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2016-06-21 14:11:02)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20160618 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1

端午节,无车,少腿,休息一周。

再一周,终于迎来再次的长城之行,山西内边长城。

按照计划,两天时间准备走十来个山口,寻墩、寻堡和寻墙。但实际情况是,两天时间,仅仅乱岭关、凌云口和小口子三处。

山西省境内长城情况因形态复杂和连续性不够等因素,分类和描述也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大体看来,主要的地段分为两处,即人们通常讲的内长城和外长城。外长城在今山西、内蒙古交界沿线一带,内长城大部分在忻县和雁北两地区交界沿线一带。但也有将外长城沿黄河部分另称为“河边”,将内长城沿太行山大致南北向部分成为“太行边”,但总体而言仍未能超过内外边的范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山西内外长城全长约八百五十公里,主要地段分为三部分:自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岸向南经楼子营至河曲县石梯隘口,全长约七十公里。俗称“河边”(即黄河“边墙”,亦称“石边”);自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经平鲁、朔县、清水河(内蒙古境内)、右玉、左云、大同市、阳高至天镇县新平堡之马市口,东接河北、内蒙古交界处,全长三百八十公里,俗称“外边”,即外长城;自偏关县老营个角墩向东南转经平鲁、神池、朔县、宁武、原平、山阴、代县、应县、繁峙、浑源至灵邱县的平型关,东南方向接河北交界处,全长约四百公里,俗称“内边”,即内长城。除此之外,局部地区局部地段还筑有长短不一的墙垣和关口墩台,共同构成的立体、纵深发展的御敌防御体系。

相对而言,内长城连续性不强,主要是沿管涔山山脉(西部,南北向)、恒山山脉(中部、东西向)和长白山山脉(东部,南北向)的各个关口、通道设点设防。从网上查到部分对山西内长城的简介,认为总体可分为五段。1)偏关——平鲁——神池——朔县段:自偏关老营堡了角墩经利民、得胜诸堡至大水口约四十公里。土墙大部残存,砖墙绝大部分被拆除,只有少数砖墙尚残存。2)宁武县段:自大水口起经阳方口镇、黄草梁、薛家凹至盘道梁东北五公里止,长约四十公里。大水口至薛家凹城墙原全系包砖,现砖已全部被拆,只剩土垄。薛家凹至盘道梁还可看到部分墙基为条石,上部有版筑夯土墙痕迹,另大部被沙土淹没。宁武关城砖大部保存尚好。3)原平县段:西起牛食尧公社张其沟北,东至牛食尧公社田庄北,长约二十公里。凭靠山系自然回曲而筑。内侧平坦易登,外侧险要而壁陟。长城均为土墙,残毁严重,仅存似有似无的土垄。残存城堡是由石头、砖用石灰灌缝而筑成,遗迹底宽10米余。4)山阴——代县——应县段:其长城各自为段,己连接不起来。山阴全长二十公里,残存十三公里,部分残破砖墩尚在。旧广武城城砖基本完整。阳方口部分包砖尚存。雁门关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尚存,大部分包砖较好,顶部建筑已毁。应县境内原有百余里长城,现大部拆毁,仅余部分痕迹。马兰口、茹越口、大石口、小石口、北隘口诸隘的包砖全部被拆。5)繁峙——浑源——灵邱段:自应县北楼口经浑源凌云口,繁峙团城口至灵邱平型关口,全长约一百公里。繁峙、灵邱长城仅存有部分石基础,局部地段城堡尚存。灵邱境内有九个砖墩比较完整,这些砖墩编导均为“茨字××号”。平型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进行复建和修复。

从网上查找资料的情况看,内长城部分研究和介绍比较少,特别是东侧部分,以致于过去一直以为山西内长城在恒山西部常柴岭一带开始向南折,转向西河口、团城堡、平型关一线。

周六一早,四车十余人,分别从城中出发,约定8点镇江营收费站集合。

品味车:品味、云天、云起、老丁

拐弯车:拐弯、森林、国宝、老黄

芊墨车:芊墨、没谱、老吴、小川叶

宝妈车:宝妈、宝舅、娃一、娃二、?

没成想,宝妈车在快至收费站前车出状况,急从城里再招一车过去修车换车。为了不耽搁大伙的行程,遂决定不再去往山西而准备在涞源附近走走长城。这样,最终行程为三车十二人同行。

北京至浑源,330公里,车行四五个小时,长途乏味,昏昏欲睡中不时看看外面的景致和一些广告牌,可为长途旅行增添一点乐趣。

易县流井乡,拜后山,心想事成。(拜前山,事倍功半)

孙氏家酒,大午粮液。(此大午粮液非大瓶的五粮液)

严禁大车占道、小车超速。(大车可超速,小车可占道)

浑源黑墓碑(黑颜色的碑呦)

驿马岭隧道,洞中有山西界牌标志,东侧河北,西侧山西,河北段漆黑一片,山西段灯火通明。

 

