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涞源边根梁至湖海长城记略·20170325

标签:
长城人文摄影图片文化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涞源边根梁至湖海长城记略·20170325
(1)
本周,天气原因,群里原定的活动取消。
周五晚,心有不甘,掐指算天,觉得涞源方向应该问题不大,遂赶紧在虫虫那里寻了一座,搭车结伴奔涞源边根梁一线长城而去。
边根梁长城,知名度较高,多年来竟未能一睹芳颜,这次终于逮住机会了。
去年4月下旬,品味组织了一次活动,计划是从山尖洼和边根梁东侧的黄草安口对穿,结果拐弯等几人在黄草安口登城观楼,向山尖洼方向行进困难,而品味等几人则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仅仅登上一处垭口,看到一个敌楼残基,走了一条惊险无比的线路,灌木丛中开辟出了好几条小道,也没法和拐弯他们会合。很无奈的是我也在这一小队中,爬山涉险一天,黄草安六楼未见,边根梁方向更是一眼也没有瞧见。去年11月底,虫虫长城队一次活动,湖海村往白石关方向,也因为中间有山峰遮挡,看不见边根梁方向的长城和敌楼。
本周有几天阴雨,据说涞源山上哗哗飘起大雪。
周六,晴好,虫虫再次聚齐80多号人,两辆大巴浩浩荡荡开奔涞源而去。
一路欢快,但隐隐约约有种担忧。
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薄雾弥漫,车行也时而快捷,时而缓慢。
终于在还没有出北京的广绿庄道口,所有车辆统统被导下高速,雾大封路,而此刻阳光普照大地,万里无云,一丝丝的雾气也没有。
前面就是拒马河,跨过河就进入了河北境内。
无奈,下道,过房山区张坊镇,上232省道,一路向西南方向直奔易县。
一路上再也未见雾气升腾,至易县县城西南角的张石高速上道口,虽也见到有车在高速上跑,但这里仍是封关。
无奈,掉头上112国道,著名的京环线,向西跨紫荆关到涞源。本来在紫荆关仍有口可上京张高速,但似乎同样未开行,只得一路国道西行。涞源东辛庄接上108国道后,沿此道一直行至石门村东,拒马河边上。
紫荆关大小堡城嵌套,西侧5公里小盘石村有旧堡,旁拒马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80米,一多半在山坡上,南端东西对开堡门。
石门村,文如其名,拒马河畔,南北两山包对夹,形成一处石门,天生一道险阻。北侧山包似平地隆起一般,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70米,风水景观不错。现今,拒马河畔,拦水为坝,蓄水造景,周边房地产开发轰轰烈烈,新城在即。
停车处,已经定好了12辆小面,把大伙送进沟去,沿途经过了南屯村、大炉沟村、上沟村、边根梁村,一直到小面都无法再行之处。
下车,回头见这辆小面车牌为986BJ,看样子跟北京就是有缘呀。
涞源长城,内长城组成部分,东北——西南方向走向,以浮图峪为界,两部分山形地势略有不同。北段,虽山岭绵绵,但山势不高,尤其是相对高差不是很大,沟沟壑壑不显,长城离两边的村镇也不是很远;南段,涞源小盆地边沿,山势陡峭,有拔地而起之态势,故峰峰岭岭相联、沟沟壑壑成排,山高沟长是这段地形山貌之特征,上山登城皆需要找对山沟,并沿沟而行多在六七公里以上。
南段长城主要有以下几个山沟,108国道上的三甲村进山,马圈村东侧一沟,至亚家庄村,可上孟良城,并可向浮图峪方向前行,长城尽头可东下杨家庄,也可西下孤山村;马圈村西侧一条沟,有曹家庄村、大台村,可上黄草安口,并能上黄草安长城上的六个敌楼和相应的墙段,并可沿坡脊经芦子沟口上到边根梁长城上;若走大炉沟村、上沟村、边根梁村山沟,可上边根梁长城;走杜村、张家庄村、代家庙村、湖海村这条沟,到湖海村后又分东中西三沟,东侧一沟上湖海村东山长城,有多段墙体,七处敌楼,而中段一沟中仅有短墙和石台,西侧一沟主要是西行一段至白石口关的长城;而再西的一条山沟,途径经下庄村、上庄村、大台沟村,进抵鹰鸽岭口关;再西则是大关口,白石口关,里外多层关口防护;最西侧就是207国道所穿过的插箭岭关了;而白石口关和插箭岭关之间还有一处小关口,白石山景区的金水门。
下车,时间已至12点45分,正午已过,在车上时就已经垫了点东西,所以下车后不待集合拍照,大伙呼啦一下全部钻进了山沟,抓紧时间上山。
前两天的飘雪还未全部消融,尤其背阴处,遮路盖草,为登山凭添了许多困难。
正午一过,天转阴,天空中的白云隐遁,乌云渐起,山风呼啸,刮起漫天雪花。
寒风刺骨,生生将爬山热汗都倒逼回去,一步一滑,慢慢地来到了长城边上。
