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2022-05-01 09:14:06)
标签:

图片

文化

历史

文物

旅游

分类: 文物记录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1

拜城县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偏西,北依天山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特克斯县相连,南隔却勒塔格山与新和县为界,东与库车县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北面是雄伟的天山主干,西部和南部是却勒塔格山,四周群山环抱,为带状盆地。境内水系皆源于北部冰川,有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喀拉苏河、克孜勒河等。阿克塔什盆地的地下水储量大,素有“明布拉克”(千泉)之称,与木扎提河组成川流不息的水系,滋润着整个盆地,自古称之为“拜”,突厥语“富饶”之意。

拜城是龟兹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西汉初为龟兹、姑墨国属地,东汉初为龟兹国所辖,随龟兹、姑墨而归属西域都护府。唐代为安西都护府姑墨州管辖。唐宋之间为回鹘汗国活动区域。元、明为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辖地。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仍设“巴依”和“赛里木”两城。光绪八年(1882)两地合建拜城县,隶属温宿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隶温宿府。民国9年(1920)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九县之一。

拜城县是古龟兹文化遗存保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中,登记记录的古遗址64处、古墓葬103处、石窟寺及石刻18处、近现代史迹4处等公189处。众多的文物遗迹中,国保单位全部被石窟寺及石刻占据,石窟寺为温巴什石窟、台台尔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石刻则为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

此文小计刘国平石刻和其附近两处烽燧的调查记录。

2018年曾有机会跑了拜城、库车、轮台等几地,配合文物部门做了几个数字化测绘的方案,最终也仅有轮台的奎城和卓城在反反复复的协商后成项,其余各点皆未能介入。原本以为就此一过、再无再见,不成想四年后二度牵手。

 

 

2

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又称刘平国治关亭诵碑刻,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政府东北约23公里处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口,此沟口为乌孙古道的南出山口。

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乌孙国到龟兹国贯通天山南北的的咽喉,是沟通伊犁河谷和塔里木北缘绿洲的通道,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要争夺这块宝地。公元前的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而与乌孙结盟;隋唐时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统治塔里木盆地;唐代西征突厥及与突骑施的交好等,都是通过乌孙古道来实现的。

乌孙古国原来面积很大,现新疆伊宁市及附近的昭苏,巩留,新源,特克斯,尼勒克几个县是乌孙古国的一部分,故所言乌孙国到龟兹国穿越天山南北的乌孙古道有很多条,现在的217国道(独库公路)就是当时通行人数最多的一条乌孙古道。另外,从拜城黑英山山口北行,经阿克布拉克达坂—天堂湖—科克苏河—包扎墩达坂—特克斯县穹库什台村后出山也为一条著名的乌孙古道,也称包扎墩乌孙古道,而在其西部还有一条夏特古道,亦为一条乌孙古道。

黑英山山口处为博奥孜克里克河谷,清溪涌出,水量较大。

高德导航上能查到有刘平国治关石刻遗址,结果导航标注的位置有错,将我们导入到了另外一条沟里,一直走到了便道也都在逐渐消失的地段。如若硬往前行,估计也能搭上那条从山口迸发出的河谷,但多得在卵石遍地的河谷地段徒步前往啦。

不过那条沟中也是绿树成荫、耕地尽绿的农耕富庶之处,其间点缀点村舍农家,竟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此地不通,自当回头,回转一圈数十公里冤枉路多跑了,好在最终终于摸上了印象中正途。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3

再次下道拐上一条砾石便道处已经被树上了一个指示标,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  乌孙古道  8公里处”,此后再无歧途之虞,一条便道直通遗址处,唯要忍受颠簸之苦。

石刻位于山口的崖壁处,称《刘平国治关亭诵》,又称《刘平国碑》、《刘平国开道记》,此诵文刻于东汉汉桓帝永寿四年(公元158),发现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主要记载了汉代西域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秦人孟伯山、狄虎贫、赵当卑等汉、羌族官兵在此凿岩筑亭,稽查行旅之事。刻字有二处,南为颂文,有字处宽约40厘米,长约483厘米,为汉隶体,刻写工正,每字约一平方寸,共8行,每行12字至16字不等。以北,相距约1米处为作颂人题名,长18.3厘米、宽16.6厘米,袁体,每字约3.7厘米见方、共3行、每行43字不等。诵文全文119字,主要是记载东汉时,西域都护府下属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南北疆通道要隘凿关建城事迹。

