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2022-07-21 12:00:18)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调查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一、概述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兵团农二师35团团部北40余公里处,库鲁克山支脉兴地山以南的戈壁滩上,孔雀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87°48′38″,北纬40°58′48″,海拔高度848.8米。

营盘古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山国的都城,它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相传西汉时曾在此屯田聚兵,瑞典人斯文赫定、俄国人柯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在这里挖掘了汉木简、佉卢文木简以及其他文字合璧的木简以及汉文钱币等物,1995年挖掘出了彩棺等价值连城的国宝,再次引起世界注目。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的组成部分包括:圆形城郭、大佛塔、佛寺遗址、烽火台、古墓地、屯田痕迹等。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营盘古城、烽燧、佛塔和墓葬群位置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楼兰道”的必经之地和十字路口,向东可以傍山、沿孔雀河直抵罗布泊楼兰地区,向西溯孔雀河循烽燧亭障而上,可抵达古代尉犁、焉耆、龟兹地区,北有间道烽燧连通车师、高昌,南下可抵达古代鄯善和且末绿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研究西域交通史和丝绸之路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佛寺遗址调查

佛寺遗址,位于古城东北部、墓地群东南侧的一处高台山梁上,高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30米,呈北高南低之势。高台外北部有冲积形成的河道,自北南下抵高台山梁处分析成东西两道,左右环绕高台山梁而下。冲蚀而致高台北侧形成陡立崖壁,高约67米。

整个高台山梁表面为色泽偏黑的小石砾所覆盖。

台地表面沟壑遍布,呈冲蚀严重的形态。

地表土层酥松,浮土重重。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佛塔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佛塔

 

 

高台上有佛寺遗址,现仅存大小9座佛塔遗址,其建筑形制为中心佛塔位于台地正中最高处,四周数个小型佛塔环绕。佛塔编号为1~9

 

2号佛塔

小型,位于高台最北端,北邻陡崖,不断冲蚀塌垮的崖壁已致使小佛塔北半部塌失,现残存后半部。

残塔形制为圆形,直径约2.5-3米,残高1.5-1.8米,已呈尖锥形。夯筑,雨雪冲蚀严重,表层结痂、龟裂,表层下内部多处被浸水掏蚀成空洞状。

北侧临崖,塌失一半,不断塌失的边崖已成严重威胁小佛塔安全的隐患。小佛塔北侧表面呈凹弧状,根部有掏蚀孔穴,月牙状,长1.0米,高0.25米,深1.0米以上,深达塔体内部,且向内向下,已成雨雪下泄下渗的通道。

东侧和南侧临山梁陡坡,崩解的泥土沿坡散布,显见破坏的严重。

塔体东南角根部有掏蚀、榻毁、孔穴,破坏当为近几年之事,且有不断加剧的态势。

孔穴外围已现多条表层拉张裂隙。

 

1号佛塔

中心佛塔,体型最大。

位于高台正中最高处,残状分析似两层,底层方形,上层圆(柱)状,夯土砌筑,周围有方形墙垣(胸墙)环绕。

塔体南侧有外凸之形,似像台佛座一般,现中部已呈楔形凹槽,雨水下泄不断冲蚀。像台东西两侧均可见竖直塔体,砖砌痕迹明显,但雨蚀掏蚀空洞亦多见,表明有雨水渗入塔体(表层),从内部不断冲蚀破坏塔体。

塔体西侧中部及南端塌滑形成凹形截面,塌落土块堆积在塔体根部。

北端根部有掏蚀凹槽,长1.8m,高0.2m,深0.15m

塔体北侧呈陡坡状,地表有堆积,表层细土,冲蚀痕迹遍布。偏东有一孔洞。宽0.6米,搞1.7米,深3米,直达佛塔中心,孔洞顶层向内逐渐降低。

佛塔东侧北端陡直,南端坡状,北部剥蚀为主,表层多结痂,拉张裂隙多处,时刻在经历自然外力和环境的影响作用而加速损毁中。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中心佛塔南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中心佛塔西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中心佛塔北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中心佛塔东侧

  

上部佛塔呈圆柱状,直径3米左右,残高2米。东北角形成一处凹槽,可上下。

佛塔周围,方形墙垣形迹明显,边长约10米,东北角地表多条切割冲蚀沟,已致使墙垣形迹无存。西北角最为明显,有墓穴坑一处。北墙垣不显,墙外东西方向有墓穴一处。东墙垣临坡,偏南侧有墓穴一处。西墙垣中部地表冲蚀形成楔形冲蚀沟槽,贯穿墙垣。南墙中部地表冲蚀形成楔形冲蚀沟槽一处,并形成东西两条汇水沟,呈“Y”字形,地表形成一个大型汇水面,不断冲蚀遗址建筑。西南角外有一5米见方建筑遗址与墙垣紧靠。东南角外似有外凸建筑痕迹。

