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2016-12-06 14:16:14)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1

山西宁武阳方口长城,已计划了许久的地方,终于得愿以偿。

国庆七天的晋蒙陕长城寻梦活动,计划在最后一天走走阳方口长城,头天冒雨疾行数百公里,始终未能脱离雨区,下午行至阳方口的时候,小雨仍是绵绵不绝地飘落。计划中的扎营也因为有雨而遍寻不到能遮风避雨之所,无奈中只能“破戒”寻一新苑宾馆住下,哪成想当日此地还停电,暗黑湿冷,加上周围的小饭馆也因为停电而不再开业。思量再三,觉得此地今日犯煞,天不留客,流水落花,赶紧整装再奔广武而去。

今次,品味掐指算来,京城雾霾肆虐,阳方口将艳阳普照,带领一众墙友,再奔阳方口而来。

周五晚,品味、拐弯各驾一车,分别载上老吴、老黄、云天以及秋月、国宝和老丁,驶离北京,奔向山西,奔向宁武阳方口。

半夜,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东侧不远处的盛苑宾馆,这也是以前活动时曾住宿过的宾馆,搞价后三人间70元,标间60元。

周六早7点离开应县,九点不到即来到了阳方口。

阳方口位于宁武县城北约12公里,自古通衢要地,故历朝历代均设有重兵把守关口。传宋时因杨家将驻防于此关口,所以简称杨防口,后逐渐简化为阳方口。现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大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宁苛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

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在此设关建堡,万历四年(1576)增修,为明长城山西关隘之一,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

阳方口也有九牛口之称,盖因长城在此过恢河时,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踪迹不见。

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周1公里左右,现存有北门、南门、北墙、西墙、南墙的部分残迹。

阳方口镇区中因住宅建设和工矿建设已将长城破坏的七零八落,特别是东部南北向的铁路和道路建设,更是将长城墙垣剖切成多段。厂区的粉尘和煤灰,将残省的一点点墙垣扮成了黑土疙疸。

从简单了解的情况看,铁路线两端都残余有部分墙垣,东侧比较完整,墙垣南侧为袁家窑村,北侧为厂区库房,围墙正好铺设在残墙上。现厂区库房等均已荒废,荒草遍地,破砖烂瓦等垃圾与长城为伴,让世界文化遗产颜面扫地,尊严无存。

从袁家窑村处上墙,往东,离开村镇工矿道路,长城逐渐完整。

据介绍,因为当年此段长城曾作为油库的界墙,所以无形中得以保全,

沿墙西行,至最西头,再前无法行走,有村民在墙垣上开洞筑房,再前因树枝茂密、场地荒芜,未见有完整墩台,但分析应有1-2处。

所见第一处开始编号,为第1号墩台,仅余楼基,外层砖砌完整。

2号墩台,东距第1号仅百米,同样仅余砖砌台基,敌楼上部似被 “斩首”般消失的无影无踪,且不留一点痕迹,就好似根本不存在敌楼一般。

3号墩台,较完整,包砖皆存。3*3规制,外凸于墙垣外,门洞位于南侧正中,两端各1暗箭窗(内有箭窗兵洞,外无箭窗开口),东西北三侧各3箭窗。门顶有仿木门楼砖雕装饰,精美,楼匾失。敌楼内回字形券顶结构,中部实心无厅,西北角回廊外沿有蹬道上顶。顶部垛墙失,东西两侧各一出水龙嘴。

北侧70余米,厂区围墙外,一烽火台,残,为第4号,长城资源调查中为袁家窑烽火台。

5号墩台,仅余砖砌台基。

6号墩台,相对完整,包砖皆存。3*3规制,外凸于墙垣外,门洞位于南侧正中,两端各1暗箭窗,东西北三侧各3箭窗。门顶有仿木门楼砖雕装饰,残,所余甚少,楼匾失。敌楼内回字形券顶结构,中厅东西向横券顶结构,四壁中部各一券洞与四周回廊相通。东侧中部顶塌失出一圆弧状。