此石刻是汉朝封建集权制国家统一管辖龟兹地区的历史见证。

曾经山下村庄的一条取水渠就修筑在石刻之下,对石刻的影响极大,另外由于河道常年的冲刷堆积,地面已经不断被抬高,已近石刻位置。后来拜城县文物部门筹资将村里的取水渠往外移了几米,并在取水渠外另筑了一个防水堤坝。近两年再度对防水堤坝进行了加固,并再次改造了取水渠,并将最早的已经不用的那条取水渠进行了拆除,在石刻位置向下挖出一个凹凼,恢复此处的历史原貌,并在石刻处贴崖壁建起一个开敞的钢筋水泥棚进行保护。

河流冲出山口后,似脱缰的野马,冲出一块宽阔的河滩地,并形成一处胳膊肘湾。

山口南侧约300米处,一处半圆状的高台,阻止了河流的南行之路,而迫使其拐弯向东南方向而去,并在大地上拉出了一条绿洲。

山口外山地上,一条简易栅栏,东西展布,但并未形成封闭状。大门偏中部,栅栏内建有东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塑像,底座上刻有刘平国简介  刘平国,东汉著名将领,曾任西域戍校尉、龟兹左将军,是中央王朝派往西域主持军政事务的高级将领。因于东汉桓帝永寿四年(158年),在今新疆拜城县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博扎克拉格沟沟口筑关守城,并刻有《刘平国治关亭诵》,而名垂青史。刘平国在此建关隘,兼有守关、邮驿和通商的作用,是中原统治西域的重要见证之一。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是我国一位漫漫历史长河中,为保卫当时的国家西陲边疆稳定与安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

另外,栅栏内还有一块巨大的文保碑,碑身为三块石料拼组而成,碑座为砖砌,贴石片。碑座长415cm、宽220cm、高90cm,碑身长285cm、宽195cm、厚60cm。碑身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  国务院2019107日公布  拜城县人民政府立,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红。

栅栏外西部,另一文保碑,黑色大理石贴片,厚1cm,基座贴片厚2cm。碑身长120cm、宽80cm、厚20cm,碑座长150cm、宽60cm、高40cm,碑座下还有一长310cm、宽220cm、高12cm的水泥台。文保碑正面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孜克日克沟口墓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政府2005620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政府202110月树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背面刻博孜克日克沟口墓群  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约1.5千米,博孜克日克沟口东岸台地上。东墓群在东西约300、南北约150米范围内有墓葬33座,大致呈东西向分布。西墓群在东西约300、南北约150米范围内有墓葬33座,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北墓群分布东西约150、南北约80米,约有墓葬30座,均为石堆墓。石堆墓用卵石或砾石堆积成封堆,平面呈圆形,直径约1.5-2米,封堆略高于地表。墓群地表未见遗物,时代待定。,填金黄色。

遗址处,除了石刻外,地表尚遗有不少遗迹。

石刻北约80米,一道堆石坝,后所建的拦水坝和引水渠都曾对此石坝造成破坏。

石刻南侧半圆形高粱的东端,小高坡处,东侧和北侧临崖,一圆形高墩,基本为河沟卵石垒砌而成,三层,逐层缩减,顶部似有土坯砌筑的痕迹。此墩底部直径约9米,顶部直径约6米,残高2.5米,外围一圈石围墙,多塌。

