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06(伊犁九城资料汇编)·20220509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伊犁记录06(伊犁九城资料汇编)·20220509
(1)
18世纪中期,清政府先后平定天山北部的准噶尔势力和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完成了统一天山南北、安定西陲的大业。清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大体以1884年新疆建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后期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清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在统一新疆地区后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领土的完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新疆各民族文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怀抱中绽放光彩,更加繁荣。
为巩固西北边防,1762年,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总揽各项军政事务。将军府设在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惠远镇)伊犁将军之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分驻天山南北各地,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在军府制的体系下,清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建立起州制、伯克制、札萨克制、八旗制等不同的管理模式。
为加强军事防御,清朝在伊犁地区修筑了以惠远为核心的“伊犁九城”,即惠远、惠宁、宁远、缓定、广仁、熙春、塔勒奇、瞻德、拱宸。为了保障军需和通讯,在天山南北交通道路沿线设立了众多军台、驿站和营塘。清政府还在全疆各重要地区、边防地带、山川隘口以及交通要道,广设卡伦、台站,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军队稽查和巡逻。19世纪中期以后,在抗击沙俄等外来侵略过程中,卡伦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伊犁九城,以惠远为中心,犹如众星拱月,闻名遐迩。长期以来伊犁九城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我国西部边防及对边疆的开发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商贾中心,集贸集散地,陆路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的窗口。
伊犁九城具有较为鲜明的统一性、层级性、联合性等特点。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方形形制以及城内十字干道的结构布局,还体现在其军事驻防属性上;层级性是在城址规模、建筑上呈现出来;联合性表现为九城之间互有隶属关系,在战略上互为掎角之势,形成防御体系。伊犁九城防御体系形成了“双核”的布局模式。
史称的伊犁九城均在伊犁河北,而在河南建有八堡和蒙古营地,与惠远城互为倚角。
伊犁九城,首在驻兵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随着农垦事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九城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货物集散地,陆路交通枢纽。
九城的繁荣推动了伊犁手工业的发展,开始有了冶铁业、铜业、制陶业、造纸业,煤矿、伊犁河航运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1.惠远老城 2.惠宁城 3.宁远城 4.绥定城 5.拱宸城 6.瞻德城 7.塔勒奇城 8.广仁城 9.熙春城)
(2)惠远城
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伊犁河北岸开工筑城,一年后城成,乾隆皇帝赐名为“惠远”四门分别为: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乾隆五十九年(1794)惠远城东扩120丈,原东门改为魁星阁。
伊犁将军首驻绥定城,待惠远城筑成后移入,惠远城由此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左宗棠曾谓之“西路第一重镇”。
