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白羊峪至马井子长城记略•20170604
标签:
长城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白羊峪至马井子长城记略·20170604
(1)
周六一天,激情长城,搞的大伙筋疲力尽,故周日的穿越活动,竟少有人响应,坚决者仅四人。
我犹豫再三,设想了几个方案。第一,休息一夜再看,若第二天一早起来觉得腿脚还行,就跟上一起走走。第二,走上两个小时,然后独自一人原路返回,两边都不耽搁。第三,向前走,觉得困难的时候下撤,进村找车或沿公路走回。
是夜,仍处兴奋之中,睡眠不足,听老吴欢快的鼾声,也幻想着自己能加入其中,最终在迷迷瞪瞪之中,漂浮于大山之中、长城之上。
早四时左右,鸡未打鸣、狗未狂吠,一行几人起床。起来活动了几下,感觉腿脚还算利落,遂决定跟上队伍出发。
头天晚上的大餐还未能消化掉,所以只喝了点面条汤汤。汲取昨日的教训,准备了五瓶水的量,但事实证明,仍是有点偏少,好在一路节约使用、有效分配,最终一口用在了下山后的公路边。
五时不到,众人还都在睡梦中,穿越小队出发。小川叶、老吴、老彭、小虫虫,看着都是一些什么人哪,都是能在山上飞起来的驴,跟在他们的后面也只能咬牙了。好在大伙还比较友善,比较照顾,没有将我一人落在荒山野岭之上。
茱萸大哥也一路同行,上山去拍摄清晨的长城景象,真是一个勤奋的摄影人。
农家院出来,直接从崖壁处的一条小路上爬,经过大大小小多个狗笼,笼中凶猛的大狗小狗一起发出吓人的狂叫之声。
崖壁之上就是长城石墙,三四十米的陡崖完全能作为天险将敌人拦截在山下,再筑一段墙实无大用。
此段城墙南北向,南端两敌楼残基,分别为今日之第1号敌楼和第2号敌楼。
1号敌楼处,有小戍堡,与沟谷东侧的一处小堡遥相呼应,也有人称其为“谎城”,这从字面上难以理解。
白羊峪关口处有白羊河自北向南流过,劈开一道山口成为通道,今仍是一条南北的重要通道。
上墙后北行,长城折拐处,第3号敌楼残基。长城自此开始向西北方向伸展。
清晨五时,东方的阳光初生,大地一片薄雾,略有水汽蒸腾之像。
因此处坡缓村近,故此长城损毁也比较严重,敌楼和城墙两侧的砌砖,多已被拆掉扒光。虽如此,但长城的雄壮和壮美仍是难掩,仍能在默默的对望中展现出来。
白羊河东侧,长城以“之”字形盘旋而上,大气、洒脱、飘逸、灵动,有王者之风范,并在其后的山巅上跳跃远去。
伴着太阳的升起,我们也在逐级而上。
第4号敌楼,残基一处。
第5号敌楼,残基一处。
过第5号敌楼,向下,垭口处,第6号敌楼残基。
复上,第7号敌楼,残。敌楼前,一券洞上兵口。
第7好敌楼虽残损严重,顶塌,墙面多失,但从残存部分仍能观察出此楼在建筑形态上的特殊性,箭窗小巧玲珑,似射孔一般,呈“品”字状排列。
再上,又一券洞上兵口。
随着山势的增高,墙体逐渐完整起来,双侧垛口、雷石口、石块腰线等多现。
第8号敌楼,外凸于墙垣,规模较小,然大名鼎鼎,此为神威楼。
神威楼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所指挥哨所,人字坡顶略带弧面,西墙开券门,门顶有匾,前几年楼匾被人盗下,但未能带走,已经损毁成几块,后被收在了白羊峪村村委会中,这次他们去看时被告知已经被文物局收走。据介绍,门额上所嵌石匾上有阴刻楷书“神威楼”三个大字,左上款“游击将军张世忠题”,右下款“万历丙申仲夏吉立”。在门券对面宇墙上砌有影壁,下有须弥座,镶嵌一块记事碑。楼内南北向纵券顶结构,东南西三面墙上呈“品”字形排列三箭窗,上部箭窗为实,下部两箭窗为暗,两暗窗各布一雷石孔。整个神威楼尽管除门窗外没用一根木头,没铺一片瓦,但砖制的仿木结构惟妙惟肖,并且增加了敌楼的坚固程度。城墙腰线与神威楼腰线连成一体,增添了其建筑审美情趣。
神威楼北,一上兵道。










再上,第9号敌楼,3*4规制,残,平顶,顶失。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2开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部分箭窗为里大外小的建筑形式。
敌楼南侧一上兵道。
再前,第10号墩台,石砌,马面状,较小。
前,第11号敌楼,完整,长条状,2*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紧靠门洞一侧,东西两侧各2箭窗,北侧?箭窗。门洞离地较高,有栓挂软梯的龙首,门楣石质,下圆上方。此楼最奇特的就是箭窗皆方形,且门洞和箭窗上都有横置石条。
继续上行,一石块垒砌的墩台,为第12号。
上,小山顶,第13号敌楼,残,远观似一兔头,两个耳朵竖起来。此楼与11号楼相仿,方形箭窗,顶置石条。
(3)
继续前行,缓缓而上,石墙变窄,规格降低。
长城上石块,坚硬,似火山沉积岩,其上花纹、形态等都比较特别,倘若精选并打磨,可为较好的工艺品。
第14号敌楼,形制有些特殊,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偏南,南端1箭窗,北端1箭窗,未能形成对称格式,南侧呈“品”字状上1下2三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北端箭窗对应,通廊间隔墙开三券洞南北互通,北侧塌垮。南侧箭窗处各一蹬道上顶,中部两储物小券龛。据说这种在楼内四周设有很多壁厨,多属典型的“指挥部会议室”。