边根梁长城,石墙,花岗岩砌筑,高大雄壮,塌垮严重。
山顶处,平缓,城墙沿缓脊向南偏西方向延展,敌楼密集,大致70-120米一处敌楼。
登城处,前面有两敌楼。
第1号敌楼,山巅处,东西北三面陡坡,南侧与长城相联,残,上部失。南侧正中一门洞,整石雕凿券门门楣,西端一箭窗。西侧无箭窗,东侧和北侧似乎也无箭窗一般。甚怪。有匾框,无匾。
此楼为在山巅修筑一台,条石砌基,高五六层条石。其上,再起敌楼。
此楼立于险峰之上,前无墙体,东侧陡坡下为黄草安口(关)。
西南方向80米,一敌楼,第2号。
第2号敌楼,2*4规制,顶东南角和西南角塌垮成洞。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端,整石雕凿券门门楣,西端各1箭窗,西侧4箭窗,东侧无箭窗。有匾框,无匾。
(2)
东侧,隔沟,一条长城似巨龙般昂首向上,串起敌楼数个,那是黄草安口上行的一段长城,六个敌楼,一处关口,上行第四合第五敌楼间,沿山脊有比较简陋的石墙与边根梁长城相联,形成前有黄草安口、后有芦子沟口的环状长城防御线。
山顶,风更猛烈,冻手冻脚,遂赶紧将所有衣物穿挂上,翻出一顶线帽戴上,顿感身心皆暖融融,眼前的景致竟也明媚起来。
第3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有匾框,无匾。敌楼内回字形围廊结构,中厅东西向横券顶结构,四壁中各一券洞与回廊相通。
过敌楼,略微偏下,鞍部第4号敌楼。
第4号敌楼, 2*3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东部,西部各1箭窗,顶塌失,填实敌楼内部空间。
略上,第5号敌楼,楼座上十层条石砌基,其上近三十层平砖的楼基,如此高耸的敌楼可惜上部被拆毁的干干净净。很奇怪此处高山、距村庄很远,为啥被损毁的如此厉害。
敌楼东侧有矮墙墙垣断续向东,与黄草安长城墙体相联,只是雪中不甚显著,未能注意。
一段花石墙,外侧一人来高的宇墙留存,垛墙垛口就似音符一般上下跳跃,在风雪中奏出激昂的乐曲。
前,墙旁竖一孤石,四五米高,与长城亲密相依,数百年来默默无语,不离不弃。
一段弧状墙体后,来至第6号敌楼,此段长城为边根梁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山体陡峻,墙体也多齐整,高愈四五米,墙基大石,垛墙小石。
第6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南北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东西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有匾框,无匾。敌楼内回字形围廊结构,大中厅,顶塌。
(3)
前,低洼处,第7号敌楼,残,东墙倾覆,其余各墙面皆不成型,非大力难以损毁成这般模样。
敌楼旁侧,地势比较平缓,据说长城猛将每年都要组织一帮人来此扎营,喝啤酒吃烤肉涮锅唱歌,激情派对,已成传统。
再前,垭口处,第8号敌楼,4*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3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有匾框,无匾。敌楼内南北两侧横券顶通廊结构,分别与东西两侧南北端的门洞和箭窗对应。中部通廊似平顶,较宽,分别与东西两侧中部的两个箭窗对应。通廊间各对开四券洞,分别与南北两侧4箭窗对应。中部通廊顶失,北侧通廊顶及北墙塌失。
塌失后敌楼中厅北墙三券洞并列,手挽手,似并列的兵士一般。
长城外侧,一条壕沟与城墙平行,墙拐沟拐、墙行沟行,为长城前的第一道防线。
向上,小山包上,第9号敌楼,残。
看看山,看看天,一咬牙一跺脚,不去了,从山坡上绕行而过,省点体力吧。
墙上山后,过敌楼折拐一角后下山,至第10号敌楼。
(4)
第10号敌楼,4*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3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有匾框,无匾。敌楼内顶全部塌失,像伸向天空的巨手被截掉了指端一般,残像难睹。
缓缓而下,至第11号敌楼,4*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3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敌楼内顶全部塌失,隔墙均失,但其结构与第8号底楼完全一样,为东西向横券顶通廊结构,南北两侧通廊较窄,中部通廊较宽,东西两端各对应两个箭窗。
