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2022-06-24 00:42:53)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1

达勒特古城位于新疆博州博乐市东南27公里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遗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400米。

达勒特古城分内、外两城。外城东西长约700米,南北最宽处约400米,南墙基本完整,墙基宽约3米,残高24米,夯土筑,中段有一宽约5米阙口,当为城门。南墙外50米处有一宽约20米的干河床,与城北东面干河床相同连。西墙如堤如坝,高约1米。外城东、北部现为干河床,无城墙遗迹。东面坡缓,西北坡陡,深约10米。城内建筑遗存依稀可辩。内城偏居外城内西北部,正方形,每边长约100米,残高3-5米,夯土筑,瓮城城门在东墙北段,内城中部见有土坯建筑遗存。达勒特城址内曾出土有宋代钱币、银铤、铜器、察合台汗国金、银、铜币,宋代铜镜、金条、金饰、钢铁窑藏、元代瓷器、玻璃器皿等大批贵重文物。近年来,新疆考古所正在古城中开展考古发掘。

古城遗址处东西交通要冲,扼南北通道之咽喉,是历史上新丝路北道之重镇。据考证建于唐代,元代是其鼎盛繁荣时代,它是古代北疆草原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化遗址,对研究东西交通史、经济文化交流史及政治军事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达勒特古城遗址曾建栅栏围圈,这在我院2014年所测的地形图中均有表示,但近年来重新更新栅栏,基本按照原位置进行。栅栏外有部分界桩,水泥桩,旁侧刻“文物保护界”,今多存。

遗址西北角,长条状接待区,建有管理用房,前端立大型卧石碑“达勒特古城遗址”,竖多块石雕文化墙。

一块文化墙上有达勒特古城遗址(孛罗城)简介: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中央在这里设置“双河都护府”,统辖这一区域的军政事务,初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后隶属于北庭都护府。辽宋时期,达勒特古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以普刺、“普刺特”、“孛罗城”见诸文献记载并与中原保持了较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这可从该城遗址陆续发现的文物反反映出来。其中包括皇宋通宝、政和通宝、圣宋元宝、太平通宝等宋代钱币以及“大定通宝”等金代钱币、宋代“长安王家、清铜照子”铭文镜、“湖州”、“二叔照子”铭文镜、双凤纹镜、莲叶纹镜、神仙故事镜。另有宋代“亚”字型银铤、“凤”字型铭文灰陶砚台、“道经师三宝印”石印章,大量的钧窑、耀州窑、越窑、建窑瓷器及碎片等。这些实物资料反应出孛罗城与中原地区交往的密切和频繁。出土的文物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这一时期,“孛罗城”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在城中发现了制作玻璃器皿的原料和许多玻璃碎片,并出土一件较完整的扁腹玻璃瓶。这些文物表明,玻璃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吹气法制造薄壳器皿的各种工艺。陶器生产也是这一时期手工业比较发达的一大标志。在该城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烧制陶器的窑址。运用中原地区制瓷技术制作的绚丽多彩的釉陶的生产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陶器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辽时期“孛罗城”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元时期“孛罗城”出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期。《元史·西北地附录》、《元史·耶律希亮传》、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西游录》,都有关于“孛罗城”的记载。从1225年至1374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汗国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天山以北地区大部分时间是稳定的,这就给“孛罗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环境。在这一时期,刘郁在《西使记》中记载的“孛罗城”的状况是“所种皆稻麦”、“城居肆圃间错”、“土屋窗户皆琉璃”、“金银为钱”。这是刘郁亲历亲见的“孛罗城”。通过其所记,“孛罗城”建筑错落有致,房屋鳞次栉比,窗户皆用玻璃,市井店铺林立,城周稻麦飘香,用本城制造的金银铜钱进行交易的城市场景跃然呈现。鲜活地勾勒出一派农业发展、商业兴旺、经济发达、市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到了东察哈台汗国时期(1347-1680年),中外史籍再不见有孛罗城的记载,并极少言及天山北部还有定居的城镇和发展的农业,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不稳定和连绵不断的社会动荡所致,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城市毁于这一时期的战争。