再前,爬一段石崖,上到山巅,一堆石块,堆成圆锥状,有早期烽墩特质,是为第15号墩。
前,长城石墙在高山隆脊之上蜿蜒前行,行走逐渐不便,但此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俱佳,估计坚持走下来问题不大。
向下,垭口处,第16号敌楼,2*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1箭窗,南侧东西两端各1箭窗,北侧塌圮,估计应为3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通廊间隔墙开三券洞南北互通。南侧内中部地面一券龛。箭窗处有蹬道上顶,顶铺房仅余南墙。
墙上石块上行走,甚觉不便,一步步谨慎地紧盯脚下,摇摇晃晃而行。









(4)
墙体渐成北偏西方向。
一山包上,第17号敌楼,残,仅余西墙南端和西南角部,高耸,西侧两箭窗可见。
前,略向下行,第18号敌楼,完整,2*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侧4箭窗,西侧2箭窗,偏向两端。敌楼内南北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隔墙开三券洞东西互通。西侧内中部地面二券龛,隔墙券洞间东西两侧地面各二券龛。箭窗处有蹬道上顶。
过此楼墙体前行一段抵山崖,崖旁有小道攀升上顶。
上顶后墙体断断续续,抵一山包处的第19号敌楼。
第19号敌楼,完整,2*3规制。门洞位于西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2箭窗,东侧3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隔墙开四券洞,其中三个东西互通,另一为登顶梯道。
再前,多灌木,但多无刺,行走不受影响,而下行时还可作为援手。
行了大段的石墙,忽遇一段砖墙,完好,双侧垛墙,大喜。
这段砖墙比较奇怪,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可能是过去长城修筑时分段施工,而这一段的工头快马加鞭先行完成。
砖砌长城中虽因积土更多,植被更加茂盛,但因走的人也不少,形成小道,倒也行之不难,远较乱石堆上要舒服很多。
此段墙有多处上兵道,还有记事匾框。
正心花怒放间,砖墙戛然而止,再上石墙。
前,山崖边,第20号敌楼,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东南北三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开二券洞,南侧西端箭窗处有蹬道上顶。
此楼亦有特别之处,就是墙面上多处横置石条,即为加固,也为美观装饰之用吧。
出敌楼,略上至顶,有石堆,为第21号墩
复下,山脊鞍部处,第22号敌楼,完整,2*3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东侧2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门洞离地较高,故未探究敌楼内部结构。不觉遗憾,反倒有种释然的感觉,节省时间往前快追几个同伴。
沿山脊北偏西而行,东侧陡崖绝壁,西侧略缓,此地修筑城墙敌楼似有耗糜过度之嫌。
过22楼逐级上行,顶处有石堆,第23号台。前不远,第24号敌楼。
第24号敌楼,完整,立于高山之巅,砖体颜色偏黄,更显其古朴沧桑之态。2*3规制,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1箭窗,北侧2箭窗,东西两侧各3箭窗。门洞离地较高,未进楼。
过此楼,长城折拐向西,下大坡后再爬上高高的山顶,看的我头皮直发麻。好在此刻时间才八点过,时间比较富裕。
向西,下坡,石尖上跳舞,一会功夫脚趾头疼的要命。
第25号敌楼,相对完整,3*4规制,门洞位于东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西侧墙面中部塌圮。敌楼内门洞离地较高,未进楼,从塌垮部位观察似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南部通廊较宽,北部通廊较窄。
过敌楼前行百米后折拐向北偏西方向。
继续向下至垭口,垭口处第26号敌楼残基。
后来从GE上观察,这里似应为整个穿越段长城的一处低点,可下撤。向东下撤可至二拨子西沟,然后沿公路可回白羊峪村。从西侧可下撤至小关村(小关堡城),从长城拐弯处顺山脊似乎也行。
此垭口也为一处通关之所,为五重安关,山下有五重安营。
过垭口,略上,第27号敌楼残迹。
再上,第28号敌楼,相对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西北角有蹬道上顶。









(5)
再上,第29号敌楼,2*5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西侧正中1门洞,两端各2箭窗。楼残,顶失,东侧和南侧西端塌失。此楼似平顶结构,与山下的11号和13号敌楼相似,箭窗方形,且门洞和箭窗上方均置横石条。敌楼门洞离地较高,西侧门洞门柱石下两边各一龙首伸出,用以悬挂绳梯。
继续上行,至一敌楼处。
