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2022-06-13 14:17:54)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2012年,为配合新疆文物局开展申遗工作,我院在吐峪沟石窟开展了数字化测绘工作,测制了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也开展了一定的洞窟调查工作。下文即为当时的调查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5(吐峪沟石窟4)

       

 

 

38号窟

位置:

C区,K18洞窟东南方向,沟南区域,洞窟窟口方向南偏西67°。

形状:

中心柱窟。分前室,南北甬道和东侧甬道。

内容和现状:

38号窟前为两层佛殿建筑,顺坡就势,第一层佛殿的后墙就为崖体坡面,似为僧侣的生活区域。自北向南较为明显可辨为三间房舍结构。南侧一间东壁墙根处似有一灶台形状之物,墙面在涂层之上有石膏层,隐约可见有四栏框,其内无内容,可见两竖排汉字不知何时何人所题。南侧残墙呈三角形,似有北方四合院门道中的象眼状装饰痕迹。

中部建筑呈现南北两小间建筑形式,其中北侧一间略大,似一处门道,向南北拐沿一、二道墙垣间踏步步道下山。

北侧建筑正中一直径0.6m的竖向井穴,深4.4m,系人工所为,井壁凿痕明显。

整个佛殿建筑区南部地坪略高,部分残墙中可见立木柱。

墙体砖块大小不一,大者尺寸为40×24×12cm,小者尺寸为26×18×11cm

墙面曾有草泥涂层、石膏层。

 

第二层佛殿应为前部为地面建筑、后部为洞窟的形式。整个洞窟共三个(编号分别为V22V23V24),面西,南北排列,最南端为地面踏步,向上通38号窟(北侧)和39号窟(南侧)。而佛殿地面建筑则是38号窟和39号窟前各有一半左右。

现地面的佛殿建筑东西向隔墙多数已失,特别是38号窟前所对应部分已不见任何隔墙。从39号窟前下部的地面佛殿残迹判断,地面佛殿建筑系券拱顶形式,通过砌筑方式修造。

38号窟前地面佛殿建筑局部地坪有石板铺设,上覆泥土层,中部地面建起一圆拱状物,面南和面北各有一个小龛,均是从地面起,南侧小龛室宽0.7m,进深0.5m,高0.77m,龛口方向南偏东24°。

38号窟为沟南区域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几个洞窟之一,有较大面积的残存壁画,是研究吐峪沟壁画的主要洞窟之一,现已加装木质窟门并上锁。门前有一简介牌竖立,其上内容为:“吐峪沟千佛洞始凿于晋代,延续于唐代,晚期开凿于回鹘高昌时期,约有1700余年的修造史,是吐鲁番地区最大、最早、最有代表性的石窟群。千佛洞密度大、种类繁多,有礼拜库、僧房、讲经堂、禅房等。古代吐峪沟叫丁谷口,在山谷内随山势展布着重重寺院,较著名的有丁谷寺,寺院北依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曾经是烟火不断的繁荣之地,人在沟谷深处难见星月,佛寺中的高塔,耸入云霄。在后来的岁月中,佛寺遭到天灾人祸的破坏。吐峪沟千佛洞见证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宗教兴衰史,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洞内的石窟壁画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佛教美术史、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窟门顶部有局部坍塌,北侧崖体与沟沿墙垣之间已形成巨大裂隙,宽约10-30cm。南侧崖面上有冲沟,形成宽约1m的沟壑,洞窟内前室顶部多条巨大的裂隙,已将部分顶部土体切割成独立的土块而形成局部的坍塌,现用钢梁支顶。

38号窟外北侧墙垣下部崖体有较深的淘蚀凹槽,墙体局部形成塌落,现墙体从北侧用两根钢管支顶,但底部失稳滑落隐患并未解除,情况极度危急。

 

38号窟内为中心柱式大象窟,分前室,南北两侧甬道和中心柱后端的东甬道,东南北三条甬道与前室高度相同。

前室:

