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2018-08-17 23:29:56)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1)
端午节小长假,出去浪荡了五天,山西长城溜腿,身心舒坦好几天。
一停,三周过去了,忘记了其间两个周末都在干嘛。
七月第一个周末,搭上青鸟的队伍,前往宣化和崇礼交界处的长城,娘子山、大尖山、马驹沟、喜鹊梁、玉石梁、古杨树、桦林东等一线。
周五晚出发,半夜时分,入住宣化区赵川镇盛和快捷酒店,名头虽大,其实就是一家家庭小旅馆,但条件不错,新店,干净。
行前略有变故,找了一辆中巴,结果因为是新车,司机师傅不愿意狗狗上车,最终青鸟只得将自己的七座小车开出。也正因为有小车同行,来回接人送人,才致使整个活动基本顺利。
赵川镇是一个不小的乡镇,位于宣化(区)东,龙洋河畔,面积2.5平方公里,112国道从中心穿过。以前这里有赵川堡,是明宣府中路的防御屏障,相传唐时的薛纲曾在赵川里岱山上占山为王,赵川始建取名“大王川”,其历史进程中曾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北部边界防务,先后建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太原、固原等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宣府镇在九边中具有连接东西、牵制左右、拱卫京师的作用,因此地位尤其重要。宣府镇防御范围内,城堡林立,赵川堡就是其中有名的一座,其背靠棒棰台山和马鞍山,山上的长城防线即为屏障。堡南为龙洋河,河两边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是军事屯田的理想场所。关于赵川堡的修筑,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宣府镇志》:“赵川堡,高二丈八尺,方二里一百八十步。城楼一、城铺四、南一门。宣德三年筑,属堡。”另据《宣化府志》(清乾隆八年成书)载:“赵川堡,宣德三年创设,隆庆五年砖包。周围七百三十八丈,高三丈五尺。《畿府通志》:在县(龙门县,今龙关)西五十里。明宣德五年筑,城外有濠。县志:楼二,铺四,门二,东曰平定,南曰永安。”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川堡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竣工。初为夯土而成,隆庆五年(1571年)包砖。最初只有南门,展筑后加高了城墙,增开了东门。赵川堡城墙厚四丈五尺,墙底部砌基石三层,高一米,基石以上砌砖直至垛口。堡门外建有瓮城;堡门内侧建有长50米、宽6米的马道,一有战事,军队车马就从马道直达城上。据说赵川堡建成后并未起名,总兵验收时登南门楼眺望城南龙洋河川,清水涟涟,照耀山川,遂命名“照川”,后改称“赵川”。赵川堡“东接小白阳,西临大白阳,为北路往来之口,又值东南各路之川,乃声援之要地也。”赵川堡所辖长城“东至龙门关三十里,西至葛峪堡三十里,南至宣化府治六十里,北至边墙二十八里。”(引自《宣化府志》)
赵川镇北侧一条约十个烽燧的传烽线,可将北侧城墙边上的讯情快速地传递至城堡中。赵川堡北侧左右两端山谷中分别有大白阳堡和小白阳堡。
赵川堡是明廷为防御北元残余势力进攻的产物,北方安定后,特别是清代满蒙关系融洽,赵川堡渐从军事要地转变为商贸活动场所,成了宣化东部和龙关县的一座重要的商贸城镇,城堡消失,和平降临,商贸和生活景象升腾兴隆。
据说今日的赵川堡城只剩下北部一截不到50米的残垣断壁,几次路过此处都没有停车一观,唯记得镇区中国道旁有座大庙金灵寺。
不过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此地标注的城堡和大白阳堡关联在一起了,这样的错误真是贻笑大方了。
周六一早,天阴,伴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活动开始。
按照青鸟的计划安排,周六活动准备从锁阳关隧道处上山,循长城北行上娘子山、大尖山后继续向北,至崇礼古杨树村附近一条与长城相交的地点,然后在此扎营过夜,周日再从此地向北续行,准备至大边口后结束活动。为此,青鸟曾来此做过踩点,图上预估第一天的距离在20公里,然后信誓旦旦地扯旗拉队,最终的结果是仅此一人冒雨走完全程,下山摸到扎营地时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了,看看轨迹已经是走出30多公里了。
