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2022-06-09 23:17:20)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文物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2012年,为配合新疆文物局开展申遗工作,我院在吐峪沟石窟开展了数字化测绘工作,测制了大比例尺地形图及相关资料,也开展了一定的洞窟调查工作。下文即为当时的调查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吐峪沟石窟卫星影像)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新疆文物记录】吐鲁番记录03(吐峪沟石窟2)


     

16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南翼第三个洞窟,14窟北侧,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60°。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面宽2.83m,进深4.25,高2.56m。后墙正中开门道,门道宽0.74m,长0.46m,高1.3m。中室面宽2.88m,进深2.51,高2.9m。后室逾西还有后室,无门道,直接开在中室西墙正中,面宽1.74m,进深2.3m,高1.46m

内容和现状:

前室:

地面有堆积。窟外过道有堆积。

西壁(主壁)墙面部分凿孔。壁面正中顶部一圆形凿孔,洞穿前室和中室之间的隔墙。门道左右两侧对称各有一圆形凿孔。绝大部分草泥涂层留存,其上白色涂层,有渗水痕迹。壁面右端下部一方向凿孔整体洞穿前室和中室之间的隔墙。

北壁(左壁)壁面保存基本完整,涂层多存,局部有凿痕和刻划。

南壁(右壁)壁面保存基本完整,涂层多存,局部有凿痕和刻划。

东壁连同窟门缺失。

顶部正中坍塌出一大型孔洞,地面堆积多系外部沙石从孔洞中遗落下来。前端随东壁缺失而塌落一块。

中室:

地面有堆积。

西壁(主壁)涂层皆失,凿面外露。

南壁基本完好。前端底部有凿坑。

北壁草泥涂层有剥落。前端底部有凿坑。

顶部相对完整。前端顶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凿洞,可能均已洞穿顶板,现已封上。

后室:

后室低矮,有堆积。

西壁(主壁)涂层尽失,有凿痕。墙根处地面上有两个圆形凹穴。

南壁部分涂层脱落。

北壁部分涂层脱落。壁面中部一条赭红色边框,上涂白色长方形条块。

窟外顶部:

洞窟顶面有佛殿建筑,残余部分东墙,崖面上有多个大型凿洞。

上部崖面有一洞窟(15号洞窟)。

 

 

17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南翼第二个洞窟,16窟北侧,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60°。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与1416号窟一样应分前中后三室。现前室和中室之间门道被塌陷土体堆积封堵。前室面宽2.85m,进深4.01,高2.12m。后墙正中开门道,门道宽0.45m,长0.51m。中室被塌陷土体堆积封堵。

内容和现状:

前室:

地面有堆积,后端堆积已致门道顶部。窟外过道也有有堆积。

西壁(主壁)墙面基本完好。墙面有渗水痕迹。

北壁(左壁)壁面保存基本完整,涂层多存。

南壁(右壁)壁面保存基本完整,涂层多存。

东壁连同窟门缺失。

顶部正中坍塌出一大型孔洞,前端随东壁缺失而塌落一块。

门道基本被堆积填满,但可见后部有中室。

中室可见残迹。

18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南翼第一个洞窟,17窟北侧,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60°。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分前后两室。前室面宽2.81m,进深3.93,高2.7m。后墙正中开门道,门道宽0.83m,长0.48m,高1m。后室面宽2.84m,进深2.92,高1.06m。后室西侧堆积至顶,逾西是否还有洞室(和1416窟一样)尚不得知。

内容和现状:

前室:

地面前端和后端有部分堆积。窟外过道有堆积。

西壁(主壁)门道南侧塌落一块。绝大部分草泥涂层留存,其上白色涂层,近期刻划严重。

北壁(左壁)壁面保存基本完整,涂层多存,中部有凿坑,前端有缺失。

南壁(右壁)壁面保存基本完整,涂层多存,局部有几处墙面涂层破损。

东壁连同窟门缺失。

顶部前端随东壁缺失而塌落一块。近期刻划严重。后端正脊坍塌出孔洞,贯穿顶板,致使降水灌入洞窟。

后室:

地面有堆积严重,几乎至顶。

西壁是否开门道再通向西部洞室不得而知。

窟外顶部:

洞窟顶面有佛殿建筑,残余墙体遗迹,上部崖面有一洞窟(19号洞窟)。

19号窟

位置:

B区,18正上方后端,窟口方向南偏东60°。

形状:

龛窟,平面方形,纵券顶,面宽3.18m,进深1.71m,高1.94m

内容和现状:

似应为前殿后龛形式,现前端佛殿尽失,地面有残迹堆积。

西壁(主壁)墙面部分涂层脱落,中部两圆形凿孔。北端上角一马蹄形小龛。南端墙面一条裂隙,贯穿顶底,并裂穿顶部沿崖壁向上延展。

北壁中一凿洞。

南壁两条烟道形成“入”字形,有烟熏痕迹。

20号窟

位置:

B区,中心柱窟,位于B区洞窟平台的中部偏南,窟口方向南偏东53°。

形状:

采用挖凿和砌筑方式建造的中心柱窟,前室为横长方形,面宽6.6m,进深3.41m,残墙高1.8m。窟门位于东墙中部,宽2.55m,长0.95m。西壁为主壁,其南北两侧开南甬道和北甬道,南甬道纵券顶,宽1.74m,长5.3m,高4.43m。北甬道纵券顶,宽1.77m,长5.23m,高4.3m。南北甬道后端与西甬道相通,西甬道横券顶,宽1.75m,长3.0m,高4.29m

内容和现状:

20号窟为吐峪沟西最主要一处洞窟,也是整个沟西北端洞窟群中的一个中心建筑,其南北两翼以该窟为中心,对称分布两层各五组前中后三室结构的洞窟(可见完整前中后三室结构的洞窟有两组,分别是1416两窟,可见前两室结构的洞窟有五组,分别是1718V92122,其余皆被填实)。

20号窟系在山坡上垂直向下凿出一平台及中心柱。中心柱芯外再加以土坯包砌,四面则依山体用土坯垒砌成墙。

前室:

西壁(主壁)前一像台,南北长1.95m,东西宽0.73m,高0.88m。像台顶面位置即为环中心柱两阶叠涩的顶面(环台宽约0.33m)。像台上曾有大象,现佛像已无任何踪迹,仅余像台上部墙面的立柱槽控及横柱凿孔。像台前端一楔形豁口,可否预示主尊佛像为交脚弥勒?

北壁(左壁)上部缺失,下部较完整。

南壁(右壁)上部缺失,下部较完整。

东壁(前壁)上部缺失,下部较完整,窟门加装木门,但已残破。

前室顶部缺失。

南甬道:

南甬道及中心柱开凿在山坡上,其上加砌土坯形成,地面有堆积,中心柱中部位置开一浅龛,近平顶,略微有弧,宽140cm,进深44cm,高1.55cm。浅龛正中一凿洞,宽约41cm,深达146cm

甬道壁面和顶面曾通壁绘壁画,部分壁画因洞窟墙面自然和人为破坏而损坏。现顶部局部可见菱格状莲花及其它花卉装饰壁画,墙面局部可见方格状通铺壁画,每格中均为一佛两菩萨形象,但面部多遭凿毁或刻划损毁。

北甬道:

地面散落有砖石,中心柱中部位置开一浅龛,近平顶,宽139cm,进深41cm,高1.56cm

甬道壁面和顶面曾通壁绘壁画,现甬道北壁前端和后端可见壁画局部残迹。

西甬道:

地面有局部堆积,中心柱中部位置开一浅龛,略弧顶,宽132cm,进深39cm,高1.42cm。佛龛涂层表面上亦有壁画,为宝珠纹装饰的头光,宝珠处为小佛像(化佛),但被凿毁。