平面方形,横券顶,宽5.89m,进深2.31m,高4.7m。窟门位于西壁正中,门道宽2.08m,深1.07m,高2.03m(窟门为后修补而成)。方砖铺地。

中心柱前原塑有大型佛像(立像),佛像已失,仅余一桃形浅龛,浅龛左右两侧可见用壁画表示的背光以及边沿泥塑火焰纹饰,背光屏上绘火焰纹和宝珠。中心柱顶部绘一排8个立佛,现壁面草泥涂层毁严重,仅可见两尊相对较完整的立佛像。柱面其余地方亦绘有壁画,但已漫漶不清。柱面佛龛底部台座上可见一柱孔,左右两侧面有向外的对称孔洞。

西壁北侧中部以下满绘千佛,现残存可见4排,每排7-8个。壁面下部涂层被凿毁,可见凿孔。千佛上部一排铺栏画,可见两尊坐像。再上一排为通栏立佛像,可见三铺。

西壁南侧中下部草泥涂层缺失,似乎无千佛像。上部两层铺栏画,下部一层一主尊坐像,上部一层两主尊坐像。顶部一排立佛像,可见4铺。

门道上方局部脱落。门道侧壁涂层全失,顶部(平顶)残壁画。

西壁墙面可观察到有砌筑部分。

中心柱顶部四角均有凹槽。

前室北壁与北甬道北壁通联在一起,满绘千佛。前室北壁后端壁面剥落一大片,从剥落截面可见原洞室壁面曾用砖坯修补,外抹草泥涂层后再饰壁画。北壁西端近西壁处残存一块千佛像壁画,有千佛画像11排,每排3-6个。

前室南壁有一块壁画揭取痕迹,揭取面积2.1m×1.4m,切割痕迹明显。另外在南甬道南壁千佛坐像壁画中,有一小块壁画四周有浅刻划痕迹,疑为曾被准备揭取而未能实施。

顶部壁画残,为装饰性图案。

北甬道:

纵券顶,略平,宽1.23m,长4.93m,高4.3m

甬道两侧壁满绘千佛,北壁与前室北壁联通,下部缺失,上部可见4-6排。南壁为中心柱柱面,千佛像中有一主尊佛像,可见顶部残迹。

顶部局部残壁画,为装饰性图案。

千佛像均为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具头光和身光。方框大小为24cm×28cm

南甬道:

纵券顶,略平,宽1.35m,长4.87m,高4.3m

甬道两侧壁满绘千佛,南壁与前室南壁联通,上下部分佛像绘制有明显差异,下部局部似为铁线描方式。千佛像中有一主尊佛像,可见顶部残迹。有揭取痕迹。

北壁为中心柱柱面,残损严重,仅在上部残留部分壁画,似有揭取痕迹。

顶部局部残壁画,为装饰性图案。

东甬道:

横券顶,略平,宽1.32m,长3.51m,高4.7m

东壁大部分壁面涂层脱落。北端一残块,可见原壁面仍是满绘千佛。

北端一条裂隙斜向洞室东北角,并致使东北角上部形成局部塌落。东壁中南端顶部一大型剥落块,深达30cm

西壁为中心柱壁面,仅余北端上部一处涂层,其余全失,残余涂层上可见壁画残迹。西壁下部正中一浅龛。

甬道顶部涂层尽失。

顶部可见部分渗水结晶物。

V22号窟

位置:

C区,38洞窟下方,窟口方向南偏西67°。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面宽2.6m,进深3.68m,高2.7m,门道位于西侧北端,宽0.8m,长0.77m,高1.64m

内容和现状:

V22V23V2438号窟下方的三个采用开凿和砌筑方式相结合而构建的三个洞窟式建筑,与38号窟组成阶梯状分层式石窟群。即从平面上观察,V22V23V24三窟的后端在38号窟前廊檐下端,前端均伸展在38号窟廊檐前。

V22窟位于三窟的最北侧。

通道顶部缺失部分,但整个形制仍存。

洞窟后端系在崖体中开凿,并用大小不一的带弧形的砖块砌筑顶面,砖块中可见草梗、麦梗等植物。前端系直接用砖块砌筑而成,现前端顶面已失。

北壁(右壁)前端为临沟砌筑的墙体,后端下部一马蹄形凿孔,宽43cm,深25cm,高38cm,内有涂层。稍前一浅龛,涂层皆失。其上一方形凿孔,宽14cm,进深18cm,高23cm。墙壁中部一立柱槽。

