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2022-06-19 11:56:55)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1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盆地,它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阿尔泰山两大山系的重要通道。吐鲁番盆地是古代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为丝绸之路北道主干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是东西方交流交汇中的桥头堡位置,更是天山南侧绿洲农耕区与天山北侧游牧区分界与交错区域。交通要道及农耕、定居密集区域的特点也使得这一地区是新疆烽燧等军事遗址分布非常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吐鲁番地区的烽燧等军事遗存在形制、构筑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在整个新疆地区长城资源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

吐鲁番盆地,自然地理区域属中国西北干旱区中的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其盆地西起于阿拉沟东口,东止于七角井峡谷西口,博格达山耸立于盆地之北,南有觉罗塔格,东西最长约380公里,南北最宽约260公里,盆地区域曾是汉唐时期车师前部、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和西州的所在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形成了较多的山谷通道,便于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也使其成为中西交通干线上重要枢纽和绿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在历史上,为保证国家政令的通达、交通商贸的通畅、屯耕的正常进行,沿交通线路建立了一系列的战略防御措施,增设戍堡、烽燧、驿站等设施,形成了坚固的边塞军防。据实地调查统计,吐鲁番历代共有军事交通类遗址近60处,形成了以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大型城址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并与周边小城镇及外部支道相联的交通警戒系统,经两汉、魏晋开发奠基,至唐代发展形成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当时整个西域地区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主要的几个交通线路为:高昌故城-木头沟-煤窑沟交通线、高昌故城-恰特卡勒-安乐古城-交河故城的交通线、七克台-鄯善县-高昌故城的交通线及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托克逊县-阿拉沟的交通线。也正是这鞋交通线路促进了辉煌的吐鲁番古代文明的发展、延续、交流,使得吐鲁番盆地成为丝绸之路枢纽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交通线多设置有戍堡、烽燧、驿站等,目前所见的遗存主要沿现今的312国道呈线状分布,并向南北两端有支线发展,沿进出天山的古道和环绕绿洲周边展布。烽燧、戍堡等遗址一般分布在河流、沟渠的中下游区域,并且依附在水系周边,烽燧之间的距离大致在二十至三十公里不等。

吐鲁番的烽燧和戍堡多建于唐代,据调查其境内存有五六十处遗迹,而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长城资源(烽燧和戍堡)遗址共43处(38个烽燧和5个戍堡),分布于高昌区(19处)、鄯善县(14处)和托克逊县(10处)境内,包括3处国保单位(七泉湖萨依烽火台、二塘沟烽火台、阿拉沟戍堡)、14处省保单位、24处县保单位,另有2处未定级(在2012年长城资源认定时的保护级别情况为:3处国保、11处省保、27处县保、2处未定级,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余大部分非省保单位都提升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如下图: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图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分布图(卫星影像)

 

吐鲁番盆地烽燧所用材料,多为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泥土、杂草制成土坯,垒砌而成,或夯筑而成。烽燧多呈梯形覆斗状,多实心,部分烽燧体内建券室,还有的则与戍堡和驿站合建。

 

 

 

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位置示意图(卫星影像)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境内,东北距吐鲁番市25公里、七泉湖镇南15公里处。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地处天山山谷形成的洪积扇外缘地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所在的木头沟峡谷和绿洲西北角汇水之地。北侧450处,兰新高铁东西向横过。而北侧1000米处,连霍高速的一条新线横贯。烽燧东侧360米,一条人工修筑的水渠西北——东南方向而过,北自煤窑沟,南至木头沟北端绿洲地区。烽燧东南向3公里有村庄,木尔吐克村。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位处天山和火焰山之间近20公里宽的大型“U”字形通廊区域,同时也在长愈50公里的火焰山北侧连木沁——胜金乡绿洲条带的北端,当年应为一处古道与天山峡谷的交会之地,也是行旅的补给之处,战略地位重要。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北偏西有七泉湖烽燧、煤窑沟烽燧,南偏西有干沟烽燧,东偏南则有艾西夏烽燧、艾西夏东烽燧、色格孜库勒烽燧、七康胡烽燧、木头沟西岸烽燧、胜金口烽燧等,各烽燧直线距离均在十几公里之内,显见此处为一指挥中枢所在。

烽燧位于天山和火焰山之间的戈壁荒漠,整个地势较为平坦,虽石砾遍布、寸草不生,但其下蕴含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整片大地布满了矿产探查形成的方格布线。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外新建栅栏,长条状,长约65m,宽约50m,开门于西北侧,两旁栅栏上悬“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宣传牌。

