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11(夏合吐尔乌什吐尔额什丁麻扎)·20220502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文物 |
分类: 文物记录 |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11(夏合吐尔乌什吐尔额什丁麻扎)·20220502
(1)
夏合吐尔遗址
遗址位于渭干河出龙口处西岸台地上,地势略向东南倾斜,地表遍布角砾石。遗址所在区域正处库木吐喇水电站东南角,一条公路从遗址区南部穿过,并将其中一处遗迹分割在南侧。
遗址东侧700米处,隔渭干河即为乌什吐尔遗址,乌什吐尔遗址北部,沿渭干河谷一线为库木吐喇石窟。
夏合吐尔遗址也称夏合吐尔古城、察合吐尔遗址,但现在仅存遗迹5处,规模都比较小,最北侧一处略大的遗迹被认为又有可能是佛塔遗迹,20世纪初德国格伦威德尔和法国伯希和曾在这里进行了挖掘,获取了大批遗物和艺术品。1957年夏合吐尔遗址和乌什吐尔遗址合并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称为“乌什吐尔、夏合吐尔古城”。2019年则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夏合吐尔遗址归新和县管理,而乌什吐尔遗址则归库车市管理,遗址公布时代为唐。
今在遗址区竖一文保碑,面南,正面书“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遗址区内多为荒滩野地,砾石遍地,曾有过采石取土堆放杂物的经历,今整体环境亦不佳。
区域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40 米,面积21000平方米。曾有遗迹多处,今仅存5处,其中公路南侧小树林中一处略呈长条状的一处明显为南墙残迹。而曾经在资料中描述的东北角处两小段的残迹现在也已经渺无踪迹了。而北墙西端外约15米有一约10米的高塔则成了夏合吐尔古城的标志性遗存了,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在此挖掘,获得一些古代壁画、佛教塑像、古代钱币、印章等珍贵文物。
遗址区中新竖一方碑,为新和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所立,赵朴初题写碑额的“唐柘厥关故址”。
《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皇华四达记》记述安西入西域道,称“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至拨换城,经热海至怛罗斯城,或西南渡思浑河至于阗、疏勒,到葱岭守捉。从而勾勒出以安西都护府所在的龟兹为中心的西向交通路线。只是在论及具体路线时,柘厥关(又作“拓厥关”)位置成为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无定论。
众多的推测中,玉其土尔—夏克吐尔遗址说为王炳华先生首倡,得到国内诸多学者赞同。









(2)
乌什吐尔遗址
乌什吐尔遗址位于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西5公里处,地处库车市与新和县交界处的渭干河东岸台地上,其西与新和县的夏合吐尔遗址隔河相望,其北约1公里处为库木吐喇石窟。1957年,乌什吐尔遗址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和夏合吐尔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克苏地区文博院等单位对乌什吐尔遗址开展正式考古发掘,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根据2019年测绘,乌什吐尔遗址总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南、北部均保存有城垣墙基,残高2-4米。西部为临河断崖,原先是否有城墙已不知。遗址总面积19970多平方米,南北长208米,东西最长123米。城垣内的主体建筑面积7500多平方米。局部城垣筑有马面、垛墙,遗址东南部筑有一高大的瞭望式建筑。遗址内夯土建筑密集,多以土坯夹砂石层夯筑而成,坍塌严重,高低不平,仅存部分房屋和道路基址,整个遗址几乎全部被砂砾和碎石覆盖。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情况,我们初步判断乌什吐尔遗址的延用时间较长,可早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主体使用年代应为唐代。乌什吐尔遗址最早可能为佛寺建筑,唐代改建为具有军事戍卫和边贸管理功能的边堡或驿站,再结合其地理位置来看,非常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唐代柘厥关。乌什吐尔遗址所在地库车,属于古龟兹地区。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地方政权,是汉代丝绸之路北道、隋唐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唐代龟兹更是安西都护府治所在。