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j48
dj4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122
  • 关注人气: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2020-07-15 13:56:04)
标签:

旅游

图片

文化

艺术

杂谈

分类: 文物记录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1

611日,星期四,第四天,行程252km

建水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一个小县城,放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城中似乎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甚至好多人连名字都没有怎么听说过,但就这样一个县级小城,竟然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小小的县城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然密密麻麻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竟然就有七处,这个记录在全国也算是罕见的了。

建水为以水为名的南滇小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而从这里往南到达中越边境的河口口岸也是220公里,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处在这样一条南下南国的道路中端而渐渐兴旺发达起来。

晚上扎营于双龙桥处,景观极美,怀疑天堂也不过如此。

早起,吃点早饭后就拔营启程,奔距此不足十公里的团山村,一处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古建筑群。

一条乡间便道沿泸江河而行,而建水双龙桥就正是架设在这条河上面的一座桥梁,以前对建水没有认识,对从西横贯建水坝子流淌向东的泸江河更是没有任何知晓,而来双龙桥也是因为知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要来此拜访。

但从泸江河边走过,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倒不是因为这条江河有多宽大多湍急,而是发现这条河上古桥连串,基本上隔个一两公里就有一座古桥石桥,而且多留存完好,都能过人跑车的,而泸江河显见也是在历史中经常疏浚规整,很多地方两侧都是石条堤岸,归束的河流洪水老老实实的。

泸江河自西庄坝子向东至县城这一带,绵延数十里,土地平整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是生产生活的好地方,富庶的土地、稠密的居民、交流的需要,造成了这一带架桥、制造精美桥梁的风气。据介绍,在县城的东侧,有座天缘桥,当地人称其为仙人桥,也非常精美,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段的泸江河上,那一座座古石桥在数十年乃至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下,虽多有损害、残缺,但总体上仍较为坚固,基本都能继续使用。而今,这一座座的古桥渐成珍珠,但仍是属于埋没状态,无人得识,很是遗憾。实际上为什么不将整个建水区域内泸江河上的古桥打包统一申报成国保呢,这是有很多先例的,像福建有处古桥群,湖南有风雨桥群等。

一遇古桥走不动,要是见桥就下车、见桥就去看,那估计一个上午也搭进去了,只能选几处较大较好的瞧瞧了。

有名有姓的除了双龙桥、天缘桥外,还有乡会桥、见龙桥、汤伍桥、双济桥、民安桥、永济桥、九司桥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意识里,修桥铺路是人们寻求交通快捷出行方便、也是积德行善为后人造福的义举,同时还是当地村与村之间和谐相处、友好往来的体现。在石桥之上有石碑铭刻碑文,有当地乡绅村民捐款修造的记载,还有古桥及环境的乡规民约。

所见几处古桥中,比较精美的要算是见龙桥和乡会桥。见龙桥位于建水县西庄镇绍伍村前的泸江河上,坐西朝东,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6年),后于中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修,横跨泸江河南北两岸。整座桥形制是“S”形,北桥墩延伸又复加一孔。主桥为三孔,中间一孔拱高5米,宽4.8米,其他三孔拱高4米余,宽4.8米。桥长48米,南北引桥总计长67米,北桥端置一对石狮遗像,南桥端置一对石像造像,东侧面桥身镶砌两块石刻,书写“安流”和“永济”,桥阁东面置一神龛,神龛旁立有“见龙桥”石刻一块,西面设有一砖拱形望孔。而乡会桥则是建水古桥中唯一的一座风雨廊桥,因此也成了旧时西庄人赶集的重要集市之一,还曾经是武装起义发生的地方。另外在其旁侧有一组老建筑,目前正在维修。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2

建水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现在也成为了滇南著名的旅游经典之一,就是小火车。

这条不算很长的窄轨铁路有许多标签:中国最早自己修建的铁路、历史上最小的铁路、运行速度最慢的铁路、修筑时间最长的铁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营铁路、唯一发行货币的铁路等等,这些纪录标签记载的是云南铁路史上一段最值得骄傲的精彩传奇。

