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遵化罗文峪至马蹄峪长城记略20181208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长城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遵化罗文峪至马蹄峪长城记略•20181208
(1)
上周歇了一个周末,攒足了劲这周再跟青鸟上遵化长城一游。
按青鸟设想,周末两天时间,从罗文峪一直向东干到龙井关,誓要将一般行走长城队伍五六天的活两天全拿下来。
周六一早,12人2狗的青鸟小队从北京出发,一路顺利,十点左右来至遵化罗文峪关口处。天虽寒,然阳光尚足,无风,登城的好天气。
这段时间祖国南北各地温度骤降,今日户外活动,为抵御寒冻,里里外外套裹了不少的衣物,围包的似大粽子一般,行不远就热汗直冒,然再一件件往下脱。
罗文峪,又称罗文峪口,是万里长城上蓟镇长城段的一处重要关隘,位于遵化城区正北方10公里左右,一条沟谷河道至此将山劈开一条裂口,形成了一处联通南北的大关口,现今
112国道(遵兴公路)由此通过。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罗文峪关,明洪武间(1368—1398年)建。”罗文峪关口狭窄,宽度只有4米左右,易守难攻。关城紧挨着长城城墙,由长城主城墙和支墙形成两个不规则的套城,东侧较小,山地上,西侧较大,关口后面的河谷滩地处。两个小城,既不相连,也不嵌套,真是有点怪异。
现遵化城位置,旧有罗文谷营,大关口对应大兵营。
罗文峪,因传说隋朝大将罗文曾驻守于此而得名,历来就是兵家纷争之地。明末皇太极曾带清兵由此攻入关内,直抵北京城下,明大将袁崇焕从山海关驰援回兵才退去了围城之敌。而更为让人铭记的是八十余年前,这里发生过“长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罗文峪战斗。1933年3月中旬,国民党29军134师官兵在这里投入总兵力6000余人,凭借长城关隘,血战三日,与日军两个联队和部分满鲜伪军万余人对抗,以伤亡1700余人的代价,歼敌3000多人,大大挫伤了日伪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步步进逼的嚣张气焰,记载着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关口处竖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罗文峪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另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罗文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罗文峪关位于遵化城正北10公里,遵化境内著名长城要塞,曾用名罗文谷关。《四镇三关志》载:“罗文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倒沟峪墩各空,通骑,极冲。”相传关口名为纪念隋朝时守关武将罗文。关口东侧长城呈不规则四边形(瓮城)至东北走向,其南、北墙为砖包墙。东墙为巨石砌墙。关口西侧长城呈东西至西北走向,主要为巨石砌墙。现有4座敌台保存较好,烽火台等只存遗址。1933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曾在此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
关口处一小停车场,遵化开来的1路小公交终点站在此。
和两三年前相比,这里增设了几处小型纪念碑,一处三锥状石块顶起一城墙状石碑,上书“罗文峪长城抗战遗址”,背面篆刻“罗文峪长城抗战简介
罗文峪抗战遗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侯家寨乡罗文峪村,东西沿长城15公里,南北纵深3公里。碑碣坐标:东经117°56′,北纬40°16′。公元1933年3月,日本关东军大举入侵华北。3月16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宋哲元军长统一指挥下,刘汝明师长率四个团兵力(约6000余人),奔赴罗文峪(山楂峪)长城沿线抗击来犯之敌。二十九军将士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运用伏击战、阵地战、夜袭战、肉搏战,与敌军血战三昼夜,用落后的武器(包括大刀)毙杀日伪军3000余人,击毙吉田少佐,缴获大量武器。罗文峪血战,二十九军阵亡官兵1700余人,营长王合春、连长张勋贤在深入敌阵砍杀日军时,壮烈牺牲!罗文峪战役,大挫日军锐气,大振国民精神!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公元2018年6月18日”
另有一段墙上墨书“中国 遵化
罗文峪长城抗战发生地”,另墨书何香凝的《大刀赞》(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利用所长弃所短,步人后尘岂俊髦。警尔扶桑木屐儿,再来刀下情不饶。)和《颂祁光远团长》(梦中杀敌屡高呼,爱国英雄有北图。病榻缠绵心气勇,挥刀誓欲斩倭奴。病院消磨为养疴,思量国难恨如何!边关连日风雨恶,赢得英雄热泪多。)和醉丐的《赞王合春》(民族存亡一刹那,将军杀贼独挥戈。归来解下戎衣看,留的斑斑血渍多。惊天鼓角起边尘,抢夺机枪不顾多。他年民族光荣史,忠勇应推第一人。)诗三首。
登城,半坡,第1号敌楼,残。此楼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墙塌毁,北侧通廊西端顶塌毁。
再上,山脊处,东侧套城与主城墙交汇处,第2号墩台,小石墩,残基。
第3号墩台,残基。
第4号敌楼,小山包处,残基,长城从其旁侧绕行而过。
向前,略下,复又上顶,
第5号敌楼,残基。
第6号敌楼,残基,仅可见北侧4箭窗
第7号墩台,石砌,较小。
山顶处,第8号敌楼,残基。










