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天镇南口至新平堡长城记略

标签:
长城历史图片文化旅游 |
分类: 长城穿越 |
【长城游记】20160507 天镇南口至新平堡长城记略
(1)
保平堡夜晚扎营并不平静,半夜有车上来,有人进古堡中转悠了一会。可能有人举报,村乡里来人瞧瞧是否 有北京来人挖墓盗宝。
早上五点,太阳已出,撒向大地金黄一片。
古堡中再度溜达了一番,晨曦中古城自有一番韵味。
西侧,一道长城蜿蜒,向北通向洋河河谷的新平堡,向南则逐渐升高,与昨日走过的南口村长城相连。
(2)
今日计划是道子、老姚、老丁继续从南口村沿长城向北行,至新平堡一带,而品味则在附近寻孤楼,主要有保平堡南面山上的两个楼子、保平堡东北侧山上的两个楼子······
南口村前,河谷中一疑似墩。
再至南口村,沿墙北行,感觉北段的长城修筑质量明显要好于南侧,墙体和敌楼皆多完整。
沟谷处墙体前有块文保碑,正面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山,此处多石少土,与沟谷南侧截然不同。
第1墩,首墩,体型巨大,圆锥体状,基底直径约15米,东侧有孔洞,可至墩台内部,并可通顶。
道子在此放下包钻进去一探究竟,不想背包翻了几个跟头,好在小飞机未受损,让他心痛的差点哇哇大哭。
继续向上,坡不陡,墙体宽大,可在顶上行走。
第2墩和第3墩皆为巨墩,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仍形态完整,雄壮威武。
一段墙体花斑状,系一层沙土一层黏土混合夯筑而成。
山顶,3号墩台,局部高点,放眼前望,一溜十余个墩子被墙体串联了起来。
(3)
墙有残损,虽仍可行走,但墙外缓坡绿草,加上更能细细品味长城的韵味,所以墙下行走是主要的方式。
第4墩,柱状,巨大,道子再次升起小飞机,耗尽最后一点电量,将周边的长城与美景摄入画面。
过5号墩台后略下,一垭口,再上至第6号墩台。
第6号墩台处,为一长城分岔处,长城向西侧岔分一道,墙体残损严重,依稀可见,形成一道小土垄状。前一方墩(7号),后一圆墩(8号)。墙体绵延四五公里,至头道边村,然后墙体不再,但烽墩依旧,大致与主体长城呈平行状,一直延伸至大同镇芜堡,长约80公里,与主体长城相距10-20公里,这是一段所提不多资料较少的长城段,期待能有机会与她相会相识。
6号和9号墩相距不远,中间有残墙形成土锥。
右侧山下有连续三个墩,构成三角防御状。
最美的一段出现在眼前,一眼望下去,山丘逐次降低,长城盘旋,串起十余个敌楼墩台,延伸至远端平坦处的新平堡。
(4)
向下,小垭口,略上,第10号墩,巨大,圆柱状,东侧有高台,有墙围残迹,有三角形孔洞。
再下,再上,第11号墩台,尖锥状,东侧有高台,有墙围残迹。
再下,再上,第12号墩台,体量大,西侧有碑,但不为文保碑。
一段完整墙体,弯弧较大,曲线优美。略下而上后,第13号墩台,南侧手掌状。
前一坡,岩石外露,色略偏红黄,有彩石山之感。
下至垭口,复上抵第14号墩台。圆柱状,东侧有高台,有墙围残迹。
(5)
长城向东北方向偏斜。
过14号敌楼,下沟,上坡后墙体外侧280米处一方墩,第15号墩,下有方台。
再前,小山包上第16号墩,圆柱状,体量大。
前,17号墩,尖锥状。
再前,缓坡直至河谷平原地带,长城呈直线状,直奔新平堡。
东北方向,保平堡。
第18号墩台,圆柱状,巨大,东侧有高台,有墙围残迹。
再前,第19号墩台,椎体状,东侧有高台,有墙围残迹。坡下有文保碑,正面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方向1700米。有小堡一处,方形,边长103米,东侧一墩,墙体被挖凿出多条缺口,内有一圆形印迹,似近代改造而为。
墙体东侧两百米左右,一排墩台与长城平行,延向新平堡。
(6)
再前,墙内一条雨裂深沟,紧贴长城,沟深远超墙高,致使城墙形成二十米左右的高度。
分析认为当年长城修筑的时候就利用了业已形成的雨裂沟,有意识地将墙体沿沟缘而筑,这样即或是攻上墙垣,也会面临跌下深沟的可能。
第20号墩,方墩,墙外有挖凿而成的壕沟,高度约2.5米。
第21号墩,方墩,巨大,已至平原区域,墙体厚重高大。
第22号墩,方墩,巨大,东侧有平台,西侧有壕沟。
第23号墩,方墩,巨大,东侧和南侧根部有洞穴,东侧有平台,有墙围。
第24号墩,方墩,巨大,东侧有平台,有墙围。
第25号墩,方墩,巨大,东侧有平台,有墙围。
第26号墩,方墩,巨大,东侧有平台,有墙围,皆比较完整。
已近村庄,左前方村中可见高大土墙土墩。右侧与墙体平行方向300米左右,可见残墙似垄。
(7)
进村,至县道柴黄线,有文保碑,正面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路北侧有西马市残迹。
马市也称互市,是明廷为满足蒙汉等民族的贸易而专门指定的交易场所,以交换马匹为主。新平堡西侧马市也称西马市,而东马市在河北怀安县境内(平远堡东侧)。
长城在此向北跨过洋河,河滩中踪迹不见。过河后浅丘坡地处长城再现,向北延伸,并岔分一道向东至平远堡,再折向北与另一段长城形成一个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5.5公里的环状长城防御网。
向东一公里至新平堡。
新平堡作为军事要塞,最晚在西汉时已开始修筑。“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是广为流传的俗语。新平堡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朝历代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并有“鸡鸣闻三省”之称。明时在此地设参将、守备1员,中军、千把总7员,旗军1642名,并开设马市。
新平堡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置,隆庆六年(1572)增修。城设北、东两门,北称镇虏门,东称迎恩门。城门上均置关楼,现东门无存。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属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城中十字街口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名为玉皇阁。
网上找了两张规划图片,期待重建工作能圆满。
(8)
回程可选两道,过去多是从新平堡走柴黄路,至怀来上高速。今日因时间比较宽裕,决定向北过洋河走201省道,至平远堡上110国道,然后再从怀来上高速。
201省道旁边有长城十公里,较为完整、墩台无数,但此段领队早已走完,车不停、点不看,一会就上至110国道上。
110国道向南至西洋河堡,然后折向东去往怀来县城。
旁110国道虽无墙,但间隔数里就有一墩台,沿洋河沟谷一线将敌情迅速向后方传递。
王家湾村东3里有一片砂石场,其间有小堡残迹,周边采石挖沙已对遗址构成极大威胁。此处亦有石头台之称,不知和其是否有关联。
大西沟村,小村落,西南角一墩,圆锥体状,中空,南开券门,周围方形坞墙环绕。
大西沟村东侧500处,一墩
110国道向南转折处路东,一墩,众人皆疲,放弃。
再后来,墩墙只在脑海中翻腾,眼睛再也睁不开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