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2018-07-30 14:00:23)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 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7

    2017127日 星期四。

进三塘湖镇前一处三岔路口,树有一碑,很好奇上前一观,原来是三塘湖煤田勘探会展纪念碑。2011年,此处汇集全国5500余名地质勘探队员、5个地震分队、259台钻机,耗时18月,完成勘探面积4200平方公里,探明煤炭储量近600亿吨,2012年其中三块区域探矿权挂牌拍卖,价值320亿元,贫瘠戈壁开发在即。

三塘湖镇距离老爷庙口岸近百公里,行车一小时即到,只是要赶时间,只得放弃到边关一睹的念头。

行驶在路上的时候,曾见有一处口岸区的路标,虽然也知不应该是边防口岸,但仍忍不住过去转了一圈,好像是集中的货物堆放地。

一天,剩下的几个烽燧一骨碌全跑到了,最终看看时间还早,又一个猛子扎进了巴里坤县城,享受一下正常生活。当然,沿路还跑到大红山北烽火台和马王庙东烽火台山下瞄了几眼。

 

17、石板墩烽火台

石板墩烽火台位于332省道的南侧,31公里桩附近,北距省道不足1公里。

石板墩烽火台位于冲积区域中的一小群浅丘之上,巨大的冲击力量将一群小浅丘山峰冲蚀成多块。

山不高,浅丘,相对高度约在三四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石板墩烽火台东南距岔哈泉烽火台19.4公里,西北距四塘泉烽火台11.2公里。

山根处,未见有“文物界”界桩。

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北,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石板墩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石板墩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东南约32千米的山包上。烽燧残高约7米,烽体内外分筑,背面和西面保存较好,南面已经倒塌。烽燧内部系土坯错缝平砌,土坯间隔30-90厘米平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胡杨木或树枝,烽燧外由石块封包。从烽燧的内外分筑的形式看,具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三十米见方。

烽燧位于一处小山包尖尖之上,遍地小片石,色黑,略偏红,含铁,质地坚硬。

烽燧构筑方式为不规则多棱形(八棱),石块砌筑,内部砌筑土坯、填塞泥土砂土,夹杂木棍木条树桩等。

从残损的烽燧形态分析,似有可能与三塘泉、四塘泉等几个相邻的烽燧一样,采用八棱锥台的建筑形式,但上部土坯部分满砌毛石。

山顶不平,烽燧构筑并非采用东南相邻的岔哈泉、东庄子等烽燧的那种构建石台基的方式,而是直接骑跨在山顶,内砖坯外石块并夹筑平铺木棍木条和树枝构筑而成。【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石板墩烽火台远景)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石板墩烽火台近景)

 

西侧:

明显可见三条棱边,中部棱线处塌垮呈坡状,可自此上顶。

北侧:

西北一侧一条棱面形成整体塌垮,表层石块几乎塌垮殆尽,尤其是上部石块全无,有成排的木条木棍出露,间距约为30-80厘米。

偏东一侧有一棱面比较完整。

东侧:

整体留存较好。

东北角下一洞穴,洞口大小约为40cmX30cm,深120cm,有渗水现象。

偏南部分塌毁严重,呈坡状。根部外面一层石块塌失,上部则石墙石壁全无,露出内部土坯。【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石板墩烽火台东侧)

南侧:

整个烽燧南侧所见创面较大较甚,整个侧面从上至下呈塌垮、塌滑之态。

从整体创面似乎可以看出,烽燧主体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底部应为毛石台基,上部为砖坯结构,外侧再用毛石以八棱锥方式包裹。上下两部分基本各占一半。

创面处可见木棍木条出露。

南侧山下一探槽。

从整个烽燧残迹分析,烽燧应为整体构筑,不似简介中所述那样采用内外分筑的方式。构筑时内部为土坯夹杂分层设置的树棍树枝,外部石块并填塞砂石泥土,一同建筑。

18、四塘泉烽火台

四塘泉烽火台位于332省道的北侧,20公里桩附近,南距省道不足1公里。

四塘泉烽火台位于冲积区域中的一小群浅丘之上,无遮无挡,致使烽燧远远即可观察到,似灯塔一般指明方向。

烽燧东侧和西侧,山脚,百余米处,季节性河道,南北两侧合围,将烽燧所在小山包包夹在其间。西侧一小塘,东侧周边也似有泉水流淌,大片芦苇、成片胡杨林茂盛。

山不高,浅丘,相对高度约在五六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四塘泉烽火台东南距石板墩烽火台11.2公里,西北距三塘泉烽火台8.6公里。