甬道壁面和顶面曾通壁绘壁画,部分壁画因洞窟墙面自然和人为破坏而损坏。现顶部正脊可见菱格状莲花及其它花卉装饰壁画,顶面弧形部分局部可见方格状通铺壁画,每格中均为一佛两菩萨形象,但面部多遭凿毁或刻划损毁,中下部残损较多。

V8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北翼第一个洞窟,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55°。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似也应为前中后多室结构,现仅见前室。面宽2.72m,进深4.21m,顶部全塌,洞室内堆积较高,东壁连同窟门不见踪迹。

内容和现状:

残窟痕迹。

据分析,在20号中心柱窟北翼,洞窟形制也应同南翼一样,为前中后三室竖长形洞窟结构,但V8窟因坍塌和堆积的缘故,仅见残窟前端部分。

20号窟北翼第一个洞窟距20号窟的距离较南翼第一个洞窟距20号窟的距离短。

 

V9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北翼第二个洞窟,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55°。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似也应为前中后多室结构,现仅见前室。面宽2.79m,进深4.15,高0.97m

内容和现状:

据分析,在20号中心柱窟北翼,洞窟形制也应同南翼一样,为前中后三室竖长形洞窟结构,但V9窟因坍塌和堆积的缘故,仅见残窟前室部分。

洞窟系挖凿后用砖坯起券砌筑而成,现洞窟内土体堆积过半,前壁上部缺失,下部在堆积中留有残迹,南壁和北壁的竖直墙面部分几乎全部掩埋在堆积土体之中,仅余起券部分在外,草泥涂层部分保留基本完好,北墙和西墙有小型凿坑。

顶部前端局部塌落,中部塌落一大洞,外部沙石和降水直接进入窟内。

V10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北翼第三个洞窟,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55°。

形状:

内容和现状:

洞窟前端门道已被填实,无法进入。据分析,在20号中心柱窟北翼,洞窟形制也应同南翼一样,为前中后三室竖长形洞窟结构,但V10窟因坍塌和堆积的缘故,窟室部分均被填埋而不可见。

窟口已被填埋,仅见痕迹。窟口外沿壁面南侧一条竖向深冲沟,北侧两条冲沟,均将墙体切割出深深的沟槽。

21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北翼第四个洞窟,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54°。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似也应为前中后多室结构,现仅见前室。前室面宽2.79m,进深4.15,高2.26m。洞窟门道在东墙偏北位置,宽0.92m,长0.66m

内容和现状:

据分析,在20号中心柱窟北翼,洞窟形制也应同南翼一样,为前中后三室竖长形洞窟结构,但21号窟因坍塌和堆积的缘故,仅见残窟前室部分。

前室:

地面有堆积。

主壁(西壁)正中开门道通往中室或后室,但所见已被用砖块砌封。壁面南侧损毁严重涂层脱落大半,上部未脱落部分隐约可见方块状壁画残迹。壁面北侧涂层留存相对较多,但有两处凿坑,壁面污损严重,隐约可见一幅立壁画残迹。

南壁、北壁和顶部满铺壁画,虽有残损和破坏,但多尚可辨识,其中南壁有一处“T”形揭取和两处小块方形揭取。壁画间有墨书汉字题记。

墙面和顶部有裂隙,已成降水通道和壁画的安全隐患。

前壁门道周边有局部剥落,虽加装窟门,但窟门破损。

洞室前端顶部一大洞孔,洞孔下有泥沙堆积,表明外部泥沙随风迁移至此。洞孔周边墙面污损严重,洞孔的存在也将对残壁画造成巨大安全隐患。

后室:

门道被封砌。

顶部坍塌一大洞。

室内堆积。

22号窟

位置:

B区,20号中心柱窟北翼第五个洞窟,与平台方向一致,窟口方向南偏东55°。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前后室结构(或前中后三室结构),面宽2.86m,进深4.22

内容和现状:

前室:

单室结构的洞窟,前端缺失,门道无踪,北壁前端随顶部一同塌落,窟内堆积过半,两侧壁面和顶面草泥涂层基本完好,西壁顶部正中有一方形凿孔,南侧下部有凿坑,正中开一小龛状的门道通往后室。

