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平谷彰作关至将军关长城记略•20180310

标签:
长城历史图片文化旅游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平谷彰作关至将军关长城记略·20180310
(1)
新年后,第二次活动,心中的那个高兴劲简直没法说。
老尚发起活动,老王、球霸、轻云和老丁响应,大车一辆,还有空位。
周六一早,早早地就奔向集合地点,竟做到了第一个到位之人。
大伙都是节后第一次见面,很兴奋,相聊甚欢,结果一不留神,错过了拐上六环的道口,无奈只得前面掉头回转。
一路顺利,走京平高速,南太务下道,行至金海湖旁上宅文化陈列馆,这是北京考古所挖掘的一个新石器遗址后建的一处小博物馆,也成了考古所的一处基地。
叫上老尚的一个同事,安排将车开回来,下午再至将军关处接我们。
平谷区原为北京市远郊四县之一,2002年撤县建区,成为北京城区的一部分。平谷其地位处燕山山脉南麓,北、东、南三面环山,中为平原谷地,故名平谷。因其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故有“神京三辅要地”之称,“天汉之津梁,幽燕之关隘”之誉。公元前195年始建平谷县,后历代王朝反复更改县治地点和名称,1958年与延庆、怀柔、密云等一起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
自东而来的长城由天津蓟县井峪沟村进入平谷红石门村,过彰作关后向北偏西至将军关,然后借助峻峰陡崖等构成屏障,局部断续修建部分墙体敌楼,向西至黄松峪关后,折向北至四座楼、镇罗营等处。平谷长城总长60公里左右,均为石砌,其中三界碑至将军关段相对比较完整,但因墙毁楼残,甚少有相关的介绍文章和资料。
至彰作关处,山口两侧的长城都已经经过了修复,白花花一道石墙,古旧长城的韵味全失。
2014年3月的一天,整整四年前,当时才踏上户外、才开始行走长城的我曾跟随虫虫长城队走过一趟三界碑至将军关的行程,只是这段确实太远,从停车的的红石门村上至三界碑后再回返至彰作关,原本上是一天的活,再要从这里走到将军关怕是超级强驴才能做到吧。当年一车的伙伴没有一人能做到这点,而其中有一半的人在红石门村前小河边桥头下车,步行两公里进至彰作关山口开始直接走彰作关到将军关一段,最终也仅有七八个人完成了彰作关至将军关的穿越,依稀记得有老黄、deardon、子闲、宝舅、宝妈和两个小孩,最终也是在黄昏中点灯举蜡才得以下山,连老吴这等强驴也因缺水而早早地就半途下山了。而我则是中午一点半左右来至彰作关山口,跟在祥叔、臭臭等人的后面,无知无畏地向将军关方向进发,一路上几乎不敢歇息,和祥叔他们的距离一会拉长一会儿缩短,最终也只能半途而下,而在我后面似乎再也没有队友上来了。
所以彰作关至将军关一线只能说是走了一半,今次就为补课而来。
彰作关为长城进入北京的第一关,为明永乐年间修建,山口前窄后阔是极冲之地,现在彰作关城早已荡然无存。
在彰作关东的山顶上,长城的一座敌楼墩台上有一座三界碑,这里是北京、天津、河北的三地交界点,在这里被称为是“一脚踏三省”的地方。
彰作关原称彰作里关,名字比较奇怪,在《四镇三关志》中彰作里关词条中记述为:“彰作里关永乐年建正关水红石谷墩空通多骑极卫”。
一路而来,许多路口都有执勤的村民,防火期间重点看守,而现在似乎越来越严了,心中有点嘀咕。
至山口处,没有执勤人员,赶紧上山,老尚的同事负责将车开回去。
上墙,水泥般大道,好在顶面并未完全抹平,侧面也不是抹平状,只是填塞灰浆,灰浆中似乎并未添加水泥。这基本上是石墙目前的通用维修之法,整体感觉虽不尽人意,但似乎也没有其它更好之法。其实长城的保护首先是不再去破坏,不破坏就是最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再有就是尽可能地少加扰动,只要不是形成大面积坍塌、滑落就尽可能不要去动。长城的修复,特别是非游览区非建筑形式完备的区域,修复的价值不大,或者说基本上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案例。当年冀东小河口段长城修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并不是做的太差,而是做的不够聪明,其实和别的地方长城石墙段的修复比起来并不是在进行“修复性破坏”,最主要的是顶面抹的太平。