东北角地表冲蚀严重,两条冲蚀沟槽形成表层以下贯通状,墙体土体已成完全的浮土状,沿坡遗撒。

 

3号佛塔

残体,土坯砌筑。残迹略呈长方形,长1.5米,宽0.8米,高0.5米。

 

4号佛塔

残迹,圆形,直径2米,残高0.3米,中部圆凹状,已成及水下渗之所,残迹恐难留存。

 

5号佛塔

圆柱状,直径约2.5米,残高2.5米,东西南三面临坡,东西两侧略陡。佛塔东侧正中一洞穴,宽约1米,高1.4米,深1.8米。从洞穴中可见佛塔塔芯系用夯土夯筑而成,层厚0.15-0.18米,各层间用树枝、芦苇垫层。土间夹杂小块石砾,有沙土,可见本地黏土仍较为稀少。佛塔外部用土坯砌筑。南侧地面有堆积,墙面竖直,西南角塌垮出一凹穴,有悬空面。表层结痂,较硬实。

西侧半腰两孔穴,一三角状,边长约0.15米,深0.2米,一长方形状,长0.25-0.28米,宽0.12米,深0.12米。西北角根部有淘蚀凹槽。

北侧墙面整体水蚀风化破坏为主,表层结痂,较硬,西北角上有冲蚀凹槽,宽0.15-0.2米。

塔体中心有木桩。

 

6号佛塔

残,已成圆锥状,中部形成凹槽,开口向东。底部直径约2.5米,残高1.8米。中部凹槽向南一半圆形淘蚀孔洞,宽1米,高0.8米,深1.3米,已致使顶部张裂,形成危块。

 

7号佛塔

残,底部直径3.3米,残高1.3米,中部凹槽开口向西,凹槽宽0.7米,四周风化破损严重。

 

8号佛塔

残,底部直径4.4米,残高1.2米,中部被挖掘出一槽,形成东西贯通状,豁口宽1.4米。从凹槽断面可见,原建筑方式系在自然地表上砌筑,其间立有木桩。

 

9号佛塔

圆锥状,底部直径5米,残高1.8米。夯土砌筑,中部一凹槽,开口向南,宽0.4米,至塔中心,根部一圈淘蚀凹槽。

 

 

三、营盘古城调查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营盘古城(东向西)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营盘古城远景

 

营盘古城东门豁口,宽12米,外部北侧立一文保碑,水泥机制,正面书“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古城北遗址  (东汉——晋)  县人民政府立  一九九八年七月”,“营盘古城北遗址”上有维文横书,背面无文字。

古城遗址外侧墙根处竖有一圈水泥桩牵拉的铁丝网,东门处有小门可进。

遗址处土壤中硝碱较大,水泥桩根部多已被腐蚀,严重者已露出里面的钢筋。

东门外有流水冲刷形成的沟渠,外侧形成陡崖状,最高处有一米左右。

东门南北两侧墙体较高,截面呈三角形状,土体塌垮严重,外侧多成坡状,内侧根部形成坡状浮土堆积。

从破损的墙体处可见古城城墙系用夯筑和土坯砖块混合砌筑而成,以夯筑为主,抑或土坯砖块为修补所为。部分墙面塌凹处可见小型夯窝。

墙体破坏主要以雨雪冲蚀和风化破坏为主,墙面冲刷形成密集的竖向冲蚀勾缝。

墙体根部形成水平掏蚀凹槽,不断加剧后致使上部悬空而促使进一步的拉伸裂隙产生,最终导致墙体片状剥落和块状坍塌。

墙体内外侧坡状堆积,浮土松软,浮土厚度在5-10cm,其上小石砾遍布,疑为风吹致此。而城墙中夯土和土坯基本不含石砾。

墙面顶部处可见一层夹杂有红柳树枝,而墙体内侧可见有多层树枝树棍铺垫,疑似城墙内外两侧分别构建,或有增补加建的可能。

东门南30米处,一大型墩台外凸,顶面平坦,外凸4.5米左右,宽7米左右,方形。顶部有一直径1米的凹穴,已成雨水汇集、积水下渗之所。

墩台为夯筑构成,其间夹杂多层木棍树枝,层厚20-30cm

墩台外侧正中冲蚀沟壑遍布,其中一条形成深10-15cm的切割深沟,顶部呈楔形汇水面。

墩台南行,墙顶形成连续多个锯齿状,顶呈尖刃状。南距墩台50米处,一段8米宽的塌滑段,应为一次性滑移而成,表层坚硬。

塌滑段两侧各有10米左右的墙体较为竖直,竖直部分高约4米。距顶0.8米处一排木桩树枝夹层,探出残墙外沿,似帽檐一般。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门内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墙内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墙外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墙外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墙外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墙外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东墙外及壕沟