南壁(左壁)为与V23洞窟的隔墙,除前端顶部随洞窟前端顶面缺失外,其余皆保存完好。前端一烟道,与墙角一灶台相连。中部一门洞与V23相通,门道宽0.6m,深0.6m,高1.3m,拱券顶。

西壁(前壁)南端缺失,北端为窟门通道,南端缺口似一窗户。

东壁(主壁、后壁)上部涂层尽失,可见凿面,下部残留部分涂层,涂层上可见石膏层和原赭石色铺栏画残部。墙面正中一圆形凿孔,直径6cm,进深15cm。后壁左右各见一条裂隙,特别是北侧裂隙墙面张开度已达4-5cm,深30-40cm,已呈上下贯通之势。

顶部后端保留较完好,涂层及石膏层皆存,无壁画痕迹。顶部一条裂隙位于洞窟正脊,严重危及顶层涂层和砖块的稳定性,现用支架顶撑保护。

两侧壁和后壁有赭石色栏框和局部壁画痕迹。

V23号窟

位置:

C区,38洞窟下方,窟口方向南偏西67°。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

内容和现状:

V22V23V2438号窟下方的三个采用开凿和砌筑方式相结合而构建的三个洞窟式建筑,与38号窟组成阶梯状分层式石窟群。即从平面上观察,V22V23V24三窟的后端在38号窟前廊檐下端,前端均伸展在38号窟廊檐前。

V23窟位于三窟的中部。

分前后两室,中间一道隔墙,似前后并不相通,后室从V22而进,前室则通过南壁的门道从外面而入。隔墙系凿建或夯砌而成,面有草泥涂层。

V22相似,V23前后两部也系砌筑和凿建而成。

后室:

面宽2.46m,进深1.63,高2.7m

东壁(主壁、后壁)上部草泥层尽失,中部残留部分涂层和石膏层,下部0.7m处在四周形成一条明显的痕迹,似在该位置设置了一层平台,疑下部为地窖或储物间。后壁正中一长70cm,进深70cm,高60cm的弧形浅龛,龛底距地坪1.65m。浅龛四周有局部坍塌,南侧有较大块塌落。

北壁(右壁)门道上部有大面积砖块剥落。

南壁(左壁)墙面有部分小型孔洞。

顶部正中一圆形孔洞。

前室:

平面方形,宽2.46m,进深1.65m,高2.7m

后壁为前后室隔墙,似不与纵券顶相连(顶面无痕迹)。

北壁全。南壁前端上部缺失。

西壁(前壁)门道两侧上部缺,门道顶缺。

前室顶部几乎全缺。

门道位于前壁正中,宽0.75m,进深0.8m,有门槛残高0.2m

V24号窟

位置:

C区,38洞窟下方,窟口方向南偏西67°。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面宽2.51m,进深3.71m,高2.73m。西壁正中开门道,门道宽1.8m,进深0.6m

内容和现状:

V22V23V2438号窟下方的三个采用开凿和砌筑方式相结合而构建的三个洞窟式建筑,与38号窟组成阶梯状分层式石窟群。即从平面上观察,V22V23V24三窟的后端在38号窟前廊檐下端,前端均伸展在38号窟廊檐前。

V24窟位于三联窟的南端。

窟室南壁、北壁和东壁似均为挖凿而成,前壁(西壁)已失,顶部采用砖块砌筑成纵券顶形。

东壁(主壁、后壁)顶部有黄泥涂层,上覆白色石膏层,中下部涂层多失,以凿面为主,夹杂石膏涂层和已不可辨识的壁画残部。分析认为原窟室墙面应平整,并有壁画,后在其上形成泥土堆积或重新建墙砌筑,目前原墙面的堆积物并未完全清理干净而形成墙面凹凸不平的感觉。

南壁(左壁)前端上方缺失。

北壁(右壁)前端上方缺失,中部门道周边有局部坍塌。

西壁(前壁)完全缺失,仅余左右两处门道外沿下部(门道位于正中),其中门道南壁下部涂层可见。

顶部前端缺失。

地坪正中有一直径90cm,深45cm的凿洞。

 

V24南侧一宽1.2m的踏步向上,南拐进入39窟,北拐向上通过木栈道可抵38号窟前廊道。步道正上方即为38号窟南侧地表大型冲沟。步道下部正对一段半截墙(西向),下部一孔穴洞穿墙垣。