高墩南侧和西侧各一圆形遗迹,为墓葬,南侧墓葬直径4米,残高0.5米,土石混杂。北侧墓葬直径3米,残高0.3米,土石混杂。

山崖下,河滩旁有一处建筑遗迹,疑似一处戍堡,长宽50米左右,内有大小不等的房舍多间,以院落为主。

沿高粱一线分布有多处墓葬,总数20多个,多为圆形堆石墓,个别为多层石围,以及方形,并有并置为一起的墓葬形式。

文保碑西侧,一近现代的石砌岗楼,圆形,内径2.3米,墙厚1米,有瞭望孔,系用河谷中的大型鹅卵石垒砌,其间填泥土和树枝芦苇垫层。

西侧,再一圆形岗楼遗迹,石砌,夹杂泥土和树枝芦苇垫层,内径5米,墙厚1.3-1.6米,残高1米。

西北侧,崖坎边,再一小型圆形岗楼遗迹,石砌,内径2.4米,墙厚1米,残高1米,有瞭望孔。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4

塔什吐尔烽火台也在乌孙古道南口附近,其位于天山南麓山前地带黑英山牧场塔什吐尔艾肯沟山梁上,四周为高低起伏的山丘,南北两侧均有冲沟。烽火台顶部及四周遍布砂砾石、角砾石,地表有骆驼刺等植被。

2018年曾准备来此,但拐下公路后数公里长的沟谷中石砾遍地,无路可寻,仅可远远的眺望而不得近前一观。

黑英山乡明布拉克村向西一条公路,行13公里,在13公里路标处下道转入一条便道,沟谷中行约公里后可至烽燧下。此便道似近几年所开的一条拉砂石的公路。

塔什吐尔烽火台位于天山南部区域低矮的石丘之上,烽火台外有栅栏围圈,栅栏形不规整,沿地形地貌展布,边长各约80-100米,大门开在南侧东端,栅栏内外各竖一文保碑。

栅栏外文保碑为黑色大理石贴片,厚1cm,基座贴片厚2cm。碑身长120cm、宽80cm、厚20cm,碑座长150cm、宽60cm、高40cm,碑座下还有一长310cm、宽210cm、高10cm的水泥台。文保碑正面刻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什吐尔烽火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政府2014314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政府20205月树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改掉重刻。背面刻塔什吐尔烽火台  塔什吐尔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米斯布拉克村一组西北约8千米。四周为高低起伏的山丘,南北两侧均有冲沟,地表遍布砂砾石,畅游骆驼刺等植物,四周无人居住。此烽火台当地人称“塔什吐尔”,依地势而建。基部平面近正方形,剖面呈梯形,东西5、南北4.5、残高约5米。烽火台东、西、南壁陡直,北壁为缓坡,可能为登临之处。烽火台本体用泥土夹红柳枝筑成,外包砌一层用方形块石垒砌的石墙。地表采集一枚陶器口沿残片,为泥制红陶,轮制。初步推测,该烽火台的年代为唐代。”。

栅栏内文保碑为整石碑,碑身长90cm,宽135cm,厚10cm,碑座为砖砌,长130cm,宽40cm,高30cm。碑身正面书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什吐尔烽火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314日公布  拜城县人民政府2015424日树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红色。背面书塔什吐尔烽火台简介  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牧场东北约17千米。烽火台依地势而建,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4.5米,存高约5米,剖面呈梯形。为泥土夹红柳枝交替筑成。时代为唐代,似丝路古道上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范围:烽火台本体四周向外延伸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础向外延伸300米。,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另用维文表示在下,字迹填红。

栅栏上悬挂多块宣传标牌,分别为文化遗产不可再生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文物是国家的财产 杜绝侵占或破坏破坏、盗窃文物 属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等,为长150cm、宽120cm锌铁皮板,白底红字,维文汉字双语。

烽燧位于一处小石丘之上,残损甚重,仅南侧小段长约2.1米、高约1.6米、厚0.7米的墙体较为清晰可辨。墙体由石块垒砌而成,多为采集石料,部分为河谷中捡拾的鹅卵石,石块间有泥土和树枝树棍填实、支垫。整个烽燧似为方形、中空状,边长为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烽燧北侧被掏挖出一个坑穴,难辨深坑处是否为烽燧的残部。