古城内虽正在进行考古挖掘,但周遭已建木栈道、竖标识牌和各种简介,已成一处遗址公园和文物保护景区。

遗址西北角栅栏外竖一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勒特古城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1日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填红。背面书“达勒特古城遗址位于博乐市东南27千米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北缘,遗址地处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博尔塔拉中部,艾比湖西南,处于博河与大河沿子河交汇处之北。遗址发现于1962年,其后又经多次调查和试掘。达勒特古城遗址分内城、外城和外延遗址三部分。外城呈不规则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400米,内城偏居外城内西北部。正方形,边长约100米,残高3-5米,夯土筑。古城遗址外延部分分布于外城四周,是城市新增的居民区。城址内出土大量的金、银、铜币,金条、金饰、铜器、陶器、瓷器及中原铜镜、钱币、银铤等文物,并分布多处冶炼遗址、窑址、手工作坊遗址、古井等。据考证建于唐代,元代是其鼎盛繁荣时期。达勒特古城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城墙和城内遗址尚存,是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保存较好、极具代表性的城址之一。遗址处东西交通要冲,扼南北通道之咽喉,是历史上新丝路北道之重镇。对研究东西交通史、经济文化交流史及政治军事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重点保护范围:以封闭式保护围栏为准。建设控制地带:以重点保护范围为准,向东、西、南、北四周各扩50米。”,填红。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2

2014年,综勘院曾在达勒特古城进行文物测绘工作,以下为当时所做的调查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达勒特古城遗址调查记录

一、概述

博乐市历史悠久,山水雄奇,早在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代中央政权就在博乐设置了双河都督府,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的重镇之一。

达勒特古城位于博乐市东南37公里的破城子村北缘,早的记载是公元12世纪耶律大石建西辽后所建的勃罗城, 刘郁在《西使记》:“城居肆囿间错”,“土屋窗户皆琉璃”,“所种皆稻麦”,“金银铜为钱”。元代有不剌普剌孛罗等称谓,蒙元时期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期。

整个古城遗址被一条东南、西北向的干枯河床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不见城垣,地表散布很多夹砂红陶、灰陶以及绿釉陶器残片和一些凹形铁渣,还可见许多房屋建筑遗址,大部分为26×26×4厘米的红色方砖砌成,壁抹石灰与草木灰混合泥料,有的多达六层。出土的完整器物有灰陶罐、灰陶壶、灰陶灯、绿釉陶灯、铜灯、铜镜、铜币、金币等。从陶片分析,以大型夹砂红陶瓮居多,罐次之。纹饰有刻划水波纹、附加水波纹、印纹等。钱币有皇宋通宝、大定通宝和阿拉伯文无孔金、银、铜币,以及金手镯、金饰带、金条等。

从现存情况看,似分内外两重城,内城保存基本完好,位于遗址北部偏西,约100米见方,残高34米不等,最高处可达5米,基宽约6米。系土夯筑,夯层厚12厘米,城门似为东向。城内北半部堆积较厚,约3米,南部较低,中部见有土坯建筑遗迹。南北墙可见马面遗址,城门为东北向,瓮城的痕迹依稀可见。南城外约50米处,有一宽约20米的护城河,自西向东,与遗址东侧的河流相通。城门偏东残有一处土坯砌台形建筑,可能是瞭望台或窗楼。

外城尚存南部约580米的一段城垣,土夯筑,每层厚1012厘米不等,墙基宽约3米,残存最高处约3米,中段有一段宽5米的缺口,可能是外城的城门。西部城墙南北长约290米,北部墙存一段约30米,大部分坍塌成坡状,残高不足1米。东部北部以老河床岸为界,不见城垣痕迹,估计可能是以河设防而无须筑城的原因。

考古研究表明,达勒特古城毁于东察哈台汉国时期(1347-1680年)。

 

二、调查记录

2.1 内城调查记录

内城方形,边长约100m,残高3-5m,北偏西45°。

四周墙垣皆存,但损毁严重,已成高大的土堆土垄状。四周墙垣中,东墙部分相对比较完整,宽大厚重,城墙泥土中夹杂有麦秆树枝,局部有旱苇生长,根系残留土中。

东墙外侧相对较为陡峻,墙垣内侧因墙面土体和城里建筑的塌毁堆积已呈斜坡状,墙体表层土体松软,已成粉砂状,在雨雪风蚀的作用下流失较为迅疾。东侧墙体坡面流痕条条,数量众多,深者切割墙体5-10cm,泥浆顺坡而下,层层叠叠,形成结痂,但其强度较低,在自然作用和温湿交替变化下,不断形成龟裂和塌滑、崩解。

东北角南10m左右,墙面东侧已塌毁形成三处凹槽,其中最南端为一长七八米的大型凹面弧形,创面中可见旱苇根系直插墙体之中,深达50-60cm,成束成排深切墙体,而致使墙体产生竖向成片成块的剥落塌失,同时其粗壮的根系(0.8-1cm)也成为降水下渗之通道,加速了墙体的崩解。由此可见旱苇的生长对业已酥松的土遗址的进一步损毁影响严重,但现今墙体上的残苇多已根枯叶衰,其是否继续生长尚不明晰。

