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蔡树庵长城记略•20180106

标签:
图片文化长城历史旅游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蔡树庵长城记略·20180106
(1)
2017年的长城活动,三十余次,五十来天,时间虽然不短,但距离我的目标和愿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年岁渐大,腿脚渐僵,再不抓紧点,遗憾将会多多。
元旦几日,本计划随拐弯老李陕西北部三边长城一游,没承想临近日头因故取消了活动。临时准备跟虫虫走上一次冀东长城,最终也因参加人员相对较少而取消,三天假期,空度时光。
本周,青鸟再发活动,马水口西侧长城,让我心中激动无比。
马水口,也称马水城,位于涿鹿县南部山区,是张家口与保定的接壤处,古时是保定府与宣化府之分界地。以前曾属保定的涞水县,1961年划入张家口市涿鹿县。
这里山峰连绵,层峦迭嶂。群山连绵之间有几条孔道成为南北通行的便行之处,目前省道241和省道248就是沿这两条河劈山裂的沟谷而行。故此,在这两条古代和现代都是通道的地方,借地势山险之机,分别筑有重墙巨构,以为防守之枢。东为大龙门堡,西为马水口堡,两地东西相隔五六公里。但较为奇怪的是,这两条穿山孔道在其北侧五六公里处合为一体,如若在北侧建关设堡,可以一抵二。而为何不在北地设卡,许是北部难寻地势险峻之处吧。
马水口处,有小村多个,马水村、东关村、西关村等。正当关口处,关堡、套城多重,共同组成坚固的马水城。关城两侧城墙巨构分别向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延展,跃岭跨涧,分别长六七公里,最终没入高山群岭之中。据称这道长城本是战国时期燕国所建,明朝又经数次补修重建。
此地,虽长城景致独特和交通便捷,但所来之人无多,皆因周遭为敏感地区,登城爬山等多不被允许。
前段时间,青鸟组织活动,翻山越岭从东南方向的圣佛堂村、南山村一带上山,向西北方向而行,至马水城一线,行程顺利,未遇到任何意外情况,圆满完成东段长城一线活动。
有此经历鼓舞,今次青鸟再发活动,准备完成马水西北侧一段的长城行程。
振臂一挥,二十余人相应,然出乎领队意外的是,所雇一车竟是三十余座的大车,友情奉送舒适行旅,只是车大显眼,为行程增添一丝隐患。
一路行驶还算是顺利,G5转上G95,在河东镇下高速,从河东镇旁边的刘家沟村驶过,计划静悄悄地经河北村抵达三家台村附近寻路上山,从西北方向沿墙向东南方向而行,至马水村下山,完成此段长城。
行进中,谷深路窄,虽为简路石道,山间陋村矿区通行的便道,但竟然有摄影头架于路旁,心中顿时有种不祥的感觉。
果不然,不久后一辆骑士吉普迎面驶来,有公安下来拦车询问,不许再往前行。无奈,只得掉头回返,而这辆警车也忠诚并警惕地一路相随,一直礼送到我们离开了河东镇。
没有办法,今日只能作罢,领队欲带大家去往大龙门堡和龙门天关景区一游。其间,有九名队友结伴去往道旁不远的蔡树庵长城,我也随大家一起去往蔡树庵。
过河东镇,穿过一小段沟谷,来至东侧的241省道上,也就是马水东部的一个山谷孔道处。
南行五公里,过岔河村不远,即将进入一段陡峭、狭窄、弯曲的峡谷地带时,一条小岔道向东穿山越涧通向蔡树庵长城方向。
蔡树庵长城在涞水县蔡树庵村西,长约2公里,蜿蜒于丛山峻岭之脊,为明代内长城的一段。据介绍,这段长城虽不长,但形态完整,造型美观,结构精巧,御敌设施齐全,留存较好,犹如一条银色的长龙由南向北腾飞而去,非常雄伟壮观。
小队人虽不多,但老吴、蓝白、大安、四峰山、K2等一众人皆是多次长城活动中的队友,尤其是老吴,这已是他第三趟蔡树庵长城之旅了。
岔道口进山,山谷中一条窄路,但路况极佳,水泥铺道,似长蛇一般盘旋绕回,渐远渐升。