1882年在惠远北修筑新城,伊犁将军移驻该城,是为惠远新城,原惠远城旧址废弃,被称为惠远老城。从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761–1780),除绥定、惠远两城外,伊犁将军还先后筑塔勒奇城、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宁远城、惠宁城、熙春城等城池,时人统称“伊犁九城”。
惠远新城地势较惠远老城高,该城城墙保存情况稍好,城墙残高约3~4米,宽约2.5~3米,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损毁更为严重。城垣均为分段夹夯而成。东墙、南墙均有坍塌,当地居民取土也造成破坏。目前,古城东门和西门城门楼台和城楼均得到修复,恢复了往昔的风貌。
通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CORONA影像,可以看到该城城墙在早年仍保存完好,东墙长1295米,南墙长1310米,西墙长1295米,北墙长1310米。古城共四个城门,城门及楼台保存情况较好,城楼已不存。古城四个城门均开通,门道直通城外。
古城瓮城现在保存情况较差,仅与连接城墙的部分尚存。根据CORONA影像,可见早时瓮城都在,均近似圆形。瓮城墙体规格一样,均长约140米,直径约60米。
古城现存马面二十四个,每面城墙有六个,等距分布。马面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50米左右,靠近瓮城附近马面与瓮城的距离稍近,为130米左右。古城城墙外围开挖有护城河,河口宽约14米,底宽约10米,深约2~3米,护城河内侧距城垣之间的夹道宽约18米,现仅西面、北面的护城河遗迹较为清晰。
古城被“十”字型大街分成四部分,南北街分别通向古城南、北门,街宽约6~9米。东西街分别通向古城东、西门,街宽约7~10米。就CORONA影像观测到的情况来看,古城大部分地区的小街道并不完善,仅东南部分似乎被街道明显地分成区块状。
惠远新城四个方向分别有营盘遗址,分别命名为北营盘、东营盘、南营盘、西营盘。
北营盘位于惠远新城东北700米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称该营盘为东营盘。根据CORONA影像可知北营盘早年仍存,为“三连式”的结构,由自西向东依次变小的三个长方形小城组成:最西边是大城,为五边形,西北角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0'7.33",东经80°55'24.78",西墙长315米,南墙长404米,东墙长272米,东北墙长90米,北墙长345米;再往东是中城,西南角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3°59'52.75",东经80°55'41.15",西墙北段为借用西城东墙的130米,南段从西城东南角往西15米处开始建,长85米,南墙长178米,东墙长160米,东北墙长89米,北墙长122米;东城规模最小,为长方形,其西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3°59'51.22",东经80°55'52.11",西墙借用了中城南段,长82米,南墙长67米,东墙长80米,北墙长68米。该营盘遗址没有发现角台、马面遗址,可见城门。三个城的城门均位于南墙,其中西城城门位于城墙中部偏西,中城、东城则位于城墙中部。在西墙外侧的北端、南端的贴墙处均可见一小长方形建筑,规格约为40×55米,此种建筑还可见于西城东墙外侧和中城东墙外侧,其功能可能是用于存放武器等。城内无明显建筑设施。
东营盘位于惠远新城东南940米处,现已无存。根据CORONA影像可知该营盘早年仍存,墙体保存尚好。该营盘为长方形,西南角坐标为北纬43°58'47.50",东经80°55'17.06"。东、西墙长109米,南、北墙长86米,方向为北偏东4°。该营盘开南门,门道宽约3.2米,门道两侧有夯土堆,向城内外各延伸约4米。
南营盘位于惠远新城西南600米处,现已无存。通过CORONA影像可知该营盘早年仍存,墙体保存尚好。该营盘由南北两个相连长方形城体组成,其中北城西北角坐标为北纬43°59'0.15",东经80°53'30.09"。北城东、西墙长137米,北墙长103米,南墙长97米。南城东、西墙长117米,南墙长92米,北墙即为北城南墙,长97米。两城的方向均为北偏西30°,均开南门,北城南门是两城联系的通道,没有发现角台痕迹。南城中央应有建筑基址。
西营盘位于惠远新城西北角以西700米处,现已无存。根据CORONA影像可知西营盘早年仍存,墙体保存稍好。该营盘由东西两个相连长方形小城组成,其中西城西北角坐标为北纬43°59'54.59",东经80°53'12.93"。西城东、西墙长110米,南、北墙长97米。东城稍大,南、北墙长134米,东墙长127米,西墙即西城东墙,长110米,周长计505米,面积为15,776平方米。两城的方向为北偏西8°,西城开南门,东城开东门,两城之间没有互通城门,没有发现角台。西城中央可见有建筑基址。
(东营盘、南营盘和西营盘)
(3)塔勒奇城
塔勒奇城位于霍城县三道河乡塔勒奇村内,清军进驻伊犁时,原准噶尔人的寺庙房舍已毁于战火,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塔奇奇河修盖小堡一座,根据塔勒奇山而定名为塔勒奇城(在今霍城水定镇)。这是清代伊犁九城修筑最早,规模最小的城池。城高1丈,周长1里5分,3座城门,均无名。后在嘉庆年间,分别拓展北垣和东垣。
