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2018-07-30 12:59:54)
标签:

长城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 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1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往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63座(也有资料称仅有51处,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和其它的一些可查资料中,竟有70余处),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35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25座和3座。

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也应该是哈密烽燧群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的结论,但在新疆长城资源的调查中则认定有17处为唐以前的烽燧),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在落日余晖下串联一线的巴里坤烽隧显得格外的古朴、严整,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

哈密地区两县一市内皆存线状分别的烽燧遗址,具体分布为见下图。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哈密市烽燧分布图)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巴里坤、伊吾县烽燧分布图)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哈密整体烽燧分布图)



哈密境内烽燧因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的不同,在构筑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特点为:在干旱、炎热、多风的哈密市,烽燧多为土坯垒砌;而在较为湿润呈草原景观的巴里坤盆地,多为夯土筑造;山巅或崎岖山道附近的则多以石块垒砌或基底用石块再以土坯垒砌而成,期间还夹有木棍、枝条、芦苇等物。建筑形式上多用方形,少数呈八角形,在构筑方式上有较大差异,既反映了适合构筑地的地理环境、建筑材料的选用的合宜性,也反映了修筑年代和地区的审美取向和建筑军士及民夫的生活情趣,抑或带有部分对故土建筑的眷念及向往。

哈密境内烽燧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北道沿线,它们分布地域广,连接路线长,建筑时代从唐代至清代,为研究唐代至清代经营西域的历史以及军事通讯、丝路交通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同时,这些烽燧群连同其附近的驿站、戍堡等作为一个整体,作为古代传递情报和维护疆域稳定的军事设施,见证了新疆与伟大祖国的紧密联系。

哈密境内烽燧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特色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新疆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密境内烽燧的保护工作受到了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哈密地区文物局以及遗产所在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长期的历史研究、史料挖掘和本体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353日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是目前国内少有的还保留地州制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但哈密地区在近两年也改成了市县制,整个地区整体变更为哈密市,原哈密市改为伊州区,原巴里坤和伊吾县不变。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有:

  边关墩烽燧

  瞭墩烽燧

  阿克吐木休克烽燧

  支边农场烽燧

  拉克苏木烽燧

  墩墩湾烽燧

  墩墩山烽燧

  黄龙岗烽燧

  碱泉子烽燧

10  十五里墩烽火台

11  勃霍孜烽燧

12  大泉村烽燧

13  二墩烽燧

14  格子烟墩烽燧

15  观音山烽燧

16  南湖一号烽燧

17  南湖二号烽燧

18  南山口烽燧

19  青山子烽燧

20  三墩烽燧

21  小南湖烽燧

22  小泉村烽火台

23  一碗泉烽燧

24  尤库日巴格烽火台

25  长流水烽燧

26  奎苏台烽燧

27  白墩烽燧

28  双墩子烽燧

29  大墩村烽燧

30  二墩村烽燧

31  花庄子村西南烽燧

32  阿克沃尔腾烽燧

33  骨拐泉东烽燧

34  骨拐泉西烽燧

35  尖山子村西北烽燧

36  六村烽燧

37  乌图水烽燧

38  卢方沟烽燧

39  苏吉村烽燧

40  吴家庄子烽燧

41  五校烽燧

42  自流井村烽燧

43  肋巴(洛包)泉烽燧

44  五场沟村烽燧

45  旧户村草场北烽燧

46  旧户村草场南烽燧

47  克孜勒江烽燧

48  大红山北烽燧

49  马王庙东山顶烽燧

50  岔哈泉烽燧

51  东庄子烽燧

52  三塘泉烽燧

53  石板墩烽燧

54  四塘泉烽燧

55  中湖村烽燧

56  阿尕勒烽燧

57  东泉烽燧

58  阿克墩烽燧

59  骆驼泉烽燧

60  石板墩烽燧(大红柳峡乡)