自安西出柘厥关向西至拨换、于阗、疏勒等地,再西行至中亚撒马尔罕、伊塞克湖等地。可以说,乌什吐尔是经龟兹向西通往中亚乃至西亚的必经之路。以渭干河为天然屏障,在此设立关隘,对保持安西都护府地区稳定、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具有重要的作用。“建中通宝”的出土,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此外,乌什吐尔遗址在建筑形制、布局和出土遗物的纹饰、风格上同时带有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印记,也证明了该地区在当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在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上述文字内容摘自考古现场的宣传展示牌)
国家博物馆考古队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的考古中,每年发掘面积600平米,已发现并清理出大量房屋遗迹、灰坑、储粮仓棚、铜饰残件、玉佩件、陶纺轮、陶灯盏、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品。
整个乌什吐尔遗址呈南北向座落,东西长约60~100米,南北长约300米.由外城、内城和北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南侧环小土丘上还有大量的遗迹存在。外城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北、东、南三面有墙,西面临河崖无墙,城门位于南墙东部。内城位于外城西北部,依托于外城北墙西段。东、南面有墙,西临河,有三门,东南角外正对外城门有座高台。北城位于南城西北部,南依托于南城北墙西段,东、北面有墙,西面临河,城内坑坑凹凹,冲刷较甚,仅存部分房屋基址。
遗址内共竖有三块文保碑,最早一块为水泥预制板碑,涂白后手书墨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默拉纳额什丁麻扎
默拉纳额什丁麻扎位于库车市文化西路北侧,主要由宣礼塔(门楼)、礼拜殿和额什丁圣墓及其亲属墓地等组成,整个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由东西两部分构成,西侧为前院和礼拜殿等,东部则是圣墓及其亲属墓、以及后世的穆斯林墓葬区。
西部区域:
大门临文化西路,小型清真寺门楼,拱圈形门道,门楼两侧竖小型宣礼塔建筑结构。院墙外面南竖一块文保碑,黑色大理石碑身及碑座,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后是一处前院,目前整个文物建筑正在开展保护性维修工程,工程名称为“库车县默拉纳额什丁麻扎抢险加固工程”,项目实施时间为2019年8月15日至2019年9月29日,由新疆西域丝路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设计、新疆城乡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监理、新疆日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工程虽已基本完成,但不知何种原因,整个现场似并未完全清理、规整到位。
前院空寂,地面绝大部分仍为土质地表,局部甬道铺砖。院内东侧有四棵古树,西侧两棵古树,挂《古树名木》标牌。
宣礼塔由两层塔身及顶部的穹顶组成。塔身呈方形,边长约4×7米,塔身正中南北向开有门洞,门洞为偏尖状券顶结构,由此可进人麻扎的后院及东院。塔身下端壁面贴绿色琉璃砖面,上部则为灰皮饰面,刷白,南北两侧壁面由上至下依次排列4排小龛,最上一排四个,其余各排两个,东西两侧也见小龛装饰。
宣礼塔顶部为覆钵状的穹顶,穹顶表面也用绿色的琉璃砖贴面,穹顶和四角见有覆钵状的塔刹。
宣礼塔东南侧一砖砌早期文保碑,墨书“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拜殿南墙上方高悬着一块木制牌匾,牌匾正中由西向东横墨书“天方列圣”4个汉文大字,木匾汉字下部为一段阿拉伯文字,为清光绪七年书匾。
过宣礼塔门道即为后院,后院西部为礼拜殿,北部为一处没有南墙的偏殿。礼拜殿不再分主殿和偏殿,皆为室内拜殿,分东西两部分,也有人称其为冬礼拜室和夏礼拜室,分别位于礼拜殿的东半部分和西半部分,两礼拜室之间有门道相通。
东部区域:
后院与东院之间的南北向横墙中部建有一个门楼,后院东南角处有一古树,挂牌。
前院和后院东侧为东院,麻扎之地,正对小门楼有一个主墓,是为额什丁麻扎,建木顶砖墙墓室,四周方形回廊,木栅栏环围。周边墓台若干,据说为额什丁亲属的坟地。
额什丁墓室南侧,两棵古树,挂牌。
额什丁墓室东部很大一片区域,皆为麻扎之地,墓葬较多,一些已被迁移。
麻扎北侧,一片宽约30-50米的树林,将麻扎与外部隔开,树林外一条近东西向便道,旁一条水泥砌筑的沟渠,与文化西路形成斜交叉。
默拉纳额什丁麻扎西侧外三角区域,房院混杂、房残垣颓,环境极度破败和肮脏,但有拆迁改造之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