7号墩台,仅余台基,外皮覆砖亦不存,上建一间小砖屋。

再前,有油库围墙,城墙上也竖有一段,但已被凿挖出一窟窿,进出随意,厂区油库早已废弃,空寂荒凉。

废弃的场地中有六个地堡状的半地下库仓,开口均西向,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圆形,直径在20米左右,穹窿顶,顶开多个圆形通气孔。现库仓中空空荡荡,往日辉煌和壮观不再。

昔日的工业建筑,今可为工业建筑遗产,若能适度整治,再行利用,也是一种保护利用之途,可将工业文明的遗产传承下去。

油库据说是当年为部队装甲车囤放柴油的。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2

阳方口一带长城的特点就是敌楼墩台密布,平均一百米出头既有一处,似马面一般,外凸于墙垣。除了上述几处敌楼墩台外,往后的墩台绝大多数呈细条状,难辨原型如此还是后来包砖被扒走后塌失或被挖掘而成。从完好的敌楼来看,这里所建敌楼形制形态大致相当,均为粗壮低矮形,外观敦实质朴。

长城资源调查中,仅将敌楼完整的3号敌楼和6号敌楼登记在案,分别命名为阳方口2号敌台和阳方口1号敌台,而对其余残楼则未予以登录,似不妥。

北侧,有新建的北辛窑矿工业区,现代化的建筑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时间约在四五年前,通过照片看,厂区北侧边界在建设时似乎是利用地形地貌和平整场地的废土,堆砌了一道土墙,高度在5米左右。

前,第8、第9和第10墩皆为土墩,往后也再也见不到包砖的敌楼第台了。

一条公路从长城穿过,此处在袁家窑关,一小堡,边长25米,墙内侧,贴墙而建。小堡处,第11号墩台。

缺口处,竖一文保碑,正面上书“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遗址(阳方口段)  陕西省1986818日公布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向东南至袁家窑村东北1千米的断崖处,向西北至恢河东岸。城墙中线两侧各向外20米。烽火台敌台台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外再向四周延伸200米。”

过此豁口,长城折向东偏南方向,墙内侧伴有一条长逾2.5公里的深沟巨涧,此沟最宽处约有五六十米,深也在五六十米左右,已成天然险阻。

 

17号墩台处,外侧残余两角柱,似小土塔一般,极具景观效果。残墩根部有一洞,对穿墩台。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3

墙内侧的大深沟,也成了阻碍南北两边交流往来的鸿沟。在2526两墩之间,深涧最窄处,填土为桥,引领一条便道通过。

前,第28号墩外道路旁,竖一文保碑,正面上书“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遗址(袁家窑段)  陕西省1986818日公布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东南至达达村东山谷处,西北至袁家窑烽火台以西200米处。城墙中线两侧各向外20米。烽火台敌台台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外再向四周延伸200米。”

山前,缓坡,长城呈一条直线,一点点逐渐上升,远远望去,能看见一个个墩台似台阶一般。

31号墩台处,一条便道靠了上来,与长城并行。

32号墩台处,便道将土墩剖开,从中而过。

33号墩台处,墩、墙分离,一文保碑竖立此间,正面上书“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遗址(黄草梁段)  陕西省1986818日公布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背面书“保护范围  城墙中线两侧个向外20米。东南至黄草梁正东500米断崖处,西北至大大庄村正北800米的山谷口处。烽火台敌台台基四面各向外延伸2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外再向四周延伸200米。”

如此严肃的百年大计文保碑中竟然出现了“个”、“各”不分的错别字,实属不该。

 