后室:

土体堆积不可进,目视洞窟宽度与前室相同。

小型龛窟状通道面宽0.7m,长0.43m

23号窟

位置:

B区,V8正上方后端,窟口方向南偏东49°。

形状:

龛窟,平面方形,纵券顶,面宽1.30m,进深1.31m,高1.19m

内容和现状:

似应为前殿后龛形式,现前端佛殿尽失,地面有残迹堆积。

窟顶局部塌落。

西壁(主壁)墙面北侧下部涂层脱落,中部两凿坑。底部在白色石膏层上两条平行的赭红色线条极其明显。

24号窟

位置:

B区,V9正上方后端,窟口方向南偏东50°。

形状:

北侧一东西向纵长条状洞窟,南侧一东西向短长条状洞窟,向北折拐与北侧洞窟相通,中间留出一个中心柱体,类似缺少了前端的中心柱窟。北侧洞窟窟口拱券,平面形状为里宽外窄,面宽0.95-1.72m,进深2.76m,高    1.43m;南侧洞窟窟口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状,面宽1.04m,进深1.46m,高1.13m;西甬道宽0.89m,长0.84m,高1.1m

内容和现状:

似僧房窟,洞窟内部分堆积,壁面和顶面涂层脱落较多,北侧洞窟西壁北端被挖凿出一门洞形状。

25号窟

位置:

B区,V10正上方后端,窟口方向南偏东54°。

形状:

龛窟,平面梯形,外宽内窄,顶面微拱,面宽1.33-2.53m,进深1.58m,高1.4m

内容和现状:

似应为前殿后龛形式,现前端佛殿尽失,地面有残迹堆积。

西壁(主壁)涂层多留存,局部几处凿痕。

南壁涂层尽失。

北壁后端涂层脱落。

顶部前端崖壁土块局部塌落。

窟外北侧崖壁一条宽裂隙。

26号窟

位置:

B区,21号窟正上方后端,窟口方向南偏东54°。

形状:

龛窟,平面方形,纵券顶,面宽3.13m,进深1.87m,高0.76m

内容和现状:

似应为前殿后龛形式,现前端佛殿尽失,地面有残迹堆积。

窟内堆积严重,几乎已达顶面券拱部位。

西壁(主壁)壁面上部有三个方形凿孔。其下隐约可见三个小型龛窟。

V12号窟

位置:

B区,26号窟上方偏北侧位置,窟口方向南偏东55°。

形状:

龛窟,平面方形,顶略拱,面宽2.57m,进深2.23m,高m

内容和现状:

似为一未完成的洞窟,龛口残破已近方形,窟内地面有石块堆积,壁面无草泥涂层。

窟外北侧一条地表冲沟。

窟外地表有建筑残迹。

窟前一土台下似有塌毁的洞窟痕迹。

 

27号窟

位置:

B区,22号窟北侧,窟口方向南偏东28°。

形状:

平面纵长方形,纵券顶,面宽3.69m,进深5.01m,高2.45m。两处窟口,主窟口门道位于东壁偏南位置,纵券顶,宽1.37m,长0.96m,高1.44m。副窟口位于南壁近中部位置,宽1.23m,长1.5m,高1.88m

内容和现状:

前端下方为一排佛殿建筑,也可能为整个平台上洞窟前端长排佛殿建筑的北端部分,整个平台上崖壁前端的地面佛殿建筑主要残余部分集中在南部、中部和北部局部。

北端残余佛殿建筑为平面纵长形,砖石砌筑,外侧墙厚0.90m,内侧墙厚0.78m,北墙厚1.22m。佛殿残长13.1m,宽6.85m

27号窟位于残佛殿南端上层,窟口前一段残墙。窟口正顶上方一条裂隙,已将门道顶部完全割裂。

窟内有沙土堆积。

西壁(主壁)上部草泥层被凿毁,壁面有挖凿痕迹,下部草泥涂层留存。

东壁下部和门道上方草泥涂层尽失,壁面中部可见一条裂隙,壁面有多处圆形凿孔。

南壁后端另开一券顶门道通出,壁面涂层损毁较多。

北壁前端多条裂隙对洞窟造成破坏

顶部见多条裂隙交切。

两处窟口。

28号窟

位置:

B区,27号窟北侧,窟口方向南偏东55°。

形状:

中心柱窟,门道位于南壁正中,平顶,宽1.45m,长1.71m,高1.11m。前室为横券顶,平面梯形,前窄后宽,面宽4.28-4.9m,进深2.81m,高2.67m。前室左右开北甬道和南甬道,南北甬道后端与西甬道相通。南甬道为纵券顶,宽0.98m,长2.45m,高1.21m。北甬道为纵券顶,宽0.97m,长2.45m,高1.01m。西甬道为横券顶,两头略长,宽1.14m,长6.22m,高1.56m

内容和现状:

前室:

地面有部分沙土和砖石堆积。

门道位于东壁正中,平顶结构的窟口在吐峪沟整个洞窟建筑中比较少见。门道壁面上端各有一凹槽。东壁北端有一条裂隙。

西壁(主壁)涂层尽失。南侧甬道顶端一条裂隙。

南壁(右壁)涂层尽失,前端墙根残留涂层可见有烟熏痕迹。

北壁(左壁)涂层尽失。

顶面涂层尽失。

东壁和西壁上部沿南北方向各有一台檐。

南甬道:

地面有泥土和砖石堆积。

甬道北侧中心柱上有圆弧状龛窟,宽126cm,深54cm,高0.96cm

甬道各壁面涂层尽失,唯中部正顶上残留一块莲花壁画。

北甬道:

地面有泥土和砖石堆积。

甬道南侧中心柱上有圆弧状龛窟,宽124cm,深53cm,高0. 82cm

甬道各壁面涂层尽失。

西甬道:

地面有泥土和砖石堆积。

甬道南侧中心柱上有圆弧状龛窟,宽126cm,深54cm,高1cm

甬道各壁面涂层尽失。

洞窟外:

窟外崖面系挖凿而成。

窟外崖壁上可见竖直冲沟5-6条,门道左右两侧各有一条裂隙生成。其中左侧的裂隙已经将洞窟前壁裂穿。

V13号窟

位置:

B区,28号窟窟口东侧,窟口方向南偏西58°。

形状:

禅窟,扁圆形,略拱。宽1.91m,进深1.87m,高0.65cm

内容和现状:

窟外崖面系挖凿而成。

窟外有堆积,几乎将窟口掩埋。窟口上方一大型冲沟,左侧一条崖体裂隙。

窟口正顶崖面上一长条凹槽。

窟内各壁已无涂层覆面。

V14号窟

位置:

B区,28号窟窟口东侧,与V13号窟相邻,窟口方向南偏西58°。

形状:

禅窟,扁圆形,略拱,有独立门道。门道位于洞窟偏南一侧,宽0.97m,进深0.39m,高0.76cm,纵券顶。洞室宽2.29m,进深2.03m,高0.95cm

内容和现状:

窟外崖面系挖凿而成。

窟外有沙土堆积,洞内有沙土堆积。

窟内各壁已无涂层覆面。

29号窟

位置:

B区北侧,28号窟北侧约40m,位于沟西侧一处山嘴的南侧。

形状:

内容和现状:

洞窟在崖壁之上,无法攀援。

整个B区洞窟群的北端,与大部分B区洞窟间一条崖体深宽沟壑相隔。从崖底观察,洞窟位于崖壁中部,下距沟渠约40m,上距崖体顶面约10m。窟口南侧崖壁一条大裂隙,已裂至崖体顶部。窟口北侧一条崖面冲沟。宽度在半米以上。再逾北3m左右,崖面一条宽裂隙通达崖体顶部。