61  尤勒墩烽燧

62  阔吐尔烽燧

63  下马崖烽燧

64     尤勒滚鲁克烽燧

65    东池西烽燧1

66    东池西烽燧2

67    土孜墩烽燧

68    诺尕依布拉克烽燧

69    砂墩子烽燧

70    吉格代布拉克烽火台

71    花庄子东南烽燧

72    尖山子村烽燧

73    下焉布拉克烽燧

其中前63处烽燧为新疆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的材料,后10处则未包括在其间。2015-2016年间,我院通过分别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项目立项、方案审查和经费申报,并经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的项目招标后获承哈密地区境内烽燧群(长城资源部分)文物基础信息采集项目,对上表中标红的17处长城资源开展数字化采集工作,其间我在2017122日至8日,对其中的13处烽燧和周边的一些烽燧及其它遗迹进行了考察,主要包括其位置、环境、形态、形制、病害、保存状况、保护状况等,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甚巨。

十月份的时候去了一趟昌吉,时间比较短暂,12处长城资源有两处没有走到,心中有些遗憾,还想着什么时候再有机会去看看呢,最好能将昌吉州的十二个烽燧和守捉城都看看(所差两个,实际上其中一个还是小土包,最大的一个是五工台烽燧,据说可能是昌吉州中最大的一处,没有去看到实在是可惜),而哈密一地的多处烽燧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呢,那里可是新疆烽燧的大头哇,哪怕是赶上哈密城区周边的六个烽燧(长城资源)也成,不然这次机会滑过去了就再难跟踪上这几处烽燧了。

1130日,周四,所里难得的一次开会,得知新疆已经逐渐天寒地冻,留守的郑兴龙已经飞回,而徐丰、小康、伟涛也开车从乌鲁木齐出发,但影像数据一直不全,所以就决定赶紧再买一架大疆小飞机由我带过去,将哈密一地所缺的数据尽可能补全。

开始还想过了周末再行,可一查机场航班,只有周六才有直飞哈密的飞机,不然乌鲁木齐每天好像只有在上午有一趟飞哈密的班机,其它的时间去就只能在乌鲁木齐住一夜了。无奈,只得推掉周末青鸟那里的长城活动,晚上接到张顶直接到公司中去买回的小飞机,周六一大早就从北京飞赴哈密了。

 

 

2

20171202星期六

再一次来到新疆,这次应该是比较可意的一次,首先是时间短,也许个把星期就能结束,另外最主要的是机动快速,能将新疆比较多比较密集的哈密烽燧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择主要和方便的都能看看。

周六八点五分的飞机,我不到五点就起床了,小黄车骑到双井十号地铁站,五点三十七分北上外环十号线首班车,在三元桥换机场快线,六点零四分,好像仍是首班车一般,首都机场T3航站楼换登机牌也就六点半,很顺利到达登机口,机场上等了一个多小时,起飞后三个多小时到达哈密机场。

飞机起飞后不久,从窗户中就能看见有长城出现,似乎是黄花城一带,最后怀来县一带的“连墩列戍”也进入了眼帘。

小康来接,徐丰已在周五从哈密坐火车回西安去了。

哈密机场很小,军民两用,有标语指明不得停留、乱看乱走。

下机伊始,马上就和小康奔烽燧现场,首先是去墩墩湾烽燧,这里在机场南面几公里的地方,周围还有部队的油库,很可能是为机场的战机储备油料的地方,有专线铁路往大院中油库里拉油料,所以在前他们来这里做测绘的时候就没有用小飞机,这次也同样不能在这里开展航空作业,只能是转了圈拍上一堆照片,做做记录完事。

1、墩墩湾烽火台

墩墩湾烽火台位于哈密市区东偏南10公里处,哈密机场南侧7.5公里,墩墩村北70米。其位于一块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三角形荒地之处,南侧为一条从墩墩村穿过的便道,通向东部方向。西北侧为大院,畜牧养殖为主,东北侧主要为耕地和一片荒地。西侧850米处一部队油库。