11:15,浑源西出口下高速,转上303省道。

第一站,山西浑源县乱岭关。

进浑源县城,结果走错了道,坑洼土路中奔腾了一阵,一直没有反应过来,直到至路尽头才明白过来。

县城东北方向大南河桥处,沿河道一直往东,山前,有一墩,GE上观察,似有坞墙残迹。

乱岭关为山西内长城关隘,浑源县城东北方向17公里,古为县东交通要隘,今为303省道通关之处,为山西出入河北张家口之通途。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置乱岭关巡检司,因山峰交错,故名。乱岭关控太行、恒山两山,南北走向山系属太行山脉,东西走向为恒山山脉,关下有水乃浑河源头。

乱岭关除了两侧山上有五六处墩台外,再无其它建筑痕迹,关墙关城也早已在历史的岁月中灰飞烟灭,也许当年因为这里的地势险峻,根本无需劳神费力地去修筑关城关台,只需严密守护在沟谷两端的山上,即可御敌于域外。

谷中深涧,有溪流潺潺,水不见大,然切割沟谷成竖壁陡崖。现代社会架桥修路皆是易事一桩,旧道新路多处石拱桥、混凝土预制拱梁桥,但当年要修桥建路当为难事一桩。

303省道上有处拱券桥下有小型石砌拱桥残迹,两桥叠摞成一景,下面老桥极可能为当年古道旧物。

西北——东南方向的山谷在乱岭关处折向正东方向,沟谷沿线一带南侧2各墩台,北侧3各墩台。

南侧东端墩台,位于村边,似有高台和小坞墙,西南角缺失,四周耕地。

北侧中部墩台,完整,有小堡,边长38米左右,南侧开券洞。墩台位于小堡正中,体量较大。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北侧东部墩台,西距小堡520米,小型高台之上。

北侧西部墩台,东南距小堡440米,山包之上,与南侧西端山包上的墩台组成观敌料阵的前哨阵地,控扼沟谷前端。

南侧西部墩台,小山之上,遍山植被灌木覆盖,绿意葱葱。

村中一戏台,为关东舞台,两侧对联为:“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

 

戏台隔沟涧正对一古庙,龙泉寺,有古碑两通,其余皆是新近复建。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第二站,山西浑源县凌云口。

行程中,荆庄村西南方向耕地中疑似有一墩。

303省道过大沟桥向南转向裴村方向,右侧疑似一墩,从GE上观察,3030省道两侧各有一处相似的建筑残迹,亦有可能为旧砖窑。

沿道向南至山前,凌云口村。

凌云口,位于恒山山脉的龙山之西,古称龙峪口,口内山谷名为小峪沟,沟口建有凌云口关,为内长城沿线重要关口,驻有军队把守,峪口的烽台和土堡人称“六郎城”。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八月初十从五台山经繁峙县上箭杆岭穿越小峪沟,自南向北由凌云口出山,后游历恒山,著有《游恒山日记》。

现,凌云口正在建设休闲游乐景区。

沟口左近共有墩台七处,其中一处墩台有小堡环绕,徐霞客在《游恒山日记》也对此小堡有简单记录。

沟口东北侧450米处,有墩一座,其实此墩更像是守卫凌云口小峪沟北侧的一条沟,从GE上观察,这条沟同样深切山脉,形成南北向通道,其规模和作用一点也不逊于小峪沟,故此判断此沟左右纵深极有可能还存其它的防御设施。

沟口正对100米处,耕地中一墩,残,是为前哨阵地。

沟口西南侧,有巨型方墩一座,北偏西方向,完整,底座长度约11米,南侧中部开槽,有蹬道上顶。

南侧有小堡一处,边长40米见方,完整,南墙内侧正中一墩,东北角开堡门。

 

山下凹裆中有旧窑多座,完整。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沟口内南侧,有残墩两座。

沟口南距小堡650米处,有一墩,较完整。

寻墩至此,凌云口点结束。

后从相关资料查到, 凌云口一带还有长城墙体残迹,多位于恒山山脉龙山梁一带,据称为赵长城所遗,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有遗迹约50多里,从照片所见,局部地段还比较完整,为较为规则的片石垒筑而成,从GE上可依稀见到印痕。

从沟口南侧的残墩处,沿陡峭的山脊,隐隐约约能见到有小残垄一道,似为残墙。至山顶,平缓,疑似有不规则呈叶片状的戍堡,曰“方城”。再向南,沿山脊缓缓而行,有墙体,无墩。

 

此段长城也称龙山古长城遗址。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长城游记】山西乱岭关凌云口长城记略

 

18时左右,从凌云口出来奔小石口。

大辛庄村303省道北侧一墩,亦或是一孔砖瓦窑。

石庄村下303省道,转205省道,大石线。附近疑似有墩,亦或砖瓦窑。

道旁有文保碑,正面书“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遗址(大石口——小石口段)  山西省1986818日公布  山西省人民政府立”

 

19时左右至小石口,夕阳似血,墙堡耀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