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影像301】·白羊背盐井老街等处(2021-02)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重庆老街 |
分类: 重庆影像 |
【重庆影像301】·白羊背盐井老街等处(2021-02)
除夕前一天,准备再往外跑跑,计划走北碚、合川一线,初步的打算是白羊背、张飞古道、育才学校旧址、澄江古镇、北泉村摩崖造像、金刚碑老街、真耶稣教会、梁实秋故居、水土古镇、滩口牌坊、同兴老街(接龙桥、福善桥、石幢)等地。不过,后来因为出了点事故,活动半途而止。
(1)张飞古道
(2)
以前从未听说过张飞古道和白羊背之名,这两天补课重庆的老街老巷,才知此处。循导航而至,可怎么也拐不进白羊背,可能一个小路口掩映在茂密的林草间吧。但眼见到快至江边,索性驱车直抵嘉陵江处。
江边一处渡口,对面就是澄江渡口。江面薄雾蒸腾,雾漫江静。
渡口有摆渡船往来两岸,现在虽少有行人过河往来,但有渡船还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然还需上行约5公里从草街电厂大桥或下行六七公里从北碚嘉陵江大桥过河,据说现在所保留下来的摆渡船主要是由政府补贴支撑。
实不忍就此离去,遂停车路旁,循导航指引,步行去往白羊背,结果见到水泥窄道上车行不绝。
实际上白羊背就位于张飞古道尾端,与白沙沱等地都是嘉陵煤矿二厂曾经的家属区,一处城乡不分、工农混杂的厂矿宿舍。只是现在停矿闭产,居民多已远走他乡,残留的厂房、民居已呈凋敝衰败之态,残墙陋屋上已爬满青苔,大自然强大的修复能力正在慢慢地嚼食着所有的人工之物。
这片地域皆属于东阳街道桃花山村。
周边,茂林密藤,甚至有几棵老树还挂上了二级名木古树的保护牌。
因小时候也是在厂区家属院居住,所以很自然地就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亲近感,似乎都能闻到几十年前那种环境下的特有味道。
老旧的厂房宿舍,讲述的是几十年前的历史,而所有这一切都能一下子将人们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场景中。
厕所的墙面上掏有几处小龛洞,那是为夜晚如厕的人们放置灯光火烛的地方。
和一个仍在此地居住的原煤矿工人聊天,他已在此工作居住生活的近50年,也早已完全融入到了这里山水空气环境之中,不是心中存有念想离舍不了这里,而是生命中血液中似已经有了某种基因而离不开了这里。这里电水不缺,生活用品多由开车的走街串巷之小贩提供,而且家居四周坡坎之地多已被开垦出各式菜园瓜果地,生活之于他们已不是多大的问题。
唯一不甚满意之处就是已经人去房破的地方现已成藏污纳垢之地,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企业的留守单位应该统一将这些地方拆除或进行一定的整理,如此一来这里必将青春再现,景致优雅。
据称当年的嘉陵煤矿曾有工人万余,是重庆的大型煤矿企业,而这里则是嘉陵二矿。有资料称北碚东阳一带的煤矿开采历史可以上溯到清代中期,上世纪30年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整合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煤矿和煤窑,成立天府煤矿公司,主要集中在东阳一带。而在不远处的嘉陵江温塘峡(温汤峡),亦名二岩峡,因峡中有两岩高耸故名,也是煤炭开采的集中地,是重庆或者原四川地区最早的煤炭开采地。解放后,民建成员周家鼐老先生把周氏矿产贡献给了国家,后二岩地区的煤矿通过公私合营整合成立了复兴隆煤矿(嘉陵煤矿前身),从而带来二岩地区的逐渐繁华,而嘉陵煤矿也渐渐成了名噪一时的大国营企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二岩煤矿资源逐渐枯竭,且由于地处危岩和陡崖之下,有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煤矿往草街和明家沟方面迁建,而居民则主要迁往白羊背及大沱口等地方。
这里所采的煤炭主要供重钢而用,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的坚实的保证,而煤矿工人当年主要以手工方式进行采煤,接近一吨的日定量是煤矿工人对社会繁荣贡献的见证。
西方寺下曾有江边渡口,但现在已经迁往上游的平缓之处,而此地的古树、古道则为人们提供凭吊的由头。
渡口附近竖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渡口公示碑,还有几处现在刻划的水文标志,其中最高的历史水位为1873年的209米,而近期的则是1981年208.17米和2020年200.23米。






























(3)
育才学校旧址位于合川区草街镇凤凰村古圣寺内,古寺原名虎声寺,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寺庙时,因掘得明隆庆年间“洪钟”、“残碣”,更名古圣寺。清咸丰元年(1851年)再建。1939年,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创办育才学校,旨在招收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童。学校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大力支持,聘请了贺绿汀、翦伯赞、郭沫若、田汉、茅盾、周谷城、姚雪垠、秦邦宪等知名人士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1948年迁重庆红岩村,1949年后迁谢家湾,现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而紧挨其旁另有一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





(4)
盐井镇地属合川,最早名河心场,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有人在此开井采盐而更名盐井溪。民国15年(1926年)改名盐井镇,民国30年(1941年)改镇为乡,1958年设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卫,1972年恢复盐井原名,2009年撤盐井镇设立盐井街道。
盐井因有厂矿工业,是合川近郊的工矿区之一,所以略显富庶,加之这里地处212国道旁,为进出合川之南大门,所以在今仍处于向上发展之程,区域内整洁有序,老街虽则有一丝残颓之色、冷寂之象,虽未进行老街开发,但整体感觉干净、舒心,让人有种莫名的欢愉之感。
近几年,川渝之地古镇老街改造建设热度高涨,但多是以推光循旧貌新法新建为主,开发或半开发的原汁古镇老街极少,似乎不这样就难以实现规模性的开发回报。而此地古镇老街,因开发建设的回报相对困难或渺茫,仅仅以简单清理、整洁和局部规划为主,这样反倒是留存了老街的固有韵味。虽不能保证老街神韵永存,但最起码现在是没有被强力泯灭。
漫步老街,时光有倒流之感,不过相对于河对岸的白羊背等地,仅仅算是倒转了半圈。

(5)
迷迷糊糊中就感觉一阵非常大的声响,伴随着就是剧烈的颠簸和有冲撞感,在意识还不清醒的过程中似乎听到丁耘很惊恐的叫喊,好像是喊“糟了糟了”,我睁开眼睛首先感觉就是冲下了河边的坡坡,眼前看到的是陡坡、灌木、河道,感觉好像是顺着一个废弃的缆车道往河边冲去,结果半道被枯藤和土石等拦挂住了,车辆斜向右侧,副驾处车门被死死抵住。在我爬出车子的时候才逐渐反应过来不是在梦境中的那种极度危险极度危急的荒坡河边,而就在路旁,车右侧掉进边沟,两轮悬空并擦滑了七八米,还好除了车以外人一点事情都没有,想想这是车祸中最轻的一种了,要是撞上人或者真是冲下了坡坡,这就真是惨了。
最后报警报保险公司,来吊车吊起受损的车辆放在拖车上拉回主城区,这样寻古探幽活动也就戛然而止。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就好好地等待我的福祉的到来吧。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