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1

(2022-08-27 08:31:25)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4(北庭故城遗址调查记录)-1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411245317

 

 

北庭故城位于昌吉州吉木萨尔以北约10公里处,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北庭故城遗址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现存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城墙残高约7米,宽约5米,南,北、西三面城垣尚存。内城分两重,第一重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00米;第二重边长各400米,内城周长3千米。内城的里外两重城墙,其结构与外面相同,高度较外城坚固险要。城内昔日的府署、塔庙,街市依稀可辨,残砖、碎石、陶片遍地。清代考古学家徐松曾对该城出土的唐代金满城残碑作过考证,证实古城为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文物考占工作者在古城中发掘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印”、铜狮陶兽、开元通宝以及各种花砖瓦当等。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此地为车师后部王所在地金满城。永平十七年(公元74),戊己校尉耿恭屯田车师后都金满城,屯田士卒数百人。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讨平高昌后,经其地设庭州,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长安二年(公元703)在此设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4县,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疆而治。景龙二年(708)升为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达咸海广大地区的军政事务。后改北庭节度使,所辖瀚海军驻此,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九世中期高昌回鹘王国建立后,称夏都,为其政治中心之一;又称“别失八里”。元代在此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宣慰司、元帅府。15世纪前期毁于战火。自80年代开始,针对故城的风蚀、雨蚀等病害开展了抢险加固项目,并分多期进行,同时,为配合项目实施,开展了相应的考古工作。

20146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线路文化遗产中的一处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庭故城遗址·卫星影像)

2012年,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为配合丝绸之路新疆段的申遗工作,在北庭故城遗址开展了前期的数字化测绘工作,此为当时的调查记录。

 

关于北庭城墙遗址测绘的记录

1190810月由日本人橘瑞超等人组成的大谷光瑞考察队在调查北庭时绘制了第一份示意图(《新西域记》,下卷,491-492页,有光社,1937年版)。

2191410月斯坦因去北庭调查盗掘,绘制了正式平面图(A.Stein:InnermosiAsiaVol,558页,Vol,23页,Oxford1928),并正确断定这里就是唐代北庭都护府。

31928年由斯文·赫定和徐旭生为团长的中国、瑞典西北考察团赴北庭,袁复礼绘制了古城图,现藏社科院考古所。

41954年新疆文物调查工作组考察了北庭(《介绍新疆文物调查工作组发现的几种文物古迹》,《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三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198010月对北庭进行了实测。

其间,1958年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筹备处负责人李遇春考察北庭。

1983年新疆考古所王炳华考察北庭

197719872004年薛宗正考察北庭。

北庭古城,规模宏伟,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划定为可汗浮图城、庭州、北庭和别失八里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段。薛宗正根据文献和调查推断,北庭古城是由五座粟特人城堡演变而来,起初名为可汗浮图城,后来又增建四城,合为五城。隋朝至唐初,曾为突厥、铁勒、西突厥、东突厥诸汗的王庭所在地。突厥人另称别失八里,与粟特人传统的城名可汗浮图城并存。唐朝控制此城后,因突厥王庭之名而先后在此创建了庭州和北庭都护府、大都护府、节度道、北庭道等军事建置,可见庭州和北庭等汉名晚于粟特人的名称可汗浮图,也晚于突厥名称别失八里。唐宋元都存在北庭和别失八里两个名称共用的情况。

根据调查资料,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北庭外城、内城、子城、北庭南城墙、北庭外城北门、北庭外城北门、北庭内城北墙等仍然清晰可见。英人斯坦因、日人橘瑞超和国内主流观点认为北庭是二重城,但也有观点认为是三重城。内城(附加小城)和外城的建筑风格迥异,属于两种建筑方法和建筑文化的产物,内城(附加小城)夯层厚而平整,没有夯窝。而外城(含外城子城羊马城、北庭西延城)夯层不厚,充满夯窝,且有夹木现象,为典型的唐人筑城方式,体现的是汉文化或唐文化。

内外城的墙垣构筑方式迥异是各方观点所认同的,但内外城的构筑年代存有争议,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新疆工作队的观点认为外城构筑在前,内城在后。而薛宗正等的观点认为内城构建在前,唐建北庭都护府和大都护府时增建更加雄伟坚固的外城。

