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易县奇峰口官道岭长城记略·20210101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文物长城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易县奇峰口官道岭长城记略·20210101
(1)
紫荆关,长城的著名关口,位于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前两天去了一趟紫荆关周边的几处小堡短墙,一段简介再次摘录于此。
巍峨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横亘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其间,可资通行的孔道多处,有太行八陉之称,条条皆为崇山峻岭中山裂河开之道,而紫荆关所在处为第七陉,又称蒲阴陉,也有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的称谓。紫荆关之地自古就为军事要冲,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今名,明时更为内长城上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的内三关。其位于紫荆岭上一处隘口,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其实,环绕紫荆关周边,还有许多的城防、边墙遗迹。
南向,坡下村处,曾有关城,现似关门无存,但山坳两侧墙垣有存。
西南方向,李家庄西南侧有墙垣。
西南方向,王家关东南方向有墙垣。
西侧,王家庄处有墙垣,旧称瓦窑关长城,石砌,较完整,俯瞰拒马河,景观较佳,似新建一关门。
西侧,拒马河北岸,小盘石堡。
小盘石堡北侧,有小盘石长城、王家庄长城、蔡家峪长城等段。
北侧,小金城和小金城段长城。
东侧,官座岭城,南侧两道封口墙垣,山岭间多段隘口墙。
东北侧,东沟长城
东北侧,奇峰口城。
前一周曾跟随小川叶在紫荆关周边的小金城、小金城长城段、官座岭等地。今日,2021年元旦,新年第一天,小川叶再次吆喝,组两车八人的小队,再次寻访紫荆关周边长城资源残迹。
小川叶车,小川叶、猫姐、娜兴、老丁。
拐弯车,拐弯、11路军、大安、紫川。
七点,天未亮,新年清晨的北京城,街静人稀,一行人快乐西行。
第一站,奇峰口村,旧有小城堡,称为奇峰口城。《清一统志·易州》载:“在州西北四十里。内连紫荆关四十里,外通金水口六十里,其西二十里曰官座岭口”。
小村路旁,十几根长城界碑桩胡乱堆在地上,虽也有几根栽种在地中,不知这多出来是准备为别的地方安插还是计数不准而富余出来的。还有一块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堡,形不规则,正处于一处山谷河道的折拐处,南侧和西侧临河,而西侧河道旁就为陡壁悬崖,东侧一道山梁南行向下,将河道挤拐呈弯弧一段,而城堡的东侧墙垣就沿山梁而下,跨河谷沟摊趋于河沟对面崖壁处。
沿墙而上,坡不高,墙略显简陋,接抵山包顶端一巨石台前。
石台山顶,东侧南西北三侧陡直,东侧层岩呈台阶状,逐阶可登顶,不过老丁胆怯,遇险则退。
石台北侧,峡谷深沟,为小堡北垣,也不设墙,天然险地。
小城堡位置,地处两条沟谷交汇之处,而南行偏东一条河沟曾为古道,就是奇峰岭古道,穿过奇峰岭。根据《西关志》载,途径奇峰岭的古道,是辽代从西京(大同)运粮达南京(北京)的重要运粮道,辽代为运粮方便曾官修,因位置险要而被设置成关隘,属于紫荆关群隘之一。明清时期,易县山里烧制木炭供应北京皇宫和官府,炭本是黑色,但因进贡皇宫,故美其名曰“红螺炭”,北京“大红螺厂”和“小红螺厂”,原是专门用于存储易县进贡木炭的地方。
沿沟而进,经桑园村、文海村、大杨树,可到奇峰岭跟前一处娘娘庙。这里曾有旧庙,但此刻的庙堂却为现代重建,据说清末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因“雅爱西陵山川秀丽,政俗淳朴,为幽并诸州冠,诚畿南胜地”,继而在军中余暇之时,饱览并总结出“西陵八景”,而这里便是“奇峰夕照”和“峨嵋晚钟”的所在。
奇峰岭为易县城西北40里横亘一座大山,雅号永宁山,俗称白脸儿山,曾用名峨眉山、峨麽山、望龙山、百花山等,也似还有兴阳山之谓。从官座岭到千佛山绵延数十公里,起伏逶迤,犹如一匹骏马自西北深山奔向东南一望无际的原野。清人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说:“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
现今,古道常有户外队伍穿行。
翻山而过有奇峰庄村,山岭西北侧则有奇峰口村和奇峰塔村。