(2)
过第8号敌楼,长城折拐向东,略下,抵第9号敌楼。
第9号敌楼,体型巨大,有一种威严之感,完好,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2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东西两端分别与南北两侧东西两端箭窗对应。通廊皆宽大,南北两侧尤甚。北侧通廊东端顶开天窗。顶南侧两出水龙嘴。
前行不足百米,第10号敌楼,与第9号敌楼似姊妹楼一般,形态相似,较完好,3*4规制。门洞位于东南两侧,东侧门洞位于南端,北端2箭窗,南侧门洞位于西端,东端3箭窗,西侧3箭窗,北侧4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东西两端分别与南北两侧东西两端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皆宽大,中部通廊东端顶开天窗。顶南侧两出水龙嘴。
低丘之处敌楼仍能保持如此完好,实属罕见。
过敌楼后,则缓缓下行,并在第11号敌楼残基前再度折拐向北。
局部石墙留存完好,棱角分明,顶面平整,垛墙残存。
第12号敌楼,残基一处。
第13号敌楼,残基一处,楼基上见有柱础石。过此楼,长城向东偏折,下山至山沟处。
山沟处,有长深高速通过,此地为甘渣峪关,南500米为甘渣峪村,再南500米为秋科峪村。
山沟处,竖两文保碑,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甘渣峪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另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甘渣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甘渣峪关位于遵化城东北11.5公里处,曾用名干家峪关。《四镇三关志》载:“干家峪关,洪武年建。正关。口树安墩西界、倒沟岭各空,通单骑,冲。”关口于秋科峪北0.75公里长、30余米宽、南北走向的山间峡谷中的最窄处,两峰对峙,山崖如神斧刀劈。关口处靠西崖脚下有一小河流,东崖下曾有一座名为土楼子的敌台。此地现隶属于秋科峪村。”
另有长城保护的界桩。
从高速路下面穿过,再度向上攀爬。坡陡,虽有板栗地层层开垦,但砾石较多,上行仍是略有困难。









(3)
半坡处,第14号敌楼,残基。
山顶处,第15号敌楼,残基,北侧4箭窗可见。
北侧500米外,一大型露天矿区,削山填沟,改天换地之态。
至顶后,再度缓坡而下,再度没入一条山沟中。
第16号敌楼,残基,其上荆棘遍布。
第17号敌楼,残基,荆棘覆盖。
第18号敌楼,残基,荆棘覆盖。
至山沟处,一条小水泥便道通过,此处为秋科峪口。道旁旁竖两文保碑,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秋科峪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另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秋科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秋科峪关位于遵化城东北12公里处,长城要冲,因地处秋科谷寨(今秋科峪村)北侧故名。《四镇三关志》载:“秋科谷寨,洪武年建。正关。秋科峪东空山墩、猪尿墩通骑,冲。余通步,缓。”《遵化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秋科峪,明代建村。因山上多秋棵子,建村后取名秋棵峪,棵、科同音,又演变为秋科峪”。曾有关城(寨堡),围墙周长360米,巨石砌成,现仅见乱石。”