墙坡下地面泥浆漫地,皆为城墙之上被雨雪带落至此。

除旱苇之外,墙上墙外地面皆有一丛丛一蓬蓬的灌木生长,其根系虽不及旱苇那样能顽强地且笔直般直插墙体内部并不断繁衍生长,但其粗壮的根系仍可能对墙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其根劈作用下裂土为道,为降水提供下渗路线。

东墙中部一豁口,当为内墙东门,似为内城唯一进出之口。东门外,一小型瓮城,开口在东南方向,然瓮城形制已失,仅地面略有残迹,塌失的瓮城形成一处高台。

东门两侧局部是整个内城墙垣中留存最为完整的一段,特别是南端东侧,墙体竖直,能表现古城原有形态。

此处,夯层形迹明显,层厚10-15cm左右,但在经年的风雨浸蚀作用下,也已伤痕累累,竖向冲蚀条痕明显,部分已深深地切割进墙体内部,而形成墙体顶面和墙面汇水下渗之途,进一步加剧了雨雪冲刷、掏蚀的作用,甚至内部形成贯通性通道,并延伸至墙面形成出露口,最终形成了内部深沟+外部出露口状的糖葫芦串般的破坏形迹。墙体下部的掏蚀口宽30-40cm、高20-30cm、深40-50cm,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上下两出露口之间的失稳塌落。左右切割槽之间蔓延扩大而致使更大面积的墙体部分成片成块剥蚀,而形成大型凹穴凹槽凹面。

东门南2m处,墙体东侧一倒三角形冲蚀面,顶宽2m左右,底宽0.5m,正对似应为瓮城南墙。

竖向墙面,疤痕累累,竖向有明显的冲蚀沟、掏蚀沟、沉降裂隙等,横向则为沿夯层分布的掏蚀孔洞、风蚀凹槽、塌落孔洞和细小如豆粒般的蜂穴。

墙体根部是风吹积沙和墙面冲蚀泥土堆积而成的土坡,堆高约1.5m,堆面上少有植被生长。

城门南端相对完整的残墙不足20m,已成古城象征。

该段墙体东侧虽较为完整,但顶部和两侧皆不成型。顶部凹凸不平,总体呈倾向西侧的斜面沟壑状,顶部汇水以向西侧流淌为主,东部有大小六处导水通道,局部几株骆驼草生长。

东南角北10m左右,墙体虽塌毁成宽大的双侧坡状,但仍明显可见墙体外侧凸出一部分,似小型马面一般,也似敌台状,但如此之小的内城墙垣应无设置敌台之必要。

墙垣内外的坡状堆土,除为部分墙毁土崩堆积而成外,尚有大部分是经年累月被风吹至此的沙土堆积而成,故坡墙的保护也是对残墙根基根部的保护和留存。

 

南墙形态尚完整,只是墙体两侧皆多呈坡面状,墙体顶部正脊似分水岭一般,两侧墙表流痕明显,分布密集,宽度为10-20cm,南侧因日晒风吹而表层结痂、风化、冲蚀掉,北侧则密如麻线般触目惊心,坡底部则汇聚成粗大宽厚的切割冲沟。

南墙内侧中部一短隔墙残迹。

西南角东侧15m左右,墙体一凹槽,未及墙根底部,斜向西南方向的破城子村,似为村民借此穿行之道。

西南角周边(南墙以南侧为主,西墙则是东西两侧)较多木本灌木丛生,其对于整体墙体的破坏自无需多言,但对土体坡地的维护似有有益之处,尚需进一步论证和分析。

 

西墙,亦成坡状,且较南墙略为陡峻,仍然是坡顶尖棱的三角形截面状,降水自顶双侧而下,中部墙顶面下1.5m处,一贯通性凹洞连通墙体东西两侧,开口券形,东口宽0.8m,高0.2m,西口宽1.2m,高0.5m,孔洞上层夯层已因失稳而下坠,形成水平方向的裂隙,进一步的垮塌崩解当有可期。

孔洞北侧,一外凸残迹。

西北角处,一斜向外开口,也是内城局部积水外泄的主要通道,此口似应为近现代人所为。

 

北墙内侧(南侧)似与一大型建筑区遗址相联。该建筑群应为内城的中枢之处,位于北墙南侧中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20米,整体已塌失成地面一高包状,残高1-1.8米左右,无形制可辨。土体松软,水流切痕明显,并有竖向切槽、融洞,少许植被生长,小块瓦片、碎陶满地。

贴近北墙南端,似有西小东大七间房舍残迹,房舍南端难辨,呈一高台状。

北墙虽已残破,但可辨为内城四围墙垣中最为厚重之所,其墙垣北侧有明显被挖凿取土之象,降水冲刷后形成的流痕明显。

北墙北侧,西端仍是遗址区,东端紧贴墙下已被开垦为耕地,且耕地和遗址之间有条南北向长约百米的土坎,遗址区位于西端,耕地位于东侧,西高东低。耕地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现耕地已退出约15米的距离,并被新建栅栏围圈在外。

