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2(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昌吉州02(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
(1)
北庭故城遗址南侧、北庭镇西,新建“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7月中旬开馆,正好来这里赶上,遂高高兴兴跑去一观。
博物馆外,地面上简述了北庭的历史:
公元前60年,西汉分车师为前后部,后部王治务涂谷。
公元72年,汉取车师后部,屯田金满城。此后该城历为魏晋时期的于赖城、隋唐初的可汗浮图城。
公元640年,唐讨平高昌,并于可汗浮图城设庭州。
公元658年,唐显庆三年,大规模重建庭州城,现存北庭故城外城应为此时创建。
公元720年,唐置北庭都护府,后升格为北庭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
公元733年,唐置北庭节度使,还对北庭故城进行了多次重修。
公元790年,安史之乱后回鹘占据北庭,790年庭州陷于吐蕃。800年,回鹘收复北庭。
公元840年,回鹘自漠北迁至北庭,以此为根据地向高昌发展。851年回鹘攻占西州。
公元866年,高昌回鹘于10世纪初皈依佛教,期间营造北庭故城内城,并对外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补和加固。
10-13世纪中期,建造了回鹘王家寺院——北庭西寺。
13世纪初,元代时高昌回鹘臣属蒙古。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将别失八里作为屯戍西域的陪都。
公元1251年,元代在别失八里设行省,1280年设北庭都护府于别失八里。
公元1283年,高昌回鹘王迁都于甘肃永昌,北庭不再是回鹘政治中心之一。
14世纪中期,蒙古别失八里国建立,中心在别失八里城。
公元1346年,秃黑鲁帖木儿及其子黑的儿火者为别失八里的察合台汗,强迫居民改信伊斯兰教。
公元1417年,别失八里中心迁往亦力八里(今伊犁地区),瓦喇占据北庭地区。元末明初,城址废弃。
20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英国斯坦因等先后对北庭故城遗址进行过考察。
公元1975年,北庭故城遗址公布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978年,中国社科院新疆考古队对西寺进行考古发掘。
公元1980年,10月,中国社科院新疆考古队对故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
公元1988年,国务院将“北庭故城遗址”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在北庭故城遗址调查。
公元2009年,《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
公元2013年,《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于3月30日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公元2013年,北庭故城遗址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元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作为遗址点之一入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道路网”世界遗产目录。
公元2016年,吉木萨尔县成立北庭学研究院。
公元2020年,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到: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在展览的序言中是这样表述的:
天山之北,有一条大路,那是草原之路,也是绿洲丝绸之路;天山之北,有一座大城,那就是北庭城。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曾经喧嚣繁华的一路一城已被时间编织在历史的尘埃中,仅仅留下一些激扬文字、残垣断壁让我们可以迪忆。
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自成体系、融合广大地域不同人群、接纳创新各方外来因素、文化向外辐射、延续五千年不断裂的伟大文明古国。新疆吉木萨尔县的戊校尉治所、北庭故城就是古代中国保卫国家主权、西域安定、丝路繁荣的重要见证!
北庭故城是在隋末唐初可汗浮图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在此设庭州、北庭都护府(一度称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回鹘时期曾作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陪都,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北庭故城现存主要为唐代至回鹘时期(公元7-13世纪)的遗存,遗产区面积约385.15公顷,主要包括北庭故城城址、城址西部的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北庭西寺)两部分。
北庭故城宛如一位历史的老人,虽面目沧桑、身骨嶙峋,但仍然威严硬朗,伫立坚守在绿洲和草原之间的天山廊道上,默默地彰显着他昔日的壮烈与辉煌!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形成的历史,也为世界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贡献文化遗产的智慧和启示。
今天,您将亲自进入她的世界。这一段追古抚今的旅程,您与故城、丝路的古今相遇相知,将会在您的记忆中留下什么呢?北庭故城期待您能在此获得新知,感触历史的无穷魅力,升华自己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


