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游记23】·京密引水渠东沙河20210813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大运河 |
分类: 行走大运河 |
【大运河游记23】·京密引水渠东沙河20210813
(1)
在北京城的历史发展中,尤其是近现代的水利工程的大量采用下,北京的水系已经发生了许多变迁和变化,除了散落的湖泊、海子,北京境内大大小小200多条河流大致归属于五大水系,即西南部的拒马河水系,西部和中南部的永定河-大清河水系,中部和东南部的温榆河一北运河水系,东北部和东部的潮白河水系以及东部的洵河一蓟运河水系。从河流分布上,大多数河流都绕城而过,且彼此间多互不连通,而京密引水渠则将除东部洵河一蓟运河水系外的其余四大水系连通,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京密引水渠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将密云水库的水引进北京市的浩大工程,全长110公里,经过5个县区,在玉渊潭上游与永定河引水渠会合,前后分两期建成,在为北京市提供城市生活用水的同时,也为京郊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区公园湖泊等输送水源,甚至还有几座小型水电站。后在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市自来水厂就主要使用南水替代密云水库向北京城区供水,现在北京人喝的就不再是密云水库的水啦,而过量的南水还可以倒流通过京密引水渠向密云水库注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远景规划曾有修建京津、京秦、京广大运河的宏伟设想。而在1958年密云水库开工后,北京市就设计了既可输水又可通航的京密运河方案。运河选线以密云水库调节池做为起点,经密云韩各庄一级船闸向西南,过怀柔水库坝下,至李史山西行,过西崔村,穿温榆河各支流,绕昆明湖西南,直抵玉渊潭,与永引干渠会合后,再进入西便门与前三门护城河、南护城河连接,最后流入左安门龙潭湖,准备与未来的京津运河沟通。另在昌平小辛峰处修建一条支线南下,经沙河水库,过清河,进入东直门以北的东北城角护城河。而在1960年因华北地区大旱,国家为解除首都用水危机而紧急启动引水进京工程,并修改原京密运河方案为不通航的京密引水工程工程,后逐渐改称为京密引水渠。
建设中,在怀柔水库以上主要是改扩建了白河灌渠,而在昌平白浮泉以下则主要是利用了元朝郭守敬制定的“引水济漕”方案中白浮引水渠道(从白浮经阳坊、温泉到昆明湖一段的渠道,约35公里)。不过后在1977年,京密引水渠改道直入团城湖,而不再经瓮山泊(昆明湖)了。
所以说泛大运河当然也可将此段纳入其中,这样也有了几次的沿渠行走。
有资料称在汉朝末期,就有人在石景山北麓开凿了“车厢渠”,修筑“戾陵堰”,这是已知的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
六月底曾有计划沿京密引水渠自颐和园走至白浮泉,但掐了一段头后也仅至阳坊西贯市,今次则是要续上所剩部分。
一早,地铁加上公交车,费时近两个小时,来至沙阳路口,开始了今日的行程。
此处隔京密引水渠有西贯市村和东贯市村,据称其村名源于村西2.2公里处的观石山。
观石山,又名神山、神岭山、千峰山、驻跸山,俗称石头山、黑山头、石鹰头,是太行山脉往东伸向华北平原的突出余脉。两条山脉分别自北、自西逶迤而来,交汇于此。山尽处,山峰从高处骤然跌落,仅高十余丈,几乎与地平。山石皆独自壁立,参差叠磊,峰岭纵横,妙趣天成,故名神山或神岭山。清朝康熙年间,此处被选入燕平八景,曰神岭千峰,后渐有观石山之称。自古以来,这里是幽州(今北京城)通往居庸塞外的必经之路,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名观石村,辽太平六年(1026年)这里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集市,村名也就改叫观市了。而观石山的名人胜迹大多与金朝的章宗皇帝完颜璟有关,其在位期间(1190-1208年)常来此游玩,并遗有不少题刻。
明朝中期人口激增,一村裂分为二,从清朝中期起,村名因市场交易的发达和声名远播而分别改称为东贯市和西贯市。不过现在西贯市更因其为京北回民第一村而出名,东贯市村好像少数民族成份并不突出。
京密引水渠,两侧都被栅栏严密地围圈了起来,欲亲水而不得。
阳坊公园,水渠旁的一处小公园,老人们的交际场所,孩子们的玩耍之地,为宣传教育所需,也冠名成阳坊无邪教文化公园。