古城保存情况较差。南墙已无存,西墙南段城墙已被辟为水渠,西墙北段残高3.5米,残宽3米。西北角台尚存,但损毁严重,平面规格为南北长5.6米,东西宽2.7米,分别向西墙、北墙外突出1.2米、1.5米。南墙外护城河遗迹宽约10米。古城的夯层厚约11厘米。古城大体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9.2°,古城西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44° 2'47.67",东经80°48'24.99"。古城东墙长362米,南墙长310米,西墙长366米,北墙长307米,合计1345米。
借助CORONA卫星影像可知西墙与今公路交汇处(即西墙南约三分之一处)应为原来西门位置,东墙与其正对的位置(即东墙南约三分之一处)可发现东门的痕迹,门外没有发现瓮城。东墙北侧尚可见护城河。古城北墙有两个马面,间距约为110米,东侧马面距古城东北角为110米,西侧马面距西北角102米。在古城西墙外侧中部有一长方形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南侧有门,现已不存。
(4)宁远城
乾隆二十七年(1762),固勒扎筑建了宁远城(今伊宁市),城高1丈6尺,周4里7分,4座城门,东门景旭,西门环瀛,南门嘉会,北门归极。起初,乾隆赐名安远城,后改称宁远城。在“城外东北隅半里许,沙阜土丘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前后碑二通”。宁远城设有阿奇木伯克等管职,专管维吾尔屯田事宜。
古城虽地面痕迹不再,但从记载和考古推断中知其为一座方城,城内南北和东西各一条主街,构成十字交叉状,中心在新华西路和解放南路交汇处,今拜吐拉清真寺宣礼塔所在位置。而新华西街和胜利南路则是古城中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大街。今青年街、红旗路则是西侧墙垣和东侧墙垣所在位置,斯大林东路和红旗街则是北侧墙垣和南部墙垣所在的位置,而在南部喀赞其社区还存有宁远城嘉会门(南门)遗址。
(5)绥定城
绥定城(今霍城县水定镇),地名乌哈尔里克,是元代通往中亚、西亚要冲。乾隆二十七年二月(1762年3月),由参赞大臣阿桂奏准并修筑,是年7月竣工。乾隆帝赐名为“绥定”。“城高1丈7尺,周4里3分”。4座城门,东门仁熙,南门利渠,西门义集,北门宁漠(北门后来封闭)。
伊犁将军府最初就设在绥定城,其规模相当庞大,也是果子沟到伊犁的交通要道,建城之后官吏云集,商业兴隆,成为繁华一方的都市。
古城保存情况较差,仅残存北墙西段一小部分,该段马面尚存,位于现朝阳北路与柳树巷子东路路口东南侧的大院内。残存马面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3'14.80",东经80°52'21.51"。残存北墙墙体宽3.5米,残高4.5米。马面凸出墙体5.6米,面宽6米,残高4米。古城墙体为分段夯筑而成,夯层厚8~12厘米。古城墙体4米以下的夯层间夹杂有芦苇、榆树枝等,夹层间厚度为18~25厘米。墙体可见补筑的痕迹。
在CORONA卫星影像上,可看到早年古城北墙仍存,城门位于墙体中央,另有角台、马面、瓮城等设施。东墙、南墙、西墙仅断续残存,不见城门等附属建筑。北门位于北墙中央处,结构比较高大,门内外不见道路,南北大街从北门东侧穿墙而出,据此判断该门虽设楼台建筑,但不通行人,与文献记载一致。城门楼台外侧有圆形瓮城,瓮城直径约38米,墙体长约76米。北墙共有两个马面,东北角、西北角各设角台。西北角台距西侧马面距离为133米,西侧马面距北门为129米,北门距东侧马面为128米,东侧马面距东北角台为134米。古城内为十字形大街布局。
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西2.3°,西北角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4°3'14.27",东经80°52'15.41"。该城东墙长586米,南墙长607米,西墙长585米,北墙长612米。
(6)惠宁城
乾隆三十年(1765),因清政府从西安抽调携眷满州官兵2204名,组成满营驻防将兵,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伊犁将军明瑞奏准筑建惠宁城。该城高1丈4尺,周长6里3分,4座门,东门昌辉,西门兆半,南门遵轫,北门承枢。
惠宁城位于伊宁市巴彦岱镇。古城保存情况较差,仅北墙和西墙情况稍好。北墙残高约4.5米,顶宽2米(图六)。北城墙靠城内侧有一现代坑,据此解剖后可知城墙构筑方式:底部开挖梯形基槽,深度约为0.8米,顶部两侧分别收分约0.8米,在此基础上砌筑城墙。城墙夯层厚约9厘米。
结合CORONA卫星影像及古城现状,可知古城大体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20°。古城东部为内外两道平行城墙,间距为322米,外侧城墙在城址向西扩建后遭到废弃。若以内侧墙为古城东墙,则该城的规制为东墙长940米,南墙长1504米,西墙长953米,北墙长1554米。
通过CORONA卫星影像,可知古城共设有6个门,门外有圆形瓮城。其中西门、西北门和西南门可清晰地看到门道及楼台痕迹,门外圆形瓮城清晰可辨。西门和西南门瓮城直径约66米,城墙长约102米。西北门瓮城的直径约60米,城墙长约102米。古城四角有角台。
