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灵丘阜平茨字台长城记略4·20201018

标签:
长城旅游图片文化艺术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灵丘阜平茨字台长城记略4·20201018
(1)
一夜安睡,早起才知大巴车已经修好,昨夜车主遣派的修理师傅带工具带配件从北京赶来,连夜修好车,没有耽搁我们今天的行程。
店内早餐,虽简单,但热热乎乎,助我们再度精神高昂。
出发后,本应西北出县城后拐上203省道,沿沙河河谷北进,但走到路口跟前时,司机师傅看有围栏相阻,还以为会导引到另一个路口呢,但结果往前跑了一段也见不到指向203省道的道路。无奈,只得掉头回来,再至拐弯处,结果在前有警察拦路,称前面有油罐大车出事,道路封闭,必须绕行。
赶紧再寻它途,还好,另有一路可绕,最后也接续上203省道。
另一道旁北流河而行,多弯道,但路况很好,河谷中景致极佳。
河北与山西在阜平、灵丘交界一带,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但让人非常欣喜的是几乎每条沟中都溪水长流,而且因为这里多荒僻,少有工矿企业和村落居民,所以河水溪流都是极其清澈的。经年累月的流淌切割,造就了一条条美丽的峡谷和千奇百怪的壁石滩涂,也使这里成了黑鹳的天堂。2002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目前面积最大、气候地理条件较为优越、野生物种较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中国家濒危动物30多种、国家濒危植物10多种、国家一和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多种,而最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羊和省级保护稀有树种青檀及森林生态系统。
沙河也似乎被称为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灵丘县冉庄和繁峙县的白坡头。阜平境内的河流属河北大清河水系的南支沙河,古称派水。河流从西北向东南横贯全县,还有五个支流(胭脂河、北流河、鹞子河、板峪河、平阳河)汇到一起,最终聚集到曲阳县的王快水库。
这里处处沟壑、条条河溪都有如画一般的美景。









(2)
至吴王口,放下四个伙伴,他们自己寻车去往韩庄长城段,下午回程时再顺路接上他们。
吴王口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八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卷14阜平县:吴王口,县(阜平县)西北百里,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弘治十三年,筑城置戍。《关隘考》:自吴王口而下,凡十九口,亦属倒马关南路。其相近者,曰过道沟口。自此而东,曰艾叶岭口、青羊沟口、香炉石口、门罕岭口、火炭沟口、杨洪口,又东曰黍查口,俱正统、弘治以后建城置戍处也。
吴王口为崇山峻岭中的一处十字交叉口,沙河南北而行,辟出一条大道,当为主道通衢,现今203省道就走此线。向西一条道路而行,而向东则另有一条河流溪谷蜿蜒,再行成一条山谷中可资通行的道路,其道可连穆家沟、下关、上关等地,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实际上吴王口所镇守的就为东侧这条山间谷道,而南北向的大道重要靠北边的牛邦口、茨字营、神堂堡、韩庄长城段、白坡岭长城段等防守。
向东进沟,不远处有著名的茨字17号台和茨字16号台,只能隔窗一观,回程还要从这里路过。
沟谷中,在泉子口村附近平缓之处,新建一以楼房为主的移民新村,非常漂亮,极大地改善了山区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车行至邓家庄村,新筑的水泥公路至此,前一程虽有便道前往,但路窄,大车无法前行,需腿行3公里。
前行,旁一条河溪,两岸景致极佳,回程时,几人相邀近水而行,再度观石戏水。









(3)
在河谷一 “U”型湾处向南折拐,经一几乎无人的穆家沟村,抵至两敌楼处。
茨字14号台和茨字15号台,一东一西,控扼此处山谷。
茨字14号台敌楼基本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东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西侧3箭窗,箭窗下各一方形小射孔,上有壸门形装饰。门洞顶嵌楼匾,字迹风化较甚,敌楼内回字形券顶通廊结构,中厅顶失,四壁各一券洞与四周通廊相通。顶部垛墙多失,但从部分残迹可见,应为东西两侧各四垛墙三垛口,南北两侧各五垛墙四垛口,各垛口下方一方形小射孔,各垛墙处上部和中部皆有一方形小射孔。
楼中留有青鸟的小狗条,也有一些长城前辈的墨题。
楼中最重要的是一块青石碑,《阅视边务碑》,全文如下:
“万历贰年春,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歙县(祖籍)汪道昆,
阅视蓟辽保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潍县(祖籍)刘应节,
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富平(祖籍)孙丕扬,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屯留(祖籍)暴孟奇,
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安丘(祖籍)辛应乾,
镇守保定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延绥(祖籍)傅津,
分守龙固关地方参将延绥(祖籍)赵应时,
真定府管倒马龙固关通判 成(祖籍)张元善,
监工官获鹿县丞上虞王敬,
中军定州卫百户于朴,
哨总平定守御千户所百户罗宗道, 鼎建。”
敌楼外有栅栏围护,山下道旁竖一文保碑,正面书“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沟长城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3年3月公布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7年11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背面书“保护范围:边墙均以墙基边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建控地带:边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
茨字15号台敌楼基本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北侧偏东,东部1箭窗,西部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南侧4箭窗,箭窗下各一方形小射孔,上有壸门形装饰。门洞顶嵌楼匾,匾失,敌楼内回字形券顶通廊结构,中厅顶失,四壁各一券洞与四周通廊相通。顶部垛墙全失,顶似经过清理,干干净净。敌楼外有栅栏围护。