栅栏内东南侧一新一旧两块文保碑,新碑为黑色大理石机制碑,台式两层碑座,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53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74月立”,黑底黄字,双语,维吾尔文在上,汉字在下。背面书“木尔吐克萨依烽燧简介  木尔吐克萨依萨依烽燧又名木尔吐克萨依戍堡,位于吐鲁番市七泉湖镇七泉湖村南,木头沟西北入口的荒滩戈壁中,因由葡萄沟到木头沟必经此地,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公布为区保单位时定名为“木尔吐克萨依烽燧”。戍堡呈南北向座落,平面呈方形,边长18.5米。围墙高3.4米,墙体厚0.65米。在围墙西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座梯形护墙。戍堡内沿北、东、南三面墙有房屋基础,呈矩形。木尔吐克萨依戍堡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吐鲁番在中国西域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时代为唐。重点保护范围:以木尔吐克萨依烽燧为中心,向外扩出70米。建控地带范围:以重点保护范围为基础分别向四周延伸50米。”汉字在左,维文在右。

旧碑为水泥预制板所制,位于戍堡南部,表面字迹不清。

 

栅栏外各边分布三点、共8点法界桩。

烽燧为一戍堡式建筑,平面方形,边长约18m,整体呈北偏西45°,四周建有栅栏围护。

整个烽燧经过了一定的清理和修补,整体形态和面貌较好。

烽燧周边均向外清理出3-6米范围,堆积物全部清理干净,露出原始地面和曾有的外围建筑遗迹。

烽燧(戍堡)东南侧外接4.5m宽的堡外附属建筑遗迹,戍堡东、西、北三角各一梯形护角墩,南侧角处一残高7m的中空式高耸建筑,似应为烽燧。

烽燧整体为土坯砌筑,土坯规格多种,主要有30X15-18X1040X20-25X10等多种,土坯间杂麦秸、芦苇,砌筑泥浆间也混杂有芦苇等物。

 

戍堡外部东南侧:

正东方向拐角处一方形角墩,向上略呈收分状,外凸墙面0.9m,残高与墙顶基本齐平,高约5.5m。戍堡墙厚约1.0m

正南方向一烽燧,土坯砌筑,中空式,东南侧壁面几乎全部塌失,仅余根部基础部分,底部一相对较矮的券洞,宽1.1m,高0.7m,券洞用长0.5m,宽0.18m,厚0.15m的弯曲型土坯砌筑,券洞内侧似还砌有护壁,外侧垒以石块,整个券洞疑似一处烟道,燃放烟火之处,但烽燧中空部分未见有烟道建筑。

从烽燧中空部分观察,在券洞(烟道)以上,似三层(段)结构。

整个烽燧体呈收分状态。

墙体靠烽燧处,一缺口,似进出小堡的通道,门道宽约0.9m,有门柱石槽,宽0.2m,进深0.2m,无门槛。偏北侧一门洞,残迹呈椭圆状,宽0.7m,高1.5m,距地面0.5m。墙面上一排呈向北偏斜的方形孔洞,边长0.15-0.2m宽,距地2.1-2.3m。偏门东一侧一孔洞,0.15m见方,距地1.7m

墙体外侧有地面建筑残迹,其中北侧部分为一方形墙垣建筑,长9.5m,宽4.5m,墙厚0.4m,残高1.3m,靠角墩部分有一小段残浅墙。

南侧部分有长约8m、双墙建筑形式的遗迹,外墙厚0.4m,内墙厚0.25m,相距0.6m,东南角有进孔处,东北角似有跨墙通道。

角墩根部有砌补窟窿的痕迹。

 

戍堡外部西南侧:

整体形态较为完整,烽燧体外侧两个角墩处有修补痕迹,西侧角墩上部连同墙垣局部有修补痕迹,墙中部略偏下一排8个方形孔洞,形成贯穿状,边长0.15m,距地面1.6-1.8m,墙外偏东一4mX4m建筑遗迹。偏西侧地面一宽1.5m,长4m,深0.2m的浅探槽。

 

戍堡外部西北侧:

墙体基本完整,风蚀雨蚀严重,表层基本看不出土坯砌筑方式,全为风蚀雨蚀作用下产生的凹凸不平及表层磨损,并伴有大量的石砾镶嵌在墙上。墙外4m处,清理沙石堆积遗留下的残迹堆积高约0.7m,推测原墙体处的堆积应在1m左右。

墙体上可见一排五个方孔,北侧两个对穿型望孔,距地1.4m

局部墙面上可见较大石块,似应为修造过程中添加或古代曾进行过修补所致。

 

戍堡外部东北侧:

墙体完整,表层个别非结构性的孔洞、凹穴有修补填实迹象。中部一排五个方形孔洞全呈对穿型,0.15m见方,距地面1.5m

墙体表层有有涂抹一层泥浆痕迹,厚3cm,夹杂草梗和小石砾。

偏东南处地表开挖有一宽1.5m,深0.3m,长约5m的浅槽,似考古清理遗址基础的探槽。

 