山根处,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各有一“文物界”界桩。

山脚处,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北,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四塘泉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四塘泉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约20千米的山包上。烽燧残高9米,系片石与土坯垒砌而成,基础用片石垒砌,边长4-6米,高12米。该烽燧同三塘泉烽燧相近,也分为内外两层。从烽燧内外分筑,而建筑形式不尽相同的特点来看,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四塘泉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四塘泉烽火台鸟瞰图)

小山包上,遍地石砾。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三十米见方。

烽燧骑跨在小山包尖顶处,山头地面不平,烽燧根基则随山就势。

烽燧根部,石块垒基,构筑起一高约2.2米的石基。石基两层,各高1.1米,底层方形,上层八棱形,基本无收分,柱状。

西北角处,石台间夹杂一层枝条。

石基之上,八棱椎体状,土坯构筑,错缝平砌,外无石块封护。

锥柱体西侧多失,呈一斜面,残体各面较为整洁,疑似经过修补加固。【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四塘泉烽火台远景)

东侧:

各侧可见三棱面,中部一棱面较完整,壁面多空洞(木桩孔)。

中部略有冲蚀沟槽。北部上塌垮,南部顶部分塌垮。

南侧:

中部呈三角形。【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四塘泉烽火台近景)

西侧:

整个西侧塌垮呈斜面状,棱状不显。可见层状夹杂的树桩插入,六七层,其间有树枝芦苇平铺的垫层夹杂。

顶部多层树枝芦苇夹杂砂砾土层的情况。

北侧:

上部有塌垮,结构性裂隙显现。

 

19、三塘泉烽火台

三塘泉烽火台位于332省道的北侧,11公里桩附近,南距省道1.5公里。

三塘泉烽火台位于冲积区域中的一小群浅丘之上,南侧东西条状长约3公里低谷河滩,东侧和西侧也皆为溪水流淌之地,芦苇和胡杨生长之所,零星几户牧民逐水草而居。

山不高,浅丘,相对高度约在三四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三塘泉烽火台东南距四塘泉烽火台8.6公里,西北距中湖村烽火台11.9公里。

山根处,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共三处“文物界”界桩。

山脚处,西北侧,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西北方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三塘泉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三塘泉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约12千米。烽燧残高约9.5米,基座以片石垒砌,边长约4米,高0.9米。上部,系土坯与木棍、树枝、芦苇等夹筑而成。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小山包上,遍地石砾。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三十米见方。【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三塘泉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烽燧骑跨在小山包尖顶处,山头地面不平,烽燧根基则随山就势。

烽燧根部,石块垒基,构筑起一高约0.6-1.2米的石基,基本无收分,柱状。

石基之上,八棱椎体状,土坯构筑,错缝平砌,外无石块封护。

锥柱体土坯间,多层红柳枝、芦苇垫层,另有树桩、树棍夹杂。

烽燧西南角斜向有较大塌垮,东侧烽燧外部有塌垮,比较完整地暴露出烽燧本体的内部结构和构筑方式。

烽燧内部方形,底部为石砌台基,其上土坯砌筑,覆斗状,上部似中空,为烽燧体内一房室。

烽燧外部八棱锥体状,底部为石砌台基,八边形,石基高度与上面内部的方形台基高度相仿,其上土坯砌筑,紧紧包裹内部覆斗状的烽燧体,顶收分,在中心房室的顶部再建一顶,形成上下两层房室。

此烽燧应为居中指挥之所。【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三塘泉烽火台远景)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三塘泉烽火台近景)

 

东侧:

外部包裹的墙体全部塌垮,南侧外部包裹体也全部损毁殆尽,暴露出内部完整的覆斗状烽燧墙体,土坯平顺错缝砌筑,不采用顺丁方式(表层皆采用平顺方式,内部有采用顺丁等方式)。北侧外部包裹体留存,根部厚度在110cm

根部有堆积,为外侧包裹的墙体塌垮后堆积。

下部左右各有一洞穴,北侧较小,南侧较大。

右上端一洞穴对穿墙体,似望孔一般。

顶中部一斜向做左侧的裂隙,似不均匀沉降形成的拉裂缝。

内外两层所用土坯存明显差异,为前后期构筑。

内层体以分层、散点、梅花桩方式在墙面插入直径约在8-10cm的木桩。外层则是按照7-10层砖坯铺垫一层密集的树枝条垫层,平行墙面方向加粗树桩,局部加竖向树桩相联,用卯榫咬合。

南侧:

立面呈三角形状。

外部包裹体仅余下部,上端和东西两侧皆失。所余部分表层充实严重,泥浆结痂形成硬壳完全覆盖住表层。

西侧:

整体塌垮呈斜面状,烽燧核心覆斗状墙体塌失,露出烽燧顶部房室。

西南角塌垮后露出里面方形石台基一角,高约1米。

立面呈斜坡状,冲蚀较甚,表层泥浆堆砌,结痂成壳。

外部包裹部分夹杂有多层密集的树枝垫层。并有粗壮树桩木棍出露。

北侧:

所见三个棱面中中部和西侧较完整,东侧上部全塌。

壁面降水影响较甚,从上至下形成泥浆挂壁,结痂形成硬壳覆盖在壁面。

 

20、中湖村烽火台

中湖村烽火台位于三塘湖镇北1.5公里处,通往边境口岸的326省道的西侧山上。

三塘湖镇所在地位于一处坦谷河溪处,长流的水源带来沃土千顷和丰美的水草,在清代为官办马场,有官卧铺(“官”为汉语,“卧铺”为蒙古语)牧马房舍残迹。

从三塘湖镇沿326省道东北方向行约80余公里,有老爷庙口岸,清代为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的驼商故道,乾隆年间由驼商捐建有关老爷(关羽)庙,地名遂有“老爷庙”之称。老爷庙口岸历为中国、蒙古国的通商要道。

中湖村烽火台旁古道和溪流,是该条传烽线中重要的一处遗存。

中湖村烽火台西距老的326省道仅300余米,而新的改线省道在其东侧800米通过。

中湖村烽火台位于一片浅丘之上,相对高度约在三四十米左右。地表多石少土,几无植被生长。

中湖村烽火台东南距三塘泉烽火台11.9公里。

山根处,一处“文物界”界桩。东南侧,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西北方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中湖村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中湖村烽燧位于巴里坤县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北约600米山包上,残高约12米,系片石与土坯垒砌而成,底座片石垒砌,边长10米,高2米,烽燧上部用土坯垒砌,土坯中间用土泥混合的柳条粘筑而成。从烽燧内外分筑,而建筑形式不尽相同的特点来看,其年代为唐代,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小山包上,遍地石砾。

烽燧周边竖有栅栏,四五十米见方。

烽燧平面方形,北偏西约45°,立面呈收分状的覆斗形。

山顶不平,西南一侧较高,东北一侧较低。烽燧底部采用石块垒砌一平台,收分不显,西南一侧高约0.4米,东北一侧高约1.8米。【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中湖村烽火台远景)

东南侧:

南端角部表层塌垮,从下至上几乎全失,塌垮厚度在0.3-1米间,致使顶部房室缺失一角。

立面中部偏北一侧一条结构性裂缝,表层塌垮多沿此结构缝进行。

烽燧石基之上为土坯错缝平铺砌筑,水平面与立面平行和垂直方向有木桩夹杂,立面上有垂直方面的木桩以梅花桩点方式出露。竖向间隔7-10层砖坯,横向约0.5-2米。

烽燧有修补痕迹,整体状况良好。

石台基顶面用红柳枝密集平铺一层。

南侧根部有堆积,其间夹杂有红柳枝及芦苇垫层,形态较为完好,不似烽燧体上部塌垮跌落而成堆积,似烽燧旁侧的一处附属建筑,其根部有与烽燧根部一样的石块台基,且为同体一致的石台基。【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中湖村烽火台东南侧)

西南侧:

南端角部有塌垮,呈表层剥落状。

偏北侧1/4处,从上至下一条结构性接缝,接缝对应处的底部石台基也明显可见为增补所建。结合东南侧北端约1/3处的结构性接缝情况判断,该烽燧的构筑分两次或前后两期进行,原烽燧体仅为南端一较小的形体,后又在其西北侧和东北侧两端加筑包裹体,才形成现今烽燧之模样。

整个立面受降水冲蚀作用较甚,泥浆冲刷形成层层重叠,结痂后形成厚厚的硬壳覆盖在土坯之上,可明显看出内外两体的差别,内体泥浆覆盖几乎见不到立面的土坯形状,而外体的泥浆覆盖较少。

表层有黑色砾石镶嵌,为飞沙走石所致。

土坯之间的灰浆层中含细砾石。

石台基高0.6-0.7米。

西北侧:

基本完整,根部有少量堆积。

木桩出露较多,上部多孔穴。

竖向冲蚀和横向风蚀严重,致使立面表层凹凸不平。

西南角有局部片状剥落。

西北角石台基有局部塌垮,致使上部局部土坯塌失。

东北侧:

最完整部分,整个壁面几乎无任何损害,保存如初。

石台基高1.8米,内收30-40cm,石块间填塞泥土。

1.3米处夹杂一层红柳枝。

 