两侧,山高壁陡,石苞突兀,有石峡之奇观。
小道进山,串起几个小小的山村,半途有庄户涧村、蔡树庵村等。村极小,几乎人烟不见,只闻哀犬吠嚎几声。
谷中曾有小矿,不知是否为铁矿,今已荒废,有留守人员和狗,人不闻,狗不睬。
一路行还一路纳闷,这等偏僻落寂的山谷小村,人迹稀落,通村道路有必要修筑的如此高规格吗。显见道路修筑极度困难,开山凿石,平地拓路,非大力而不可为之。难不成这是一条战备道路,可别到头来人至尽头又被堵回去了。
还好,一路无虞,行三四公里,至蔡树庵村。一道山梁竖直似墙,根部掏凿出一洞,穿洞而过,竟有另外一番天地。
洞西侧,几户人家,老房、旧院、古树,更显清幽,更显凋敝。
道更窄,但仍为水泥铺就,行约一公里,至一处山沟前,沿沟而上即可至长城脚下。
道旁,沟口,竖一文保碑,正面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碑,大理石制作,碑身碑座俱佳,然时期似乎有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13年5月3日由国务院公布。
(2)
登山,上墙,一段壮美的长城展现在眼前。
山顶,山梁,平缓,多石少土,地表棵树不见,唯见荆棘几丛,杂草稀疏。冬日下,哀草遍野,枯黄一地。
一段石墙,长约2公里,沿山脊延展,南北方向,串起敌楼六处,马面墩台数个。
南向,墙体止于一处山包跟前,蓝白为求高视野,呈俯瞰状的拍摄效果,手脚并用爬上山顶,发现南侧对面山坡还有一小段的石墙。
从地形和影像上看,蔡树庵段长城有点奇怪。虽位处内长城的线路之上,但所在位置位于高山之巅,线路处和左右皆无可通行贯穿长城方向的通道、古路,长城修筑的必要性存疑。
从南端前望,整段长城一览无余,墙垣和敌楼的完整性皆佳。
前行,第1号敌楼,残损无踪,仅余楼基和其上的一堆烂砖碎瓦,还有南北两侧门洞的门柱石孤苦伶仃地矗立在那里,没有想到此处距离村庄山高路远,竟也难逃被扒皮抽筋的结局。
此地长城虽然不长,似乎也不是防御杀敌的主战场,但墙垣和敌楼修造规格和修造质量都非常高,第1号敌楼楼基外部还有一个长条石基砌筑的台座,可见当年修造的精心和重视。
敌楼两端,巨石高墙,六七米高,墙体外侧皆是用边、高在三四十公分的条石横竖交叉垒砌而成,石块表面虽不曾像敌楼基石那样打磨光洁,但也选择了平整一面在外侧,致使整个墙体形成相对平整、壮观的一面。
墙体石块略向内收分,尺度一致,使得墙体的外观极具壮观和艺术欣赏性。
一阵嗡嗡之声,蓝白撒出了小飞机猛拍佳景。
前,略下,一段山坳,正中处第2号敌楼,外探墙体墙体约10米,一小段墙体将其与主墙相联。
第2号敌楼,残,3*4规制,门洞位于东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西侧4箭窗,箭窗下各一下斜45度的射孔。东侧门洞和箭窗的基石、两侧柱石和顶部券石皆为整块石料打凿而成,除门洞两侧各有一块横置的门肩石外,两侧箭窗竟然也横置有窗肩石,长长的门肩石和窗肩石不单是增强了敌楼立面的建筑美感,同时也似钢筋铁骨一般增强了敌楼的建筑强度。敌楼四角还各有一粗壮的角柱石,其顶向两侧各担一根长长的横石条,分别顶住两侧的箭窗。在东侧门洞和箭窗上的券石还雕凿有花卉和边框,为冷寂肃杀的边关前线增添了一丝温馨。敌楼内四周回廊、中部中厅结构,平顶,顶全部塌失,回廊内壁也多有塌失。四壁箭窗内侧皆八字燕尾状,顶部南侧和西侧各一出水龙嘴,前端雕凿有嘴眼状。顶西北角有旗杆石。
敌楼门洞上有匾,匾失。
长城西侧800米处,一石砌烽火台。
(3)
继续前行,略微上升,连续两个高台石砌马面状墩台。
马面石条砌筑,较敌楼楼基条石为小,表层未经打磨。马面墩台上部似曾有小石碎石砌筑的御墙,多已塌毁不存。墙体内侧(东侧),与马面凸出部分错开,有小型支撑形马面建筑形式。
