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哈密13(砂墩子烽燧、瞭墩烽燧、一碗泉烽燧)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哈密13(砂墩子烽燧、瞭墩烽燧、一碗泉烽燧)
(1)
砂墩子烽燧位于连霍高速砂墩子立交桥的东南角,北距连霍高速约500米,西距煤矿公路150米。其位于一个小土丘之上,小土丘为南北长条状,地表覆盖褐色石砾,土丘两侧则是低洼处,为天山南麓冲积泄洪所形成的沟壑,红柳、骆驼刺、旱苇等生长繁茂,而小土丘之处几无植被。
砂墩子亦为一处地名,和该烽燧紧密关联。
烽燧周围建栅栏围护,长条状,东西宽24米,南北长48米,西侧南端设门,栅栏上悬挂“文物保护责任公示栏”和“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
栅栏外前后两期分别各竖4个文物界桩,一期四个界桩对应栅栏四角,二期界桩对应栅栏东西南北四向。
栅栏西南角外竖立一文保牌,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机制石板,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烽燧为土坯砌筑,基础部分垫筑有石块,烽燧土坯规格为36x18x10cm。烽燧形式为“回”字型中空结构,中厅东西长2.1米,南北宽2.6米。
南墙:
较为完整,底边长4.8米,残高6-7米,中部塌垮出一孔洞(亦有可能为进出烽燧的门洞),形成一个月亮门景观。孔洞上部似一瞭孔,左右两侧呈斜向交叉剪切裂隙,已呈贯穿之势,上部已出现压迫式下陷之象。
墙厚1.5米,根部有堆积,高约0.9米。
壁面表层雨蚀严重,泥浆挂满整壁。
东墙:
相对完整,偏北一侧塌垮一块,上下长约1.5米,左右宽1.0米,进深0.7米。
墙面有多处木桩出露。
偏南侧自顶向下一条裂隙,生成,长约2.0米,最宽处3cm,显见已成渗水通道。
壁面表层雨蚀严重,泥浆挂满整壁。
塌垮孔穴下有局部堆积。墙厚1.3米。
西墙:
大部已塌毁,仅余西南角柱处,其余部分残高约1.0米,墙厚1.3米。
北墙:
全部塌垮,仅余根部1.0米左右,墙厚1.0米。
北侧另有一条甬道,左右砖砌墙体,甬道长1.8米,宽1.0米,墙体宽0.6米,残高约1.0米,似应为登楼之口。
烽燧东、西和北侧有御墙痕迹。
烽燧北侧有五个坑穴痕迹,直径为1.7-4.1米,皆被圈围于栅栏之内。
(砂墩子烽燧·卫星影像)

(砂墩子烽燧·南侧)


(砂墩子烽燧·东侧)

(砂墩子烽燧·西侧)

(砂墩子烽燧·东南角)

(砂墩子烽燧·周边)

(砂墩子烽燧·远景)

(砂墩子烽燧·环境)

(砂墩子烽燧·近景)

