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dj48
dj4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582
  • 关注人气:1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2018-08-01 14:35:59)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 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12

2017118日,星期三

天气有点阴暗,似乎要下雨下雪的样子,有风,不是一个好天,马上心情也随之阴暗了下来。

刮风一天,飞机无法作业,只能是两台扫描仪进行扫描作业。

9、土墩子烽火台

土墩子烽火台位于阜康市土墩子镇(原土墩子农场)东部1.5公里处,东距滋泥泉子镇13公里,132县道北侧210米,东旁一条南北向道路(东环路)。

土墩子烽火台位于一块三角形荒地之间,荒地面积约6800平方米,南北两侧50余米到边,东西两侧20余米到边,东侧23米外一道6米宽小树林,再东为南北向的东环路,通往小泉水库。

四周,耕地环绕。

烽火台周边,简易栅栏围圈,多处开口。

据介绍,1988年昌吉州文物普查队对土墩子烽火台开展了调查并建档,1993年阜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724日昌吉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复查。2013年土墩子烽火台及昌吉州沿线烽燧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台南侧,机制水泥预制板T型文保碑,上书“阜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子烽火台  唐代  阜康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三年三月二日公布  阜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一九九三年六月立”。

烽火台东侧,黑色大理石文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子烽火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〇一三年五月公布  阜康市人民政府”。每行汉字下一行维文,“土墩子烽火台”和维文为楷体、大字、红色,其余字体略小、宋体、金黄色。背面宋体书“土墩子烽火台  土墩子烽火台平面方形,截面梯形,立面四棱台型,现存残高5米,底边南北长5米,东西长6米,顶部边长3米。黄色砂土夯筑,夯层厚6-8厘米,平夯加小夯窝,窝径4-6厘米。其结构采用穿椎木法,椎木孔在各侧面都有残留,直径0.12-0.16米不等。烽火台顶部插有竖直的木桩。烽火台周围地表分布有夹细砂、泥质红陶片,与北庄子古城陶片相似。根据陶片特征结合其建造方式,推断其年代为唐代。”

烽火台四周,塌垮堆积和风吹堆积形成圆丘状,紧紧将烽燧残体包裹。堆积丘体上土质板结,荒草稀少,流痕条条。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土墩子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东侧:

土体堆积几乎延伸至烽火台顶部,出露的顶部部分凹凸不平,洞穴多个,南端一处对穿至烽火台西侧,旁一孔穴有过火痕迹。

略偏北,一缺口,成降水通道。

偏顶处,似有一排孔穴印迹。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土墩子烽火台东侧)

南侧:

立面梯形状,表层较光洁,依稀可见夯层,厚度在8cm左右。前端有烽燧体塌垮后形成的堆积,呈坡状。东侧塌滑成一处缺口,西端一竖向槽状缺口,中部偏西一条弧状冲蚀槽,顶部楔形状。

中部,水平东西向,似有一排孔穴印迹。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土墩子烽火台南侧)

 

西侧:

表面凹凸不平,中部外凸,两侧内凹,形成左右两个冲蚀凹弧状的掏蚀槽,中部偏南一条从顶而下的冲蚀沟,在顶部形成冲蚀漏斗状,宽20-40cm,深20-30cm。弧状凹槽下端泥浆层叠成坡状,其上流水痕迹明显,表层冲蚀沟多条。

南侧中部,一大一下两个孔洞,其中较大的孔洞洞口呈扁平状,直径30-40cm,与东侧一孔洞形成对穿之势。

表层受雨雪冲蚀作用形成厚厚的结痂,并在风吹日晒的作用下形成龟裂,并伴有剥落、崩解情况。

 

北侧:

左右两端凸出,形成倒“凹”状,折拐处为降水汇集之处。

整个壁面,雨雪冲蚀严重,泥浆挂壁,风蚀作用下,龟裂和崩解不断。

中部顶端,一圆形孔穴,直径30-40cm

 

台顶:

顶部偏东侧有木桩出露,竖直向上。

顶部一钢管深插烽火台中。

 

 

13

2017119日,星期四

有风,小飞机飞不起来,只得呆在旅店中。查资料附近还有北庄子村北侧的北庄子古城、六运村附近的俱六守捉城等。

北庄子古城系唐代耶勒守捉城旧址,因它位于阜康市滋泥泉子乡北庄子北面,故称北庄子古城。又因黄山河、西沟河在此交汇,又叫双河古城,其位于丝绸之路处,为重要的交通要隘。

