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古杨树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28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古杨树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28
(1)
今年全国的天气都有点反常,高温持续不去,青鸟的活动也多选在海拔相对较高、温度相对较低的张家口崇礼一带。
前段时间参加了马驹沟、古杨树的一段长城活动后,因为出差等原因间隔了两周,今次再度跟上,再续未完成之旅。
从青鸟的召集帖中摘录一段张家口长城的简介:张家口三面环山,山秃峰缓多称梁,梁又刃钝岩矮。有丛难养松,有涧少溪瀑,鸟怯入林,羊走无迹。茫茫漫漫,荒荒野野,由此尊称“穷山恶水”。然而却留下了一条世界独一、古无其匹的土垅和石墙,始建燕、秦、金,终止魏、元、明,静卧千年。沧桑化雨铸脊骨,历史乘风造丰碑。它左观金戈铁马,右看逐鹿疆原,前望改朝换代,后盼民族争和。功过是非,喜怒哀乐,点点滴滴,清清楚楚,西绕东盘,见证着日月星辰依旧,春夏秋冬轮流,名符其实的成了长城博物馆。张家口古属冀州。战国时为燕国北境,秦汉、三国时为上谷郡地。五代时,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此地遂为辽金迭占,明朝时此地属宣府镇前卫所辖。长城由宣化人头山进入张家口后,大致走向为:向西略偏北经三道边、头道边至大境门。从大境门经永丰堡、五墩,过新平村北的海拔一千一百零八米的塔台子贝山北转,经菜市、红旗营,始和万全搭界继续北上,过土井子,至万全焦民庄东南,到张家口、万全、张北、崇礼一市三县交界处止。张家口市辖长城长约40公里。除均已毁成石堆状的墩台外,现查有敌楼二十一座,其中由大境门往东的八座砖砌敌楼,今只存砖甚或夯土残基。由大境门往西又折北有十三座砖砌敌楼,亦仅存夯土残基。大境门内,路西距城墙十余米处,有一座圆形大夯土台,高十米左右,建筑年代不详,此圆台原似有包砖,今被拆光。
仍是周五晚出发,仍是小巴一辆、小车一辆,半夜时分抵达崇礼城区,入住光明街馨悦宾馆,家庭式旅店。夜深,有友仍腐败,啤酒烤串享受。
崇礼区取儒家核心思想“崇尚礼义”而得名,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北倚内蒙古草原,南临张家口市中心城区,总面积2334平方千米,海拔从814米延伸到2174米,2016年1月27日撤县改区。
崇礼区在西汉、东汉和三国时属幽州上谷郡;西晋时属幽州广宁郡;北魏时属燕州;唐代属河北道妫州;辽代属西京道奉圣州;金时属西京路宣德州;元代上都路宣德府;明为少数民族游牧地;清属直隶省口北道张家口厅;民国三年(1914年)属张北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崇礼地域行政区划从张北县分出,成立崇礼设治局,取“崇尚礼义”四字,分建崇礼,尚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日军侵占崇礼全境,改设治局为县。1949年6月,崇礼县隶属察哈尔省察北专署,察哈尔省撤销后,归属张家口专区,1958年划归张家口市。而在崇礼区境内燕、秦、明长城遗址122千米,烽火台153个,响铃寺、棋盘梁、太子城,有辽代古墓群等一大批遗迹、遗址。
崇礼区是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的竞赛场地之一,籍借奥运契机,崇礼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城市面貌改头换面,在原有张承高速和省道张沽线纵贯崇礼全境的基础上,开建京张高铁崇礼支线,将北京至崇礼滑雪的车程减至不到1小时,另外建设中的延崇高速、京北一级路也将从北京到崇礼的路程缩短一半。而正在开建的万龙滑雪场、密苑·云顶乐园、太舞滑雪小镇、多乐美地滑雪场、长城岭高原训练基地滑雪场等都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度假娱乐滑雪的圣地。
另外,在城区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西湾子天主教堂,虽小,但雄伟宏大,标准的哥特式建筑,内部为大石柱和飞扶壁桁架木石架构,彩绘装饰简洁明快,极富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829年,北京北堂的法国神甫受到迫害,传教中心迁移到长城以外的西湾子村,从此这里正式成为天主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教基地,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现在则成为崇礼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周六活动,计划是从古杨树村东部的长城垭口(有便道从这里横穿长城,前段时间也曾这里扎营)向南至马驹沟,接续上上次雨天青鸟从锁阳关、娘子山北上的一段。为了接送方便,青鸟先将小车停于马驹沟村中,独自一人从南北行,途中与大部队相碰。
再至古杨树长城,西南向沿石垄穿林而上,爬升高度300米。
登山伊始,有大雾来袭,雾霭中宛若仙境一般,只是空气湿度太高,加上攀爬不易,早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如牛。
墙,乱石铺就,早已没有了原样,让人生疑是否建造时就是如此。
满坡石块,犹如一条石瀑从天而降。
半山腰处,第1号墩台,墙体内侧,石块堆砌。在长城资源调查中,此墩为桦林东7号烽火台。
山顶处,正中一墩,第2号墩台,长城从旁侧绕过。石墩旁,有墙垣残迹,也称二道边,极有可能为早期长城,明时加筑长城时舍弃不用,新筑一道。
此处也名四道梁。
晨雾中,草湿花艳,朦朦胧胧之中,人花叠影,幻化成花仙子了。
山顶石墩,显见为内外两次构筑堆砌,不明是明时所为还是近期长城保护中雇请民工在外围再堆石加固而成。
此墩所在山顶2000米出头,此后一路所行多在海拔2000米上下。