洞窟以上是竖直土体崖壁、洞窟以下是陡斜状砂岩崖壁。

洞窟似有双口,略纵券顶,依稀可见壁面草泥涂层。

下部约20m处有佛殿建筑遗迹,2010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现仍用席棚遮盖保护

V15号窟

位置:

B区,29号窟东北方向约30m,位于沟西侧一处山嘴的北侧,为整个B区最北端洞窟。

形状:

内容和现状:

洞窟在崖壁之上,无法攀援。

2010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现仍用席棚遮盖保护。似有两侧出口,一口面东,一口面北。

 

C区基本情况描述

整个吐峪沟东区北端(C区)被一条巨深的地表冲沟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该地表冲沟宽逾2-3m,最大深度达10m左右,其应为建寺凿窟时就已存在。其南侧38号窟外一段墙垣即沿沟砌筑而成,冲沟北侧的洞窟也沿沟檐构筑了一道围墙。

窟前的一条上下通行的木栈道沿沟而上,然后分别向南北两个洞窟区域延伸。

整个南部区域是以38号窟为中心建造而成,38号窟前临崖建有地面佛寺建筑,崖体下部砌筑有多层墙垣,构成一个窟前平台,然后在平台之上建造寺院佛殿建筑。

墙垣前的坡地之上,2010年考古发掘曾清理出地面一段上坡台阶踏步,现作为主要的遗存保留下来。最外层墙垣的西北角有坍塌,在石窟围岩加固保护中用泥砖进行了砌补。墙垣西南角也临一条地表冲沟,同样新近采用大小不一的泥砖进行了砌补加固工作。

整个前沿墙垣紧贴崖面,既是作为上部平台的支撑,又是下部佛殿的后墙。从其正面(西侧)可明显看出墙垣基部采用大块石块垫筑,作为基础,然后在其上用砖块进行砌筑,在中部(离基础石块层1.5-2m左右)再用大块石头砌筑约1m高的墙体,然后继续用砖石向上砌筑。

墙垣下部可见一排五个方形孔洞,似应为下层佛殿的横梁孔洞,在北端的一个孔洞处可见一条竖向立柱凹槽。

墙垣前坡面至前端平台高约3-4m,似有两层建筑结构,坡面土体中夹杂有大量草梗,似有可能为砌筑的洞窟建筑。

上山进窟的踏步东侧沿坡砌筑有一矮墙,墙面上似也可见有门框立柱凹槽。矮墙面上有草泥涂层,踏步西侧墙体已失。

北部区域据2010年考古发掘调查,应以33号中心窟南侧、37号窟及其下佛殿西侧的一组塔殿遗址为中心,在考古发掘前,该塔殿遗址上层残留部分南墙、西墙和北墙,以及中心塔柱,下层平台为为面阔三间的殿堂,后墙为崖面,前端墙体塌毁,隔墙残存。在俄国探险家克莱门兹对吐峪沟石窟的编号中,该中心塔殿遗址为第6窟,德国探险家也曾对该遗址有过记录,而在2009年测绘的地形图上,因为有坍塌堆积的缘故,仅对地面残存墙体和中心柱体进行了测绘表示,但无编号。2010年考古发掘中对该处遗址全面清理,认定其为一中心柱窟,编号为K18,本次调查和测绘中暂时以此编号。C区的调查记录按照编号顺序由北往南进行。

30号窟

位置:

C区,整个C区最下一层洞窟,窟口方向南偏西51°。

形状:

组合型洞窟,由两个独立窟室组成,主门道正对为南部洞窟,左拐可进北部洞窟。

内容和现状:

主门道:

0.99m,长2.18m,高2.27m。纵券顶,略平。

南北壁面涂层基本完好,外口顶部局部坍塌,顶部涂层脱落。

门道北壁一方形龛槽,宽0.74m,深0.29m,高0.35m。主门道正对南部洞室门道,主门道前端北侧对应北部洞室门道。

南部洞室:

南门道外顶部一凹槽。

平面方形,纵券顶,略平,面宽2.13m,进深2.33m,高1.96m

东壁为主壁,北端涂层保留,南端墙面上部一拱形龛窟,宽0.96m,深0.51m,高0.8m,龛下涂层脱落。壁面一凿孔。

北壁(右壁)大部分涂层留存,上部脱落。后端角部塌落出一洞穴。后端墙面根部一龛窟,券顶,宽0.30m,深045m,高0.55m。墙面一凿洞。

南壁(左壁)下部壁面草泥涂层完整,上部脱落。前端一龛窟,宽0.55m,深0.25m,顶部缺失。南壁下部壁面有三处凿孔,上部部分塌落。后端一条裂隙横切洞室后部,致使左壁形成局部塌落。

西壁(前壁)基本完整,门道顶部内侧局部塌落,门道周边局部塌毁。

顶面涂层尽失。

地面后端南侧有一小型坑穴。

门道位于西壁北侧,纵券顶,宽0.46m,长0.5m,高1.4m。北侧有门楣。

北部洞室:

平面方形,本窟窟口方向纵券顶,前端弧面往下,面宽3.43m,进深4.39m,高  m

东壁(主壁)壁面系在挖凿成窟的基础上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涂层破损处可见,采用了多层涂层。壁面北端上部坍塌。壁面凿孔多处

北壁(右壁)下部涂层较完整,上部似无涂层,壁面不平整,完全是自然壁面。后端中部按前中后分布3个基本方形凹槽,后端凹槽宽0.34m,深0.34m,高0.2m,中部凹槽宽0.4m,深0.2m,高0.2 m,前端凹槽宽0.77m,深0.25m,高0.2m。凹槽下涂层局部剥落。北壁前端根部一近方形凹槽,宽1.0m,深0.35m,高0.5m。前端三处涂层脱落。

南壁(左壁)上部损毁较多,下端多处凿坑。前端开门道,纵券顶,门道宽0.4-0.6m,长0.7m,高2.27m

西壁(前壁)中部开一方形孔洞,似为采光之用,南侧有局部坍塌,天窗宽1.32m,高1.2m,厚0.96m。壁面南端局部坍塌。

顶纵券,前端(南侧)弧下,后端涂层脱落,被烟熏黑。

西壁采光口上一条裂隙贯通至顶面。顶面多条裂隙,其中一条自北墙横切洞室的裂隙局部张裂已达10cm以上,门道顶部一条裂隙延伸至洞室顶部与该条裂隙形成交叉。

地面南侧中部一圆形坑穴,深30cm

洞窟外:

洞室外即为悬崖,几无立锥之地。

南侧下部崖体显见一与崖面平行的裂隙,有继续形成坍塌的可能。北侧崖壁有裂隙存在。

洞窟上部8m左右为上层洞窟平台,地面有佛殿建筑残迹,殿后崖壁面有一组洞窟。

31号窟

位置:

C区,30号洞窟南侧,窟口方向南偏西61°。

形状:

平面方形,纵券顶,略平,面宽2.79m,进深1.95m,高2.1m。门道开在西墙正中,纵券顶,前端完全塌毁,面宽1.13m,残长1.29-2.01m,与洞室基本同高。

内容和现状:

似僧房窟,极不规则和标准,四壁凿面,无涂层,有被烟熏痕迹。

东壁(主壁)一条裂隙经顶部斜至门道上方。

北壁(右壁)中部偏前端壁面一浅龛,宽0.77m,深0.19m,高0.6 m

西壁(前壁)正中开门道。

窟内地面正中浅一坑穴。    

洞窟外南侧东西两小龛,东部小龛宽40cm,深20cm,高35cn;南部小龛宽20cm,深40cm,高70cm

窟外南侧为K18下层三间佛殿建筑残迹。

洞窟北端崖面已形成一冲蚀漏斗,地面见有沙石堆积。

窟前1.5m外临崖。

窟外前崖壁裂出一条宽20-30cm的裂缝。

洞窟上部8m左右为上层洞窟平台,地面有佛殿建筑残迹,殿后崖壁面有一组洞窟。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