再上,第3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一下斜45度的射孔。门洞有双层门基石、门柱石、门肩石和门券顶,皆为整块石料打凿而成,而箭窗有窗柱石、窗肩石和窗券顶,无窗基石,且窗肩石较小。敌楼四角无角柱石,但敌楼地坪位置三层叠涩,上下两层方砖,中间一层圆弧。门洞的券顶上雕凿有简单云纹图案,简洁、美丽、极有一种大气和张度。敌楼内四周回廊、中部中厅结构,中厅平顶,顶全部塌失。回廊内壁也多有塌失,南北两侧各一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对应,东西两侧各二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中部箭窗对应。顶部南侧西端和北侧东端各一出水龙嘴,西北角有旗杆石。
敌楼两侧门洞上均有匾,皆失。
再前,第4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南北两侧东西两端下部各一射孔。门洞有双层门基石、门柱石、门肩石和门券顶,箭窗有窗柱石、窗肩石和窗券顶,敌楼四角无角柱石。敌楼地坪位置四层叠涩,一二三层外挑,四层内收,二层圆弧。敌楼内四周回廊、中部中厅结构,中厅平顶,顶全部塌失,回廊内壁也多有塌失。顶部南侧西端和北侧东端各一出水龙嘴,西北角有旗杆石。
敌楼两侧门洞上均有匾,皆失。
(4)
山势缓缓升高,前面来至第5号敌楼前。
第5号敌楼南侧,似有一小型马面,塌垮。另,敌楼南端的墙体较宽大,而再下的墙体则窄小一段。
第5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各一射孔,箭窗内侧燕尾八字结构。门洞有条石门基石、门柱石和门肩石,但无石质券顶,箭窗四周亦无石条石块,敌楼四角无角柱石。敌楼地坪位置三层装饰性腰线,上下两层平砖挑出,中部一层平砖棱角对外。敌楼内四周回廊、中部中厅结构,中厅较小,四角竖立木撑顶,平顶,顶全部塌失,四壁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顶部西北角有旗杆石。
敌楼两侧门洞上均有匾,皆失。
三女将,色各一,呈红黄蓝交通指示灯组合,把门。
(5)
两点半,时间尚早,但天空渐有灰云、乌云,小风习习,略感寒冷。
继续向上,最后一处敌楼。
第6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箭窗下部各一下斜45度的小射孔,箭窗内侧燕尾八字结构。门洞和南北两侧的箭窗皆有石质基石、柱石、肩石和券顶,敌楼四角无角柱石。敌楼楼基条石和砖墙之间一层石质腰线,圆弧状,极具美感。敌楼内四周回廊、中部中厅结构,中厅较小,四角竖立木撑顶,平顶,顶全部塌失,南北两壁各一券洞分别与门洞对应,东西两壁各二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中部两箭窗对应。顶部西南角有旗杆石。
敌楼两侧门洞上有匾,皆失。
敌楼外南侧一小型碑座。
出敌楼继续北上,约200米至顶,墙已渐破渐残渐陋,人也渐疲渐累渐馁,遂返身回撤下山。
同行九人,此刻岔分三队,各奔后程。老吴蓝白和四峰山三人意犹未绝,继续向上,登顶前探;另三人则顺墙体原路回返;再三人,内侧山脊,伴墙而下。
再行六七公里,至岔道口,时至五时,天已渐黑,寒冷来袭。
和青鸟联系,知其改行白家口长城,那也是一处敏感地带,但居然让他们玩了个痛快。
青鸟队,习惯于摸黑下山,天全黑之时,还有人点灯夜行。
小队人耐不住寒冷,躲进一个休闲山庄看门人的房间取暖。
晚六点半,车至,大队人马开始回程。
又两个来小时,顺利回到北京,结束了新年第一次活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