这条铁路名为个碧石铁路,开工建设于19155月。1903年,中法战争结束,满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修建滇越铁路的条约。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在开阔云南百姓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滇南地区工业和矿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个旧地区锡矿的价值。此时,法国欲展筑滇越铁路支线和云南开明士绅为保个旧路权矿权成为矛盾。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在时任云南总督蔡锷的支持下,个碧石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原为官商合办,后退股还民成为旧中国主权最完整的一条民办铁路。建设之始,考虑到资金、运量、工程艰巨以及避免与滇越铁路同轨距而有外国势力趁机侵入的危险,选择了600毫米寸轨轨距,但在鸡街至石屏段则按照米轨筑路。1959年,米轨和寸轨的换装车站由碧色寨改至雨过铺,同时拆除了碧色寨至蒙自的寸轨铁路,并自石屏站向西延长10公里至宝秀,个碧石铁路自此也改称蒙(自)宝(秀)铁路。1970年,蒙宝铁路改轨工程完成,而鸡街至个旧段仍保留寸轨运输直至1990年停运。

现在的寸轨铁路不知还有没有留存下来的遗迹了,反正据说最后的三个火车头也分别被收藏进了中国铁道博物馆、云南铁道博物馆和上海铁道博物馆中。

现在在建水,开通了一段约13公里的米轨小火车,作为旅游项目,共设4站:临安站(建水县城)、双龙桥、乡会桥和团山终点站。这几处车站以及另外一些沿途曾作为车站的老式建筑,都逐步修缮一新成为文物景点,当年的建筑实际上还是有浓郁的西洋风格的,因为个碧石铁路沿途所有车站无论大小,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且以聘请的法国工程师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法式建筑风格的独特建筑。

其实这里除了仅余一小段的米轨铁路和小火车外,曾经的滇越铁路(全长800多公路,在中国境内有400多公里)仍是采用的窄轨(米轨),和目前全世界通用的1.464m的标准轨距相比仍是窄了1/3。近40年前,曾来个旧等地参观实习,虽当年公路交通较为落后、路况也比较差,车行也非常缓慢,但据说从昆明坐长途车到个旧等地甚至要比坐窄轨上的小火车还快,所以我们从学校来这里就没有乘坐虽方便但速度极慢的火车,而印象中似乎专门组织了一次去小火车上参观。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3

虽一路耽搁,但赶至团山村时还不到七点半。

团山村的古民居,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明洪武年间由由张姓始祖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数度择里后,定居团山,借物华丰贻之地衍为巨族。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钱财后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民居十余座,另有寨门、寺庙、宗祠、祖茔等完好。整个民居群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6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20133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原来这里似乎还要售票参观,现在不知是因为时间早还是已经取消售票,反正可以自由进出了。

村小,人稀,这个时段也见不到来此游玩寻古之人,静悄悄的村寨任我们游荡。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4

从团山民居再往石屏而去的路程就不远了,连导航都懒得往高速上引了。

石屏县东侧,再一大湖,曰异龙湖,水面面积近40平方公里,汇集了大小河流20余条,出水河道位于东侧,称湖口,湖口河向东流经建水,会旷野河而为泸江,汇南盘江流入珠江。

异龙湖为云南五大湖之一,排名第四,小于滇池、洱海、抚仙湖,大于杞麓湖。出口湖口河上筑有拦水阁,楼台玲珑别致,琉璃瓦闪闪发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冠名洄澜桥阁。

此名甚是拗口,桥与阁已成一体,实可谓一座亭阁状的风雨桥,其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工艺精巧,气势宏伟,阁内题有“洄澜滴翠”、“龙湖锁钥”、“梵宇长春”等匾额。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5

异龙湖东西向长条状,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1.5-3.5公里,周遭不少的古村落,西侧的大瑞城村和小瑞城村名头更甚,皆是环围一个小土岗而成村落,据说以前它们都是湖中的小岛,早年也曾为躲避战火硝烟的乐园。

小瑞城(岛)上一庙宇,东西向两楼阁建筑,最高处为文昌阁,建于一处大平台上,西面较小的为魁星阁,文昌阁东有小亭,面湖,这就是被誉为“一海共三山,风光聚一亭”的来鹤亭,原称海山亭。

来鹤亭既指此亭,也指整个庙宇建筑,此地为一处道观,有宗教活动开展,主要祭祀吕洞宾,庙宇墙上嵌有一块青石碑上刻着“天下第一亭”。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6

进石屏县,又遇一座古城。

石屏曾是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也获得了2020中国夏季休闲百佳县市和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