(4)
回程中经茨字16号台,不停车,隔窗留影。
至17号台处,停车片刻,拍照留影。
道旁竖一文保碑,上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阜平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23日公布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8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
茨字17号台敌楼基本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东侧正中,两端各1,南北两侧各4箭窗,西侧3箭窗,箭窗下各一方形小射孔,上有壸门形装饰。顶部宇墙多失,南北两侧各一出水龙嘴。敌楼外有栅栏围护。
敌楼南侧条石山有阴刻“小蓬莱”(孔闻诗题)和一段文字,记述了一场战事。刻字为:“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沟,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孔闻诗识,吴王口管总杨天受(也有称爱)造”。
孔闻诗,孔子六十二代嫡孙。崇祯元年(1628)孔闻诗任礼科给事中,他向崇祯帝上陈吏治、边防等八事,以革新政治,受皇帝嘉奖并采纳了建议。崇祯五年(1632),孔闻诗出任井陉兵备道副使。当时,清兵已入塞昌平,下京畿州县,孔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
原两楼皆有匾,字迹清晰,现不知是不是搬进博物馆了。
(内容多引用李辛海博客,致谢)








(5)
再至茨沟营村,一座堡城,曾为茨字长城段的中枢所在。
茨沟营堡,又叫应关城,明代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堡墙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用毛石垒筑而成,周长1676千米,西北阻山,东南临河沟,北高南低。
东城门楼上有明代万历年间额嵌石匾“应关城”,其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原有东、西、南三门,现西门已失,南门残存缺口,东门较好。堡墙上现存2敌台,西北部制高点为“茨字叁拾柒号台”,残,西南部制高点敌台仅存台基。城堡西边为东西向沟谷,距离2千米处有1段南北向长城,依山脊,毛石垒筑,横跨沟谷,沟谷处设关门,现关门塌毁残缺。城堡东南600米处为南岭,南北向存留一段毛石垒筑墙体,沟谷处残留关门遗迹,为旧时通向河北阜平的一条通道。
茨沟营东门城楼北墙嵌一碑碣,为“新建楼阁碑记”。东门外碧霞祠内有一碑为“东岳泰山庙碑记”。
东门外还有一处券洞门,未再探寻究竟。
穿堡而过,至堡外西侧,有便道上山,至墙至楼。
若顺墙而上,则坡陡墙险,需四驱开动、手脚并用方可。
山顶处,茨字37号台,东北角残余,幸将东墙最北端的门洞留下,有匾,字迹尚好。
村外路口处,三块文保碑。
小村虽仍显寂静,但尚存人间烟火,干干净净,很让人心中舒坦。老乡也比较热情,要是再买点山货走,老乡就更高兴了。









再度将人收拢后前往平型关方向,路上将早晨出发的几位队友收上。
先至平型关堡,其位于著名的平型关山下五里,平面大致呈矩形,周长1000余米,设有东门、南门、北门。东门已损毁;南门也多残,余门洞两侧墙体,曾有瓮城;而最重要的北门依存,带瓮城。城内南北向中心主道上一处过街戏台(楼),繁峙县文保单位。
现西南角外一大墩,据介绍在南门外东南和西南各有夯土砖砌面城阙一座,高约6m,城阙与角台之间曾有吊桥相通。不知这个西南角处的墩台是否为城阙,不过其距离西南角楼可有五六十米的距离,不可能架设吊桥。
堡中村落即为平型关村,较冷清,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原本还要去平型关看看,但车行半途被拦,修道封路。无奈,退行下山。
平型关是我国明代长城的关口,北连浑源,南接阜平,西有雁门之险,东有紫荆之固,是古代进出晋、冀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关口处设关城,周边山势险要、关口狭窄、道路崎岖、溪涧纵横,向为戍守重镇。今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最近几年增修复建。平型关,原称瓶形寨,因其地形似瓶而得名名,清代称平刑岭关,后改称平型关。
此关口当不为大口巨关,古代估计也是人马可行、车辆难逾之所。
而最让其扬名的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一部配合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在这里首次集中较大兵力伏击了日军的一支辎重车队,取得了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平型关堡城外东北方向,曾有六郎城,从GE上看痕迹不显,传说与杨六郎戍边有关。
平型关堡城南,有大小孤山烽墩,尤其是大孤山烽墩,独竖高山之巅,有玉树临风之度,期盼能有机会近前膜拜。
夕阳下,回程,心中激动之情难以平复。
酸酸地摘录一句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大地爱得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