(2)第一部分 丝路传奇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源远流长。
5300年前左右,东西方交流的草原之路开风气之先。公元前4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网络成形。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凿空”西域,绿洲丝绸之路自此开通;大唐盛世,丝绸之路繁荣鼎盛;宋元明清,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流,陆上丝路逐渐式微。丝绸之路不止于一条商业之路,也是求法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思想传播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对话和融合之路。
展开尘封图卷,让我们开启万里丝路寻踪,千年古城探秘之旅,一起去体验一座城池与一套路网的历史。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数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北庭故城———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最重要的城,也因丝绸之路而再次进入世人视野。





这里是草原丝路的一处重要节点,它见证了彩陶西传、冶铜术和冶铁术的传入、玻璃的传入、丝绸和玉石的商贸之旅等历史,同时还是万里茶道、元代大交通、辽代的琥珀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最伟大之处则是促成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往及融合。















(3)第二部分 建政西域
今天,在新疆茫茫的戈壁黄沙间,很多古老的城址、烽燧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正是因为中原政府持续对西域施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使这里成为多民族安居乐业的家园。
都护府,就是中央政府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随着都护府的设立,大批汉族军民来到西域,在边疆扎根落户,在这里加入了多民族大家庭的行列。
据学者考证,小西沟上层遗存可能是东汉时期车师六部之一:车师后部的王城,汉朝主管天山北麓最高屯田长官戊校尉的治所——金满城,耿恭抗击匈奴,起初就在此地,后方才转移至疏勒。也有学者认为在北庭故城。
当大唐的光辉逐渐散去,北庭,作为一座城池,从未消失;北庭,作为一个曾赫赫生威的历史名词,永载史册。其后的契丹、高昌回鹘时期,北庭也都曾辉煌一时。












































(4)第三部分 人文北庭
北庭,是一座千年大城,是若干条道路的节点,也是大唐在西域最为重要的军政机构之一,更是北疆人文荟萃的中心。在这里,有号角吹寒,有慷概诗歌,有书声朗朗,也有轻歌曼舞。这里,是中古北疆城市的剪影,这里,有边陲人文的华章。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两次出塞,六年戍边,曾在北庭一地留下过著名诗篇。甚至还有传说,大诗人李白也曾来过这里,抒发过离乡的愁绪和对边地风光的赞美。
沿丝绸之路进行旅行的宗教人士、商人、探险家留下了诸多伟大的游记作品,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杜环《经行纪》、悟空《入竺记》、鲁布鲁克的《蒙古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柏朗嘉宾的《柏朗嘉宾蒙古行纪》等,成为当时东西方相互了解的重要信息来源,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北庭地区多元文明提供了珍贵史料。
而北庭因处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咽喉,文明和技术的交往也让其在新疆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艺术,繁华的城市之都处处显现一种艺韵。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之旅。





(5)第四部分 北庭重生
古城,从来不缺少故事。走过了盛唐的辉煌,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一代边陲重镇渐渐埋没在漫漫黄沙之中。重镇的湮没与重生,总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北庭故城的重现,就意外地与纪晓岚联系在了一起。从此,北庭城又一次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从纪晓岚到袁复礼,一代一代的学者从未停止对故城的探索和对西域的捍卫。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的科学开展到北庭故城申遗成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北庭故城正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北庭,属于中国,属于丝路,属于世界。
1766至1771年间,纪晓岚曾来到这里,调查了北庭古城,并著文记述。1775年,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在这里对一块残碑进行了辨识,辨认出“金满县令”四字,自此北庭的古代文明重新被发现。
2013年,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验收通过。
2014年6月北庭故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结束语
穿越北庭故城历史的旅程就要结束了,您感悟北庭故城历史的辉煌与沧桑也许才刚刚开始。北庭故城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边疆历史的意义,再强调其重要性也不为过分,是汉代以来,特别是唐代,中原王朝在西域开疆拓土、安定草原、富民兴疆、巩固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不断提升文明边缘地区人群生活、通过丝绸之路造福世界的历史见证。
眼前的北庭故城虽然残破,是一片不起眼的废墟,但却是一座有生命力的历史丰碑!她以千年的身躯证明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能世代从这一丰碑汲取历史的经验、文化的自信、精神的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定、团结、繁荣的中国,实现中国梦而砥硼前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的愿景而努力奋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