因一早有小雨飘拂,晴日难盼,活动临时改变,准备走全程的仍是按照计划从锁阳关隧道处上山,大部分的人员准备拉到计划扎营的古杨树村附近,小环穿一般走走玩玩。
最初准备走全程的仅寥寥数位,更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不谙旅途长短、不知行程轨迹的如老丁之流在那里犹犹豫豫,最终懵懵懂懂也跟了上去。结果队分两半,十余人脸色沉重要去面对未知,十余人欢天喜地去休闲游玩。
沿112国道东行约15公里,至锁阳关隧道口。
中国旧称锁阳关的地名有好几处,这里的锁阳关为其中之一。此处的锁阳关是宣化、赤城间之雄关要塞。地势峻邈,素有“一关扼喉”之称。相传,唐朝的薛丁山之妻樊梨花,在此抵御外侵,曾一刀斩落杨番,血溅隘口,染红了山岗,今关口右侧的一块巨石上,仍留有碗口大小,2寸多深的石坑与大片紫红色的斑痕。许是因了樊梨花的名气,让锁阳关在京西一带出了名,关隘的的传说也就在民广泛流传了,正是民间烟火让历史人物的精神得以传承,当然了也正是这种民间的传咏让同样的故事衍生出不同的版本,散布于不同的地方。而更有名、更接近真实的故事似乎发生在甘肃的锁阳城。
锁阳关因地形险要,又处于交通要道,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志记载,南北朝时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为防止盘踞在漠北(今内蒙古多伦与河北沽源闪电河一带)接壤边界的柔然(南北朝时所建的民族部落)入侵,于泰常 8年(公元 423年)征集大批民工,利用当地盛产的褐色山石砌垒修建了东从今赤城西到五原(今内蒙古五原)约 2000余里的长城。相传,同时曾在龙庆关(今宣化县关底村)东侧山腰间的险要地段建起锁阳关,并派勇将重兵戍守。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曾在此屯军设防。《龙关县志》(该地区原属龙关县管辖)曾记述,唐将樊梨花镇守此关,以扼胡人。关山建有两门相连的高约8米,宽约4米坚固的关门,上书“锁阳”、“控御”,还有营房、校场、敌楼、将台等。抗战期间,八路军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大队还在这里伏击了出来抢粮的日伪军,后恼怒的敌人用大炮将关上2座关门炸毁。
本世纪初, 112国道改扩建,从山下穿洞而去,旧道逐渐废弃。
今见锁阳关位于一道南北向的峻岭的山坳处,长城资源调查中,认定这里紧紧相傍着两条长城墙垣,一为明长城,另一历史年代不详。而周边的支线、短线长城墙体还有很多,结成千头万绪的不成样子的网状,也有人直接认为这些长城都是唐长城。而无论是唐还是明,抑或其他历史时期的长城,皆不为明代大修长城时的主线长城,这也是赤诚、崇礼、宣化长城缤纷复杂的原因吧。
两车来此,下人一半,最终确定从此进山的十三四人,两个孩子也勇敢地加入了进来。
沿沟而进,起始尚可,有沟涧小道,似为明道。然行不久后,降雨开始,坚持不住只能用雨具将自己裹挟起来,但很快就已经全身湿透。
道路越走越难,小道也渐渐失去了踪影,估计这个时候领队要是动摇一下,一声招呼,大伙肯定多会回撤。
失路后,青鸟前行开路,大伙后面紧跟,灌木丛中趟开一条艰辛的小道直接往山上去。曾远远见到的一处山顶如帽子一般的巨石,也在努力的攀爬中来至眼前。
爬山不易,雨中爬山更是不易,虽然山陡坡多,但遍地荆棘灌丛,到不存多大危险,只是要在荆棘丛中生生地劈出一道也真是不易。爬山过程中,自以为是地想循捷径,结果没入了更大一片灌木中,独自一人披荆斩棘浑身湿漉地开出一道,早已远远地落在大部队的后面了。
一上山就遇此险恶天气和路程,为安全起见,后面的两个孩子及纪姐、蜗牛原路下撤了,找不到可以来接的车辆,只好让落哥开青鸟的车来回奔波上百里接人。
登墙后,体力消耗一半。前队老葛、老吴、老外忍不住后面的磨蹭,早已大步不知去向,而后队的两个孩子、老纪和蜗牛也终于醒悟过来,扭头下山去了。
登墙后,心中略安,终于可以循一条线路而行了。不过这条墙垣地面显度不高,矮矮的呈一条小土垄状,稍不留神就会遗漏。
登顶处不远,一处垭口,两侧皆有便道下山,似当年修筑高压电塔时开拓而成,现今痕迹尚存。东侧可下至小西山村,西侧可下至上山所行山沟西边一条沟。
终于可以顺顺当当前行了,飘雨时来时去,全身湿透再无任何顾虑,赏景登山皆入正轨,当然也并非要严格老实循墙而行,有捷径有近道还是要走的嘛。
