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阿勒泰地区22(青河县博物馆)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阿勒泰地区22(青河县博物馆)
(1)
青河县有一座不错的博物馆新馆,始建于2012年,与图书馆、文化馆“三馆”合建。博物馆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投资概算3500万元。馆分两层,一层主要有人文历史厅、自然生态厅、民俗厅;二层为陨石科普馆。另有辅助功能的大厅、序厅和临时展厅等。馆内展出历史文物、民俗珍品等各类物质和文化产品2800余件(套),其中馆藏文物530件,是全县目前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为一体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青河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草原游牧民族活动的乐园,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草原丝绸之路北道的交通要冲。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各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草原文明,留下聊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青河博物馆以当地悠久而丰富的人文历史为核心,全面系统地展示青河的历史根脉、文化精粹及自然资源,展示青河县各族人民爱国守边、团结奋斗的发展历程。是以展现草原文化为特色、以传承历史文明为重点、服务于全县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
青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生态环境优越,资源富集,是中国阿肯之乡、绒山羊之乡、新疆最大的大果沙沙棘种植基地,境内拥有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以及全国唯一的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河、小青河、查干河、布尔根河和乌伦五条河流横贯境内,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被国务院定为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全年空气质量均达国家一级标准,全县现有耕地29万亩,可利用草场1625万亩,是全地区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县。境内有珍贵的草原石人、古栈道、三道海子巨石堆、古墓群与鹿石岩画、壮观奇险的地震断裂、“天外来客”集落陨石、熊猫山等自然景观;拥有新疆常年对蒙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塔克什肯口岸,是新疆对蒙开放的口岸中设施最完、交通最便利、贸易最繁荣的陆地口岸,是“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通道的重要节点,年利用境外资源已达百万吨。


(2)青河狩猎人的足迹——旧石器时代晚期
2004年青河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在二台附近的乌伦古河左岸发现两个石器地点,分别编号为:二台1号、二台2号地点。采集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此外,青河县博物馆也收集到两件石器:一件是石矛,头部缺失;一件是刮削器,呈不规则四边形。根据这些石制品的石质、打制技术等,推测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主人是狩猎者,以围猎的形式狩猎猛犸象,同时还狩猎野马、野鹿、野羊等动物。他们在阿尔泰山地发明了滑雪狩猎,随之向东、向西传播。





(3)青河的农畜业文明
青河境内征集到一批青铜时代的磨制石制品,有石杵、马鞍形石磨盘、盘状石磨具、石臼等。这些石器都与粮食加工有密切关系,石杵与石臼配合可用来砸击粟米一类的作物,起到脱皮作用。一般推测在青铜时代早期,青河居民在保持传统狩猎经济的同时出现了农业,同时狩猎技术的提高,居民有了捕捉活体野生动物的能力,出现了猎人的养畜。也许青河的农畜业生产受到周边地区农畜业技术的影响,通过一些交流,掌握了这些技术,迎来了青河的农畜业文明。






(4)青河游牧人的历史
青河的古代史上有一个缺少文字记载的早期游牧时代,出现的时间大概与新疆早期铁器时代相当即公元前700-前200年。在希腊历史学家的《历史》、我国先秦的《山海经·海内北经》等文献中都提到,包括青河在内的亚洲北方居住着一目国或独目人、格里芬居民,他们生活的时间与早期游牧时代相当。
随着游牧文明的发展,游牧成为这里的传统经济,许多草原游牧民族或部落相继出现,两汉时期有乌揭(塞、斯基泰)、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柔然、突厥、薛延陀,隋唐时期有铁勒、西突厥、葛逻禄、回鹘、黠戛斯,辽宋元明时期有克烈、乃蛮、契丹、瓦剌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科布多参赞大臣。




















(5)青河岩画
青河岩画是狩猎祭礼的产物,具有狩猎巫术的意义,反映了狩猎居民的心理及信仰,也是狩猎文化的典型代表。青河岩画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作为狩猎祭礼的一种形式留传了很长时间,直到唐代遗存中还能看到其痕迹。青河岩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岩棚画和岩刻画。岩棚画多表现的是狩猎的内容,而在岩刻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在青河历史中,居民生活的变化和狩猎生活的需求,内容较丰富。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青河境内发现一处岩壁画,即瑙干岩壁绘画;一处岩棚画,即塔斯拜特岩棚画。