(2)
昌平土城村,看着这样的名字就感觉似乎是应当有点故事,回来一查还真是这样。
土城村曾是战国末期上谷军都县治所的所在地,后来与汉建昌平城并存,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两县合并,昌平县治所迁入军都县城,是昌平最早的县城。唐德宗时将县治所从此迁出,该城被称作“土城”,后来辽金时期曾经两次重修,由于即不是治所,又不是屯兵之地,故逐渐荒废,从此军都城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此城坐北朝南,南北长540米,东西宽372米,如今仅存三段城墙遗址,以《军都故城》被公布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因未做功课,加上土城村并不临近京密引水渠,所以并未踏进村中觅古。不过现在从影像上看,此村地势不错,西侧和南侧被北沙河环绕,北侧则是现今的京密引水渠东西向横过,而其东侧则为另一条河流:辛店河(也称关沟),几条河渠围合起来的一块区域中建城,既有取用水源之利,又无形中提升了防御能力。
土城村的北侧、六环路以北,建一处形如八卦的公园。
不过北沙河几乎无水流淌,低洼之地已形成湿地景观,荷花溢满旧日河沟,清香飘荡四方。
北沙河位于昌平县沙河镇北,由多条沟渠汇合而成,属温榆河支流,古称双塔河,主河道全长60公里,名头最响的是在沙河镇北即将于东沙河交汇之地上有明代所建的朝宗桥。
京密引水渠与北沙河交汇之处钻地而过。此地设土城管理所,有土城节制闸、土城泄洪闸、马池口水源进口和土城倒虹吸。
路口处有老乡摆摊设点卖拐杖,形态特异的老木怪根,制成各式拐杖,不过估计也难有生意,老人言也就是为出来走走玩玩看看聊聊。
再前行不远,有辛店河(关沟)与京密引水渠交会,水渠再度以倒虹吸方式钻地而过。
辛店河宽阔,但亦为无水河道,成行洪通道,平时作为湿地形态存在。
至下念头村遇铁道,钻过铁路桥后本应向南跨过幸福河再度来至京密引水渠旁,结果脑瓜短暂短路,顺道往北而去,觉得可能路程好走,结果绕行了一个大圈。
昌平区马池口中学大门处有副对联,篆字,看了半天,没认出两字,赶紧灰溜溜地扭头他去。后回家仔细辨识并上网细细搜寻,才知其为“细致健康校园 绿色发展空间”。







再度傍河而行后,向前一直来到了白浮泉,原本小小的白浮泉遗址现在已经大大扩展成了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整个区域包括了从十三陵水库溢洪口至南北沙河汇合口,总面积776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29公顷。
白浮泉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九龙池和都龙王庙组成。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槽,解决当时大都(北京)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昌平龙山白浮泉,做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该段运河(白浮堰)建成,世祖赐名为“通惠河”。明永乐年间曾两度修复通惠河,并于此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池壁以花岗岩石砌成,龙首均为汉白玉石雕成后嵌入石壁。都龙王庙建于龙山顶,明清时,因“祈天祷雨-----最为灵感”而负盛名。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院内有明、清修庙记事碑五通,记述当时祈雨、修庙的经过。九龙池与都龙王庙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史以及古代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
19年冬季,曾来过这里,不过没有找见九龙池,而山上的龙王庙正在维修。两年过去了,小庙也已修好,但赶上疫情,同样闭门谢客。
据说以前这里曾是单位占用,不对外开放,后来又改成了度假村,2018年3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将围绕白浮泉遗址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这才将文化遗产地从不当使用中解救出来。
向南一条旧河道,东沙河,起端处无水,后面水量不少,旁似有污水处理厂。
昌平区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了一条从十三陵北侧的苹果主题公园向南通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的绿色步道,共长44公里,其中42公里位于昌平境内,基本上是沿河道而设。绿道自南向北依次串联起东小口森林公园、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贺新公园、太平郊野公园、霍营公园、半塔郊野公园、温都水城生态林、沙河湿地公园、滨河森林公园等郊野公园及生态林,以及温榆河、白浮泉、十三陵水库等风景名胜区,全线山水相连、林城相依,生动展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宜居环境。不过整个绿道还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满足步行和骑行需要。
京密引水渠全线禁止钓鱼,但时不时还是有人在这里扔杆渔乐,主要都是附近的村民、居民吧。有一个哑巴,真乃神人,专门制作了一个脚蹬,能挂在护栏网上,这样他就能爬上护栏去钓鱼了。
东沙河源于延庆西二道河乡山区,由德胜口沟、锥石口沟和老君堂沟汇入十三陵水库,以下流经沙屯,于沙河镇会合北沙河入沙河水库,全长约15公里,属温榆河支流。没想到赫赫有名的十三陵水库就是拦东沙河水而建,水库即成,东沙河也就甚少被人提及了。
沿东沙河而行,感觉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景,天然少雕凿。







(4)
因为不是水源地,所以河道两侧基本上全程无围栏,真正的城市中亲水之地。
穿六环向南,感觉完全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六环外还多少有大片的农田庄稼,而六环内则种植的全是高楼大厦,东沙河东侧在三十年前建起一片高校教师宿舍楼,现在更大的大学城正在开建,北师大、矿大、北航、外交学院、北邮、中央财大、国家检察官学院等正在逐渐将这里的空地填满。
东沙河与北沙河交汇处,北沙河上有古桥,朝宗桥,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宗桥又名沙河北大桥,位于沙河镇北,巩华城旁,跨北沙河水(温榆河),与横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济桥”相对(安济桥后来被挪移至小月河上),相距2.5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朝宗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中间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与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而这三大桥中只有朝宗桥还在正常使用。
至此,行程结束,坐车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