登一小山包,其尖顶处堆石为墩,此为今日活动所见第一处有规模的墩台,就是不知这样的墩台是瞭望还是传烽,这样的石墩在这里大量存在,感觉不似规规矩矩堆砌而成后塌毁而成这样,似乎就是当初乱石堆拢而成。
前望,雾气朦胧之中,一座高山树立眼前,此为娘子山,海拔1900多米,为今日活动的最高峰。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2)
下一个长长的缓坡至山垭口,然后继续在雾气弥漫中挥汗如雨般地向上攀爬,一个小时后登顶。
顶处完全被浓雾锁闭,三十米外难见景物,大伙要靠大声呼喊才能定位聚拢。
山顶处,一垮塌的石墩台,抑或仍属堆积而成,顶部中心一测量控制点。
此墩为宣化烽火台146号(后坝口05号烽火台),高程1960米。从其它资料上所见和推测,长城并未直上山顶,而是从山腰东北侧绕行而过,穿林而去,而我等在雾气弥漫之中不辨方向和行迹,只能一鼓作气向最高的山顶攀爬,白白浪费了体力。
山顶处,团团雾气不断袭扰,吃了点东西后觉得太冷,湿漉漉的身上寒气直冒,遂只身一人先下山去。
下山已无路可循,只得走走停停,等待浓雾的间歇,看看周边的地形地势。正确方向应当北行,但北方大片密植树林,不想深入到视觉不佳的密林中,所以尽量在林边而行,方向已然偏向西侧。
在团团浓雾的间歇中,瞥见右侧有山梁,遂决定向其靠拢,即或是方向不对,再从山梁上行至垭口后寻路而下也是可以的。
钻进林中,向山梁方向而行,待穿出树林后发现前面山梁上有浅浅的土垄横过,那不就是长城嘛。
再次踏上城墙,心中顿时踏实起来。
山虽高,然棱角全无,一幅高山草甸之景,青草绿油油水亮亮的,就是繁花无多,零星几朵零星几处也实在勾不起我多少兴趣,浑身湿漉漉冷冰冰、双脚如泡在水里一般,早就抹杀了多半游玩的激情,现在期盼的就是能早点“完成任务”,用下山后热气腾腾的火锅来激起我的身体能量。
下山,高程损失200米,一大段的高山草甸,绿茵似毯。此刻,雨住天晴,雾气渐开,一抹阳关微微出露。
一墩,外部再有一圈石堆形成圆形环绕,显见此墩有二次构筑之势。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3)
再前,略下,一处垭口,一墩,外石墙方形环绕,周围有城砖散落。
过垭口,再度缓缓向上,雾气再度来袭。半途上一小山包上一墩,并有一段岔长城斜向西南方向。只是只顾超近道走山坡,未能察觉。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4)
浓雾中,一段石墙完整挺拔,石块上苔藓斑斑,似花纹一般,将冰冷的石墙装扮成色彩斑斓的条带。
再度升到1900多米,至山顶处石墩旁大伙聚齐休息。此刻时间已来至下午两点多,前程遥远,计划已不可及,唯盼能行至马驹沟后下撤。
休息时,脱鞋光脚,袜子鞋垫都能挤攥出水来,而有先见之明的青鸟居然穿了一双凉鞋。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5)
休息完后再度启程,前程墙体不甚明显,许多地段墙体无踪,好在青鸟握有轨迹,大伙紧跟即可。
短暂的一段好时刻,高山之巅,草坪如茵,奇石点缀,风轻气爽。小草鲜花在风中摇曳,林涛在耳边响起。
不久,雾再起,雨再来,哗哗的雨由小变大,此时大伙唯一希望的就是赶紧下山,抄近道穿树林,绕过了大尖山后来至马驹沟下撤点处,此刻时间已经快五点了。
下山之刻,大伙还有点不舍,今日雨中登城,未能尽兴,虽有狼狈,但身净心澄。
下撤点回望,一条石墙从山上穿密林而下,此山顶即为大尖山,山顶处有主线长城与今日所行辅线长城的交汇点。
下山至马驹沟村,小村,雨中静悄悄。等车来接,一个来钟点过去,大伙皆有苦寒之感,遂开步往外而行。北行两公里,至一三岔口处,截住落哥的车,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马驹沟村,虽则偏荒,然来此登上游玩之人不少,今日虽为雨天,但也有勇敢之士将车开上墙旁,曾见有两车停在山坡之处,其中一车似乎陷于泥潭之中,愿主保佑他们能最终脱困。
上车后西行,过桦林子村后上410县道,北上翻山,过喜鹊梁后下坡,行至马丈子村后右拐东行。过转枝莲村、下太子城村后往太舞小镇而去,在那里接上老吴和老外后再转向古杨树村方向,并最终在便道与长城交叉处扎营过夜。
夜,点灯举蜡,涮锅烧烤,热闹喧哗惊的鸟飞虫遁。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长城游记】锁阳关至马驹沟长城记略•20180707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