瑙干岩壁绘画,呈现的是一尊执杖彩色人物像,原画位于查干郭勒乡中牧场瑙干沟口的一处山坡上,历经风吹雨淋损毁严重,大体轮廓清晰可见,侧边写有六字真言。根据研究大概是在元代以后的画像,说明喇嘛教文化曾经在青河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青河县塔斯拜特岩棚画,位于萨尔托海乡拉乔拉村西南约10公里处塔斯特沟,岩棚宽3米、高2米、深1.5米,图案以描绘为主,绘画的主要是三个红色的手印,其大小与成年人的手相近,颜色比较清晰。早期猎人的岩棚祭礼是一项重大的活动。关于绘画手印纹,有学者推测可能表示这些手印纹的主人,即在围猎活动中的主人,胜利、成功将会属于他们。
新疆岩壁刻画,即在山体基岩立壁上雕琢画面的岩画。青河也发现了不少的岩壁刻画地点,三普中青河发现的岩壁刻画地点29处计426幅画面(近年来,岩画还有新发现)。保存岩壁刻画幅数较多地点有:查干郭勒水库岩画、达巴特岩画、阿比金岩画、巴润萨依岩画、库勒活拉岩画、乔夏岩画等地点。青河岩壁刻画青铜时代的比较少,多是早期铁器时代至唐代的。其主要内容是表现野生动物,如食草动物牛、羊、鹿、骆驼等,食肉动物主要是狼。画面表现人物的很少,有骑猎者和步猎者,反映了岩画狩猎祭礼的基本文化内涵。








(6)青河石人和鹿石
青河的草原石人和鹿石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岩画一样是青河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
草原石人,以石为材,雕刻人的形象,一般立于葬地的前面,脸面向东,也称为墓地石人。新疆草原墓地石人是青铜时代-农畜经济出现的产物,也是草原居民祖先崇拜的见证。雕刻石人像的文化传统在阿勒泰草原流传到游牧时代,在雕刻艺术、人物形像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厥时期的武士型墓地石人,不仅是突厥汗国开疆拓土的见证,也是突厥居民尚武习俗的体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青河县的14处墓地,共发现19尊石人。其中最典型的青铜时代石人是萨木特墓地石人,其次是查干郭楞墓地石人、巴斯克阿克喀仁墓地石人。石人仅浮雕出人的圆形脸面以及眉、眼、鼻和口等,多为女性。典型的突厥时期墓地石人有乔夏墓地、色布克勒秦一号墓地、达巴特丹布鲁斯墓地、昆盖特墓地和乌鲁肯达巴特墓地石人,大体上雕刻到了人的小腹部位置,呈武士形像。
鹿石,一般指的是经过人工敲凿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广泛分布于亚欧草原一带。鹿石表现的是隐形的人物形象,一般认为出现于青铜时代晚期,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立有鹿石的石堆,可能是狩猎者的墓地,也可能是先民的祭祀场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是一种祈求估护的特殊信仰。青河是新疆发现鹿石最多的一个县,主要分布在三道海子及其附近,最著名的是什巴尔库1号石堆及其鹿石,其次是什巴尔库2号石堆及其鹿石。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显示,青河在22个鹿石地点发现55通鹿石,最多的是非典型鹿石,其次是典型鹿石,写实性动物图案鹿石也有发现。































(7)
从文物遗产到人文民俗、从地理特质到矿产种类、从生态保护到非遗传统,是对青格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基础。青河人杰地灵,宝藏种类居多,这里还有自然形成的金块“狗头金”,更象是一个奢侈的装饰品,经过自然雕琢的镂空中金光闪闪。这里有神秘的鹿石文化、众多珍贵岩画群落、草原石人等,彰显了秘域青河的历史人文之神圣魅力。青河还有最令世界人民瞩目的陨石雨核心区,这里的陨石坠落带绵延425公里,成为全球最广的陨石出产地,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铁陨石“银骆驼”,不过原物已被收藏在新疆地质博物馆。是陨石让世界认识了青河,是陨石让青河有了一个大气的名字——通天之地。





【注】文字多摘录于博物馆展陈内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