古城略呈方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230米,高46米,基宽1015米,夯筑城垣,周围筑有马面。西南隅有长40米宽和30米的土墩,是角楼遗迹。城南、城西护城河遗迹尚可辨认,宽约3050米,深约23米。附近农民在修河塘时曾挖出战刀、铁火盆、西辽铜镜、夹砂红陶罐、马鞍型石磨盘、石磨、开元通宝和大量兽骨。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夹砂红陶。灰陶器多为大口瓮,有的深腹瓮近底部有穿孔,孔径1公分左右。根据资料,这类底部有穿孔的深腹瓮,在内蒙古的辽、元遗址中曾发现过,可能与酿造有关。遗址出土的还有铜镜、唐三彩残片、铁火盆。火盆为宽边浅腹、三扁足,与辽代火盆相似。铜镜直径约5厘米,上面铸有12属相,工艺较为粗糙。根据古城文化层揭示的内涵,古城是毁于元代战火。古城内遗物颇丰,及时清理,定会有所收获。北庄子古城现已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午,去北庄子古城瞧了一眼。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北庄子古城)

 

唐代俱六守捉城是唐玄宗开元中期在东起哈密西到伊犁及哈萨克斯坦境内建立的10个守捉城之一,为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一座军镇,主要职责是保障新北道的畅通、胡商巨贾的安全及控制山前绿洲带的交通。

唐代俱六守捉城位于今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村,距阜康城5千米。古城呈长方型南北长420米,东西宽320米,古城布局与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古城相似。古城四角土墩较大,为角楼遗迹,南城门筑有瓮城。

古城偏南,民国时期有一古碑,碑高1.6米宽约0.8米,刻有碑文。曾有外宾考辨石碑铭文,以后石碑去向不明。

 

阜北古城位于阜康以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地带,兵团222团阜北农场基建队,据调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没有人居住耕作。五十年代兵团在这里建团场,初期农工曾在遗址内挖半地穴式房屋居住,生产生活场所。如西墙基上挖菜窖,东北角建铁器加工厂,对古城的破坏较大。

古城西南方向1公里处有一条古沙河,河床已被泥沙添为平地,丝绸之路新北道从古城北部向西延伸。古城地表分布遗物主要为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灰陶瓮、罐颈部残片,可辨施弦纹,判断为唐代,且兴衰时代皆在唐。1993年阜康市人民政府将阜北古城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4

20171110日,星期五

今日,一早起来观天不错,早饭后和小康、阳阳直奔现场,目前阜康地界的四处烽燧中西泉烽燧、阿克木那拉烽燧的工作都已经全部完成,只剩下西泉七队烽燧和土墩子烽燧两地需要飞行,如若今日天气好,仔细规划抓紧一点,似乎两个地方都能一天完成。

好好的天气,路上突遇大雾,一段距离中能见度只有几十米远,行驶都感觉到困难重重,好在那段路上车辆很少,所以也不怎么影响行车驾驶,只是时刻小心就是了。对面开来汽车,远远地首先是看见两个发光的车灯,就好像在黑夜中一般,也好想是夜幕下走来一个静静的猫,两眼发光。好在有雾的地段和时间很短暂,一会就消失了。后来据在家中的徐丰讲,在镇上的时候也出现了大雾,雾锁大地,连马路对面的景物都看不见了。

大雾天气来去匆忙,时间持续不长,穿过雾区或者是经过了起雾的时点,又是万里无云万里无风的好天气,在这段好时间中完成了西泉七队烽燧的航拍,不过在还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就开始起风了,而且天气也变的混沌起来,显见开始变天,坚持到最后总算是完成了这个点,赶紧收拾家伙开车回程,原来计划的将土墩子烽火台也一并做完的打算也算是落空了。

早回,能在四五点钟的时候睡一个午觉,感觉真舒服。

 

15

20171111日,星期六

早上一起,发现外面静悄悄一片,没有前日的风啸,心中顿时阳光起来,收拾好东西就出发,先去土墩子烽火台进行航摄工作,下午两点多完成工作后离开,直奔玛纳斯而去,入住玛纳斯县帝豪商务酒店,晚上找到一家四川味餐馆犒劳了自己一番。

玛纳斯是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史有“金玉之乡”、“凤凰城”等美誉。唐朝设置西海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绥来县,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玛河文化、碧玉文化、凤凰文化,并称为玛纳斯三大文化。同时拥有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碧玉之都  、国际葡萄酒庄四张名片。2017年,玛纳斯县被列入国家园林县城。