39号窟

位置:

C区,38洞窟南侧。洞窟方向北偏西15°。

形状:

组合型多层窟室。

内容和现状:

39号窟为一组合型多层窟室。上部为一平面长方形横券顶洞室,南北长6.48m,东西3.78m,高2.62m。窟口似有两处,西侧窟壁正中一窟口,但窟口外离下层地坪约有3m,外部地坪上建有地面佛寺建筑,其顶与39号洞窟窟口相距约1m,出窟门应通过踏板或连接桥段进入前端建筑的上层。另一窟口在洞室北侧,通过窟外踏步而上,南拐进入一处小室,再上台阶进入39号主室。

南壁似为主壁,上端残留部分草泥涂层,上有石膏涂层和部分烟熏痕迹。下端墙面泥层尽失,且有被挖凿的痕迹。一条可见深达40cm的裂隙(宽5-15cm)贯穿整个墙面,并延伸至顶部,已导致顶部局部形成坍塌,塌落孔洞深达70cm以上。

东壁(右壁)前端、中部和后端三处草泥涂层剥落,中部似有凿毁墙面的情况,东南角地面被掘出一孔穴。

北壁上部草泥涂层基本完好,下部多失。墙面东北角下端有一门道,为38号窟南侧步道上行后右拐进门之处。门道宽0.93m,深0.8m,高2.1m,平顶。门道地坪较窟内地坪低1.15m,再通过三级台阶上到窟内地坪。北壁墙面呈现“人”字形的两条主要裂隙,另有多条小型裂隙发育生成,西北角处地面有一凹陷区域,周围有烟熏的黑色印迹。

西壁(左壁)南侧和中部两个洞口,但洞口外是深2.5-3m,宽0.8-1m的通道。上部草泥层多存,下部尽失。

南侧窟口宽0.86m,深1.5m,高1.96m,纵券顶,顶面和壁面上部有残。门道里端南北两处凹陷坑。(该凹陷处也似为下部洞窟部分或原有洞窟被打破)

中部窟口残,平顶,宽1.47m,深1.5m,高1.7m。窟口外侧顶部有多条裂隙,其中南侧裂隙巨大,张开度在10-15cm,致使局部坍塌发生。

整个39号窟主要是在崖体中挖凿而成,仅在西壁南端门道周边部分局部采用泥砖砌筑,也可能为后修补所为。

顶面草泥涂层除南端局部塌落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整个墙面的白色石膏层可能系后世所为,在剥落的石膏层下可见原壁面被烟熏黑的痕迹。

室外踏步顶端可视为39号窟的前室。横券顶,窟口位于西壁的北端,已失(窟口方向南偏西67°)。洞室北壁紧贴39号窟外崖壁,下部为挖凿而成,上部系砖石砌筑,现砌筑部分几乎全失。

东壁为挖凿而成,墙面涂层尽失,南端离地坪63cm一龛窟,外龛拱券顶,宽111cm,进深21cm,高170cm,内龛平顶,宽111cm,进深50cm,高121cm。龛窟有部分草泥涂层,但有后世被挖凿痕迹。

南壁上部残留部分草泥涂层,中部略偏西开门道通往39号窟主室,门道顶部一条裂隙与主室东墙处裂隙相连。门道里侧(主室内)上方有门柱凹槽和门栓凹槽。

西壁南端完整,北端对应步道部分全失。

顶部北侧全失,残留部分有两条明显的裂隙生成,其中一条与门道顶端为同一条,缺失部分正对地表冲沟,墙面可见泥浆下挂。

39号窟外侧(西)主要可见一条从顶贯达窟口南端的裂隙,成为一条降水下渗通道,严重危及石窟安全。

39A号窟

位置:

C区,39洞窟下方,窟口方向南偏西77°。

形状:

龛窟,平面方形,平顶,面宽1.25m,深2.0m,高1.52m

内容和现状:

39号窟正下方(西壁外侧平顶洞口正下方)一处龛窟,前端除局部涂层外,多数壁面面和顶面无涂层,后端凿面可见铁钎孔穴,应为未完成的洞窟。洞外即为39号窟与前部佛殿之间的夹道。