(4)
两上两下,已有点身疲腿软了,但已落在了后面,不敢停下脚步,只得再咬紧牙关坚持再度向上攀爬。
一段石墙,笔直向上,穿过一片树林。半坡处,第19号墩台,残基。山顶处,第20号墩台,残基。
山顶处,大伙休息吃饭,好不容易才又一次跟上了大部队。
再行时,一段墙体上被人用经幡拉出了一条条的彩带,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风中飘荡,指引着长城的方向,陪伴着长城,使她不再孤寂。
墙上几处掩体,不知是不是当年长城抗战时期的遗迹。
一坡向下,再至一条山谷,半山腰,第21号墩台残基。
山谷处,小溪流淌,有关口残迹,第22号墩。
关口南侧百余米处,偷懒的人将文保碑竖在这里。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蔡家峪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另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蔡家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蔡家峪关位于遵化城东北13公里处,长城要冲,因地处蔡家谷寨(今蔡家峪村)北侧故名。《四镇三关志》载:“蔡家谷寨,永乐年建。正关、稍城通骑,极冲。”《遵化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蔡家峪,明代建村。蔡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蔡家峪”。1942年,村民曾在村北长城上发现一块石匾,上刻“蔡家谷墩”字样。曾有关城(寨堡),围墙周长450米,高3米,宽2米,现在城池已废。”
蔡家峪村北距关口3里地。
从秋科峪关和蔡家峪关的简介上看,这里都曾经有巨石垒筑的关城,但现今似乎一点痕迹也不见,甚感奇怪,总不能不留一点点痕迹吧。









(5)
已经是三上三下了,本有心就此打住,可没有人响应,只得慢悠悠艰难地跟在后面,再后有蜗牛收队,心中略安。
不停歇,继续上行,陡坡光秃,唯杂草荆棘丛生。
山虽荒,路仅一条,唯踏墙而行。然蜗牛在后居然迷失了方向,找了好半天才又踅摸到墙上。
登山半途,一小山包,第23号墩台残基。
再前,一鼓作气登上一处山顶,山顶处,第24号敌楼。
第24号敌楼,残,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
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三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敌楼东北角及东侧壁面、顶面均塌失。









(6)
再上,第25号敌楼,3*4规制,西侧壁面及敌楼顶部塌垮无存。
再行不远,第26号墩台残基,隐秘在荆棘之中。
山顶处,第27号墩台,石墩,残基,树草茂密,穿行狼狈。
前面开始下坡,本已疲惫之躯顿时来了精神,感觉苦难的时光就要结束了。
一路下行,感觉应是过了一处残墩,第28号。
终于下至山下,时间已到三点半,浑身无力,再也不想往前走了,而前面下来的队友,仅休息了一会,就在青鸟的催促下再度拔升大坡。
山下沟谷处,一条硬化便道穿过,道旁竖两文保碑。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马蹄峪段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另一块正面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马蹄峪关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背面书“马蹄峪关位于遵化城东北15公里处,著名长城要塞,曾用名马蹄谷关。《四镇三关志》载:“马蹄谷关,洪武年建,正关、稍城俱通骑,极冲。余通步,缓。”关名名称与马蹄峪城堡有关,因马蹄峪城堡所在地地形酷似“马蹄”,故名。长城呈东西至东北走向。墙体大部分为石砌墙,小部分为砖包墙。现有5座敌台保存较好,1座最为完整(北尖楼),1座最具特色,其东北角有一天然巨石耸立(洼子楼),被誉为“天然合一,万里无双”。烽火台只存遗址。”
关口南3里,马蹄峪村,再南3里,侯家寨村。
沟谷狭窄,下午的太阳照射不进来,天虽无风,但仍感觉寒气阵阵,只得继续走起来,至马蹄峪村等后面的两人。
马蹄峪村,河谷西侧,东部一条小河,小河上筑坝围出一潭碧水,冬日里冰面似镜。
村中两块文保碑,正面皆书“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马蹄峪城堡 河北省人民政府1982年7月公布
唐山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一块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均以城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5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其基础外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0米。建设控制地带
城墙: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向两侧各外扩100米。独体设施(如烽燧、敌楼、战台、关隘等):均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100米。”另一块背面书“马蹄峪城堡位于遵化城东北14公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曾建有周长600米左右的城墙,高4.5米,底宽3米,上宽2.5米。除城门上的砖拱和城墙上的垛口为青砖所砌外,城墙上的主体均为巨石。有东城门、南城门,出东门可达马蹄峪关,出南门可达侯家寨。城堡内基本按十字街布局,西南角曾建有关帝庙、林泉寺、真武庙等,曾有文、武衙门两座。现只存部分东墙残体,城堡已演变为马蹄峪村。”
太阳落山,温度陡降,添衣跺脚仍觉得冰寒难耐,天全黑后等来后队两人,再南行至侯家寨方才上了车。
青鸟一队九人,拔陡坡、趟荆棘,登三处敌楼,观太阳落山、晚霞绚丽,最后幸运地摸黑从大石峪景区走台阶下山。
至遵化城中,入住一处小旅店,福满楼火锅店中把酒言欢,这才将冰寒的身体慢慢暖和过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