此坑穴当为近年来所为,在三普中所见照片表明烽燧整体完成,各面皆有留存,残高至少在4米以上,今再也难见此情此景了。

烽燧北部300米处,一条河谷冲积地,石砾遍地、草地点点、白羊成群,河谷一直斜向东南方向。

烽燧南侧200米处,一条峡谷深沟,草木茂盛,显见水分充沛。再外,一条伸向东南方向的冲积河谷,便道即是沿此沟而上。

烽燧东部约100米处,一处高台坦地,有多处墓葬遗址,堆石围圈。烽燧西南面外300米处,小丘上,亦有墓葬遗迹。

塔什吐尔烽燧与沙拉依塔木烽燧直线距离约为11.5公里,其间有道高粱横亘,直接通视似不可能,此也说明新疆早期的许多烽燧多不是通过点火、燃烟来传递敌讯,而主要还是起到地标、驿站、指引方向之用。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对比一下喔)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5

沙拉依塔木烽燧位于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西部的一座小高丘之上,小高丘为土石混杂构造,石块多为河床鹅卵石,为地壳抬升的结果,小丘高约30-50米。

烽燧周边及小高丘上遍布砂砾石、角砾石,地表少有植被生长。

2018年曾来过此处,印象中烽燧旁还有一个通讯高塔,今已挪至他处,烽燧周围亦用栅栏圈围,范围内一些简易房屋也已腾空。

栅栏形不规整,沿地形地貌展布,边长各约80-100米,大门开在东北角,栅栏外竖两文保碑。

一黑色大理石贴片文保碑,碑身贴片厚1cm,基座贴片厚2cm。碑身长120cm、宽80cm、厚20cm,碑座长150cm、宽60cm、高40cm,碑座下设一水泥台。文保碑正面刻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拉依塔木烽火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政府2014314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人民政府20205月树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金黄色。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改掉重刻。背面刻沙拉依塔木烽火台  沙拉依塔木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西约0.1千米的山梁上。北依不列果尔能山,东临博孜克日克河,西临琼果勒河,南侧为农田、水渠,,东侧有一座废弃的清真寺,山梁下有两条乡村便道。烽火台坍塌严重,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底部边长约12米,顶部边长约6、残高约5米。烽火台顶部及东、北、南三壁布满砂石,西壁露出石块垒砌痕迹,顶部有盗坑2处,地表可见石磨残块。该烽火台年代可能为唐代。”。

大门处文保碑为整石碑,碑身长90cm,宽135cm,厚10cm,碑座为砖砌,长130cm,宽40cm,高30cm。碑身正面书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拉依塔木烽火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314日公布  拜城县人民政府2015425日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维文在上,汉字在下,填红色。背面书沙拉依塔木烽火台简介  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西100米山梁上,平面大致呈方形,边长约为12米,剖面呈梯形,高约5米。为夯筑,表面为卵石垒砌。时代为唐代。烽火台保存较为完整,是丝路古道上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范围:烽火台本体四周向外延伸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础向外延伸200米。,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另用维文表示在下,字迹填红。

栅栏上悬挂多块宣传标牌,分别为文化遗产不可再生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文物是国家的财产 杜绝侵占或破坏破坏、盗窃文物 属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等,为长150cm、宽120cm锌铁皮板,白底红字,维文汉字双语。

小山丘下东侧和北侧有乡村道路和机耕道,坡脚处多有树木,东侧道旁有水渠,隔路和渠为村庄、耕地。

烽燧南侧崖壁处,有玉开都维石窟寺,一小型中心柱窟和一处浅龛窟。

烽燧南侧山梁上,有墓葬,堆石墓。

烽燧,形不规整,呈圆包状,原形制似为方形,边长8米左右,卵石垒砌而成,略收分,内部填泥土、碎石和石砾,现残高约4米。东北侧有小块平台,似为近现代所为。

沙拉依塔木烽燧与塔什吐尔烽燧直线距离约为11.5公里,其间有道高粱横亘,直接通视似不可能,此也说明新疆早期的许多烽燧多不是通过点火、燃烟来传递敌讯,而主要还是起到地标、驿站、指引方向之用。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新疆文物记录】库车记录09(拜城)·20220428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