烽火台所处地势略高。

烽火台外三角地带原有简易栅栏圈围,2017年哈密市文物局再度新建标准围栏,方形,边长约30米,设进出大门。

正规栅栏外,烽燧南侧,竖立一文保牌,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墩墩湾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墩墩湾烽燧位于哈密市陶家宫镇墩墩湾村,烽燧残高6.5米,底座边长7.6米,系土坯垒砌而成。土坯规格为38-40cmX19cmX10cm20135月,对烽燧进行加固维修。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正规栅栏内,烽燧南侧,竖一简易文保牌,角钢为框为腿,上焊一铁板,其上字迹漫漶不清。

墩墩湾烽火台平面方形,顶部略收分,四周见棱见角,表面光洁,显见新近经过一定的修整。雨雪冲刷后在表层形成一定程度的结痂,局部有龟裂和剥落的现象。烽燧根部外围1-1.5米左右,形成一浅台,高约2-5cm,为修复过程中新筑散水,夯筑,土质密实,较硬。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墩墩湾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墩墩湾烽火台远景)

 

南侧:

中部略凹,形成冲蚀凹槽,上窄下宽,顶部呈漏斗状,宽约1.5米,深0.4米,长1米。漏斗向下略收窄后逐渐变宽,烽燧根底处宽度约2米。墙面有冲刷痕迹,地表有部分冲蚀堆积。

东侧:

中部偏北侧似曾有一窟窿或较大的缺凹,已经经过修补,土坯砌补,外面泥抹,表面平整。

北侧:

东北角和西北角顶端各有木桩出露。

壁面表层结痂,凹凸不平,龟裂和空鼓、剥蚀严重,冲蚀流痕明显,似外层涂抹修补部分与原壁面接触粘合不好。

壁面可明显见多处孔洞孔穴经过砌补填实。

西侧:

偏北一内凹冲蚀凹槽,从顶而下贯穿整个墙面,顶宽约1米,底宽约2米,深0.2-0.3米。根部略有掏蚀凹槽。

    顶部:

顶部似也经过加固处理,壳体较硬,有防渗作用。

顶部边缘较整齐,整体呈北高南低之态势。

周边:

烽燧周边经过清理,地表无任何植被,垃圾杂物皆无。

周边区域土质沙化、砾石化,松软,风吹沙动。

烽燧南侧六七十米处,一低洼沟槽,东北向,似旧河道,现为耕地。

烽燧东侧约30米,一小鼓包,似建筑遗迹,东西两侧有挖掘痕迹。

东北角5米外,有浅坑穴,直径4米,坑穴内有土坯和砖块堆积。

烽燧西侧20米,地面似有建筑遗迹,疑似近现代建筑。

四周竖有“文物界”界桩,石质,机制,方形,边长12cm,两侧各用汉字和维文书“文物界”。

烽燧东侧180米外,一道西南——东北方向的条状砂砾地带,宽120-300米,长1400米,其间40余个坎儿井口。

 

从墩墩湾烽燧出来后北行在哈密城区北侧国道旁吃了点东西,应该是拌面,极具新疆特色的餐饮。然后再行向北,至哈密北部天山跟前的一处烽燧,尤勒滚鲁克烽火台。这是一个树立在石头山上的烽火台,坡陡,坡面上还布满了碎石,行走极端不便,好在最后从另外一面沟中下去,不然还真有点怀疑能不能从小山包上下去。

2、尤勒滚鲁克烽火台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位于哈密市天山乡头道沟村303省道(新哈巴公路)33公里里程桩西约2千米的黑色山丘上。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位于203省道(老哈巴公路)和303省道(新哈巴公路)之间,东距303省道2公里,西距203省道4.9公里。沿303省道从哈密市区北上30余公里,驶出一段长约3公里的浅丘山地,进入到天山南坡山前平坦的冲积河套沟谷处,下道,沿西行的一条石砾便道行约2公里(现正在开建一条新的道路),致一遍山布满褐色石块的山脚下,即至烽燧处。