四面墙体均有马面。北墙马面保存较多,共计5个:最东侧的距东北角台128米;往西172米可见另一马面,与内侧东墙北端非常接近;再往西于北墙中部偏西位置可见一马面,南侧似有扩建前西墙痕迹;再往西133米处可见一马面;最西处可见一马面,距西北角台和西北门的距离均为133米。西墙可见一个马面,距西北角台150米。南墙可见一个马面,位于西南角台与西南门之间,距西南门128米。东墙可见一个马面,距东北角台162米。
古城内残存两处夯土台基,均位于东西干道之上,距西门的距离分别为268米和590米。东侧的夯土台基可清晰看到中间有门道,南北两侧有城墙痕迹,不过比夯土台基东偏了约70米。
(7)广仁城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十六,由于“伊犁屯田绿营官兵三千,现今改驻眷兵,需建城池兵房……。请于塔尔奇沟口外之乌可尔博尔苏克、东察汗乌苏、霍尔果斯、巴彦岱等处”分别建城,并定期两年竣工。乾隆四十五年,正式开工筑建广仁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乾隆二十九年,设伊犁直隶厅,委任同知。乾隆四十五年改为抚民同知。至此伊犁九城建筑中华,其以惠远城为中心,各城拱卫惠远大城,成为卫星城。
广仁城(今霍城县芦草沟镇),地名乌克尔博罗素克,在惠远城西北90里。乾隆四十五年(1780),将军伊勒图修筑,城高1丈3尺,周长3里6分,四座城门,东朗辉,西迎灏,南溥惠,屯镇左营驻之。
广仁城城墙保存情况较差,仅残存北门瓮城一段,残高约3.8米,墙体顶宽2.3米,夯层厚约7厘米。通过CORONA影像,可知早年古城四周城墙仍在。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西4.1°,东墙长479米,南墙长474米,西墙长464米,北墙长488米。城内东西干道比较明显,南门外似有瓮城痕迹。
(8)瞻德城
瞻德城(今霍城县清水河镇),地名察罕乌苏。“乾隆二十五年(1760),阿桂疏定伊犁建置事宜云:伊犁田地肥沃,无过察罕乌苏,可建一小城”道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将军伊勒图主持修筑。瞻德城城高1丈3尺,周长3里6分,三座城门,东升瀛,西履平,南延景,屯镇右营驻之。
瞻德城古城保存情况较差,南墙已无存,西墙有残留,北墙和东墙情况较好。北墙护城河尚存,城墙以护城河起高5米,墙体顶宽2.3米。东墙北部基本完整,墙体残高5米,顶宽4.5米,底宽6米。古城墙体为分段夯筑,长度不一,介于1.5~2.5米之间。北墙夯层厚10~12厘米,夯土内夹杂有小石子。东城门墙体的夯层厚为7~12厘米,从坍塌城门处,可见残砖厚度为20厘米。北门瓮城的夯层厚为12~15厘米。古城瓮城、角台、马面均有残存,北门瓮城仅残存西北部弧,东门瓮城仅残存东南部弧。东北角角台南北宽12米,向墙体东凸出约5.5米。东墙马面面宽7.3米,向墙体外凸出约5米。
根据CORONA影像,可知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东2.5°。古城东墙长475米,南墙长482米,西墙长478米,北墙长478米。古城有四个门,北门不开。四门均有圆形瓮城,瓮城规格相同,直径约35米,墙体长约85米。古城四角均设角台,共有8个马面,马面位于角台与城门之中间,距二者的距离均为110米。城内十字街道较为明显,尤以南北大街最为清晰宽阔。
(9)拱宸城
拱宸城(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2团团部),又名霍尔果斯城,地名霍尔果斯。乾隆四十五年(1780),将军伊勒图修筑,城高1丈7尺,周长3里7分,有3座城门,东门寅辉,西门遵乐,南门绥定,屯镇参将驻之。
拱宸城古城西墙残存情况仍较好,西北角台和西南角台尚存。西墙南段残高约3.6米,顶宽约1.2米。在西南角角台位置尚可见南墙,残长约1.9米。城墙为分段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0~25厘米。城墙外侧有1米宽的加筑墙体,加筑部分的夯层厚约11厘米,夯层间夹有芦苇、树枝等。在西墙北段内部残留有斜坡踏道,外侧亦有新加筑墙体。
通过CORONA影像,可知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正南北向。古城东墙长496米,南墙长501米,西墙长472米,北墙长506米。古城四周城墙均有保存,城门损毁严重,仅可在南门外发现瓮城残迹,规格无法测得。古城有四个角台,没有马面。城内为十字街结构,东西干道尤为清晰,南北街较小。北门没有发现贯通南北道路,应不设城门。
(10)熙春城
熙春城,地名哈喇布拉克,在惠远城东北80里。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东距宁远城10里,西距惠宁成10里,乾隆四十五年(1780),伊犁将军伊勒图在此建城。城高1丈,周长2里2分,东、南、西三座城门,命名为觐恩、凝爽、归极。陕甘各标营调携眷兵3000人来伊驻防,其中300名携眷汉族官兵来到哈喇布拉克地屯垦戍边。
熙春城位于巴彦岱镇,现已无存。利用CORONA卫星影像,可知古城大体呈正方形,方向为北偏西6.8°,东墙长335米,南墙长336米,西墙长332米,北墙长343米。古城有四个门,门址均较为清晰,东门外圆形瓮城较为明显,瓮城直径约为33米,墙体长约54米。古城有四个角台,没有马面痕迹。城内为十字街结构,南北大街较为清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