戍堡内部四周靠墙部分皆有建筑残迹存在,中部虽空,但地面尚存一定的印痕,亦显现曾砌有房舍建筑,亦或为十字甬道痕迹。

 

戍堡内南侧(西南侧):

角部为烽燧体,面北一侧立面残存最高,表面风蚀雨蚀作用明显,表层凹凸不平,中部偏下倒“品”字形三方孔,并有横向及竖向剥蚀凹槽,深0.2m,对烽燧表层稳定状况带来一定的隐患。

表层似有局部的抹泥处置,西北角根部有局部砌补。

烽燧体西侧风蚀较甚,水平风蚀条痕明显,表层大小石砾遍布,中部一方形孔洞,呈贯穿之势,规格为25cmX40cm,上部两孔洞,表层见有砌补窟窿的痕迹。

西端墙体墙面上除一排7个贯穿墙体的望孔外,残余两段矮墙,与墙面呈垂直状,墙宽0.6m,残高0.5-0.7m,长2m

 

戍堡内西侧(西北侧):

角部为一完整的房址结构,双券门,面东。偏南侧券洞外大内小(似应为塌垮所致),门洞宽0.7m,高1.4m,进深1.5m,其中房址墙厚0.7m,墙外加筑一台厚0.8m,似应为蹬墙步道,而券洞则穿台穿墙而入。

偏北侧门洞宽0.7m,高1.7m,距地面0.6m

室内为南北向纵券顶,顶塌失,室内地面无堆积,房宽1.7m,长4m,高3.4m。室内北侧正中一方孔,长宽约为0.25m,深0.4m,距地面1.05m。西墙北端有一楔形槽,长0.7m,宽0.2m,高0.4m,不似有意为之。东侧正中一方形孔,长宽均为0.2m,深0.4m,距地面1.05m。南侧偏东靠门洞处一壁龛,券形,两层,内层不规则,较小,宽0.6m,高0.8m,深0.7m

西侧中部两房址遗迹,南端房址,东西向横券顶结构,顶塌失无存,房屋东西长2.2m,南北宽2.3m。东墙无存,仅余地表浅墙痕迹,宽0.25m,残高0.15-0.4m

西侧中部北端房址,东西向横券顶结构,顶塌失无存,房屋东西长2.2m,南北宽2.6m。东墙无存,仅余地表浅墙痕迹,宽0.25m,残高0.30-0.4m。房内距地表0.35m以下有过火痕迹。

西侧北端南北向纵券顶小室,与南端应成对称之势,顶塌失。房间东西宽1.7m,南北长4m,券门洞位于南端,开门向东,宽0.6m,高1.45m,进深(墙厚)0.6m,外侧有门槛,宽0.25m,高0.3m,门外有小甬道。西墙一排两孔,贯通。

房外有蹬墙顶承台,下一龛洞,面南,宽0.95m,高1.5m,进深0.8m,龛洞口有0.6m封砌墙,似用作储物之所。

 

戍堡内北侧(东北侧):

除西侧角部南北向券顶房址外,向东一侧另有3处房舍残迹。

靠西北角南北向房址外东侧房舍,东西向横券顶结构,顶失,门洞为券洞,开在东侧北端,有修补而成之像。房舍东西长2.75m,南北宽1.8m。门洞宽0.8m,高1.6m,进深(墙厚)0.6m,门洞后端有门槛,宽0.2m,高0.1m。房内北端一排两望孔,贯穿。

戍堡北墙中部两房舍残迹,仅余中部隔墙,墙厚0.85m,残高0.3-0.7m。房舍似应为南北向纵券顶结构,两室中各一望孔外通。

 

戍堡内东侧(东南侧):

角部南北向一室,东侧南端开一券洞与戍堡外相通,门洞宽0.7m,高1.6m,进深(墙厚)1.0m,距地0.6m。房舍南侧东端开一券洞,宽0.7m,高1.5m,进深(墙厚)0.7m。室内局部(北端)可见为上下两层结构,皆为券顶结构。房舍东西宽1.7m,南北长4.8m,下层高1.5m,上层高约2m,北墙可见一烟道,下部两进烟口。西墙一小壁龛,宽0.4m,高0.4m,进深0.25m

南侧券洞外有小隔墙,长0.9m,宽0.25m,残高0.2m

再南,一隔墙,长2.3m,宽0.8m,残高0.6-1.2m

室外西侧有台,宽0.8m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远景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近景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东北角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东南角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西北角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西南角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内部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内部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内部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13(木尔吐克萨依烽燧)
         木尔吐克萨依烽燧内部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