(2)
前,缓下后再上,小山顶处第3号墩台,而长城主线绕山腰而去,唯有前朝石墙旧迹沿山脊过顶而去。
石堆墩台为尖锥状,外围方形围护,似乎也说明此墩旧为堆垒而成,非砌筑而成。
山包处,到处被挖凿出一个个坑穴,翻草露石,创痕斑斑。此为准备造林种树所为,孰是孰非难以评述,但绿茵如毯的高山草甸、土薄石多,是否时宜种植树木还有待考证,而种树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前几周来时尚未开工建设,几周过去,满山皆成坑洼,绿茵不再,心中有种添堵的感觉。
下山垭口处,一砖墩,已成残迹,为第4号墩台。
墙垣折拐向西,直上山巅,然后再度折拐向南,掉头而下,山顶处,第5号墩台。
抄近道,走为植树而开出的便道饶山而过,直接来至从太舞小镇开行上山的垭口。此垭口也有人称为玉石梁小口,从地势地望上看应为一处联通东西两侧的关卡,西行至营岔村,东通西青羊沟村,皆可通向通衢大道。
垭口处,东北处一墩,第6号墩台。
垭口处,西南处两墩并置,分别为第7号墩台和第8号墩台。
继续向上,半山腰处,第9号墩台。
山顶处,一道石脊,石块高耸,即如同大山两坡对挤,将内部的石块挤出孤耸一般,奇石巨阵也为山地增色不少。
山顶处,第10号墩台,筑于石尖直上。









(3)
前,缓缓而行,绿茵为被、石墙相伴。
半腰过一小圆包,圆包顶处第11号墩台。西侧,雾云中现一“金顶”,那就是崇礼县最高山峰玉石梁,海拔2160米,太舞小镇最高的滑雪场(落差为510米)就设在这里。
前面,缓缓上一小山包,有第12号墩台。绿草鲜花中有小道与长城相向而行,这可能是太舞小镇所建的太舞·壹季山脊步道,总长88公里。
山坡上,鲜花旁,有马儿在悠闲吃草,对一帮远道而来的客人不理不睬,有一家白妈、黄爸、黑崽让人惊奇。
过山顶缓缓而下,前方一大片的油菜花地金黄灿灿,顿时引起大伙的一阵欢呼,尤其是猫猫姐,声响如燕,3里外都能听见那欢快的呼声。
油菜花虽长势不旺,杆细个矮,但大片的黄花集中在青绿的山岗上,还是很有一股震慑感。
此最佳之所,也是休息之地,赏景休息两不误。
不一会有大狗摸了上来,青鸟从马驹沟独行至此,以领队的速度,前程当还有一半多。









自己一门心思想要去到上次雨天马驹沟下撤的地点,虽拉课多多,但这一段不想留有遗憾,故此未停歇太久,撵上老彭的背影,咬牙奔向前程。
过13号墩台,长城由西南向折拐90度呈东南向,此墩为上水泉1号烽火台。
缓缓向下,一道长坡。从上往下看,长城石墙直插沟谷底端,然后再昂首向上穿过一片茂林直抵山巅。按照青鸟的提示,沿墙行走不便,可从东侧旁边的便道小路上山为佳。
长城不是从垭口处跨过,而是在下方约400米处跨沟后再上山,垭口处一墩,第14号。
此处垭口应也为东西向通关之所,西侧可至泉水子村并继续西行而去。东侧可下至山脚鹰窝沟、北栅子村等处。北栅子村所在地为一条山谷要冲,一条南北向的墙垣正好将北栅子村和南面的里口村两个主要的沟谷通道封闭起来。
此山口极度开阔,两侧皆缓坡高山,构成一处巨大的绿色漏斗状,满眼翠绿、繁花点点,让人有一种要想飞翔的感觉,当然还是希望能往山头上飞去。
隔谷地望对坡,后队人马呈一个个小的色点,在绿茵上蹦蹦跳跳而下。
坡虽缓,然高度不低,连续呈三个台阶状。第一台阶处,第15号墩台,老彭在此等候,前已无队友。
再前,一段石墙耸立,片石干插而成,墙高虽不足两米,但宽可行人。
第二处台阶,第16号墩台,外面多圈堆石围护。
花丛间,一群山羊,身上的花斑不知是不是食用了山上的花草而成。
最后一处台阶,小山包上,第17号墩台。旁有玩高山草地越野的小伙将车轰上巨石,还很自豪地说这山上的条条步道都是他们玩车开辟出来的。
前段时间曾有报道,崇礼高山玩车一族有开车攀爬石块长城之事,对长城墙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大脚车在高山草甸上驰骋,对脆弱的植被和生态必将是一种损害,起码是在数量和强度上应有所控制。
此地已是此程最高处,海拔2100多米。