山口上来不远,第1号墩台,马面状,外凸于墙体内侧,示意性表达,仅砌筑三四十公分石台,对错不知。
向东侧远望,长城绵延,爬山越涧,三界碑高山之顶不知何方,真没有想到至三界碑还有这么长的路程。
山上,渐有雾气升腾,两会已毕,任务完成,压抑了好久的雾霾天气正准备回来呢。
长城维修的一项主要的作用就是展示和利用,墙上墙下应当修筑一些方便游客的便道设施,即或是没有这些,也应在周边环境上做一点工作甚至是份内的事情,就是周边不应有建筑垃圾随意抛撒,文化遗产应当有自己最起码的体面和尊严。
修缮完成后的墙面平展,坡陡时感觉都快站不住了,不得不下墙从山坡上行走。
如此修复,形制不顾,意义何在。是不是可以考虑局部地段恢复原来的形制而有的地段根本就不要修复,避免臆造的情形发生。
彰作关关口处,原来有一处采石场,几乎劈掉了一座小山头,现在疤痕依旧,但采石活动似已停止,
上一处小山包后复下至垭口,再起时一处墩台,第2号敌楼残基。墙内一地的碎砖块,随意散落,感觉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就近将碎砖捡拾到一起,整齐码放或者嵌一部分在敌楼在城墙处也好,要认真和有敬畏地对待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的残碎文物本体材料。石块随处可寻,砖块个个都是珍稀之物。
向上,大台阶,每个都一米多高,需要“爬”上去,为什么就不能人性化一点在边缘处用石块垒砌几个台阶呢。
一处山头上,一高台石墩,高近三米,偏于墙体内侧,有台阶可至顶,第3号墩台。
(2)
前,长长的一大段再无高山,整段墙体再无修复再无扰动,历史的信息、历史的韵味充溢,一种美的让人窒息的感觉充满心胸。
墙体内侧五六十米距离内,杂草灌木等皆被清理一空,山之形、墙之态、石之韵、美之味完完全全显性出来,如爆炸一般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和心灵。
这是一段少见的长城美态和媚态,石虽刚虽坚,但砌筑成长城后通过形态、通过上下左右的曲折而变得婀娜多姿,而变得柔媚起来。
墙体虽有局部的残损,顶面虽有宇墙塌垮而形成的堆积,但整体的形态未受到破坏,形制保存完好,其展现出的那种韵律感和建筑美感是已修复部分的长城所远远达不到的。
(3)
前面一处小山包,墙体损毁甚巨,石块石条散落遍山遍野。
小山包上,第4号墩台残基,一架残朽的小木梯看样子也有点年头了。
一处小山包处,地势较缓,形成一处小小的平坝,一墩台残基,第5号,位于墙体内侧。
隔一个山脊鞍部,对面一个石墩台,相对完整,顶部杂草生长,好似头颅一般,第6号,东北角略有塌垮。
鞍部处,石坚墙整,色彩斑斓,视觉效果甚佳。
略向上,一台阶上兵道。
山顶墩台处,山高景自美。
西侧山下分别有南中心村、北中心村。北中心村西北方向一百米处,有一个长宽各为百多米用水泥板砌封起来的土疙瘩包,曾听人讲以前这里有金矿提炼,因污染严重而封闭填实砌封。
前,下行,长城弯弯绕绕,似波浪一般绵延不绝,逐波前行。
在其中一处小垭口,当年就从此下山,通过一处山涧进到山下村中,再走了好几公里后才到达将军关前。
(4)
至前一处垭口,为通行之地,一个方方正正的敌楼据守于此,是为第7号墩台。
过此墩台,长城绕一小山包而去,小山包上有石墩,为第8号墩台。
登顶观察,墩台高度在3米以上,为一烽火台。
前望,山峰变窄,形成一处高空走廊,两侧陡崖壁立,前部极有可能亦为断崖,这一点从长城没有爬上山来而直接从北侧通过并中断于某处崖壁上就可判断。虽然有条小道很明显地向前通去,但大伙估计应是趋前至崖壁边上观景和寻求刺激的道路。
翻看别人走过的轨迹,几乎都是从垭口绕行而前,我们连看一眼、尝试的念头也不动,返身从山顶回返而下。
垭口处,歇息地,树荫下差点睡着了。
从垭口沿道而下,半山腰处,有小道继续穿林而上,刚才休息了一会攒集的能量立刻烟销灰灭般无影无踪,汗水再次浸透衣衫。
后面的路程更加困难了,首先是墙垣简陋,不似前段那样修造精良、顶面宽阔、大块的层状平板般砖石铺就,而是墙体变窄,石块不甚规整,加上周围灌木长的过于密集,行走起来非常的不便。
兜兜绕绕,至一处小石峰顶,小陡崖没难度,轻松而过。