尤勒滚鲁克烽燧位于一陡峭的小山包之上,北侧和西侧较为陡峻,山坡上片石碎石较多。东侧山体绵延,平缓。南侧山体略缓,偏东一条山沟可下至谷底。

烽燧所在山包高差在五六十米左右,北部为天山南簏冲积地带,相对比较平缓。西侧一凸起的台地将一条山谷河沟分成两岔。河谷为季节性流水通道,经年的冲刷已将岸堤冲蚀出三四米的高崖。河谷中,有零星几户牧民。

山脚下,竖有“文物界”界桩。

界桩旁,面西,竖立一文保牌,黑色大理石标牌,外裹角钢,两端粗壮方形钢管插入地面,大理石标牌规格为125cmX90cm,柱腿高100cm。文保牌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密境内烽燧遗址——尤勒滚鲁克烽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5月立”。分别用维文和汉字书写,维文在上,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均金黄色。背面书“简介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位于天山乡头道沟村西约14千米的黑色山丘上。该烽火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4米,残高约5米,石块垒砌,中间夹有树枝。哈密境内烽燧群共计63座,分别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目前仅余4座,其余则是清代所建。哈密境内的烽燧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对研究哈密地区唐代和清代的军事防卫、建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范围:烽燧本体为基线四周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维文在上,白色。

山顶烽燧周边用栅栏圈围,南侧小段陡峻部分无栅栏。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位置示意图)

烽燧骑跨在表面全为黑色石块的小山包尖尖之上,略呈覆斗状,南北方向略长。石块砌筑,中间夹杂泥土和树枝树棍。树枝夹杂密度较高,呈分层状,间距在20-30cm

树枝夹层以满铺、垫层方式与烽燧结合在一起,铺设方向以垂直于烽燧体外侧表面为主。

烽燧应为就山顶表层地势而建。

烽燧东侧呈坡面凹状,可至顶,原制式应如此。

东南角根部表层有塌垮,塌垮面积达四五平方米,局部已成悬空状,上部石块主要由树枝单挑固定。

南侧壁面最为完整,除东南角根部有塌垮外,其余部分基本完好,保持平整的原建筑形态。

西侧立面仍竖直,但表层的石块基本塌垮殆尽,根部两块小范围保留原始建筑立面。塌垮已致使整个立面凹凸不平,局部有悬空状,全赖夹杂的树枝树桩维系。

烽燧北侧表层多塌失,所余呈略有偏斜的竖直状,基本无悬空状、凹凸状等情况。

尤勒滚鲁克烽燧周边多个烽燧相联,南部18.3公里处,旁303省道,有边关墩烽燧。正西5.3公里处,旁203省道,有十五里墩烽燧。西北方向5.6公里处,旁203省道,有南山口烽燧。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南侧)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远景·西南向东北)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尤勒滚鲁克烽火台远景·东向西)

夕阳西下之时,从山上下来,从南侧一条坡沟而下,远比上山时要轻松很多,不然陡坡碎石还真让我有点为难。山坡根处,河滩地,山脚被冲刷出三四米的竖直壁面,整个地层虽是小个石砾组成,但压密坚实如整石一般。

返回的路上又观赏了另外一个据称是清代的烽燧,边关墩烽火台,经过了修补,或者说是完重修了另外一个烽火台。

3、边关墩烽火台

边关墩烽火台,地处303省道旁边,距离哈密市区很近,以前形制也比较完整,近年又经过了一定程度上的修复,环境和小径也让这里成了一处休闲之所。修复和利用为文化遗产生命的永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似乎存在泯灭历史行迹、消除形制信息的情况。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边关墩烽火台·南侧)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长城游记】20181202-1208哈密烽燧考察记录(1)

(边关墩烽火台·远景)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