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2016-04-13 16:39:46)
标签:

长城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长城穿越

【长城游记】20160410 井陉长城记略(2


1

雪花山中扎营,有醉酒的征兆,晚间同伴们的交流、拍星星皆未聪闻。早起,也未闻山下军营中的起床号。

井陉虽不大,人文荟萃,沟沟壑壑、村村寨寨都能有一些故事。雪花山并不大,山顶有小庙,但据说也有很多故事。比较有名的就是1912年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后,开始赴各地视察,918日,乘专列从石家庄驶往太原,当列车到达井陉南关时,孙中山“下车接见本县官吏,一面谈话,一面览视雪花山景。返回时,挥帽窗外致意。”,虽未登山一览,也算是远眺了一眼吧。

雪花山又叫西顶山,与和莲花山、苍岩山和玉峰山齐名,为井陉古八景的道教名山。上面的庙主要供奉的是二奶奶、十殿阎君十八层地狱和十八罗汉,其庙会远近闻名。1927年这里是晋奉之战的主战场。抗日时期国军与日军在此浴血奋战两天一夜,血染雪花山。

早饭后,拔营启程,奔赴山下的天长镇井陉旧城。

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公布了5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河北省省有67村入选,分别是:蔚县暖泉古镇、永年县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井陉县天长镇、涉县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怀来县鸡鸣驿村、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涉县偏城镇偏城村、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井陉十三占三。

“天长”之名始于汉代,唐代设天长军,成为著名的军城。宋熙宁八年(1075)始建井陉县治于此,故有“宋古城”之称。1958年县政府的迁出,这里成为老辈人口中的“旧城关”,而逐渐落寞。然而,正是这半个多世纪的落寞保全了它的气韵,使得古风古貌至今犹存。

南门为正,有瓮城,明天启元年建。瓮城两门,较为少见,南门与城门对应,东侧一门略低,似为行水之便。但我分析,偏东侧的小门应为旧门,南侧与城门对应的为崇祯十三年重修时增建。

古城不大,但两处全国文保单位“井陉旧城城墙”(第七批国保)和“井陉窑城关窑址”(第五批国保)。见有考古人员在此工作,说明这里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2

小城古风依旧,虽街巷脏乱,房屋残破,但有我喜欢的那种韵味。

 

在这里能回溯历史,回味往昔,感受三四十年前的生活状态。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3

古城似有墙垣多重,抑或历史中曾有多次增修扩建。东门亦为瓮城双门结构,南侧偏东有一门,上有古庙观音阁,另有隐秘在破房污秽之地一废弃封堵之门“东聚门”,原为万历二年所建,崇祯十三年重修。

东南角处小南门,上有观音阁古庙,门额题字“山环水抱”,其上另一匾额“燕晋通衡”,为1943年重修。细观察,似43年时在原城门洞前加砌一部分,顶住将要倾覆的旧城关。

门洞内有1939年重修小南门坡路碑记。

门洞口有一石兽头,威猛,不明何物。

古城北部略高,城墙环绕,多残破。

二中下有一大庙,琉璃屋顶,似近年修复,转了一圈未找见进去的门,时间也不够了。

 

古城中遇多路来此拍摄采风之人,长枪短炮聚焦民风古巷。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4

下一程,杨庄。

“杨庄”旧称东庄村,后叫杨庄,又称九江口。该村形成于大隋开皇581年之前,据说甚至可前推到秦时,近代也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该村已成。杨庄村前瞰甘陶河,背靠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十分悠久。杨庄村得名由来传说颇多,而尤以宋代名将杨业后代避乱隐居于此一说为著名。

相传北宋年间,抗辽名将杨业后人遭奸臣排挤迫害,搬迁至东庄村村西奶头山下“杨家栏”隐居(该山二峰形似羊乳,故而得名)。“上有奶头山,下有杨家栏”,杨家人自此因地得福,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善名远播。然朝中奸佞亡“杨”之心不死,为避仇敌迫害,杨家后人不得不逃离东庄村,再次搬迁他地,唯在此留有土地肥沃的“杨家栏”和葬有杨氏祖辈的“杨家坟”地名。

现虽甘陶河干枯无水,但宽阔的河道和巨石无不彰显曾经的涛急浪涌。虽河滩地几乎已经占据大半个河床河滩范围,但现在河道界标标示的河道范围仍有三四百米宽阔。

 “涛急九江关自锁,峰矗两岸雁难飞。”作为杨庄村历史悠久的别称,“九江口”地势险要,关防燕赵,扼冀晋通衢咽喉,历属兵家必争之地。史传,战国时期赵氏孤儿逃至九江口黑峪,后迁北孤台,程婴曾派虎将驻防黑峪岩口,故后人名之为“赵虎岩”、“赵孤岩”;明代大将吴玉忠(吴三桂的侄子)也曾奉命在此筑城修堤,驻军御敌,击溃闯王。