V25A号窟

位置:

C区,39洞窟下方前端,窟口方向南偏西73°。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东西长3.15m,南北宽2.3m。门道位于东墙北端,宽1m,进深0.75m

内容和现状:

39号窟下一层前端与38号窟相似有一组地面建筑,南北向排列共三间,均为纵券顶结构。与38号窟前建筑不同的是,38号窟下直接挖凿砌筑了三个纵券顶的洞室,然后在其前再有一组建筑遗存,而39号窟下部除一未完成的龛窟外,挖凿较少,前端的一组三间拱券砌筑建筑离39号所在崖壁距离为70-100cm,形成一条通道。

为三并列纵券顶洞室北侧一间。

北墙上部缺失。

东墙门道顶缺失,南端残留墙面中部一小型龛窟,宽50cm,进深50cm,高50cm,券顶下部一大一小两凹洞。

南墙相对完整,墙面两条裂隙,与东墙相交处一个烟道,有被熏黑的痕迹。

西墙全失,地面有残迹。在东墙与西墙交会处一地面深达2m以上的方形洞穴,长1.5m左右,宽1m左右。

顶部全失,东南角处可见券顶残迹。

V25号窟

位置:

C区,39洞窟下方前端,窟口方向南偏西73°。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东西长3.2m,南北宽2.6m。门道位于东墙北端,宽0.9-1.08m,进深0.75m

内容和现状:

39号窟下一层前端与38号窟相似有一组地面建筑,南北向排列共三间,均为纵券顶结构。与38号窟前建筑不同的是,38号窟下直接挖凿砌筑了三个纵券顶的洞室,然后在其前再有一组建筑遗存,而39号窟下部除一未完成的龛窟外,挖凿较少,前端的一组三间拱券砌筑建筑离39号所在崖壁距离为70-100cm,形成一条通道。

为三并列纵券顶洞室中部一间。

东壁门道顶部缺失,南端保存完整,但墙面可见改建痕迹。南端中部墙面上一龛窟,宽65cm,进深48cm,高60cm,局部剥落。南端下部一凹洞。

南壁基本完整,前端主要为砖石砌筑,后端为挖凿而成。

西壁缺失,地面有局部痕迹,但可见其根底系挖凿而成,上部用砖石砌筑。

北壁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墙面一浅龛,宽60cm,深10cm,高80cm,草泥层尚在。

南壁和东壁交角一烟道,靠南墙两灶台痕迹。

顶面系砖石斜砌成拱券形,前端已失2/3,仅余后部约1/3,局部草泥层留存。

V25B号窟

位置:

C区,39洞窟下方前端,窟口方向南偏西73°。

形状:

为残存不规则洞窟,洞口似应在西侧,则窟形为纵券顶平面近似方形,面宽1.84-2.04m,残深2.6m,残高2.43m

内容和现状:

39号窟下一层前端与38号窟相似有一组地面建筑,南北向排列共三间,均为纵券顶结构。与38号窟前建筑不同的是,38号窟下直接挖凿砌筑了三个纵券顶的洞室,然后在其前再有一组建筑遗存,而39号窟下部除一未完成的龛窟外,挖凿较少,前端的一组三间拱券砌筑建筑离39号所在崖壁距离为70-100cm,形成一条通道。

为三并列纵券顶洞室南侧一间。

西壁尽失。

北壁上部略有缺失。

东壁完整。

南壁前端缺失。

顶部绝大部分缺失。

残余壁面可见草泥涂层。

靠北墙东西两端地面两直径110cm,深62cm的圆形孔穴。

40号窟

位置:

C区,39洞窟南侧,窟口方向南偏西3°。

形状:

平面方形,中心穹顶。面宽3.07m,进深3.54m,高1.87m。门道残损,现窟口宽2.03m,长0.38m,高1.8m

内容和现状:

404142号窟形成“品”字形结构,41窟居中,4240两窟分置左右两侧。

40号窟近似平面方形,顶部为中心穹顶状。窟口面南。

北壁(主壁)正中可见一条斜向西侧的裂隙,壁面有壁画痕迹。

东壁(左壁)略呈弧形,下部可见部分壁画痕迹。南端三条裂隙。

西壁(右壁)两条裂隙,西北角处裂隙已洞穿墙体。

南壁有缺失,窟门无踪。仅见豁口。

顶部已被裂隙交切分割成多块,部分裂隙已贯达顶部外边,致使被切割的土块下沉、塌落,现用6根大木柱支顶,情形极端危急,局部可见残壁画,内容几乎已不可辨。

41号窟

位置:

C区,39洞窟南侧,窟口方向北偏西87°。

形状:

平面方形,方砖地,顶面中心方形覆斗形式,四面坡形。面宽3.39-3.7m,进深5.22m,高3.18m

内容和现状:

404142号窟形成“品”字形结构,41窟居中,4240两窟分置左右两侧。

41号窟原窟口高大,圆弧顶,面宽2.4m,残余进深0.8m(门外部分),高3.8m。加装窟门,窟内四壁和顶部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窟前顶部有裂隙和局部坍塌,采用钢梁支顶。窟门外顶部有三条竖向裂隙和一条横向裂隙。门外窟口内沿有格状花卉画痕迹,颜色为黑色和赭石色。北侧拐角处一条裂隙宽5cm

洞窟四壁:

东壁(主壁)满绘千佛,上下七排,每排17个。千佛像均为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具头光和身光。

千佛壁画正中一主尊佛像,结跏趺坐姿,右手上举至肩,左手掌心向上平置于膝上。左右两胁侍菩萨,坦胸,双手合十与胸前。主尊像毁损严重。

千佛壁画上部是植物叶呈三角波纹装饰,下部为两层装饰条带,具几何图案。

正中残破一处,左下角残损一处,右上角残破较大,均系被凿毁。右上角墙角一条裂隙,最宽处达15cm

北壁(右壁)满绘千佛,上下七排,每排26个。千佛像均为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具头光和身光。

北壁后端中部墙面被凿毁一大块,后端一条裂隙,宽15-20cm,深达80cm以上。正中上部一凿孔,前端墙面涂层基本剥落,仅余底部残余局部。

南壁(左壁)满绘千佛,上下七排,每排26个。千佛像均为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具头光和身光。

后端上部一块凿痕,中部被凿毁较大一处,墙面形成凿洞。前端墙面几乎全部被凿毁,仅余第一排和第七排局部残佛像。

千佛画像面部几乎全部被刻划和凿毁。

西壁(前壁)门道两侧墙面损毁严重,现墙面似后修补而成,根部残留部分原墙面。

顶部中心为方形藻井样式,四面坡形与四壁相联。

顶部四面坡和中心藻井:

东壁顶部坡面铺栏壁画,上下两排,左右六栏,其中中部四栏上下两排共8个立佛像,两侧三角形区域内上部小三角区域为花卉装饰图案,下部为一尊略小的立佛像,既在整个顶部坡面上共有10尊立佛像,各栏之间有宽条的装饰框。

北壁顶部坡面铺栏壁画,一排8个佛像。中间4个基本等大,为立佛像,两边三角形区域内最外侧小三角形区域内为花卉装饰,里侧为一坐一立两佛像,其中坐佛系交脚盘腿而坐。佛像皆被毁去面部,其中后端一个交脚坐佛四周有切割痕迹,但未形成整体揭取,现该坐佛像2/3已缺失。

南壁顶部坡面铺栏壁画,一排8个佛像。中间4个基本等大,为立佛像,两边三角形区域内最外侧小三角形区域内为花卉装饰,里侧为一坐一立两佛像,其中坐佛系交脚盘腿而坐。佛像皆被毁去面部。

西壁顶部坡面应同后端顶部坡面相似,为上下两排、左右六栏共10尊的立佛像。其中中部四栏上下两排共8个立佛像,两侧三角形区域内上部小三角区域为花卉装饰图案,下部为一尊略小的立佛像。但现西壁顶部坡面塌落严重,相对完整的立佛像仅余2尊,其余皆缺失。另顶面出现多条切割裂隙,已将顶部切割成多块,现已用大型工字梁支顶,顶面上部用木板和钢板支撑。

藻井部分为方形,深约30cm,壁画基本全失,仅在西北角可见曼陀罗漂浮图案。顶面正中可见裂隙。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