20127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整个范围进行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对核心遗址区进行的测绘工作重点在于残存遗址的位置和形态测量,对于体型结构相对完整、墙垣壁面尚能保持竖直的城址,首先沿壁面边缘进行范围测绘,而对已成坡面或地面残存不显的遗址,则主要是沿坡面底线或可辨识的痕迹线进行范围测定,并在范围以内和周边密集采集高程点以此从形态上反映残存遗址的状况。这种以传统测绘为主要技术手段和制图方式的工作流程,能比较准确反映残存城垣的现实状况,特别是残损成土堆、土包、坡面等形态,对长度、形制等亦能有比较好的把握,但存在的不足就是难以正确把握和表示出墙垣的宽度,对于塌毁严重的一些城墙附属建筑,如马面、敌台、城门、交楼等,易将塌落堆积物、墙基平台和部分类似地貌包裹进来,这是传统的测绘制图与考古制图的重要区别之一。所以在下面的叙述中,主要以长度、位置、形态、残存状况等描述为主,更加具体的细节描述见相应的调查表。

 

(北庭故城遗址考古示意图·1980

 

北庭故城遗址文物本体的组成部分

1)羊马城

2)外城

Ø  外城北墙(WN1WN2WN3WN4WN5WN6WN7WN8WN9

Ø  外城东墙(WE1WE2WE3WE4WE5WE6WE7WE8WE9WE10WE11

Ø  外城南墙(WS1WS2WS3WS4WS5WS6WS7WS8

Ø  外城西墙(WW1WW2WW3WW4WW5WW6WW7WW8WW9WW10WW11WW12

3)内城

Ø  内城北墙(NN1NN2NN3NN4

Ø  内城东墙(NE1NE2NE3

Ø  内城南墙(NS1NS2NS3

Ø  内城西墙(NW1NW2

4、其它建筑遗存(QT1QT2QT3QT4QT5QT6QT7QT8

 

(航空影像图·2012年)

 

(航空影像图·2016年)

 

   

(北庭故城遗址文物本体分布图)

 

(北庭故城遗址航空相片·外城西南角 2012/2016

 

(北庭故城遗址航空相片·2012

 

(北庭故城遗址航空相片·2016

 

一)羊马城

位于外城北城墙外中部,平面近似长方形,西、北墙均呈一直线,西墙略微呈偏西北方向,东墙则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在东南部呈一拐肚形。西墙北段和北墙西段相对完整,残迹明显,北墙东段和东墙部分残剩地面痕迹似小土包,东北角和东南角形成缺口。

西墙:西距西北角楼外侧155m,长约100m,宽3-5m、残高3m

北墙:保存较好,长183m,宽4-7m,残高2.5m左右。

东墙:损毁严重,残长70m、宽7-13m、残高不及1.5m

羊马城东北角有一处地面残高1米出头的长条状土堆遗迹,略微偏离墙垣遗址连线,疑为羊马城城门位置所在。

 

二)外城

外城北墙区域在2012年影像拍摄前已经开始环境整治和墙体加固维修工程,在影像上表现出遗址周边树木杂草等已被清除一空,整个地面和城墙遗址色调发白,表现出裸露地表和土体特征,虽整个墙垣不再是连续形成完整的遗存,仅表现出地面残垄状和部分凸出、高耸残体形态,但整个墙垣的表现形制仍完整,中部方形瓮城以及曾经倚墙建房、在墙垣上掏挖房舍、院落的近现代遗迹都能表现清晰。

外城西墙的北段也正在开展修复工程,部分地段工程尚未结束,工程设施等仍在。在开展保护性维修的同时,展示、环境整治等工程也已开展,木架栈道、参观游览路线的引导以及曾经的村镇、生产设施等正逐渐移除。

外城西墙的南段和南墙部分还正处于搬迁居民住房、停止遗址周边生产建设的阶段。

1外城北墙

 

(外城北墙位置图)(外城北墙分布图·局部)

外城北墙总体保存状况尚可,遗留多处高大墙体和马面、城门的建筑形态。西北角楼尚存,东北角楼处残存大土堆,东西长度为500m。整个北墙现存九段残迹(另东北角外孤悬一小段残墙,应为东北角楼的一部分),自西往东分别为:

1 第一段遗存(西北角楼)(WN1

外城墙西北角及南部残城墙一段,形状显示西北角楼残存主要包括西北角楼、与之相连南部一小段城墙和一处西墙马面建筑(西墙1号马面,马面中心距西北角楼南沿20m),角楼残高10m,残长58m(南北向),残宽23m(东西向)。西北角楼因地处古城路旁边(东侧),整个形体完整高大,是参观古城遗址最为便捷之地。墙体已进行过保护性加固处理。

遗存西部紧邻古城路(古城路斜向西北方向穿过古城遗址西墙),最近处相距仅1-2m,遗址北侧有观光步道,东侧则是木质步道。外墙北侧护城河沟依稀可见,西侧壕沟因有古城路通行而在北端基本无存,遗址西南角外10m处护城河沟显现,沟内密植杨树。除遗址西北角有土体漫坡外,其余皆呈竖直状,东侧已不完整,现凹凸不平之态,应为近现代倚墙建房所致,墙面见两洞窟形式(高约3米,西侧可见出口),南侧豁口、西侧凹进处可见砖块砌筑修补痕迹。西北角部立面可见三层建筑结构,西侧墙高1m处可见一层黑色夯土层,厚为15cm。西侧凹进处可见两小型凹进挖凿孔穴。马面完整,其南侧和西侧竖立两砖砌文物保护标志,西侧处字迹已不可见,南侧为1973年所立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东南角外30m处原有农舍,现已拆迁。

2 第二段遗存(WN2

西北角楼东侧16.5m,东西走向,残长42m,为两处马面及中部一段残墙,北墙1号马面西距角楼21m,北墙2号马面西距1号马面27m。北1号马面不完整,长仅余5.7m,而2号马面长13.7m,马面宽7-8m,残高3.5m。墙体已进行过保护性加固处理。

遗址南部地势较北部略高,整个外城北墙修筑在南高北低的台地之上。墙体已不完整,南部被挖凿较多,中间部分地段墙体仅宽余1m左右,南部西侧可见夯土层。残墙南部东段和墙体东部可见泥砖砌筑修补,南部多处凹进似今人据墙而居所致,北面两处凹形,突出部分似为马面残存,墙体西南角外10m有一胸径50cm的杨树。西侧马面上可见一处小平台,墙沿高度约1.5m。东北角墙基有覆土坡面。

南侧、北侧和东侧有旅游观光步道,其中东侧跨越外城西墙遗址部分布置的是木板栈道,并设有一处观光木台。

3 第三段遗存(WN3

西距西北角楼90m、距第二段遗存33m,为一残余马面(北墙3号马面),残长11.5m,残宽7.5m,残高7m

影像和实地反映为残墙,已进行过保护性加固处理。遗址南部地势较北部略高,整个外城北墙修筑在南高北低的台地之上。南部墙角平整,北部有土堆漫坡,东西两面有部分漫坡。

南部、北部和西部有旅游观光步道,其中西侧跨越外城西墙遗址部分布置的是木板栈道,并设有一处观光木台。

从其位置判断,该遗址似马面的突出部分(外城北墙3号马面),两翼墙体已无存。

4 第四段遗存(WN4

西距西北角楼135m、距第三段遗存31m,为一残存马面(北墙4号马面)和北门,遗址长86m,残高7m4号马面和3马面间距46m,东距北城门墩西墙42m。外城北城门为一小型瓮城结构,与第五段遗存共同合围组成,门开向东方,从羊马城需上坡进入城门然后拐弯向南进入城内。

影像和实地反映为残墙体,东西走向,正对羊马城的西南部分,与第五段遗存合组为北门及瓮城。遗址南部地势较北部略高,整个外城北墙修筑在南高北低的台地之上。墙体已不完整,南部被挖凿较多,凹凸不平,形成三四处凹形房间模样,顶部为券顶形式,壁面开凿有佛龛状凹穴(抑或为放置油灯的部位),部分券窟已被封堵。北侧两凸出部分应为马面(外城北墙4号马面)和城门瓮成部分,只是城门不是开向北方而是拐弯开向东侧,城门位置高耸,北来商贾军士需上坡后从东向西进入城门,在瓮城中再折向南进入城内。北侧马面表面多不规则小洞孔,墙体底部覆土漫坡。瓮城南10m外两棵胸径约为50-60cm的杨树。南侧和北侧有观光步道,城门处新设木质观光步道。