还有一则传说是杨庄的杜浩然积攒钱财无数,为井陉首富,日本侵华其间天下大乱之际,藏金埋宝,至今仍未面世。

 

杨庄虽古朴,但不是我们的目标,五分钟后来至甘陶河南侧山前,向山上的一个敌楼爬去。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5

山区本是贫困地,然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坡梯田果花灿烂。

登山至顶,一残楼,两堵石墙,中部应是空心状。

原有包砖,均被拆毁,一墙上遗留的砖块上有“心火”字样,应为近现代所为。

长征资源调查中,此处被命名为“杨庄1号战台”,另有“杨庄2号战台”、“杨庄1号敌台”至“杨庄5号敌台”和几段残墙,为井陉长城资源最多的村镇。

 

山顶远眺,景色极美,甘陶河在山下拐出几个大湾,冲出一条沟谷,若是溢水成湖,将又是一处老牛湾。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6

下山回至杨庄村,再向村民打听井陉九边口碑(束火碑)所在,竟还在河道南侧一方。

再回头,终于寻见碑刻。

立于崇祯九年正月的《杨庄口地束火城》碑刻,现存于井陉县杨庄村村南古长城脚下。其内容为:

畿辅之右,地连荒塞,南接太行,循山□□。咸置墙垒关隘,所以固内地而拥护神京者也。乃其关之设,若固关、娘子关诸处,崇山峻岭,险可恃也。唯是杨庄一口,两山中断,大河横开,其阔五十余丈,夏秋水溢,则奔腾汹涌,城垒不能施;冬春水竭,则万马可弛,宇御无所恃。以故癸酉之春,流寇于兹,直入井陉蹂躏,神京震恐。嗣后事平,各上虑之,计无复之,徒然扼腕。而按君吴于皇帝七年奉奉天子敕命,代狩畿南,次年夏初,虏骑蠢动,闻报,揽辔巡行,躬临其地,注念殊切,而重叹涉险之无术也。适有令君讳国威者,原任钦命东征参谋也,胸中武库,种种不凡,海内奇之。一日,谒按君于署中,相与雄谈边政,议及杨庄,而以地束火城之策进。其制于口中,横建九墩五门五空,有急则张网于上,使贼火不能焚,力不能拔;缓者,则收置其网,又使水不能冲,险可长恃。即令万寇突临,对面铁壁,又于各墩之上竖以炮屋,跺城,置灭虏虎蹲一位。远则施灭虏以击之而夺其魄,近则铁棘森列,其炮叠出贼难飞渡,可保无虞。按君善之,遂慷慨捐金修建。佣夫觅匠,不扰民间一文一粒。而井陉道贾多方奖赏,井陉县杨殚力佑佐襄,共成盛美。企月而口工成,再月而边工成。鼓舞一时,功昭千古,不第拱卫神京,永为千万祀之长利。而畿南土民,林林总总,首被安枕之福,无不户祝而口颂不置矣。于是佥谋于邑令杨述事勒石,以垂不朽。尤其绩著封土,顷舒疆场之虞,遂走使徵记于余。夫余邑去杨庄仅数舍耳,安危实共,心甚感之,宁甘默默哉!窃谓畿右内边,地连九塞,势控燕秦,固三辅之咽喉也。倘懈其防,则寇秉其便,关险之重,何可慢不予图者?以之巨绩宏功,诚不啻周之建荥阳以包河洛,秦之筑冀阙以固汉中也!又窃易大易,王公设险守国之训,而有未议焉。夫言守国也,倘倚守而忘险,则守亦惟艰;言设险也,倘恃险而亡守,则险又安足恃哉!是故楚人入郓,传志其成恶;而郑失虎牢,春秋饥其有险而不能守,故必有马棘阳之筑墩堡,尤必有张京兆之严守御夫!然后计成万全,而恃永久耳。今者紫马龙固,一遇有儆,客兵云集,似乎有恃无恐。倘若当机而不能凭险制寇,使人有守民如虎避贼如鼠之诮。不惟兵不足恃,险亦不足恃也。是知战胜守固,又在将领之贤否何如耳。倘能守也,其不负设险之伟功者哉!