(砂墩子烽燧·作业照)
(2)
瞭墩烽燧位于连霍高速北侧约300米处,此地原为一处名为瞭墩的小村落,村借烽燧之名,今村落已经凋敝,仅一户人家在此放牧生活。
烽燧北望天山,东与砂墩子烽燧相通,西与一碗泉烽燧相联,为一条传烽线上的关联烽燧,相距为9.8公里和25公里。
烽燧较为完整,为烽燧和驿站的结合体。
烽燧及驿站外有两圈栅栏,外圈较大,为早期所建,内圈较小,为近期所为。
外圈栅栏形不规整,西侧长104米,北侧长113米,东侧长98米,南侧长约150米。
内圈栅栏形不规整,西侧长99米,北侧长59米,东侧长99米,南侧长约48米。门开在南侧中部。
栅栏外前后两期分别各竖4个文物界桩,一期四个界桩对应外圈栅栏,基本位于栅栏四角。二期界桩对应内圈栅栏,基本位于栅栏东西南北四向。
内圈栅栏东侧北端,烽燧的东北方向竖立一文保牌,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机制石板,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栅栏南侧另竖一文保碑,黑色大理石机制石碑,长105cm,高72cm,厚15cm,碑下为白色须弥座。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关墩烽燧位于区(疑错)哈密市以北20千米。省道303线以西100米处。烽燧残高12米,底基东西长11.6米,南北宽9.4米。由土坯和木棍夹筑而成,四周均为土筑围墙,南北长25米,东西宽22米。该烽燧整体保存情况良好,2013年进行修缮。根据烽燧的建筑形制及与其他烽燧的关系确定其年代为清代。哈密境内烽燧遗址位于伊州区、巴里坤县和伊吾县。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延伸2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基线四周延伸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
烽燧本体系双层结构,南侧正中开门洞,券洞,宽0.9米,高1.7米。
一层中部圆状中空,有蹬道向上。
二层为方形内厅结构,东西长2.9米,南北宽2.4米。
西墙中一瞭望孔,喇叭口形,锥体状,中部细窄处约20x20cm,外侧略有开口,35x35cm,内测开口较大,为50x50cm,八字状。瞭望孔北下侧另一孔穴,长30cm,宽20cm,深50cm,南侧一孔洞。墙体厚约1.2米,墙面涂抹草泥灰浆。
北侧东西两端各一望孔,对穿墙面。东侧望孔之上另二方孔,与望孔一同形成倒“品”字形结构,西侧望孔西北上方一孔洞。
东侧壁面有部分塌垮,形成一处通道,正好与东侧一处垮塌而成的洞穴联通,可进入烽燧内部并登楼进入二层。东墙两个望孔,北高南低。
南墙多处孔洞,仅一处穿透墙面,但不似设计的瞭望孔。
北墙厚1.0米,南墙厚1.0米,东墙和西墙均厚1.2米。
二层顶部东西向横架一根木梁,南北向纵向密布木棍,其上再铺细树枝编织的树网为顶,北高南低,南侧高2.0你,北侧高2.2米,树枝网上再覆土。顶部四周建有女儿墙,残,高约1.6米。
烽燧土坯规格为30x16x8cm。
烽燧建造形式比较独特,土坯砌筑,南侧根部以上6米处,外侧再用垛泥价格厚厚一层,部分有砖坯补砌痕迹。上部显露出的砖坯部分收分较小,而底部收分较大。其间有两层密植栣木,高度分别为2.0米和3.8米,砖坯和垛泥层间夹杂有树枝和芦苇。
烽燧东西北三侧外环筑一层厚厚的包裹墙体,形成一个烽燧外的高台,台高3.3米,宽2.2米,台子边缘筑有0.5米宽的女儿墙,其东北角端有灶台痕迹。
烽燧西侧有院落,被认为是驿站场所。南侧也有房院建筑,也被围圈在保护栅栏之内,近现代曾有村民居住。烽燧及外围驿站墙垣外有壕沟残迹,东侧有坎儿井南北通过,西侧有坎儿井自西北——东南方向穿过遗址地。
烽燧东南处,有多棵巨大古老的胡杨树。
烽燧南部,有泉眼和积水小池塘,现圈围成水源保护地。
烽燧西南向300米处,有多处地窝子痕迹。西侧400米处,有一块十数个现代墓地,其中一个墓上有一块木板刻制的墓碑,上书“一七八旅五三二团第八連 何來有同志之墓 陕西隴縣人故于己丑年寅世”。

(瞭墩烽燧·卫星影像)

(瞭墩烽燧·周边)

(瞭墩烽燧·东北角)

(瞭墩烽燧·南侧)

(瞭墩烽燧·北侧)

(瞭墩烽燧·西南角)

(瞭墩烽燧·二层)

