在土坯之上,可明显看出内外两体的差别,内体泥浆覆盖几乎见不到立面的土坯形状,而外体的泥浆覆盖较少。

表层有黑色砾石镶嵌,为飞沙走石所致。

土坯之间的灰浆层中含细砾石。

石台基高0.6-0.7米。

西北侧:

基本完整,根部有少量堆积。

木桩出露较多,上部多孔穴。

竖向冲蚀和横向风蚀严重,致使立面表层凹凸不平。

西南角有局部片状剥落。

西北角石台基有局部塌垮,致使上部局部土坯塌失。

东北侧:

最完整部分,整个壁面几乎无任何损害,保存如初。

石台基高1.8米,内收30-40cm,石块间填塞泥土。

1.3米处夹杂一层红柳枝。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中湖村烽燧·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23(石板墩烽燧四塘泉烽燧三塘泉烽燧中湖村烽燧)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