玛纳斯,蒙古语为玛纳斯郭勒。“郭勒”即河,玛纳即巡逻,斯指人,意为滨河有巡逻的人。秦汉以前玛纳斯是塞人驰骋地,公元前3世纪河西走廊月氏受匈奴侵袭,西迁至天山以北,塞人迫于南移,此地为月氏人游牧,西汉前属姑师国地,后称车师,属车师部。西汉时其东为乌贪訾离国地,西为乌孙地。三国时属乌孙。西魏为高车。北周为突厥地。隋为西突厥铁勒部。唐宝应元年建西海县属西海县管辖,隶北庭都护府。宋元属回鹘地。明归剌地。清初隶属于准噶汞呼拉玛部游牧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绥来堡。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绥来县。195421日改绥来县为玛纳斯县,隶属乌鲁木齐专员公署。19585月,撤销乌鲁木齐专员,隶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1967年划归石河子地区。1970年复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至今。

玛纳斯县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型:南部为天山山区和丘陵地,是优良的夏牧场;中部为冲积平原区,是该县主要粮产区;北部为沙漠区,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一部分,境内的山脉属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中段。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5座,最高峰海拔5222.4米。高山冰川面积2909平方公里,有冰川80多条,其中冰川长3公里的就有5条,是天山第二大冰川区。冰川储水量72亿立方米,是玛纳斯河、塔西河的主要水源地。中山地区系森林草甸区,山体阴坡生长着大量云杉,草类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0%,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玛纳斯县境内有玛纳斯河、塔西河两大河系。玛纳斯河流经玛纳斯县、沙湾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最后注入玛纳斯湖,全长324公里,主要支流有芦草沟、大白杨沟、呼斯台郭勒、哈熊沟和清水河。

 

 

16

20171112日,星期日

天阴,气温低,比较冷。

来玛纳斯县的第二天就开始工作,先至县城东北角不远的楼南古城和楼南古城烽火台,也称玛纳斯古城和玛纳斯古城烽火台。

楼南古城位于玛纳斯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头工乡楼南村,群众称破城子,又称唐城,四周残留城墙。《中国名胜辞典》介绍:其城垣残存,土筑,呈正方形,有城门,相互对称,旁有高大烽燧遗址,传为唐代遗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第六册6364页唐朝图上标为乌宰守捉,从乌宰守捉这一名称来分析,乌宰应为地名,守捉则是唐代军事机构建制之名,设守捉使。守捉之下还有,可见这个守捉城驻军也不会太少,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镇。

楼南古城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20米,南墙长500米,西墙与北墙长520米,今皆为土垣状,基厚1015米,残高1.5-4米不等。内有文化堆积,可见灰层,间有红、灰陶片与畜骨等。东墙残存部分,中部似有城门。北墙西段为该墙垣最高的一段,且基部很宽,似有高台建筑。城内西北部地势较高,似有建筑,其上陶片及畜骨散布较多,在一土坑的剖面观察到有较厚的红烧土与灰层。城外四周50米左右宽的护城河清晰可辨,城墙四角外侧护城河边均有高大的烽火台(目前残存的只有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南角三处),城内原有一大土墩,高达10米,相传为点将台,可惜在七十年代初被农民取土时炸掉了,整座城只有西城门和南城门依稀可见。

 

10、玛纳斯古城烽火台

玛纳斯古城位于玛纳斯县城东北角800米处,因位于楼南村范围内,也被称为楼南古城。其坐落在古代丝绸之路内地与西域通路的中心,唐代前后曾盛极一时,从长安往西域各处,或从国外到唐代长安都要经过此地。古城也称唐庭州乌宰守捉城,是盛唐时期建造的屯军之城,后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冷落,玛纳斯古城日益荒芜,终至废弃。

玛纳斯古城,俗称“楼南古城”、“破城子”、“唐朝城”,1990年就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古城遗址上曾出土过砖刻、柱石、石磨、碗、罐等石器和陶器。史书记载,这个城距今有1240年的历史。从古城遗址地上地下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来看,此城的年代与天山北麓上的昌吉古城、六运古城、北庄子古城大致相当。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内有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甚至古城的西城墙遗址还被碾压成了当地农民耕种机械通行的便道。