34号墩台南侧,一乡村机耕便道横过墙体。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4

此处即为黄草梁村,品味车停于此,人影不见。原来他们车行此处后南向登山顶处,此刻正在下返。

南侧高山为长房山,东北——西南走向,山表多石。

黄草梁村往东南方向,墩台皆巨大,土筑而成。墙亦高大,高者可达十米左右,真可谓铜墙铁壁。

至第42号墩,一条直线般的泥土夯筑的宽大高耸墙垣结束。接下来的墙垣明显简单和残破,且再无任何墩台。

向上,上山,但墙垣并不是直接沿山脊向上挺拔,而是上行一段后再从山背后环绕,再慢慢向上爬升。

此段墙垣,明显修筑质量不高,多数地段残破已不能保持直立,墙体中夹杂了更多的石砾,有许多呈层状分布,雨雪风霜的吹蚀侵蚀对其的破坏甚巨。墙边行走时,都生怕在风的吹动下会忽然塌垮。

 

长城内侧,局部地段地面似有石块堆砌长条线状痕迹,另有插旗小墩残迹。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5

山顶处,地面挖凿的坑坑洼洼,有大风车竖立此处。风正劲,人亦被吹的摇摇晃晃,风车发出呜呜的声响,感觉天摇地动。

山顶处,不知为何会被挖造成这个样子,若为采石采矿,也应挖凿有度挖凿有方才是,不应这般没有规矩到处乱挖乱刨。

从中国长城遗产网有关资料知,此地应有半山3号烽火台,还有半山关遗址,在该网站提供的前几年影像图上,既未有风电场建设,也未有乱挖乱刨的情况,似烽火台和关口残迹能辨,但现今几乎已不可辨识了,不知是否遭毁。

另,东南方向2公里左右,还有半山堡、半山1号烽火台、半山2号烽火台、半山壕沟(长城墙垣外侧挖凿的堑壕)。而在半山关东北侧约千米左右的山脊最高处,有西沟7号烽火台,此峰火台正北方向约6公里,有善窑烽火台,似可实现烽烟传讯,只是距离略远,不知中间是否还应有一烽火台接力。

虽登上山顶,但未能再向前探探半山堡,略有遗憾。

风大、天阴,吹的人都有些站立不稳,冻手冻脚,遂赶紧下撤。

 

开品味车回至砖楼处,另一小队也已快到了。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6

至阳方口关城处,雄关不存,关城仅余东南北三墙部分残迹,其中,东墙南端和南墙东端保存比较完好,东南角墩也存,南墙部分护壁砖块仍在。

北门前几年据说还得用木条支撑着,现在复建一新,楼座估计多半是旧物,关楼应为新建,悬“宁武关”匾。有瓮城,东侧墙垣留存。

南门成豁口,有残迹,瓮城,开口东向。

城中平房为主,间有几栋宿舍楼,比较落寂、冷清。冬天取暖多用煤炭,一股煤烟味,四处飘散。

 

阳方口虽为一古镇,又地处交通要道,但难掩破败之像。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长城游记】阳方口东长城记略·20161203

 

7

下午,风逐渐增大,天阴,雾霭弥散。

三点不到,大伙皆疲惫,精神萎靡,准备寻店休息了。

再至国庆期间选定的河西侧新苑宾馆,没承想今天再遇停电。老板娘告知,五点前就会送电,但不想再受“意外”的折磨了,转向宁武县城而去。

至宁武县城半途,河谷东侧山梁上,一烽火台耸立,巨大坚实。

南下12公里,进宁武县城,不再费劲去寻住地,按老吴指点,直接开进中心地带路旁的宁武宾馆。

宁武宾馆无任何搞价的余地,但附属宾馆的满福楼餐厅极其实惠,居然还有多种几元钱的菜品,傍晚聚餐大肆腐败一顿,人均才23元。

老黄带酒一大瓶,一杯下去竟头晕目眩,据说喝这酒没有不倒的。上半夜,何时睡着的完全不知道,反正是脸脚未洗、衣裤未脱;醒来后,洗漱完毕,脱衣盖被,则再难入眠。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