“九江口地束火城”,根据创修碑文,实际是同山海关九门口水关长城结构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是为防堵李自成义军自晋人冀而筑,就明长城史来说有着重要的补证价值。

 

立碑处不远有残台和长城一段,就近一览。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7

杨庄出来后行车至七狮子村,此地有千佛崖石窟,未停车,遗憾。

再行至于家村,这里因石屋石房而闻名。

于家村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满目石头和石头建筑: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

500多年前,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地处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内。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现于家村有300多座四合院,4000多间石头房屋和石头窑洞,其独特的绳头建筑,悠久的历史传承,总舵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07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门票30元,毫不犹豫,扭头便走。石房石村到处可见,哪舍得在这里耽搁。

半道,前车传来呼唤,发现一处油菜花海。兴奋前往,只是一处小块低矮的油菜花地,竟也让人雀跃鼓噪不已。

有水渠环绕山岗,不知是不是闻名天下的井陉绵右渠

据介绍井陉绵右渠有“太行第一渠” 的美称,其始建于1958年,比闻名全国的红旗渠还要早两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办水利工程。井陉绵右渠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晋冀交界处,在天下第九关娘子关下筑坝取绵河水自流灌溉,由6条干渠,23条支渠,3488条斗农渠组成,总长1868公里。据井陉县志记载,早在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横口村马作霖请国民党华北水利委员会勘测过一条“绵右渠”,全部设计图纸17套,西起地都,东至柏山岩,干渠30华里,三条支渠25华里,图纸藏于家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施工,直至195838日,绵右渠正式破土动工,绵右渠建设分四期工程进行,至1977年历时19年全部建成,主要工程为绵右渠倒虹吸工程、绵右渠鸡架岩输水隧道和井陉县乏驴岭水电站。担负着井陉县、矿区和鹿泉市20个乡镇、193个村的22.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红旗渠现在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观光旅游,只有少部分用来灌溉。而绵右渠虽然修建的时间已经超越半个世纪,如今仍担负着春夏山区灌溉的重任。这次井陉之行,真是春灌时期,条条渠中清晰长流,更有渠口立于山崖之上,渠水似瀑布般流淌而下,形成飞瀑景观。

井陉绵右渠当有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格,更有申遗的机会。

至最后一处地点,秦皇古道。

秦皇古道周围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秦皇古道就是当时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现建成景区,前几年还有收费呢,不知现在因为施工扩建的缘故还是别的原因,竟无人把门。

景区前建一关城关楼,上书“白皮关”,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古驿道”(第六批国保)牌子,时代自秦至清,范围包括井陉县白亮子岭经下安、上安、白石岭、微水、南河头、北横口、北张村、郝西河、东窑岭、天长镇、板桥、龙窝至山西(称南道),北道自平望、威州、青石岭、赵村铺、天护、横涧、凤凰岭、石桥头、天长镇、南关、板桥至山西(称北道)。

山上山坳处有石房,门额“立鄙守路”,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清代驿铺,建于清嘉庆年间,有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修路碑一块,;另有“白石岭”题刻石碑一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曾多次征用民夫劈凿加宽井陉隘路,形成自京城咸阳出函谷关渡黄河北上晋阳、南下井陉、再趋辽东的秦皇“驰道”。古道上最让人震撼的是那深深的车辙印痕,那是经年累月古道上川流不息的人行车行而致。

 

白石岭隘口处,建有雄关“东天门”,为天下四大关门之一,分东西两阁,形成关城。东阁为关城的主体建筑,工程分为基、洞、阁三部分,凿岭石为基,形成中低侧高的凹形通道,然后岭石上券洞,洞顶建阁。现存楼阁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内为关公庙,有老壁画。东天门东阁与岭之南北两峰浑为一体,恰似一把巨锁,封锁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8

关门西侧有巨石,上有范曾所题“秦皇古驿道”大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等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展其在华势力,发动了侵华战争,始称“庚子之役”。联军攻占津京,慈禧仓皇西逃。联军又趁势南下,由正定攻陷获鹿,并伺机西犯。清廷急命山西大同镇统领刘光才督军到井陉设防,刘光才驻扎东天门,分兵防守青石岭、防口等险隘,并在白石岭上依山脊绵亘之势修筑了长墙工事,蜿蜒数十里,击退了洋兵的进攻。故这段小型化的长城也被称为小长城、庚子长墙。惜在重修东天门时,乡人为再现长墙雄姿,拆旧建新,用砖块垒筑了小长城,成贻笑大方之景。

 

西门外坡上立有一旧碑,为明代崇祯年间所立的《淮阴谈兵处》碑。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长城游记】井陉长城记略(2)

 

盘桓许久,不忍离去,然时间无多,只好走马观花般点到为止。

六时,登车回程。

一路尘土,一路堵车,左冲右突至石家庄鹿泉区才上高速,辗转回家已快十一时。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