       再南,墙内侧一大包,其上红柳荆棘密布,难以断定其为土包还是墩台,但疑似墩台。

再南,墙体呈三角形状,顶部尖,不可行走,且多锯齿状,高低不平。

墙体外侧呈坡状,表层土质酥松,坡底土质粉沙状,雨雪冲蚀形成条条沟痕。

南部一豁口,宽约6米,有水流冲蚀沟渠穿过,此口不似城门,似流水冲毁而成。

豁口处东西两侧墙面呈三角形竖直状,西侧截面两端均有塌滑崩解痕迹。

南门豁口西30米处,墙外贴墙一较大红柳土包,墙体塌滑严重,顶面渗水孔洞、冲蚀沟槽多处,降水可直接下渗墙体之中。

再西30米,一豁口,略小。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南墙豁口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南墙内

 

城内流水冲蚀沟壑较多,其中最主要的仍为从东门而进,南门而出的一条,在古城遗址内环绕形成反“S”形。

西南一段,墙体最为残破,呈粉砂覆盖的不规则土垄状,墙体顶脊处,可见与城墙方向一致的开裂缝,成降水下渗通道,进一步加剧了残墙的消亡。

西侧一段,墙体毁失,似为水毁。此处低洼,为水流之所,且植被生长茂密也说明此处水量丰沛。

由此可知,水患亦是营盘古城之大敌。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西墙和北墙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西墙缺口和北墙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西墙外

 

北端一段墙体应为整个营盘古城留存最为完好之处,内侧比较高大竖直,有大块塌落堆积土体。墙体厚重敦实。墙体外侧部分地段仍呈坡状堆积,堆积几乎至顶。

偏北侧,一豁口,宽6米左右,立一水泥板文保标志牌,其上字迹脱落不清。

豁口东侧50米一段,墙体厚重,相对完好。此段根部有内凹淘蚀现象,最深处达0.8米,高1米,形成悬空状,致使上部土体卸载,不断崩解塌落。有渗水自墙体内部而出痕迹。

营盘古城北段墙体相对较好,内侧部分也较为完整,较能表现古城建筑形制。

西豁口至北豁口之间,残存约50-60米墙体,中间顶部一缺口,墙面可见树枝木棍夹层,层距0.8-1米,在局部地段可见0.15-0.3米厚度的树枝夹层。另,部分地段以水平方式垂直墙面插入宽20cm、厚7-10cm的方木梁,木梁间距0.4-0.6米。建筑形式的不一致表明城墙有修补迹象。

此段墙体横竖裂隙多条,淘蚀孔洞遍布,形成交切状况,其墙体的坍塌崩解已不可避免。

北豁口处,东侧,一残墙段,长约5米,顶厚1.7米。

此段墙体外侧已成陡坡,内侧较竖直,墙体间纵横交错密集树桩插入墙体之中,东南面可见夯筑形式。而密集插入树枝树棍部分当为修补所为。

此土台东向约40米,墙体多塌滑成里坡外竖状,土质酥松,软沙状。

其间一小台。

向东一段墙体残破。

顶层一排夹杂树枝的垫层明显,局部地段可见墙腰处另有一层树梗夹杂,两层相距约2米。

整个墙面可见6处密集插入胡杨木段,疑似墙体修补之处。木桩密集,间距0.2-0.5米,形成壮观的树墙状。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豁口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豁口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外侧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北墙外侧

 

古城遗址中心略偏北,一台地,南部曾为红柳包,北部有土坯砖块痕迹,疑似一处遗存,其上两处坑穴,底部东侧一2.5米见方坑穴。

其南两处高台皆似大型红柳包,其间一处直径1.2米,深0.5米坑穴,似积水下渗引起的塌陷而成,坑穴内四周有较深的淘蚀凹槽。

【新疆文物记录】巴州20(营盘古城遗址及佛塔)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