西汉此地称“旧欣”(彝族族名),意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始号“坪邑”。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时,隶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时,石屏邑属秀山郡。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石坪邑置为州,设土官,隶属临安路(明改临安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为“石平州”,后改“石屏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石屏州为石屏县。

石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云南少有的几个被称为“文献名邦”的县区之一。石屏人才辈出,当年诸葛亮曾对石屏有“千余年后必有规方是域,而文明俨如中州焉”的预言,而明清两代石屏出过638个举人、77个进士、15个翰林,故有“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盛誉。现城区中保存完整的56.5公顷的石屏古城是滇南地区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汉文化最为发达、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最多、文物古迹最为富集的地区,保留了较为完整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有“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

石屏古城,形不规整,略呈圆状,似龟壳一般。传说,石屏是建在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神龟壳上,凿穿龟壳,便是水层。因而,城中居民,家家凿井,水源自取自用。也正是因为有甘泉佳酿,石屏豆腐也因此美名远扬。

古城中商业性开发建设较为迟缓,所以也远远不及通海、建水古城古镇那般热闹喧嚣,也许这个时候正是要静静心来好好认知一下古城古城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问题。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7

古城中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一为石屏文庙,另一为企鹤楼。

石屏文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明嘉靖二年、天启五年修葺并扩建,清顺治、乾隆年间亦进行修缮。文庙坐北朝南,现存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先师殿、尊经阁等建筑,泮池石雕凭栏雕刻细致。棂星门牌坊正面匾额书“棂星门”,背面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等颂词。另有镶嵌于牌坊左右墙壁上的“太和元气”四个分块大字,背面则为“鸢飞鱼跃”四字。

这个时候虽然室内不开,但文庙院落照常对公众开放,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交友聊天的好去处,生活就在这样慢节奏的氛围下一天天过去了。

而企鹤楼位于石屏一中内,隔大门栅栏远远地见到树木林荫中有古建筑耸立。查资料知,石屏一中创建于1923年,是在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下,由富商李恒升、张信之等捐款、民众集资而建,而企鹤楼为其最重要的一组建筑,坐北朝南,由准提阁、三佛殿、石拱桥、喷珠池、企鹤楼、二门、大门、厢房、碑亭等组成。其建筑规模独特,宏伟壮观,同时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式建筑艺术的风格。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9

石屏城外10公里,仍是沿东南——西北山谷盆地一线,有好几个古村落连缀在一起。郑营村、高家寨、李家寨、小何家寨、张本寨等等,这里几乎村村都有宗氏祠堂,而这里两个宗氏祠堂:郑氏宗祠和陈氏宗祠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可不能落下,遂开车前往。

根据导航指引,结果进村后差一点被卡住,好不容易退了出来,还纳闷这么大的村镇怎么道路如此之差,看样子导航按照徒步来进行引导了。

郑营古村人稀声静,满目的老街旧巷古房旧院,漫步其间,有时光倒流之感。

郑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云南第一村”,这里山水秀丽,风光优美,有郑姓、武姓、陈姓、李姓等大姓族群,各姓自立宗祠,全村如一集镇,内有三街九巷,均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赫赫有名的陈氏宗祠为清末进士陈鹤亭建于1925年,占地2577平方米,由祠门、石桥、莲池、牌楼、中殿、正殿和偏殿组成,是一所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其建筑之恢宏和华丽,让其毫无悬念地跻身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列。而不远处的陈氏民居则是陈鹤亭故居(陈鹤亭为清末进士,曾担任过蔡锷的参事、内务司长,后担任个碧铁路总经理,创立三个铁路银行,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且一生劝学兴学,心系教育),虽并不是开放景点,但有乡亲很热情地介绍若想参观可以开门,只是我们要赶时间,关健也是没闹明白这个陈氏故居究竟是个啥背景,所以就婉拒了老乡的好意,甚觉遗憾。而郑氏宗祠也同样在目前不开门,我们只能是在外凭吊一下。

时至正午,村中寂静,几乎见不到人影,反倒是见到一位昆明骑行摩托车来此的伙计,看样子思古寻幽之心都是一样的,能出来感受到乡村之美、郊野之趣,是大家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即将踏上下一段征程前,再度返回石屏,为图方便就未再度扎进城中,而是在城外沿街寻找午餐之地,即将失望之时,终于找到一家小店,还品尝了一下石屏的烤豆腐。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滇东游记】202006云南东部旅行记略(5)·建水团山及石屏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