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哈密19(巴里坤湖巴里坤草原)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19(巴里坤湖&巴里坤草原)
(1)
巴里坤,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说系蒙古语“巴尔库勒”的谐音,意为“虎前爪”,以地势险要取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北麓,县域内山地、戈壁占2.55万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但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不咋地的小县,确因为拥有草原、湖泊、天山山地而成为新疆的一处有名的休闲旅游之地。
新疆并不是一个缺乏草地草原的地方,但巴里坤这里情况略微特殊一些,多块大型的草地草场都集中在了县城周边,而城市周边的牧场自然也因这种特别之处就更能吸引人了,所以说巴里坤应该是新疆草原资源并不算丰富,但却是草原旅游、牧场旅游搞得比较有名的一个地方。而巴里坤县城南面就有一处大草场,从城里走几步路就到了草场中间。
据介绍,巴里坤草原还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多处名胜古迹,除有盆地草原、湖地草原外,还有高山草原、雪山草原等,而且整体交通、通勤都非常方便,这就为周边城镇人们的周末休闲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天山北麓即或在炎热之极也是比较凉爽的,这里一般极少有空调,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宾馆酒店都是没有空调的,而且夏天的晚上照样是要盖上厚厚的被子,可见这里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了。










(2)
巴里坤县城西北方向十余公里,有一个高原湖泊,名巴里坤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35国道从其南侧横过。其地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恋”的奇观。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这里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
而在巴里坤湖周边,同样是大片大片的草场、牧场,白色点点的毡房、数不清的牛羊驼马、扬鞭的牧民等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田园之景。










(3)
巴里坤湖与巴里坤草原浑然一体,民间称这里为“西海子”,她是草原中的一颗珍珠,蓝色的宝石,是草原繁茂的支撑。
不过巴里坤湖是咸水潮,而且湖里盛产芒硝,也即硫酸钠。
巴里坤湖的湖水是由巴里坤盆地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四周的泉水汇聚而成。清代诗人史善长曾作诗:“滟滟溶溶波一片,古苇纤鳞都不见。周三百里磨青铜,历万千年澄匹练”来赞美它。这里还是周边牧民的夏牧场所在地,盛夏之时这里帐篷星点,牛、羊、骆、马成群,湖光山色,分外迷人。哈萨克族牧人也常在湖边草原举行盛大的“阿肯弹唱会”。









(4)
巴里坤湖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非常可心的是这里是一处免费景区,让来这里的游玩的人都感觉暖洋洋的。
景区中有块展板对这里的介绍是:
我的名字叫巴里坤盐湖,是个封闭型内陆湖泊,椭圆形是我的样子,东西宽约9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丰水期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枯水期面积约42平方公里,平均水0.3-1.1米。
我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湖水矿化度高达12.5g/L,沉积各类盐类及矿物质约200余种,表面卤水中含有硼、锂、钾等元素,湖内发育形成的是嗜盐藻、盐卤虫等特异生物资源和耐旱、耐盐碱基因资源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湖岸周边的淤泥(主要为硝泥)具有防止皮肤炎症、治疗皮肤瘙痒、帮助皮肤再生的功效,对脚癣、手廯等顽症也有一定的疗效,还可有效舒缓身体压力。
天气晴朗时我是天蓝色的,银波粼粼,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我会变成灰色或黑色,这是因为我主要是靠周边冰雪融水和地表径流流入朴给,长期以来大量泥浆,微生物体、枯死植被等在巴里坤湖边缘沉淀堆积,风起浪涌、翻动湖底黑色淤泥(硝泥)和腐植质土壤而使湖水出现混浊和黑色的现象,星现出一日多变的自然景现。
刚进草原,你闻到的是青草的味道,越接近越了解,在草与水的结合部你会闻到一种别样的味道,别皱眉哦!这是因为在夏季持续高温的作用下,部分裸露在岸边的湖底发生地理和化学性状等变化,易产生以甲烷、氨气为主的刺鼻异味,随若天气转凉异味将逐步缓解或消散,这一特殊的自然现象,成为游客们对巴里坤湖的“特殊记忆”。
不过,让人略感遗憾的就是这两年巴里坤湖地区降雨较少,地标和地下径流补给也不足,导致巴里坤湖水干涸较严重,草场也生长不佳,对景观影响较大。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