 

内城内部,凹凸不平,杂草灌木丛生,且昔日曾被挖土取肥。现今地表除了丛生的地表植被外,皆黄土露天。东南角最为低洼,坑坑洼洼,卵石碎陶遍地,部分近现代的碎红砖夹杂其间。

内墙中心一高台,其上凹凸不平,似一遗址处。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东墙外侧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东墙外侧局部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东墙外侧局部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东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南墙外侧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西墙外侧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北墙外侧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北墙内侧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西墙北向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内城东墙南向

 

2.2 外城调查记录

内城北墙中端一条南北向土棱,西高东低,北延100米抵一地坎,其东北西三侧皆成耕地,种植棉花。

内城西墙外与其大约呈平行走向、相距120米处一道土堆状的土棱,高低起伏参差不齐,似为外城西墙,斜向破城子村边。破城子村实为一条南北乡村公路旁一溜村民院落组成的小村庄,村民房后一道土坎难辨是否为外墙所在(亦或是村民房后平整土地时堆土所致)。现紧贴此条土坎,密植一排杨树,胸径约为10-15cm,观其树龄,当不足20年,应为改革开放后重视文物保护后新种植的为与古城遗址相隔离之树,树前有一排极其简陋的栅栏,局部残留有铁丝网,现已在树后靠近村民房舍一侧新树钢管铁桩栅栏一排。

外城西墙北端拐角处两水泥预制方桩,上横一水泥预制板,白涂料上横墨书维汉两种文字“一九九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勒特古城遗址  年代:唐—元  东西1000米,南北500  博乐市人民政府 000年八月六日立”,其上残迹可见系在原立碑之上重新刷白后重书。

南侧不远另一水泥预制板框,中嵌人造机制石板保护标牌,已折断倒伏,其上为维汉两种文字机刻“199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勒特古城遗址  年代:唐—元  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

外城墙垣唯有西南一带略有残迹,高低不平似土垄状。西南角处,一条旧道穿墙而过,延伸向遗址内部。

破城子村民居与古城遗址西墙之间,除有新旧栅栏相隔外,尚有一条旧水渠相阻,水渠两侧密植杨树,许多树径在20-30cm间,其中两棵左右把持在水渠两侧,胸径超达40-50cm,成为遗址区的天然卫士。

外城墙垣不为方形,而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状形,方位也同样不规则。

在西南角北部,一处外凸的墩台状,似为一敌台或城门遗址,外凸墙垣10米左右,宽逾10米。

西南角一豁口,里高外低,似为今人挖凿而成。

保护房南北两侧各一排新建栅栏,向西100米抵乡村道路。北侧栅栏与公路交角处一遗址界桩,无中心点,水泥预制,15cm正方形,出露地表40cm。南侧栅栏与公路交角一基本农田保护牌,上书“基本农田保护牌  保护类型:粮食经济作物  保护面积: 亩  保护单位:破城子村  立牌单位:博乐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八”。

沿公路向南,一段百余米土坯砖墙,中偏南一八字燕尾形大门,门楣顶有铁艺装饰,上书“达勒特古城遗址”,左右门柱书“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可耻”,旁木柱电杆上挂牌“达勒特镇破城子村宝城路”。大门内为遗址区,正对大门一砖砌影壁。旁一机制石碑,其前后分别用汉维文书达勒特古城遗址简介。

破城子村中和外墙西南角处可见明显的古河道残迹。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外城西墙北向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古河道遗迹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古城遗迹南部

【新疆文物记录】博尔塔拉州03(达勒特古城)
古城遗迹南部

 

三、保护建议

1、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严格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树立必要的标识牌。

2、树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牌(碑)。

3、维修和新建防护围栏,严禁遗址区和墙垣遗存随意的车行人爬,严禁在遗址区内和周边地域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4、遗址区内和遗址区周边一定范围内居民房屋的征收和迁建,办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明晰土地的权属关系,为进一步的规划、保护、考古、利用等奠定基础。

5、清理遗址区内各种垃圾和与古迹遗存环境不相符合的各色杂物,保持遗址区的整洁和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

6、结合周边路网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和实施,加强达勒特古城遗址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7、提升文化遗产地的景观建设,增设必要的遗址区简介和遗址观赏点(台),以增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和利用价值。

8、必要的保护和维修设施。

9、考古发掘和考古现场的保护、宣传等,特别是周边曾进行过的小规模考古场地和认定的遗存范围。

10、残墙表面的抗风蚀雨蚀破坏的工程实施。

11、研究地柏等表层植被对墙体的影响情况,正确选择应对和保护措施。

12、开展文化遗产区的监测工作。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