遗址已进行过保护性加固处理,整体表面处理光洁,无裂隙、冲沟、风化、生物病害等现象。调查时据工人讲,遗址本体经过锚杆加固处理、PS处理,还需进行表面做旧处理,在北侧凸出部分(马面或敌台)根部掏蚀区域用泥砖进行了封堵和支撑。

5 第五段遗存(WN5

西距西北角楼205m、距第四段遗存7m,为北城门的一部分和第5号和第6号马面及一段墙体,墙体南侧已被挖凿损毁严重。遗址长107m,残高5.5m5号马面西距北门东侧22m,与6号马面间距54.5m

影像和实地显示为残墙体,东西走向,正对羊马城中部,与第四段遗存合组为北门及瓮城。遗址南部地势较北部略高,整个外城北墙修筑在南高北低的台地之上。墙体已不完整,南侧基本为竖直状,但被挖凿较多,凹凸不平,形成五六处凹形房间模样,有烟道痕迹,部分可见为券顶形式,中部一处凹进4m,左右两壁面略呈弧形,顶部有木梁横置支护痕迹,正中一宽110cm、高160cm、深30cm的浅龛,两侧墙面可见各有高180cm、宽100cm的上弧下方的门洞(现已被封砌),另有一条直达顶部的宽约30cm的裂隙(现已封砌),其余墙面残破均已修补。西南角外10m处两棵胸径约为50-60cm的杨树,南侧和北侧有观光步道,部分墙体有大小和深浅不一的小型洞穴,深度20-40cm,北墙出露一木桩,另有多处烟道痕迹。西部应为城门和瓮城,并有一马面(北墙第5号)。东部似断非断有残墙体,东西走向,正对羊马城东北部,墙体已不完整,东西两翼残缺,已呈低矮坡状,中部相对完整,遗址高耸,应为一处马面残部(北墙6号马面),风化剥蚀已致使其顶部形成锥形,表面依稀可见夯土形制。南侧基本为竖直状,北侧则有覆土漫坡。南侧城内有几处残墙遗迹,南侧和北侧有观光步道,东侧跨越外城遗址部位仍是码砖步道。

6 第六段遗存(WN6

西距西北角楼313m、距第五段遗存3.5m,为一段残毁城墙和一处马面痕迹(北墙第7号马面)。遗址长52.3m,残高5m6号马面西距5号马面66m

残墙体,东西走向,外城北墙东部,位于通往羊马城观光步道东侧,遗址南部地势较北部略高,整个外城北墙修筑在南高北低的台地之上。墙体已不完整,主要由西部一段低矮残墙遗存和东端一马面遗存(北墙第7号)组成。西部残墙仅高出城内0.5m左右,马面高余5m。墙体南侧10m外有一深坑。

7 第七段遗存(WN7

西距西北角楼387m、距第六段遗存20m,为墙体在地面残余小土包,长37m,残高2m

残墙体,东西走向,残毁已成一圆包,东距第7号马面30m左右,其间已无城垣遗迹,圆包高余2m。墙体南侧10m外有一深坑。

8 第八段遗存(WN8

西距西北角楼415m、距第七段遗存14m,为墙体在地面残余痕迹,长24m,残高2.7m。为一小型台地,上有呈环绕状三个小土包,似有马面迹象(北墙第7号马面),与第6号马面相距64.5m,东距外城北墙东北角楼25m

为残墙体,东西走向,地面形成一处小型平台,其上有多个小土包,长24 m,残高2.7 m,按形态和位置似一马面,为北墙第7号马面。遗址已进行过保护性处理,整体表面处理光洁,无裂隙、冲沟、风化、生物病害等现象,间许有地柏生长。

9 第九段遗存(WN9

为外城北墙东北角楼部分残损成两部分,主体角楼部分和北侧孤悬在外一堵残墙体,长宽分别为25m30.5m,残高4m

东北角楼东侧临东河坝滩地,形成一天然的护城屏障,与西侧的西河坝相比,东河坝整个河滩地宽阔可达数百米,也显其在历史过程中左右摆动比较大,这也可能是北庭故城东墙残余较少的原因。外城东北角楼南侧为一平坝区域,现残存一处明显的地面房屋群建筑遗址,其余虽难觅残存遗址,但可明显感觉似有平整夯实的地面痕迹。南侧东墙已然不存,但可根据地面痕迹和东河坝形状大致判断其应沿河堤方向东南向斜向与内城北墙相交。

 

(外城北墙,北向南)                                        (瓮城外侧,西北向东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