21、大红山北烽火台

大红山北烽火台和马王庙东烽火台虽地处三塘湖镇以南,山也不算多高,但山脚、山上多有积雪,较难上前,尤其是大红山北烽火台距离停车的地方路程很远,只能是远远地看一看了。

大红山北烽火台位于巴里坤县城和三塘湖镇之间,位于大红山村西北方向3.5公里,西距326省道3公里。

236省道121-122公里桩之间,有一处通水的小涵洞通过公里,南侧不远,路东有便道沿沟谷向东南方向而行,可至大红山北烽火台所在山峰根部。

山脚处,北距烽燧约2公里处,竖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北,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大红山北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大红山北烽燧位于巴里坤县八墙子乡大红山山顶上。烽燧主体残高约5米,边长约3.5米,北部烽体较好,南部坍塌,其形制与岔哈泉烽燧相似,推测应同属于同一时代,唐代修建至清代沿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烽燧立于山巅之上,地表皆石块石砾,无土,几乎无植物生长。

周围顺山坡建有围护栅栏。

简介中介绍其形制与岔哈泉烽燧相似,实则完全不一样。大红山北烽燧系全部采用石块垒砌而成,内部填塞泥土和砂石,并分层密集插入树桩、树枝以为骨架,方向以水平和竖直为主,水平方向多以密集的树枝形成铺垫层为主。层间距约为50-70cm

山顶地势不平,烽燧体骑跨在山顶,主体形制为八棱状,底部总长约8米,各边长2.8米,立面下部约1/3处基本无收分,其上2/3处开始收分至顶,残高约7米。从烽燧塌垮的部分看,似烽燧内心包裹一个四边方形的石柱状烽芯,边长约为3.4米。【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大红山北烽火台远景)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大红山北烽火台近景)

 

东侧:

南侧有塌垮而致使烽燧立面呈斜面不规则状,中部棱面体部分表层有石块塌滑,约厚度30cm的表层石块缺失,内部有树桩木条出露。

北侧:

较为完整,体现原始风貌,顶部偏东棱线位置有冲蚀漏斗状,西侧有部分塌垮。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大红山北烽火台北侧)

西侧:

东西两个棱面顶部有塌垮,形成塌失滑面,跟部和山体坡面有石块堆积。

南侧:

除西端有砌石塌滑外,中部棱线位置处从上至下皆存降水掏蚀而致使表层石块失稳而塌滑缺漏的现象。【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大红山北烽火台平面及北立面线描图)

 

 

22、马王庙东烽火台

马王庙东烽火台位于巴里坤县城和三塘湖镇之间,北距大红山北烽火台10公里,南距双墩子烽火台约7公里,西距326省道3公里。

山脚处,烽燧西南约0.5公里处,竖有文保牌,为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面东,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马王庙东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马王庙东烽燧位于巴里坤县至三塘湖乡公路38千米处路东约3千米的小山顶上。烽燧残高约4米,边长约5米,东、南两面烽体较好,西、北面仅存基座。其形制与岔哈泉烽燧相似,推测应属于同一时代,唐代修建至清代沿用。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烽燧立于山巅之上,地表皆石块石砾,无土,几乎无植物生长。

周围顺山坡建有围护栅栏。

简介中介绍其形制与岔哈泉烽燧相似,实则完全不一样。马王庙东烽燧与大红山北烽燧类似,系采用石块垒砌而成,八棱形,内部填塞泥土和砂石,并分层密集插入树桩、树枝以为骨架。

烽燧塌垮较甚,东南两侧略整,西北两侧多以塌垮塌毁呈斜坡状,整个烽燧体残高约3米,西侧有石砌小型房舍痕迹,疑为近现代所为。【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5)

   (马王庙东烽火台鸟瞰)

进巴里坤县城后,趁还有点时间,跑进古城中逛了逛。

巴里坤,全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与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并称为新疆东三县。古诗《疏勒歌》中唱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说描写的就是今天的巴里坤。

巴里坤古城由清代镇西的汉城和满城首尾相接,其中汉城修筑于雍正九年,为当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造;满城筑于乾隆三十七年,为驻扎于此的满营官兵及家眷所建。清代中期,满汉双城异常繁荣,与内地交往胜过当年的哈密,而与迪化(今乌鲁木齐)和伊犁并列,成为新疆“三大商都”之一。巴里坤是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地,是新疆本土汉文化的源头。新疆的国家级汉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共有7个,巴里坤就占了4项,包括:《新疆小曲子》、《巴里坤抬阁、脑阁》、《巴里坤汉族节日民俗》和《巴里坤汉族香囊》等。

晚上,在外面的餐馆好好犒劳了自已一下。

晚上住在巴里坤幻想湖大酒店,一夜无梦。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