(2)
下山后,见有村民赶羊,时不时还从背上的口袋中到出一些玉米给羊儿喂食,紫川童心大发,也加入到与羊争食的行列。
第二站,九源东沟村,此处也曾有一小段墙垣封口,实际上其位于东沟和九源东沟两小村之间。去往此地的路上,远远见到曾看过数次的一道厂矿围墙,曾让我们疑惑的一道墙垣。
都是墙,还是记忆中的东西,停车一观还是必要的嘛。小山沟中一座厂矿被修筑的那么好的一段墙垣所围,估计这里可能会是一座小金矿或银矿,金银矿脉在这里比较常见。
一条沟谷,东有东沟村、西有九源村,其间有九源东沟村,真有点意思,稀落的几户村民沿沟散布,山根处一条排洪沟渠,筑有小型拦洪尖坝,较别致。
一段墙垣,南北横跨沟谷,北段略陡,南侧较缓,北部石白,南部杂色。
北侧墙垣在山半腰处,一外凸马面状墩台,近顶处再一墩。
南侧墙垣因隐匿于大山北坡,阴冷而致墙垣似一条白练匍匐于山坡上、草木间。









(3)
此段墙垣,南北两端墙体皆不长,热汗刚有冒头,墙端已至。
南北两端墙体皆接抵于陡崖处,在南端陡崖处,石壁上隐隐有痕,为天造地设所成,更有今人所刻到此一游之豪言壮语,不为留万,只为遗臭。
再至南部君玉村,此处有官座岭城和三道墙垣封堵古道关口,上周曾来过这里,且小川叶已经将北部几道墙垣悉数走到,甚至山上多条小隘口墙也都一一留下脚印。将大伙放到村口处的主墙起点处后,小川叶和老丁瞄上的就是南侧两段短墙垣了。
古道垭口处,官道岭小村,一墙南北横过。
上墙南行,墙体为石块垒砌,形态尚好,宽约2米,高2.5-3米。
墙不长,还没有过瘾就再寻不着,但沿山而上,一处处散落的旧房残迹将我们一步步引向了山顶。










(4)
曾见过户外游记,称这里为外国山,皆因民国期间曾有大量在保定、易县一带工作和生活外国人在这里建房筑院,作为消夏避暑之地,这里六七处十来间房院应为当年房屋建筑的遗迹,其中据说还有小教堂呢。
不过,今所有遗迹多只余房院基础和墙根石块,而房屋所建也主要是利用当地所产所采之石头,内外再泥土糊墙刷白而已,在院落周边还建于水窖和储物地窖、集水槽,甚至还有一处小游泳池。
据说当年外国人以四十年租期租借山场并建设度假别墅,除了来这里休闲度假之外,还免费给当地百姓看病,为他们解除了诸多疾患。2003年,当地有人想在此开发旅游,改名天台山,但最终也没有搞起来。
于正万先生对保定思罗医院的历史颇有研究,在相关文章中称美国医生陆长乐在庚子事件之后于1902年来到保定行医30年,亲手创建了享誉华北的思罗医院(保定市第一医院前身),被誉为中国的外科先锋,并负责长老会的医疗事务,所以美国人在这里度假避暑、行医传教应是事实。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考察团的弗朗西斯·皮博迪博士和罗杰·格林先生来华考察,为洛克菲勒家族考察中国各省会的医疗状况,并为洛克菲勒家族提供医疗捐助的可行性报告。期间到访思罗医院,陆长乐医生曾邀请考察团赴官座岭郊游度假,并为考察团勾勒了一幅美景-----在风景秀丽的官座岭(外国山)修建一所肺结核疗养院,并且利用湍急的水系发电输送至梁格庄火车站,这可能是官座岭水电站最早的构想。最终考察团提交给洛克菲勒家族两个备选方案,第一、集中力量在北京建造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第二、在大型省会城市分别建立一所医学医疗机构。而洛克菲勒家族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很快就建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但陆长乐的思罗医院也获得了9000美元的捐助,同时基金会还为思罗医院提供了一名外籍医生和两名外籍护士。据说曾享誉华夏的美国摄影师甘博也曾在20年代左右游览西陵及外国山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5)
下山途中,远远看见对面山上几个小身影直接从官座岭第三道墙垣横切至第二道墙垣上,行陡坡下陡崖,连小川叶都紧张地为他们捏一把汗,事后知带队者为猫姐,眼中从无险地绝境之说。
再至官座岭第二道墙垣南段,很短一小部分,不过其上荆棘布满,寒冬季更是尘土满布。
墙抵山崖,仰头观之,石苞朵朵,似中国版的拉什莫尔山,被命名为“中国帝王山”。
四时,人聚齐,启程回京,本欲在紫荆关上高速,但被告知路上有事故,高速封闭,只得下山至易县再上高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