古城东南角外有烽火台,称为玛纳斯故称古城烽火台。

玛纳斯古城曾被周围村民开垦为耕地,2012年起,玛纳斯县拨付专款用于玛纳斯古城内的耕地退耕工作,标志着玛纳斯古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目前,玛纳斯古城和玛纳斯古城烽火台分别用栅栏围圈,玛纳斯古城围圈范围约700X570米,玛纳斯古堡烽火台围圈范围190X90米,两古迹东西相隔,间杂一条机耕便道。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及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玛纳斯古城烽火台遗迹位于栅栏围圈范围的南侧,栅栏内,面南竖一大型石质文保碑,正面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玛纳斯古城烽火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零一五年九月五日立”,正面左上角刻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背面书“玛纳斯古城烽火台简介  玛纳斯古城烽火台位于玛纳斯县玛纳斯镇楼南村村委会东北1公里的玛纳斯古城东南角外150米处,年代为唐代。烽火台台体底边长10米,高5米,顶部坍塌严重。台体主体为黄色砂土夯筑,夯层层厚7-10厘米。遗址对于研究新疆历史、新疆军事史、丝绸之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为中心,向四周分别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同界。”其中,“昌吉州境内烽燧群(玛纳斯古城烽火台)”为楷体、红色,其余为仿宋、黑色,中国文化遗产徽标为金黄色。

烽火台范围北侧为一砖瓦窑场,范围约400m*250m,西侧为玛纳斯古城遗址,东侧和南侧则为大片的树木苗圃地。

玛纳斯古城烽火台残损甚巨,呈土包状,基本不见形制。底宽约5米,残高3米,南西北三侧较竖直,东侧相对平缓,有土堆和近现代堆建筑垃圾堆积,顶部一水泥测量标注桩点。

整个烽火台台体表面泥浆挂壁、斑痂层叠,冲蚀痕迹明显,松软、剥落时时发生。遗址根部、顶部和坡面腰部处杂草、荆棘丛生,根系作用加速了烽燧遗址的损毁。

烽燧体周边排水不畅,地下水毛细作用致使烽燧根部湿润,土体含水量较高,不利于遗址的保护。

遗址栅栏周边,分别竖有长城资源保护方形石柱桩,四面分别刻有“长城”字样,顶部刻玛纳斯古城烽火台长城资源编号“65232435320112006”,机刻,填红色。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烽火台远景)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烽火台南侧)

 

玛纳斯古城遗址范围,东西长570米,南北宽730米,墙垣大致范围为东西长460米,南北宽570米,北偏东10°。整个遗址区已经完成耕地的腾退、退耕,并设置栅栏围圈保护,目前基本保证了遗址区不再被耕种等生产生活占用和破坏,但在东侧仍有两片幼树林地。

遗址区随围圈,但西南角、南侧等多处开门、开口,进出无阻。

西南角多块文保标牌,面南竖一大型石质文保碑,正面上书“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玛纳斯古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九日公布  玛纳斯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九月三十日立”。背面书“玛纳斯古城简介  玛纳斯古城又名楼南古城,位于玛纳斯县玛纳斯镇东北方向,距县城3.5公里。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20米,城墙建造方式为夯筑。根据古城内出土的文物,专家初步考证此城为唐乌宰守捉城遗址。遗址对于研究新疆历史、新疆军事史、丝绸之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范围:以现有城墙为基准,向东、向北各外延60米;向西外延50米;南城墙已消失段,以现有城墙段为准取直线向东南角城墙连接后向南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线为基线,向东、南、西、北各外延60米。”其中,“玛纳斯古城”为楷体、红色,其余为仿宋、黑色。

一早期砖砌文保碑,水泥涂面,上刻“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点文物保护  唐代古城遗址  玛纳斯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九”。地面倒伏一块水泥预制文保牌,上书“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南古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〇年  玛纳斯县文物管理所立”。

遗址西墙和北墙较为完整,墙体宽大,随残损已成土垄状,但宽大的体量仍能彰显当年宏大壮观的古城景象。西墙曾在近现代被用作南来北行的便道,长期的碾压已致使其宽阔坚固,顶面宽度在5-10米。遗址周边环绕护城壕沟,西侧,北侧,南侧西段、东侧北段非常明显,宽度在30-60米,曾被开垦为耕地,现旧迹依存。

古城有东西相对的两座城门,西侧门址明显。

西北角似曾有旧河道,旁河而建的古城在此处也更显高大威猛,同时河道水流的冲刷也使得西北城角呈圆弧状。

古城残墙虽不成型,但土垄最高处也在四五米以上。

北墙、东墙土体呈松软状,与城内高度相差无几。

东墙南段、南墙东段无踪,东侧机耕道应压占在古城东南角上。

城内退耕,已成荒芜一片,但曾经的田垄、沟渠痕迹可寻。几处曾经的土坯建筑、夯土建筑痕迹依旧。

遗址内少量成行成排树木,勾勒出曾经的灌溉水渠通道。

遗址内低洼处积水成潭,芦苇茂密。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遗址)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遗址)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遗址)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遗址)

 

【长城游记】20171101-1116昌吉州烽燧考察记录(4)

(玛纳斯古城遗址鸟瞰)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