前行,略下,一处垭口。印痕条条,当为大脚兽的杰作。此处有车道可与各个大风车相连,也可通山下公路,是一处近几年逐渐火热的旅游登山之地,北京周周也有多个团队前来此处,因出行多会受阻,中午一两点才赶至这里的成为了常态。
过山坳,略上,墙内侧200米处小山包上一墩,第18号墩台。
向西,东西向一道山梁,一条便道串起风车无数,东接长城石墙,西联410县道,次梁即为有名的喜鹊梁。只是长梁距离在七公里以上,多数人都是停车于410县道上,梁上转转看看而已,若要上墙还是应从山沟中桦林子村东行顺简易道路至山脚下后爬升。
此时虽已快下午三时,但仍有大量的驴友从山脚攀爬而上,孩子们的欢快笑语填满山谷。
此段已成成熟登山路线,墙旁有小道可行,过第19号墩台后来至第20号墩台。此墩上树三个玛尼堆,标志明显,青鸟讲过此墩不远就可下撤了,心中大爽。
前,缓坡缓谷,绿茵茵一片,鲜花点缀,几顶帐篷支起,犹如绿色海洋中的几艘小船。
缓缓而下,绿茵似的地毯上几对北京来的小情侣在这里扎营游玩,据说是一早六点就从北京开出,十一点才到此处,好几台车一道,但仅有一台越野轰上高山草甸。
山坳处,一小小的饮水坑塘,应是为牲口准备的,不远处一马厩旧迹。此山坳为一下撤点,沿非常缓非常开阔的沟谷西行约两公里即可上道,这里也是很多来马驹沟长城游玩之人上下之道。









(6)
过山坳后缓缓而上,小山包顶处,第21号墩台,圆形石堆,墙内侧,外有壕堑痕迹。整个石块墩台似乎能看出前后两次堆积,中间一层薄土,有青青小草顽强生长,好似从石头缝中伸出,此外层石块亦或是最近几年文物部门或者是旅游部门组织人员在附近捡石上堆而成,而墙垣似乎也同样如此,所有附近的石块全部堆在了墙垣处,周边干干净净,碎石不见。
再前,一处垭口,东西向有便道横过长城墙垣,西行缓下至马驹沟,东向盘绕,高度急剧下降四五百米后至窑湾村、外口村、里口村等,而里、外口村之间另有一道墙垣跨沟而过,形成另一道防线。
此垭口处,仍可西行下山至马驹沟村,也有便道可供越野车开上山梁,开至墙旁,开到草甸深处。
此时,虽有力竭之感,但要接续上上回从娘子山、大尖山过来的一段还需要多行一段一公里多的路程,好在基本上没有上坡下坎,偷点懒从山腰处横行过去,放过小包包上第22、23号两处墩台,直接来至月初冒雨行走下撤马驹沟村的下撤点,无缝和上次的行走接上了。
下山至马驹沟村,第二次来此,这次小山村也比上次雨中热闹了许多,不单有年长村民在外闲坐聊天,更有一拨拨来此扎营的队伍不断过来,此刻已经是下午五点半左右,可见来这里的路上有多拥堵。
山中,有走村串屯卖卤猪肉的,一辆单车,两个铁皮桶,奔波一日也能卖出上百斤卤肉,有驴友就近解决了晚饭问题,大块香滋滋的卤肉滑进肚中,满脸的幸福感洋溢四周。









不多一会,青鸟再度返回,开车带上不多的几人去往中巴车处。
马驹沟北2公里处,岔路口,两车会合,中巴一车由青鸟带队回京,剩下六人(费哥、落哥、蜗牛、暹罗猫猫、老彭、老丁)加上路上捡拾到的“水中王”,再组一小队,周日再行爬墙一日。
晚,崇礼城中,沿街走行700余米,找了一家羊蝎子馆,大伙腐败一场。
夜,仍宿馨悦宾馆,夜静人乏,梦乡中似爬山不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