(瞭墩烽燧·驿站围墙)

(瞭墩烽燧·驿站)

(瞭墩烽燧·南部)


(瞭墩烽燧·南部)

(瞭墩烽燧·周边)

(瞭墩烽燧·周边)

(瞭墩烽燧·周边)
(3)
一碗泉烽燧位于连霍高速上一碗泉服务区(收费站)西侧约1500米处,南距连霍高速约300米,一处近南北向冲积扇面上的一个土丘之上。
烽燧北望天山,东与瞭墩烽燧相通,为一条传烽线上的关联烽燧,相距25公里。
烽燧较为完整,为烽燧和驿站的结合体。
烽燧及驿站外建有保护栅栏,形不规整,南侧长45米,西侧长81米,北侧长36米,东侧长96米,其间一处折角。大门位于南侧西端。
栅栏东西南北四向各竖1个文物界桩,方形,边长12cm,机制石桩,一面刻“文物界”,对侧刻维文,填红,出地面45cm。
栅栏外西南角面南竖一文保碑,黑色大理石机制石碑,长105cm,高72cm,厚15cm,碑下为白色须弥座。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侧中部栅栏外面西竖一文保碑,黑色大理石机制石碑,长105cm,高72cm,厚15cm,碑下为白色须弥座。文保牌正面书“哈密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碗泉遗址为烽燧和驿站结合的形式,亦或是驻守兵卒的驻地,房院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整个建筑体为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20米,由土坯、毛石和夯筑等几种方式混合结合而成,整个建筑随坡就势,致使各处高低错落,极富层次感。
烽燧位于北墙的中部,为“回”字形中空式二层结构,一层高2.4米,东西长3.4米,宽3.9米,内厅为2x2.5米,四侧石壁厚0.7米,二层为土坯砌壁。
北墙:
墙体借用围院墙体,毛石垒筑,除底部约1.5米外外,其余多失。
西墙:
毛石垒砌,除根部约1米外,其余多失。
南墙:
西侧上部多失,东侧上部墙体呈三角形状。
中部一条贯穿裂隙,从顶至底,裂开上层的土坯部分和下部的毛石砌筑部分,宽3-5cm,已成渗水通道。中部偏下一方孔,对穿墙体,宽30cm,高30cm。
东墙:
烽燧体最为完整的部分,东北角上部略有残损,立面呈梯形状,但烽燧体收分不很明显。
一层正中一望孔,略小,北侧下部一方孔,10x10cm,未形成对穿墙体。
二层南北两侧各一望孔,望孔上端和两侧用扁平石板隔架。
烽燧西北角,毛石垒筑一南北向长条状房屋,中部东西向有夯筑隔墙,呈南北两处房院,北墙外两射孔,西墙五射孔,皆呈外小内大的方椎体形状,外口尺寸为15x10cm,内口尺寸为30x20cm。
再西南侧,呈台阶状向西向南递进一房院,其间夹一土坯砌筑的小屋。西侧和北侧各二射孔,略小。
烽燧东侧的房院则多为土坯砌筑,残损严重,向东侧外边建有射孔,射孔顶部用木棍木板为梁。
各房院内壁多涂抹草泥灰浆。
东侧开有院门。
东南角外有垫石为基的痕迹。
西北角外一小石台,1.5米见方。
驿站遗址南侧地表有较深的冲蚀沟槽。
驿站北端有壕沟和单兵掩体,似应为近现代军事演习工事。
遗址东西两侧150米外各一冲蚀沟,深切地表。

(一碗泉烽燧·卫星影像)

(一碗泉烽燧·远景)

(一碗泉烽燧·近景)

(一碗泉烽燧·西南侧)

(一碗泉烽燧·北侧)

(一碗泉烽燧·远景)

(一碗泉烽燧·东侧)

(一碗泉烽燧·远景)

(一碗泉烽燧·远景)

(一碗泉烽燧·近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