再前,缓下,第12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敌楼内回字形中厅结构,顶全部塌失。
GE上观察,敌楼南侧地面有围圈痕迹,似圈羊之所,白雪覆盖下痕迹不见。
(5)
前70米垭口处,第13号敌楼,与12号敌楼形制应完全一样,残基一处。
此垭口为歪嘴岭口,有下山小道,沿沟而出也可至边根梁村。
敌楼前,一堆不成型的石垄前伸抵达山崖石壁处,而石壁高处,有石砌的一处台子,山下看不真切,拍张照片回来后放大确认,此为第14号楼,似还有残墙小段。
另见一红衣之人,攀岩登壁,直上高崖之上,虽眼神不好使看不真切,但猜想只可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川叶啦。
至此,前段长城结束,余下一段山险墙,峰尖似刀刃一般。
山峰南侧,有小道逐级而上。
坡陡、路滑、踉跄若干次,惊险无比。
满手泥浆,鞋已全湿,一步步下去都能感觉到湿水在脚趾头缝之间来回挤压、流淌,渐渐感到脚有快要冻僵的感觉。
一上一下来来回回好几次,渐次升高。在感到快坚持不住的时候,终于上到最后一处垭口,前再无上升,而是逐峰下降。
略一松懈,一个屁墩,顿时热汗瞬间变成冷汗。
向前向前向前,不怕摔不怕刮,抓住树搂住草,向着墙奔向楼,抓紧时间奔下山。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四点四十五分,一小时之内必须要下到山下,这样的天气摸黑下山可是太危险了。
下至山梁,第15号敌楼现。
第15号敌楼,3*4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2箭窗,南北两侧各4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有匾框,无匾。敌楼内回字形中厅结构,中厅东西向横券顶结构,四壁各一券洞与四周回廊相通,东侧券洞南侧有蹬道上顶。顶多处塌失,西侧和北侧墙面多塌圮,东南角和西南角处有松树生长。
向下,路难行,城墙成一堆石头,白雪覆盖,底下坑坑洼洼,只得战战兢兢而行。
太阳时隐时现,也顾不上观景拍照了,胡乱捏吧几张,紧盯脚下,快快下山。
(6)
第16号敌楼,东墙留存,门洞位于南端,北端2箭窗,南墙、西墙和北墙不存,中厅存,顶多不存。
第17号敌楼,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中部,两端各1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敌楼内似东西向横券顶通廊结构,中部和北侧全部塌失。此楼之特点就是高耸,箭窗顶部距顶部外檐有三米的距离。
再前,第18号敌楼,仅存南墙,三箭窗,其余部分皆失,似长城哭泣的泪珠一般。
南侧六七百米外山梁上,有石墙一道,断续,此为两双环并置的长城防御线东侧的一处环线。
(7)
继续下行,第19号敌楼,残毁不成模样,南侧有形,北侧塌毁填实,踏楼而过。
再前,一段完整的墙体,墙面陡斜,外侧宇墙完整,似阶梯一般,平竖有序。墙上的射孔方方正正,似石墙的眼睛一般。
积雪融化,和泥尘搅拌在一起而致使路面湿滑,两脚感觉无根一般,唯有脚蹬钉爪的墙友能挺胸昂头踏步而下。
至山坳垭口处,第20号敌楼,3*3规制,门洞位于东西两侧南端,北端各2箭窗,南北两侧各3箭窗。门洞为砖砌券顶,有匾框,无匾。敌楼内似东西向横券顶通廊结构,中部和北侧全部塌失。
敌楼西侧20米一段石墙直顶一尖尖的山峰石崖处,绕过石峰,长城岔分两股,一条继续西行,下山进沟,另一北偏西顺山梁而下。
此时时间已至五点四十五分,天发暗,太阳即将落山。心略安,长城到头,开始下山撤离了。
沿山坡下行至山沟,跌跌撞撞,晃晃悠悠,万幸没有滑跤。
遇两条长城石墙,第一条为主线长城,石垄状,山间道路横过。第二条在沟谷东侧,相距三四百米。
此沟曾作为采石采矿之地,采场形成竖直石壁三四十米,还有一些坑巷。
至沟口,回望,山腰上一处3*3较完整的敌楼,听说不会拐弯不忍落下此楼,终于拐弯一次专程拜望此楼。
至湖海村路旁,已有近30人已经搭乘小面包出山,此处还剩20来人等候。
小面来,趋前上车,20分钟后至207国道处的大巴车旁。
七点左右,首辆大巴装满四十来号人后先行回程。此刻,天擦黑,人无声,车行平稳向家的方向奔驰。
晚九点半左右,抵达五棵松第一站,下车后感觉腿都打不了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