第30号敌楼,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西侧南端,北端1箭窗,其余各侧各2箭窗。敌楼内东西向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向对开两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箭窗对应,通廊较宽敞。楼顶各侧有雷石穴道。
才进楼,老吴都已经抽完烟吃完饭了,拍拍屁股继续向前。不敢多呆,气还没有喘匀就赶紧向前奔去。
一路下坡后复又再行向上,真让我快崩溃了。
前,继续缓缓而上,快至顶时毅然从山腰绕行而过,舍弃山顶处的堆石墩,节省点时间和体力。
第31号墩,乱石堆聚。
第32号墩,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1箭窗,东西北三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通廊间东西向对开两券洞,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西侧通廊东侧中部有蹬道上顶。
此楼门洞门楣石件比较特别,既不是圆券形,也不是下圆上方之形,而是下圆上梯形的形式。
前,山梁陡脊,让人有点胆怯。
向前,经过一段犬齿交错的山脊,来至第33号敌楼前。
第33敌楼,完整,纤瘦细高。2*2规制,与32号敌楼相似,门洞位于南侧西端,东端1箭窗,东西北三侧各2箭窗。门洞较高,未进。
(6)
前,略下后再上,一石堆墩,34号。
再行一下一上,最高点处,一石堆墩,35号。此处为整个穿越长城的最高点,海拔约640米。
前,基本再无高点,但山绵绵、墙不绝、楼层叠,哪里还是个头哇!
向下,陡坡至垭口,再昂头向上。
第36号墩,残,东侧和北侧塌失较多,顶失近半。2*2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西端,东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2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向对开两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门洞和箭窗对应。西侧南端有蹬道上顶。
再前,墙体内侧有石台,第37号墩。
前,一垭口,垭口处有墩台残迹,第38号墩。
向上,至顶,第39号敌楼。
此楼略怪,第一不再山顶处,第二门洞和箭窗的几何形式别扭。
第39号敌楼,完整,3*2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偏西,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2箭窗。敌楼内南北向二纵券顶通廊结构。西南端有蹬道上顶。
前,最高处,第40号敌楼,完整,2*2规制,门洞位于北侧西端,东端1箭窗,东南西三侧各2箭窗。敌楼内东西向二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的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开三券洞,西端就券洞间有蹬道上顶。
往前看,一个细瘦细瘦的敌楼耸立山巅,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墙面布满裂隙,就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满脸的皱褶一般。
第41号敌楼,完整,3*4规制。南侧门洞位于西端,东端2箭窗,北侧门洞位于西端,东端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
此楼处,似有可能沿山脊下撤。
向前,本有小道,但着急未寻到,翻小陡崖而下。
前,见有一低矮的垭口,估计行程到头,心中坦然起来。
垭口处,第42号敌楼,2*2规制。
前面的小川叶、老吴、老彭等都已在此等候多时,聚齐人员,开始下撤,此时时间为十二点十分。
此刻,已经感觉精疲力竭,再也无力前行了,唯下撤回程能为我续命。
下撤无路,小川叶挥棒在前面开路,硬生生在陡坡上开出一条小道。
顺沟而下,当年为防止山洪泥石流冲毁山脚的村庄和耕地,山沟中建起了一道道的拦洪坝,各坝长十余米,宽五六米,大块的山石垫砌,也是一项极其费时费力的工程。
下行同样不易,整两个小时,方至山脚一条公路上。
与虫虫联系,知这条路大巴行驶困难,还需再出来才能搭上车。
南行至马井子村,半道从路边摆摊的老农处买了几个冻梨,冰冻似铁,用手捂一会,即可啃咬。结果觉得比冰棍还好吃,除了果棍没有吃外,连皮带核全部消灭,立马精神百倍。
村中寻一电动小车,两趟将我们五人拉至数公里外的大路上,虫虫的大巴车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疲惫的五人得到了炸酱面、冰啤酒的款待,更有好人没谱为我带来了2升大瓶的冰可乐。回程的四个小时路途中,一大瓶的可乐消失了。
三点四十,启程回京,愉快的两天冀东长城活动结束了。










(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