山沟中一条机耕道,弯弯曲曲盘旋而下,似蠕动的白色长虫一般,找不着回家的路了。
再前,又一小陡崖,小心一点而已。
下小断崖后不远,第9号墩台残基,石条为基,石块为芯,外面显见曾经包砖,只是现今已被扒皮抽筋,惨象不忍目睹。
前,再一下坡至垭口处,坡陡墙坚。一段短墙,修造精良。石块大小搭配,就连石块间的小缝隙也都用更小的石块填塞完整,保证了墙体虽然位居陡坡之处,致其数百年来依旧巍峨挺立。
下垭口后复上,一处上兵道,方形门洞。其为进出之门,亦为生死之门,数百年间听过了多少战鼓擂鸣,见证了多少生离死别。
再上,一处马面状墩台,墙垣内侧,为第10号。
至半山腰,墙垣终止,进抵崖壁处。继续沿小路上行一段,再从石壁处的褶皱缝隙处攀援而上,这时才觉得自己略微胖了点,三四十公分的壁上通道,走在上面总觉得重心有点向外侧偏斜,必须要用手紧紧抓住石峰、树根才敢挪脚前行。
好不容易至顶,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石峰顶处,第11号墩台残迹。
前不远,第12号墩台,远端山顶,第13号墩台。
(5)
登上山顶可以稍微地喘上一口气,前方远端薄雾中似乎能看见最后的一处高点,号称鹰嘴楼的一处地点。
越看越觉得模糊,心中有拔凉拔凉的感觉。怎么那么远呀,此刻时间已近2点,前面差不多还有四公里吧。
向下,一处小垭口,两侧似有小道可下山。
复上,不远处一上兵道。
上一小石包,前面城墙道路似乎通向了石峰的顶端,东西两侧都是陡壁,前行不明,心中有些嘀咕,可千万不要再有陡崖断崖呀。
再前,略向下后一上兵道,真不明白此段山体内侧较陡,上下不便,为何连续多处上兵道?
前,小石包上第14号墩台。
再略下后复上,墙体断在山梁处,再上不高,片状山岩形成天然台阶,一梯一梯可蹬小石峰。小峰顶,似有残墩,第15号。
前面远端可见将军关东侧最高峰上的一处敌台,敌台以下,墙体早期修复过,白练一条,与整个环境形成较大的反差。
然,至前处高峰,尚需几上几下,眼前就是一个比较小的波谷。
向下至垭口,半道一上兵道,垭口处再一上兵道。
近顶处,墙抵山崖,端点处一墩台,第16号。
顶,天然石案,可以趴会喘喘气。前方,前途明了,还需两个不算很大的起伏才能到达鹰嘴楼。
(6)
前,小山包顶,第17号墩台残基。
下行不远后即复上,起伏虽不大,但墙石较碎,草木较密,行走不易。
一处山脊裂口处,第18号墩台残迹,不显。
一小山包处,第19号墩台残基,规格较高,条石为基,砖砌敌楼,然砖块大部分被剥蚀干净。
前面就是最后一处山顶,胜利就在眼前,心中不再紧张,疲惫渐消,欢愉充溢。
下行不远一上兵道,再前,垭口前又一上兵道。
近垭口前,一马面状墩台,第20号。
垭口处,一条简易便道将墙体对穿,墙体外侧多道石坎似与长城同时期建构,即为护坡之用,亦有拦马减缓来犯之敌快速冲锋的功效。
外侧有一处较高的大型护壁,费工费时,也不是一处墩台起到警戒防御之用,实难明白其真正的功效。
行至此,球霸和轻云偷懒顺小道而下,甩掉了最后一处山包,也甩掉了山顶最后一处敌楼墩台。
最后一坡,咬牙再上。不远,一上兵道,再前,第21号墩台残基,马面状。
前,第22号敌楼残基。
顶,石峰,端点处有石砌墩台,第23号。
此墩有人称之为鹰嘴楼,似山为雄鹰一般,山顶石崖如鹰头一样,而此墩光洁坚硬与鹰嘴吻合而得名,原址据称有残基一处,现在修复后倒感觉有点假。
此墩在长城资源调查中为平谷区长城段29号敌台(将军关段6号敌台),也称一座楼,调查时的历史现状为南北长10米,东西长12.3米,敌台高4.1米。
长城墙体爬上山顶后马上又折拐向下,一段长100余米的分支墙向北连接至鹰嘴楼,而今修复后的分支墙也是真假对错难辨之势。
快四点了,夕阳西斜,山崖金色一片,开始下山,一路皆为修复后的长城墙体。
一处马面,第24号墩台。
(7)
再行约500米,第25号墩台,马面状,外凸于墙垣。
前100余米处,第26号墩台。
再行300余米,陡坡陡墙让人腿脚极度疲劳,还要时时小心才能不在陡滑的墙顶面上滑跤、滚落。
第27号墩台,楼基石块巨大。
此处墙旁就有果林延伸至此,果林间有水泥机耕道,可通山下。真想跳下墙去,走小道下山,而不愿在硬邦邦的墙上没完没了地前行。
墙高三四米,两侧修复后光溜溜的,下不去,只得望路兴叹。
前行中,再遇一处墩台,第28号,墙体内侧。
过此楼后,向下就多为台阶路了,腿脚松快起来,心情也不再紧张,舒缓开来。
至村边,一较大的墩台,第29号。
墙体再前西行130米后,向南折拐90米,东西向筑将军关关城。
村口有村民执勤,禁止行人上山,但对下山之人也毫无办法。
来至将军关前,活动结束,从鹰嘴楼下行整整一个小时。
找了点资料,辑录在此:
将军关位于北京平谷区东北约40公里的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将军关又名将军石关,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隆庆三年(1569)又经边总戚继光重修。一称因建关前此谷口曾由都司将军把守,因此得名。又称因附近有块巨石,通称将军石,以石得名。距今将近600年。关口东部城墙至今犹存,有一敌楼,当地称之为“正北楼”,只残留高约6米的基座。将军关东侧山上长城,今多已倒塌,靠近关口处两侧的长城修筑坚固,石砌墙体至今仍保存较好。将军关向西为金山,因山势陡峭,没有修筑墙体,仅在金山山梁的二凹地有不足50米长的石墙,当地称为大坝墙。
该关隘口东西两面依山,中卫平川谷地,将军关石河常年不断,从北向南而流。山上植有松、柏和野生的椿、榆及灌木草丛。此关地处两山相峙的谷口,山峦重叠,长城蜿蜒山巅之上,谷口地势开阔无遮无障。形势险要,为要冲之地。关北8.5公里之兴隆县陡子峪,关南10公里直上营(又称将军营),东南10公里至彰作里关,西北15公里至黑水湾寨,关左右各建墩堡1座驻军戍守。东侧上岗上设关城一处,并列城楼3座,中高约4丈(约13米),左右次之,周长30丈(约100米)为砖石结构,楼分3层,上层有垛口,中空四壁有箭窗,底层驻兵戍守,有券门3个,高宽约1丈(约3米),可通骑往来。城下为屯兵营寨,明代设都司驻守,清代改由把总卫守。明初有位都司将军,曾登石布阵,打退过2000来犯之敌的3次进攻,大获全胜。明成化元年(1465)参将王杞曾在此石上刻“将军石”3字,以示纪念。城楼和墩堡、营寨早已拆毁,巨石尚存,字迹不清。
关城券洞前有文保碑两块,似有过度设置之嫌。一块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将军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二零零六年六月立”。另一块书“将军关
旁另竖一碑,白色大理石材面,正面书“将军关长城碑记 将军关长城为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万里长城北京市最东端,是市内唯一石长城,蜿蜒于山巅之上,峰峦叠翠。将军关则是北京东部第一重要关口,地处两山相峙之谷,地势险要,雄奇壮观,为要冲之地。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隆庆三年(1569年)又经蓟州总兵戚继光重修。关南侧有一天然柱形巨石,高7米,是守关将军点兵处和指挥台,名为将军石,故又称将军石关,作为[33亿]抢险修缮工程,北京市文物局投资134万元,于二〇〇二年八月工程启动,修缮4座敌台及500延长米墙体。 平谷区人民政府”。背面书“此项工程,由平谷区文化委员会组织实施,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勘察设计,北京城乡中昊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文物工程监督站监督。二〇〇四年六月竣工。同时,平谷区政府出资200万元,用于居民搬迁、整修周边环境,在村南建两层别墅式新村。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新时期的巨变,让悠久的历史文化载体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将军关新村融为一体,呈现京东绿谷又一耀耀生辉的明珠,特树碑以纪念。 二〇〇九年三月立”。
早下来的球霸和轻云不见影,左等右等不至,电话相询,原来下山进村后溜达已远,已离停车处800米开外。
五点多钟,启程回京,红彤彤的太阳正挂在西边,大地金黄一片。
难得这么早就往回赶,虽身疲腿酸,但心中激情荡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